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1-22 14:43:53

潘颂德先生评<中国新格律诗史论>

潘颂德先生评<中国新格律诗史论>相关搜索: 潘颂德, 格律诗, 史论, 中国


      史论结合   见解独到          潘颂德
         ——读周仲器、周渡《中国新格律诗史论》

新诗诞生九十多年来,自由诗始终处于主流地位,但是,诗人、诗论家们对新格律诗(又称“现代格律诗”、“格律体新诗”、“白话格律诗”)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10多年来,新诗逐渐边缘化,新诗理论批评,尤其是新格律诗的理论批评,更显得不景气。但是,近年来,在新格律诗理论批评领域,活跃着周仲器、周渡这一对父子理论批评家的身影。近年来,他们一篇篇见解独到的诗学论文,一部部史论结合的诗学专著,引起诗坛的瞩目。
周仲器是一位资深诗歌理论批评家。他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新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的主要著述有:《中国新格律诗选》(与钱仓水合编,198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格律诗选萃(1914—2005)》(与黄淮、思宇合编,2005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格律诗论》(与周渡合著,2005年由雅园出版公司出版)、《未名斋文存》(2007年由雅园出版公司出版)、《中国新格律诗史论》(与周渡合著,2010年由雅园出版公司出版)等。他现任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现代格律诗坛》主编。
作为“70年后”年轻的新诗理论批评家,周渡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在江苏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在新诗理论批评领域,自20岁那年发表《论李金发象征诗的艺术特征》以来,先后发表了《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从新月诗派到雅园诗派》、《新诗十批判书》等10多篇论文,与父亲周仲器合作了《中国新格律诗论》、《中国新格律诗史论》等两部专著。
周仲器、周渡父子今年5月出版的《中国新格律诗史论》分为“理论篇”、“短评篇”、“文献篇”三辑。诚如诗评家、诗人李长空在本书序中所说:“本集文章融诗学研究、诗界观察、文献资料、批评言说、作品评价、诗艺赏析等诸多元素于一炉,集写实性、思辨性、研讨性、史料性于一体,浑然交织,互为印证,呈现出一对有良知的父子诗评家的精神风貌。”这本凝聚着父子两代诗评家心血的著作,具有史论结合、见解独到的显著特点。
作者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而是从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因而立论精当,令人信服。“文献篇”中《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中国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三次浪潮》、《雅园诗歌纪事》等三篇文章史料丰富、精确,论从史出。《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一文,作者俯视一部新格律诗史,在掌握90多年里新格律诗探索、发展历程后指出:“概括地说,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雅园诗派),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诗雄风在后)、四种新格律诗的基本形态(整齐体、参差体、长短句体、简明体)、五个阶段(1、1914一1933;2、1934一1949;3、1950一1977;4、1978一1993;5、1994一2005),是我们对新格律诗历史演变、探索过程丰富内涵的简要概括、主要认识和基本评估。”这一结论,由于是作者全面考察新格律诗史之后得出的,因此科学、准确,富有说服力。
关于新诗史上第一个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的评价,在历史进入新时期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大系”第二个十年(1927一1937)的诗集序言中,还有这样的说辞:新月诗派“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诗坛上出现的一股消极的潮流”。周仲器、周渡在《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一文中则充分肯定了新月诗派的历史贡献:“一是自觉地从新的本体要求出发、面对诗歌的形式要求,纠正了自由诗散文化的流弊,使大部分诗人回到诗美的轨道上来,把中国新诗的艺术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二是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的基本理论,是此后八十年来新格律诗创造的主要理论基石。”“三是新月诗派引进、创造和实验了多种格律诗体,创作了数量相当大的新格律诗,产生了一批称得上经典性的作品。”作者在科学评价新月诗派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上述留有严重的“左”的错误评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关于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二次浪潮,作者梳理了上世纪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的几次讨论,充分肯定了何其芳、卞之琳、林庚等诗论家关于创建新格律诗的理论贡献,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何其芳创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的缺点和不完整之处。
1994年10月北京雅园诗会的召开,标志着新诗史上第二个格律诗派——雅园诗派的诞生。在雅园诗会上,与会诗人、诗论家达成了如下共识:“现代汉语格律诗应当具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作者认为:“这个共识,是对新月诗派关于新格律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近百年新格律诗创造经验的很好总结。”作者扼要评析了雅园诗派代表诗人黄淮、丁芒、浪波、刘章、屠岸、邹绛以及新格律诗派诗论家许霆、鲁德俊等对新格律诗创作、理论建设的贡献。作者指出,许霆、鲁德俊1991年出版的《新格律诗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新格律诗两种节奏体系的理论。他们把两种节奏体系分别定名为音组等时停顿节奏与意群对称停顿节奏。后来,许霆又在《新诗理论批评史(1917一1927)》中把新格律诗分为韵律的诗(如闻一多)、旋律的诗(如徐志摩),周仲器、周渡认为,许霆、鲁德俊的发现,“饶有新意,启人深思”。
《中国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三次浪潮》专论雅园诗派,分上、下两篇,上篇《多元与包容;雅园诗派的新格律诗观》扼要评述了雅园诗派代表诗人黄淮、丁芒、李忠利以及代表性的诗论家许霆、鲁德俊、陶保玺、王珂等提出的泛格律诗观,万龙生等代表诗人,程文、程雪峰父子等诗论家提出的严格律诗观。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格律体、准格律体相结合的主张。与此同时,两位作者还精辟地提出了诗体语言的建设问题。这一难题,有待新格律诗人通过创作实践来解决。
下篇《自律与共律:雅园诗派新格律诗的创作》选择雅园诗派代表性诗人黄淮、刘章、浪波、丁芒、李忠利、梁上泉、刁永泉、邹绛、万龙生、王端诚、晓曲等,就他们的创作历程、艺术特色作了简要的评说。与此同时,作者还就国外引进移植、汉化,从而走向成熟的诗体形式十四行诗的代表诗人屠岸、雁翼、吴钧陶、骆寒超、岑琦等诗人的十四行诗,公木、黄淮、晓帆等人的汉俳,进行了简要评述,揭示了这些诗人诗作的艺术特色。
作者在描述了雅园诗派诗人新格律诗创作概貌后总结说:“就雅园新格律诗创作的大势而言,可以看出以下三个走向:第一,主要是直接继承近百年新格律诗本身发展传统并有重大突破的一路。第二,为数众多,以学习、吸收古典诗歌和民歌营养为取向的一路。第三,以学习外国格律诗体为主,并进行汉化试验的一路。”“就其运用与创造的体式而言,可大体分为自律体、共律体两种,而在两者的互动中,自律体中的齐言体、长短句体互见。共律体不断走向多样,走向成熟。较为定型的共律体至少有:四行九言诗、八行九言诗、“五四体”九言诗;十四行诗;汉俳、小汉俳、白话小令;四行绝句体、六行新绝句体(李式、梁式);白话律诗体;白话新词体、自由曲、新辞赋体等。”作者关于新格律诗创作走向和新格律诗体式的概括和归纳,是他们长期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结果,为诗人们从事新格律诗创作指明了门径和方向,对从事新格律诗研究的学者也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周仲器、周渡父子多年来以“做一个新格律诗建设的历史纪录员”作为“第一志愿”,因此本书史料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第三辑“文献篇”中《雅园诗歌纪事》详细记录了雅园诗歌从1991年酝酿到1994年10月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北京雅园宾馆召开学术研讨会,直至今年,20年里走过的历程,会刊《现代格律诗坛》的出版情况,新格律诗诗集、诗论专著的出版情况,有关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等,记载详尽、精确,是研究雅园诗派乃至当代新诗史的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
本书除了在述评新格律诗史、新格律诗诗人诗作及其诗学著作,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外,作者还就近百年新诗史、当下诗人诗作、诗歌论争、诗歌现象,开展学术批评,针砭诗坛时弊。第一辑“理论篇”中《新诗十批判书》针对“新诗就是自由诗”、“新诗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新诗的散文美”、“新诗没有危机”、“新诗没有形式、体式问题”、“写新诗可以不受限制”、“民歌体新诗幼稚”等流行诗坛多年、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议,显示了作者的忧患意识、诗学水平和学术勇气,辩明了是非,无疑有利于扶正祛邪,使诗坛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篇文章在一家大学学报发表后,曾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衷心祝愿周仲器、周渡父子再接再励,为新格律诗的理论批评,为新诗学、新诗史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8月12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颂德先生评<中国新格律诗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