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宁君著
谭宁君文学作品选分卷提要:谭宁君散文集《月临西窗》笔触沉稳宁静、自然悠远,文字如清澈涓流,鲜活而富于生命质感。作者笔下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平凡而温馨,折射出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寄情山水,我们能感受到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雅趣,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阳光心态;记录平凡生活点滴,以小见大,提炼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对世态人情的洞悉,尤其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代的步伐,从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善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著名作家、电视艺术家卢子贵先生、文学博士韩颖琦教授作序,著名书法家倪宗新先生题写书名,前插页有卢子贵先生与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著名作家艾若先生题辞。
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22019号该书发行定价每册28元,本站会员以低于成本价的每册20元(含快递寄费单次10元左右)优惠,作者签名。汇款后,请跟帖留下收件详细信息。感谢支持!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户名:谭宁君账号:3811 0899 8013 0091 360
谭宁君诗集《土地与梦想之间》
作者从乡村田野到城市街衢,从进城务工者的生活况味到城市建设中一些传统文化的失落、都市文明的忧患,从新农村建设到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挚爱,热情讴歌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审视,还有对纯真爱情的讴歌。文字清丽流畅,意象鲜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文字驾驭能力;风格多样,反映出作者对诗歌形式的不懈探索。著名诗歌评论家、原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作序,著名青年诗人、作家王国平先生作跋,著名诗人、原《星星诗刊》主编杨牧先生题写书名,前插页有著名老诗人白航先生、木斧先生题辞。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22017号该书发行定价每册28元,本站会员以低于成本价的每册20元(含快递寄费单次10元左右)优惠,作者签名。汇款后,请跟帖留下收件详细信息。感谢支持!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户名:谭宁君账号:3811 0899 8013 0091 360
谭宁君散文诗集《无悔之旅》
题材广泛,意境旷远、含蓄,文字抒情而优雅,带着淡淡的忧郁,有一种穿透生活与时空的力度。描写生活劳动场景的篇章,画面感强烈,带着出人意料的寓意;纵情山水的篇章让人遐思万端,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愉悦;触景生情或反思物语的篇章,具有思辨色彩,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愿望,有一种沧桑岁月沉甸甸的感觉;抒写亲情、爱情、乡情的篇章,深情款款,尤其抒写爱情的篇章,充满浪漫、梦幻的色彩。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马及时先生作序,著名作家、《四川文学》副主编牛放先生题写书名,前插页有著名女诗人王尔碑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四川大学教授尹在勤先生题辞。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23019号该书发行定价每册24元,本站会员以低于成本价的每册20元(含快递寄费单次10元左右)优惠,作者签名。汇款后,请跟帖留下收件详细信息。感谢支持!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户名:谭宁君账号:3811 0899 8013 0091 360
若同时订购其中2种各1本或单集2本则优惠合计收取35元(含快递费),同时订购1套3本或者单集3本则优惠合计收取50元(含快递费)。谢谢支持!
简介及著作图片待补充 祝贺谭宁君新著出版发行! 书目简介与图片已添加 已推荐网站首页可见 谢谢晓曲、马上两位仁兄。 谭宁君 发表于 2012-10-25 15: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晓曲、马上两位仁兄。
可以把三本书的序言跟帖进来,方便大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美从宁静来
——读谭宁君的散文
卢子贵
文友谭宁君把他过去发表在报刊的散文选取68篇,收在《月临西窗照无眠》这本集子里。读了之后,不禁使我兀兀然大为惊讶!
谭君正值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之年,他西装革履、楚楚衣冠,每天驾驶着自家小车上下班,并在单位负有一定责任,不仅工作繁忙,而且接待应酬也不少,加之他还要玩电脑,在咫尺荧屏上纵览天下风云。这样一位在红尘喧嚣中搏击翻滚的忙人,居然写出如此一篇篇闲适淡雅、禅心入定的文字来,不禁使人想起一首著名汉俳“悠悠古池塘,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所展示的那种宁静、自然、悠远的境界。
我曾揣忖,谭君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新都宝光寺附近,是否受了佛家禅意的启迪和感染?其实,主要是他的爱好、追求、家庭和自幼的生活环境使然。他出生在渝东一个偏远小山城,作为教师的父母,从小教他识字、读书,在幼小稚嫩的心灵上撒下了文学的种子。以后下乡当知青,也带着文学书籍,挑灯夜读。大学恢复高考后,他是第一批考上大学中文系的。毕业后到川北山区工作,以后才到新都安家落户,结婚生子。总之,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忙还是不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同时,也无论是故乡景物,父母恩情,妻子温良,儿子天真,人生感悟和行旅之间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经过无数个“月临西窗照无眠”之夜,才结出如此累累硕果,真是难能可贵。
不必讳言,现下是个浮躁之世,在人们心间难免浮着那么一股躁气,而躁气是写散文之大忌。谭君身处浮躁之世,而不浮不躁,定下心来,始终不弃毫管,此行为中,难道不清晰的显现出两个大字:宁静!只有在宁静的心中,汩汩而出的清澈之涓,才是心灵自然的低语,生命不禁的吟唱。
作者的文章,多半是把过去的岁月推向前台,叙事如闲云舒卷,从容徐缓,漫步遐思,看似波澜不兴,没有高潮,但在老成持重、温润如玉的文字里,依然有深山开凿出来的清光和突棱,人生的喜怒哀乐尽藏其间。那以往岁月的美好回忆,那过去苦难的微微伤痛,细细品味,咂摸起来,不禁使人体验到现今日子之甘甜。
他还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在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引人入胜的情趣。比如他两岁多的儿子,要他搭马马肩上楼,他笑着对儿子说,将来老爸老了,走不动了,怎么上楼?儿子摆出一副男子汉的样子说,老爸骑在我的肩上,搭马马肩让你上楼。儿子偶然看到父母的结婚照,一下子嘟着小嘴不高兴地说,你们都说爱我,为啥你们结婚时不请我去吃喜糖?这类生动的细节,使儿子天真烂漫、善良无知的可爱形象,跃然于纸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我们跟着谭宁君的文字一起去感受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情趣,跟着他一起在浮躁的世界里努力气定神闲,趁着这阳春烟景,多多去点豆种瓜吧。
2011年3月龙抬头
于蓉城西郊浣花溪畔曼云斋
卢子贵(1932——),四川简阳人,当代著名作家、影视艺术家。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四川电视台台长、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厅长、党组书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电视金鹰奖多届评委、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历届评委主席。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党建网四川频道顾问。出版散文随笔和评论多部。
真挚自然 以情动人
——谭宁君先生散文解读
韩颖琦
散文贵在真挚自然、以情动人。在诸种文学样式之中,散文是最贴近生命因而也最讲究个性的一种,正如雷达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好散文》一文中所强调的,好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评价一篇散文的优劣是看它“是否来自运动着的现实,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那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是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谭宁君先生的散文就是具有生命质感的生动鲜活的好散文。
谭宁君的散文集《月临西窗》分为四辑,共53篇,他从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日子,平凡而温馨,充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折射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在他那些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篇目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雅趣,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阳光心态。在散文集第一辑的题记中,作者这样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我们也早就明白:守得住清贫或富贵,守得住气节或贞操,守得住关隘或疆域……惟有如水的岁月是守不住的。可是我们却还是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执著地守。守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心境,守的是和平安宁、团圆美满、良辰永住的祈愿,守的是我们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安妥作者灵魂的精神家园正是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情,如《永恒的深泉》、《深情的唠叨》和《千层底》中的母子情,《跫音如歌》、《预支感情》、《丑儿趣事》和《家中捉蟹记》中的父子情,《又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远走天堂的廖二哥》和《月华如水润我心》中的友情,《记录平凡》、《爱情随想》中的爱情,《美丽的尾巴》、《最忆故乡偷月情》、《渝东油桐花》、《饮马河畔饮风流》、《晚霞中的红蜻蜓》、《腊月,是新春的倒计时》、《深情长忆“包电影”》、《难忘坝坝电影》、《脱不掉的土气》和《美丽的麦秸垛》等中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乡情这些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情感,在作者对往昔岁月深情的回望中,历久弥新割舍不断。
寄情于平凡的现实生活,这是很多散文的共通之处。难得的是,谭宁君在记录平凡生活点滴的同时,以小见大,提炼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对世态人情的洞悉,从普通百姓生活的改善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车轮滚圆儿时美梦》、《冬瓜与肉》、《月临西窗照无眠》、《书房的咏叹》等即属此类。其中以几篇描写书房“变迁”的散文为代表。在《月临西窗照无眠》中,“我”的书桌只能安放在卧室向西的窗下,一窗一桌构成了“我”的“西窗书屋”,然而空间的局促丝毫不妨碍“我”读书的惬意心境:“虽只片席之地,但打开窗便是半个天下,进而打开书,打开心扉,便可穷索远古、遨游宇内,不亦大乎?不亦乐乎?”怡然自得的乐观跃然纸上,这是小空间中的大境界,这是只有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爱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在《书房的咏叹》中,“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书房,虽然此书房是由厨房改造而来,美其名曰“杂货铺”,可以想见,“我”的读写常常伴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轰鸣”和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咸的“侵袭”,但这“轰鸣”和“侵袭”不但没有带给“我”丝毫的心烦气躁,却让“我”感到了别样的乐趣,“半夜三更饿了翻窗找吃的也方便”,不能不让人叹服作者苦中寻乐的本事。读书人往往喜爱安静的环境,然而“境由心生”,环境的“静”和心绪的“静”是两个决然不同的概念和境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静”的“杂货铺”中,“我”的读写效率都特别高,每年七八十件的成果就是出自这间杂货铺。改革开放后,“我”终于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书房取名“北望斋”,“因为书房门窗均向北,我常怀着虔诚的、朝圣般的心情凭栏北望,对党中央所在地北京,心向往之。”这里作者对党和北京的虔敬之心,和那些空洞的歌功颂德的口号不同,作者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对党的感激和爱发自心底,真诚自然,没有丝毫的矫饰。
谭宁君的散文像一泓流淌的清泉,沁人心脾,读后使人愉悦与放松,在散文集《月临西窗》的第三辑中,谭宁君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沿途风景,这些风景并非名山大川,很多是我们没有听过也没有到过的地方,但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也想亲身去体验一下的冲动:被静寂无声的浩渺白雪覆盖的红原草原、在明丽的阳光下那一大片耀目夺魄的明蓝邛海、绿意盈盈空灵澄澈的天台山、宛若初恋少女般顾盼生情令人浮想联翩的湛蓝的小梅沙海、青山环抱中如宁馨璞玉的福宝古镇、恢弘巍峨中弥漫着神秘静谧气息的刷经寺、春风沉醉的四月间牡丹绚烂绽放的彭州丹景山、险峻雄奇又似水柔情的荡涤人五脏六腑的剑门关、欢歌笑语椰香飘洒的“黎明之城”景洪、奇险壮美的人间仙境陆游洞、神秘瑰怪的地质奇观彭州葛仙山、春风沉醉的夜色中动静相宜的泸州纳溪、在山林掩映下浸染着历史袅袅余香的千年古镇龚滩、在朦胧烟雨中幽静隽永悠闲质朴的梦幻酉水河、云横奇峰峡谷幽深的北川桂溪乡药王谷……我们随着作者一次次地在大自然中流连沉醉,倾听自然倾听生命。与自然神秘静谧的回声交相辉映的,是作者的心灵与自然在碰撞对话后的回声,其中蕴藉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雪原,就这样默默站在人类社会门外,把繁复的理念表达为空白与纯粹,把缤纷的情绪表达为宁谧与寥廓,让岁月停下脚步,把生命的偈语简化为单一的语种,让全人类都可以轻易读懂。这,就是佛界的大菩提之美境吧?”“心中一动,豁然开朗,方才的疑问有了答案:佛就是大自然,佛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佛就是我们心中的真善美,而大自然是一切文明的母亲。我们默默上车,良久无语,心中一片空灵。是的,我们都经受了一次圣洁的洗礼,许多想法许多事,都要重新开始,那道佛光将罩定我们的一生一世。”
作为一位在社会上颇有阅历的中年人,按常理推断,谭宁君自然会遭遇或目睹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世事,对于人性中灰色阴暗的隐秘地带,他一定有所体察和感悟,然而他的笔往往不在此处停留,我想,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有意回避,而是他热爱生活、拥抱阳光的生活态度使然,这使得谭宁君的散文始终充满着真诚与天真,甚至用童真童趣来表现生活,这在当下这个物欲功利化的浮躁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谭宁君的散文集中也有怀古咏今的篇目,像《孔明之不明》所思考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我们的企事业单位,都应该从孔明身上吸取教训,以史为镜,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像《孔子的困惑》通过孔子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境遇,讽刺了不良道德的娱乐记者,对当下流行的炒作之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显示出作者以古讽今、干预现实的情怀。总之,谭宁君的散文没有学院式的理念和抽象空洞的语言,从他散文的选材,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自然的情感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积极达观的态度,以及对历史现实的人文关怀。
韩颖琦(1971年4月——),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参与教育部、国家“211工程”、广西省科研项目多项。参写论著包括《东南亚文学简史》、《中国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三十讲》、《实用大学语文》等。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等。
在梦想的引导下执着前行
——序谭宁君诗集《土地与梦想之间》
蒋登科
我曾经很长时间在高校的研究机构工作,搞科研,带学生,参与管理,头绪很多,也感觉很累。几年前,我转到了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过去的有些工作继续在做着,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我对编辑工作很喜欢,整天与稿子打交道,学到不少新的东西,多了一些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也交了不少新朋友。我和江苏科技大学的喻世华先生是同行,而且都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多次在编辑方面的会议上相遇,于是就熟悉了。他是重庆人,我们不但成了朋友,并且还因为他而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我的心目中,朋友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没有朋友的日子如同没有阳光的天气。
前段时间,喻世华先生从江苏来电话,说他的一个大学同学现在在成都工作,是个诗人,坚持创作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要出版一部诗集,希望我能够为他写个序言。喻先生没有托我做过什么事情,所以我就答应了。过了不久,我就收到谭宁君先生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诗集文稿。
说实话,虽然谭宁君出生在重庆的开县而且长期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但我过去确实不知道他,也没有读过他的诗。而且直到现在,除了这部《土地与梦想之间》的书稿,我也对他没有任何了解。从书稿中读到他的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文字和别人的评价,我才知道他最初主要是写小说、散文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诗歌创作。他发表诗歌作品的时候可能已经离开了重庆,在重庆的报刊上自然不容易见到他的名字,也不可能在重庆的诗歌活动中和他碰面、交流。
写诗二十多年才出版第一本诗集,在数量上实在不算太多。作者将诗集分为 “在土地与梦想之间”、“轻拨山水之弦”、“城市的鸽子”、“芳心独许的绿洲”和“纷飞的思绪”五个部分,可以看出诗集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既有亲情友情、行旅游踪、都市感悟,也有点滴的人生思绪。考察一个诗人的创作成绩,作品数量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当下这种比较浮躁的文化语境之下,如果一个人一生就写那么几首诗,即使再好,恐怕也会被湮没在大量的泥沙瓦砾之中,但是,就诗歌创作而言,人生感悟、艺术发现和表达的独特性应该更为重要——即使作品再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新鲜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多的作品也会被湮没,再大的名声也可能很快被人忘记。平常读诗的机会比较多,我不敢说谭宁君的创作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他对诗歌创作是严肃的,遵守诗歌的基本艺术规则,坚持比较纯粹的艺术追求,也许只有到了非写不可的时候才会提笔。这可能是他虽然一直坚持创作但作品却不多的主要原因。我赞赏这种创作态度,甚至可以由此揣测:他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因为梦想的诱惑才坚持,因此,在创作中就必须尊重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的真实水准。
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都市文明的忧患是谭宁君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对土地、农村、农事、农人都有很深的感情,这可能和他的乡村经历有关。在《匍匐在五月的田野》中,诗人写道:“当我匍匐在五月的田野/紧贴潮湿温暖的土地/饮一口土气饮一口阳光/陶醉的感觉颤栗着每一根神经/我便是一束躺倒的麦秸了”,这种心灵投入和自我幻化的感觉,是诗人与土地的身心交融。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获得了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与此相对应,虽然长时间生活在都市,但他对都市生活却有着别样的体验,充满着疑虑甚至迷茫和忧患,《南窗蝙蝠》有这样的一节:“谁家一声犬吠/催眠一地星辉/他们中的一只轻轻落在窗前,说/不要驱赶我们好吗/你的秘密我们会守口如瓶”,诗人借蝙蝠之口写出了都市带给诗人的感受。城市有丰富的内涵,有太多的“秘密”,但是它却连一群弱小小的蝙蝠都无法容忍;《城市之夜》写道:“此刻是凌晨四点三十九分/在城市中心广场/在广场中心花园/在花园中心高高的/电灯柱下/有一个少年深情地/与一只蚂蚁久久对视”,诗人以细节刻画的方式写出了少年在深夜对一只蚂蚁的关注,暗示人们和自然的关系已经相当陌生,和自然的感情已经非常淡漠,同时也表达了少年的孤独和茫然;《今夜此时》直接抒写了诗人的“痛苦”和“渴望”:“今夜此时我拖着细长身影/一寸寸丈量长街扫尽落叶/步履无声却有无形的迹痕/一种展翅却不能腾飞的痛苦/在左边的无名脚趾轻轻跳动”,“今夜此时我渴望一声清脆/轻轻地划破我厚实的血管/痛快的喷射存储心底的鲜红/且裁一方至高无上的天幕/高高扬起逐浪江河的风帆/让心之屐痕印满萌青的两岸”,诗人在心灵上和都市生活的冲突是明显的,他渴望自由,渴望和大自然交流,渴望高高的天空……
这些感受虽然不能说都是独特的——现代人几乎都要面临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几乎所有诗人都表达过文明进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但是,谭宁君的特点是善于抓住细节,在细节上铺展,将看似宏大的主题通过细节表达出来,这就使他的作品显得既不像有些流行的作品那样琐屑,也不像过去的有些作品那样充满空洞与说教意味。谭宁君已年过半百,艺术表现的手段有时和诗人的心理年龄有一定关系,像他这种年龄段的诗人在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当下流行的方式有所不同。
具体地说,谭宁君的诗在语言方式和艺术表达上更接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比如追求语言的典雅,一般不使用俗语俗字;在情感提炼上,比较注意个人体验和时代风貌的协调,不把自己的感受极端化或者只认同自己的体验是唯一正确的;在艺术境界上,追求艺术的崇高性,具有精神上的向上向善的特点,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具有比较深刻的血肉关联,他甚至借用了一些民歌的表达方式写诗,《川西弯弯月》就是这样:“西岭的雪山画蛾眉,/弯弯的媚眼柔情飞,/五百里田野亮汪汪,/五百里蛙鼓催郎归,/幺妹子临窗绣嫁衣,/情歌悠悠爱悠悠啊,/竹林盘摇碎了月光的泪,/短线线的泪珠珠儿啥/湿透了幺妹子的衣袂”,这些比喻、旋律、情怀都有着民歌的味道;在诗的形式上,尽量建构具有外在旋律的音乐美,以便保持诗歌独特的音乐性特征……这些追求都是没有问题的,是符合诗的艺术特征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特点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风尚,换句话说,这些追求和当下的诗歌发展存在一些时间上的错位,这就使谭宁君的诗不可能成为诗坛的热点话题,不可能成为人人皆知的作品。它们很容易被湮没在大量的探索性作品中。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谭宁君的诗是诗,而且是具有特点的诗。对于一个长期坚持的诗人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算是不错的收获了。
这个夏天以来的重庆很炎热,尤其是立秋之后,连晴高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段时间。重庆再次表现出“火炉”的威猛,即使呆在家里,如果不是随时开着空调,也会汗流如雨,感觉闷热、烦躁。这样的环境和心态是不适宜读诗的。但是,我无意中读到了谭宁君的诗,却感受到了一种亲切,一份清凉,这可以说是我在接受酷暑考验的过程中的重要收获。这种共鸣也许是我们对艺术、人生、世界有着相似的看法吧。
对于诗人,梦想是不可或缺的。很多诗人都是因为追寻梦想而坚持创作的,谭宁君就是其中之一。梦想和年龄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不同年龄的梦想可能有所不同。从他的诗中,我体会到谭宁君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希望他继续抓住梦想,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1年8月21日,在重庆之北
蒋登科,四川巴中人,著名诗歌评论家,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社科版副主编。2002年10月-2009年9月担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散文诗集、散文集《寻找辉煌》、《新诗审美人格论》、《诗美的创造》、《迷人的阿红》、《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合著)、《散文诗文体论》、《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合著)及散文诗集《爱与非爱的空间》,散文集《静夜的叙说》等十余种,主编诗丛、诗论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多万字。
跋:
诗谭何人不识君
——写在谭宁君先生诗集《土地与梦想之间》后
王国平
一
最早知道新都,不是因为新都历史上的名人。
二
当然,新都有很多人值得我因他们之不朽著作而记得新都。
比如杨慎,垂虹掣电,振耀宇内,他十九岁乡试夺魁,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声名之隆,历明朝三百年,无人出其右。
比如费密,经历离乱,出入兵戈,虽然人称跛道士,却足迹遍神州,一句“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成千古绝唱。
比如吴虞,单枪冲锋,只拳迎敌,凭借《吃人与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比如周太玄,醉心文学,献身科学,青年时与李大钊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晚年为中国腔肠动物研究之泰斗。
比如艾芜,飘泊一生,灿若星辰,一部《南行记》写尽世间冷暖,人世苍凉,成将一位影响遍及海外的流浪文豪。
三
我之所以知道新都,是因为诗人谭宁君。
四
谭宁君兄祖籍重庆开县,大半时间在新都度过。假如不出意外的话,几十年后,谭兄很可能最后会吟唱着杨慎的《临江仙》或者抱着自己的诗集《土地与梦想之间》终老新都。
再以后的某一天,某人翻检新都历史的时候,会从那些斑驳的文字里找到源自谭宁君笔下的一些滚烫的诗句。
比如“让温暖和美丽顺着长发流淌渗透/让两岸的树与树永远并肩站立/让枝与枝叶子与叶子花与花果子与果子/紧紧挨着永远不寂寞不寒冷更不害怕/是我一生无悔的执著”(《新都云外楼晨思》)。比如“端坐在爱恨交织的结局里/你的眼中,湖水般盈盈贮满那/破译人生真谛的哲思警语”(《艾芜墓》)。
五
1997年,我是四川都江机械厂五车间的一名优秀搬运工。
那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一份叫做《大众消防报》的报纸。报纸很小,四开对版,且是内刊,印刷粗糙,但它每期的副刊却让我偷偷地关注,因为我已经向它投了无数次稿了,总希望奇迹会出现——某一天的报纸副刊上会出现我的名字。
但遗憾的是,三年过去了,我握笔的双手已经准备向生活缴械了,而我的名字一次却都没有在该报露过脸。反而是让我记住了另一个名字:谭宁君。几乎每期都有他和一个叫张新楣的自贡诗人的作品“无情”地霸占着《大众消防报》并不丰满的版面。
我当时异常羡慕这个叫谭宁君的诗人。当然,偶尔也暗地骂过他:“龟儿子谭宁君,运气咋这么好哦?回回都有他的作品。”
六
14年过去了,时光如水,往事并不如烟。
当年的《大众消防报》主编李仲彬已经成了四川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报纸好象已经停刊,编辑们大多已退休,作者张新楣已经故去,另一作者谭宁君已经担任某公司的副总……
但是,那一段关于诗歌的往事,却已深深地刻进了我记忆的唱盘,在某些寒冷的夜晚悄然响起,温暖我冰凉的内心。
七
至于我跟谭宁君兄如何相见的,我已无法准确地说出时间了,总之场景里肯定少不了已经去世的廖永德兄。
记得当时正在都机厂当门卫的诗人廖永德兄把我和马及时喊到一个河边茶铺子里,指着一个戴着眼睛、长得很帅、样子斯文的青年人说:“这个就是 新都的谭宁君,人非常巴适!”
我当时大吃了一惊,久仰大名的谭宁君原来如此年轻!
可惜我当时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所以也没有跟谭兄唱个“久仰”之类的肥喏,只是面带羞涩的埋头喝茶,尖起耳朵听他们摆文坛上的那些事:杨然又咋子了,龙郁又咋子了,王敏又咋子了,蒋荣又咋子了,阳光和又咋子了,周渝霞又咋子了……
那天下午,我发觉我一下子长进了不少。
八
不可否认,谭兄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本来想与我在“内向”这个单项上一较长短的,结果,他一看我内向的程度便自惭形秽,主动丢刀,自发站到第二名的位置上去了。
其实,我当时只不过因为看到一个接近四十岁的端茶的“年轻美女”时,脸唰的一下子红到了手指头尖尖上。
见此情景,谭兄只有自叹弗如了。受此打击,谭兄便主动放弃内向的美好品德,向活泼开朗的外向发展了。如今,我不敢保证,他当年像女孩子贞操一样宝贵的内向还剩下几分。
九
谭兄斯文尔雅、温良如玉,有谦谦君子之风。
从他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让许多自视清高的君子们只有不停地掏出手巾擦汗。他那种含蕴儒雅的风仪,就像桂湖里千年荡漾的淡泊与宁静,足以洗去尘世中的铅华与喧嚣。
实际上,谭兄就是桂湖里的一尾鱼,在那些平平仄仄的波纹中散文诗般地游弋,那些随口吐出的泡泡是他的诗、梦和理想。
十
结识谭兄后,以前清风哑静的生活便有了些许温暖。
每次谭兄从新都过来,永德兄便像过节一样,呼朋引伴,传呼打烂。马及时、汪浩、何民、王培和我这些都是必然出场的招牌人物。当然,有时候,战场还会扩大,战线还会拉长,甚至可以延伸到彭州的舟歌处,成都的蒋荣等处……然后就看见舟歌在永德兄的催促责骂声中一路飞叉叉地打的按过来。
仅仅是以诗歌的名义,仅仅是为了兄弟的感情。
舟歌经常在电话里喘着粗气说:“不要紧到催,我打的来了!”
十一
2002年,谭宁君、廖永德和我一起喝茶。谭兄说,我有一个文友在都江堰,她的名字叫殷波。我当时大感意外,在小小的都江堰,居然还有我认不到的作家。几乎不可能!
十分钟后,殷波出现了。
后来,我和殷波成了好朋友。再后来,我和殷波合著了《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一书,社会反响不坏,我和殷波的情谊持续至今,不是姐弟胜似姐弟。
十二
我认识很多人,落魄时视文学如生命,随时可以为之献身;得意时视文学如粪土,生怕沾到自己身上被人嗤笑。
但谭兄不是。
在他年轻时,或许女朋友曾经换过无数次,但是对文学,他却一往情深,矢志不渝。无论是以前在开县竹溪公社春秋大队插队落户当知青,还是在国营七七九厂子弟中学当老师,无论是在旭光公司当中层干部,还是在成都凯赛尔电子有限公司任行政副总。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他心中紧紧抱着的,除了他的夫人,便是那一个叫做文学的女子。
当谭兄开着小车,奔向美好前程的时候,他会在某个路口轻轻地刹一脚,停下来,泄洪自己心中汹涌澎湃的诗潮……
捧在你手中的这本诗集,就是谭兄20多年来忠于诗神的见证。虽然没有“结婚证”,但与诗歌30多年的相爱已是事实婚姻。
在此,我必须向谭夫人致敬,30多年来,她居然没有因为文学这个“小三”的出现而改变对谭宁君的无悔之爱。
十三
就像一条大河不可能只有一条支流一样。
诗歌只是谭兄激情奔涌的一条支流。而他横溢的才华,充沛的精力,注定了一条名叫谭宁君的文化河流将从此泛滥成灾,仿佛1933年的叠溪海子或者1998年的长江洪灾。
十四
其实,谭宁君最早是以小说走上文坛的,他的许多作品曾经在《今古传奇》等刊物发表,作为一个《今古传奇》的资深读者,只恨当时没有看作者大名的习惯。而他最近的一个短篇小说《当家》荣获了中宣部、中国作协等七部委主办的中国人口文化奖。
谭宁君的散文清新隽永,笔触优美,《最忆故乡偷月情》《邛海一日醉》《美丽的尾巴》《彩云之南纪行》等皆是脍炙人口的佳篇,当年曾经被许多女生小心翼翼地抄在笔记本上,至今仍偷偷地保存在箱子最底层。
谭宁君的散文诗亦成就不俗,在散文诗坛倍受关注,许多作品如《真爱无悔》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珍藏。
谭兄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笛子、扬琴、手风琴、葫芦丝……一众管弦只要到了他手里,皆可成为悦耳的声音。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谭兄多年前还曾经为开县中学校歌作词,至今被开县中学的学子反复传唱……近来,在晓曲兄的游说下,谭宁君兄又加盟了在华人界卓有影响的国际诗歌与音乐协会,把他的“黄喉”和音乐作品直接快递到了海外。
一个人才华如斯,夫复何求?
十五
谭兄的才华还体现在他的诗词吟诵上。
2008年4月28日,我们一行走在都江堰市已有两千多年的松茂古道上,城堞隐现,残阳如血。此时,一个苍茫辽远、抑扬顿挫的男声部穿越古道、西风、瘦马,斗然而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那就是谭兄的吟唱,随后,诗人晓曲、边凌雪、陈维锦等应声而和。
那一段松茂古道因此而被我们此生记忆。
十六
谭宁君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从他饱含深情的诗歌便可窥一斑。而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永德兄去世以来,几乎每年清明,谭兄便会从新都赶来,为永德兄点上一炷香,表达深深的思念,此举令我和马及时、汪浩、李铣等倍受感动。
永德兄能交上谭兄这等朋友,九泉之下也应欢喜。
十七
在如此长的一篇文字里,居然很少谈谭宁君的诗歌,很多人会忍不住问出那两个优雅的字:“不解!”
其实,在读者眼里,诗歌就像美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能从谭宁君的诗歌里读出属于自己热爱的美。
因此,我万万不敢有以“小我”之心帮到大家欣赏美女的奢望,况且,美女如云,岂是我所能尽数欣赏。
十八
谭兄让一个比他小近20岁的人为他的诗集写序作跋,其实是给了我一个向自己尊敬的老师、兄长和诗友致敬的机会。
当然,我身上也有一些东西值得谭宁君兄仰慕。
不过,我理解谭宁君的郁闷和痛苦,因为即使敲破脑袋,他也不一定想得出向我表达敬意的方式。
是为跋。
王国平(1976—) 著名青年诗人、作家。四川江油人,现居都江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市诗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微篇文学学会副会长、《芙蓉锦江》副主编。著有人文地理随笔《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大型访谈录《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诗集《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曾获金芙蓉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图书奖等。 眉目传情的眼晴
——序谭宁君散文诗集《无悔之旅》
马及时
一
友人廖永德生前曾多次对我说:“二哥,若到新都耍就打这个电话,找谭宁君。写诗的。巴适得很!”永德说“巴适”两个字时重浊的中江口音,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一直想站在新都的土地上打那个电话,但又乱又忙的上班生涯却不肯给我机会。于是,去新都成了多年纠缠在我心中的他乡情结。
可惜,直到永德走了方始走进一代才子杨升庵的故乡。
那次与友人汪浩、国平、崔巍同行。让人想不到的是,似曾相识的路让摄影家司机崔巍绕了很久,才绕进手机里说的那条新都的街。已经晚上9点了,饥肠辘辘的我们赶拢一看,谭宁君居然和他的朋友还等在餐桌前,面对高档鱼火锅散发出的勾魂摄魄的香味,二人竟像柳下惠一样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新都诗人对待友谊真的是太牛了。
须臾寒暄入坐。直到此刻,我才看清楚谭宁君的模样:眉清目秀,体态潇洒,谈吐不俗。确如永德说的,是个大帅哥,而且是个女人一看就爱,男人一看就喜欢的帅哥。
宁君好客,热情,话不是很多,但有盐有味。是那种最多三句话,就可以把初次见面,横亘在神交故友面前的那堵陌生之墙,一举击得粉碎的人!
一般说来,友人相聚,我最怕正儿八经地谈论文学。在都江堰的一些文学文化圈内,大家都晓得我内向得吓人。除了在熟人面前说些疯疯癫癫的哂话,一谈文学或者说各种渊博的知识,我就会心跳加速,前言不搭后语,直至傻眼。
一辈子最怕的事就是发各种言。好在宁君并不慷慨激昂地大谈文学。点头、问候、握手之后,就是吃味道鲜美的鱼。之后,宁君为我们安排了舒适的宾馆,带我们巡视如梦的新都夜色……第二天又带我们去升庵故居看杨状元、闻桂花香。
就这么简单地相识了新都诗人谭宁君。
随着友谊的累积,后来,又有过几次兄弟般的你来我往。宁君每次来都江堰,都喜欢到鲤鱼沱边坐坐,与汪浩、国平、明林、崔巍、佳君诸人一起靠水观山,品茶谈天,其乐融融。宁君似乎对大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亲近感。每次坐在波涛奔涌的岷江边,风凉了他也舍不得离去,仍痴痴地隔江遥望薄雾中的赵公山,望江滩随风摇曳、沧桑满目的芦苇。
望风景的时候他的话特别少。那怆然冥思的神态,像被一种叫做忧郁的材料雕塑在江边。
二
祈愿是一种美好的东西。此刻,我正在为宁君暗自欢喜。
我的简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他要我作序的散文诗集《无悔之旅》草稿。本来,我是极少写序的,并不完全是因为名气小,而是因为我怕有负朋友的重托。但友谊让我无法拒绝。
曾经为散文诗狂热。虽然多年不写了,但至今仍迷恋散文诗处女般的身段和她那销魂的神韵。灯下展读宁君的《无悔之旅》,不禁窃喜。宁君对散文诗的执着远胜于我,对散文诗这种精巧文体的驾驭能力,于娴熟之中,透露出一种鲜明的个性特色。
十分喜欢这章厚重的乡村散文诗《割麦的父亲》。“阳光下叩击麦芒,叩击父亲的心扉,铿锵的回声清越了五月的晴朗。”诗意的抒写之后,宁君笔锋突然一沉:“父亲提镰走向麦田……当弯镰高扬起那个五千年的问号,我看见父亲眼噙泪花,虔诚地、不可抗拒地弯下黝黑发亮的脊梁,脸朝黄土,背负青天,以顶礼膜拜的姿势,在太阳与大地之间,再塑一个硕大的问号!”
强烈的画面感,带着出人意料的寓意,使这章短短的乡村散文诗,似乎有了一种沧桑岁月般沉甸甸的感觉。
宁君的乡村散文诗大多写得十分出色。如《你翻开乡村五月的扉页》《伫立麦浪边缘的父亲》《想去拾麦穗》等,这些带着麦香和野草味的散文诗,浸润着乡间潮湿的泥土味,读来亲切感人。有些警言式的句子,看似信手拈来,语言的张力却不可小觑,如“没有拾过麦穗的童年,人生便不完整。”这样令人浮想联翩的佳句,若没有乡间生活的感悟,没有驾驭散文诗语言的深厚功力,是写不出如此平白又含蓄的传神之句的。
当然,现在的乡间孩子恐都不拾麦穗了。但,那是历史留下的底层生活画面,这样貌似简单但容量极大的诗句,其间暗藏的怀旧情结,似可催人泪下。
宁君的散文诗带着淡淡的忧郁,旷远、含蓄、抒情而优雅,有着一种穿透生活的力度。其题材十分广泛,从《天安门,看国旗与朝阳同升》到《小村春晓》;从《大漠雄魂》到《村小教师》;从《远山》《船歌》到《读秋》《歌之翼——听门格尔松》《有雾的日子》《无悔之旅》《落雁》《雪原的一棵树》……光这些篇目,就够你眼花缭乱了。
气质忧郁的宁君,诗思敏锐,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人一事,乃至春花秋月,普通人看了无动于衷,却皆可在他笔下生发为诗。如《夜读秦岭》:“枕着弯月,秦岭睡了。今夜,秦岭不设防。任我走进她的新房,探幽索微,细读她亘古的珍藏。”爱坐火车出川的川人,恐已目及秦岭多次了,但又有几人如宁君这般深情地咏叹秦岭?“秦岭的睡相,很甜很甜……”宁君眼中的秦岭,已不再是简单的高兀、清冷和荒旷,而一如他酣梦深处的爱人一般,睡相甜美。
诗人的眼中充满了梦的色彩。
枕着弯月的秦岭让人遐思万端,能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愉悦,但这样的作品,并非《无悔之旅》的精华。我以为,宁君这本散文诗最美的篇章是他对爱情充满浪漫色彩的抒写。这些诗集中在第二辑《丁香之梦》里。丁香花一样的爱情,孕育在青年宁君的心中,借一篇篇散文诗的外壳,然后在诗人宁君笔下朵朵地开放。
这样的爱情散文诗真的很美。
请读《你的雨季》。我猜想,这是宁君写给初恋女孩的定情诗:“我愿意一千次一万次接受你如许温柔如许深情地‘伤害’啊!雨霁天晴,你的芳名,你的倩影,便是我心田中密密拔节的春笋。”
太深情了。在这片食物污染无法制监管的土地上,连老百姓都知道,笋子是一种无农药、无化肥、无膨胀素的好东西,国宝大熊猫都特别爱吃。宁君将女友比作无污染的春笋,他是要把女友津津有味地吃进肚子里?
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情,太感动人了。
再读《永远的红杏》。“山高水长,我有一支永远的红杏。故乡的红杏,少年的红杏,永远的红杏,我是你唯一的花痴啊!”初读这章爱情散文诗,,不觉惊诧万分。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红杏之说常与红杏出墙连在一起,意指妻子出轨。王安石有《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陆游诗《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皆是古代咏叹红杏的经典佳句,其意深藏,缠绵悱恻,回味无穷。宁君呵,你太老实了,老婆成了墙头红杏,你竟然还痴情得要当她唯一的花痴!
于是愤愤不平。
岂料,一读,再读之后,我发现了我的鲁莽。我错怨宁君了。是我忽略了诗中的五个字:“少年的红杏”。那红杏根本不是宁君的老婆,是少年宁君站在邻家高墙下,看见阳光中一支伸出墙头的红杏,于是疯狂地初恋了。
可是少年宁君太小,八九岁的小男孩身体还没有发育,还不知男女之爱为何物,只是长心了而已。一个小男孩爱上了邻家出轨的女人,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荒唐的事,却被诗人宁君窖藏在心中,若干年后爆发成一句惊世骇俗的绝唱:“永远的红杏,我是你唯一的花痴啊!”
这样的爱情真是纯洁得吓人。
当然,也许我的理解有些偏差。但真正好的诗,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联想。只有那些不好的诗,诗人们的感觉才会一模一样,才会有同一个字的评价:臭!
总的来说,宁君散文诗的抒情成分十分浓烈,但也不失耐人咀嚼的含蓄。这样的散文诗前景无限。如果从个人的偏好来说,我特别喜欢宁君散文诗中,那几缕游丝般不易觉察的、藏匿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愁绪。
如《中秋月,故乡的眼睛》中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乡愁如海,你从海平线上冉冉升起……你是世界上最善于眉目传情的眼睛啊!”
古往今来,写月亮的诗人无数,咏月的佳句无数,我首推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这里我想特别补充一句:新都诗人谭宁君咏月句“眉目传情的眼睛”,确也想象奇兀,别具特色,深情动人。
2011年. 初夏. 四川都江堰
马及时,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1946——)。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儿童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散文集《割肉》、《童年旧事》、《美女滥市》、《当代青年散文诗人15家》(合集),主编《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廖永德纪念文集》等。儿童散文《山野里的故事》获四川省第三届儿童文学奖,儿童诗集《树杈上的月亮》获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儿童诗《红豆》获上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散文诗《海老人》获江苏《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各类儿童文学作品及诗、散文诗等收入全国50余家选本。
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多支持。 据知新著收录的大多作品在各类刊物正式发表过,整体展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大家收藏学习。 向宁君老师致敬。相识恨晚。 回复 刘旭锋 的帖子
旭锋好,以后多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