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gls 发表于 2012-10-26 23:15:19

规律说 —— 说说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


                                                          规律说

                                             —— 说说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

                                                               死水吧


                   ====================================================
                                                                                    一、

          关于新诗与散文、新诗与散文诗、新诗中自由体与格律体的界限问题,我过去曾进行过一些思考,在实践中也曾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小说改写为新诗,用以体验新诗和各种文体特质的区别,但对于其理论感觉总不太明朗。今阅读了师运山老师的文章《<分行说>——试论华文新诗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文体边界》后,很受启发。现以此思路,试着探讨一下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

                                                               二、

      自古以来,给诗下过的定义不在少数:《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 东汉·许慎《说文》云:“诗,志也。”但这都是从诗的内容和功用的角度来阐释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诗的定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其中除了从内容和功用的角度定义外,也阐释了诗歌语言的特点。
      吕进教授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认为“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这是从诗的本质出发,来给新诗定义的。
      但无论是从内容和功用的角度也好,还是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也好,还是从新诗本质的角度也好,对诗歌的定义大都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眼光——写意性。 若要据此准确说说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还真得不太容易。
      所以,探讨诗歌的本质特征,探讨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就成为诗歌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特征与区别是存在的,也是诗歌成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的、最高形式语言艺术的基础,但科学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确立一种科学界定的文体边界的标尺,对于推进新诗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师运山老师是第一个从形式着眼,从新诗的原点出发,提出分行是华文新诗第一条文体边界,将新诗与散文等文体形式截然分开的诗人理论家,这为科学认识新诗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以此思路,既然分行是新诗第一条文体边界,那么,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是什么?

                                                                     三

      说诗歌,绕不开格律。什么是格律?格律,一在于律,二在于格。律,就是规律;格,就是格式。规律是流动的,格式是固定的。考察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初期在语言、形式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固化成一定的格式。随后再打破格式,继续流动,再固化。再流动,再固化。周而复始。
      所以,我以为,华文新诗中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也就在于一个字——律。
      许霆教授在其诗学著作《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中把现代诗体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连续形式。这类诗体无固定的外在形式结构,其分段是由思想决定的,图案形式成分较少,重视内在律(即情绪的自然消长)。连续形式是自由诗体(包括散文诗体),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没有的。
      第二类是诗节形式。其特点是“诗人写出一系列诗节,它们是重复单位,具有固定的诗行量数,相同的节奏模式,和相同的韵脚图案”。在这种诗中,形式的基础是“诗节”(可以称为“基准诗节”),它们在诗中以“重复”的方式再现,从而构成全诗。诗节形式类似于黄淮提出的“自律体”,
       第三类是固定形式。指的是“应用在整首诗中的传统体式”,诗人在写作时就必须要把内容纳入这一固定形式中去,写出来的诗就具有统一的固定的格律形式。固定形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已经存在,新诗冲破了传统诗体(包括传统固定形式),开始了新的固定形式的探索。只有在大量自律体新诗的创作中,才能逐步形成全民公认的格律标准,最终形成共律的固定形式。
      若以此划分,新诗可分为三大类:自由体,自律体,共律体。而格律体新诗,至少应该包括自律体和共律体两大类。这两大类中,集中体现的最大交集就是“律”。所以说,格律体新诗与自由体新诗的文体边界应该是“律”。

                                                            四

      具体而言,格律体新诗与自由体新诗的文体边界就是“规律性”。诗是一种包含了视觉、听觉和知觉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所以,“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新诗分行及其诗行排列的规律性,新诗节奏、押韵及其韵脚疏密的规律性,新诗语言修辞及其意象展示的规律性等等。
      一、视觉形象的规律性
      诗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视觉,所以,视觉形象的规律性是新诗格律的第一要素。新诗分行的规律性、诗行排列的规律性、诗节建构的规律性也成为诗论家首要关注的对象。从闻一多的“限字说”,到何其芳的“限步说”,到程文的“完全限步说”,以及万龙生、孙逐明等的“三分法”、“对称说”,到尹才干的“图案诗”试验,无一不是关注诗句诗行诗节的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和谐,无一不是关注新诗整体结构留给人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
      按照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接触到一首诗,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如果有规律,就能够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就能够给人以继续深入关注并阅读的兴趣与动力。
      视觉形象的规律性是格律体新诗文体边界的第一要素。
      二、听觉形象的规律性
      诗既是给人看的,也是给人读的,更是给人听的。分行的有序、诗行的排列、诗节的建构如果有规律,那么,新诗朗读时给人的节奏感就是有规律的。其次,押韵时韵脚变换的规律,以及韵脚的疏密规律,使新诗朗读时给人的情感的流畅感也有所不同。现今的新格律理论,既关注节奏的对称与对应,也关注韵律的和谐,更关注旋律的流畅,但这也无一不是在关注新诗声韵方面的规律性。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展示自己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吟诵,就是朗读。新诗声韵方面的规律性,使读者在体验新诗艺术魅力的感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觉形象的规律性是格律体新诗文体边界的第二要素。
      三、知觉思维的规律性
      诗不仅给人看,给人听,它的主旨更在于抒情言志,启迪人的思维。所以,知觉思维的规律性能够提升诗的品位。知觉思维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及意象展示的规律性等方面。语言修辞包括排比、对称、对仗、反复、重复、顶真、呼应、比喻、比拟等等,这些要素也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新诗格律要素。只要它们在一首诗中有规律地出现,或者在诗句中,或者在诗节中,就会给新格律诗增添无穷魅力。郭小川、贺敬之、纪宇等的新诗,在语言的规律性方面就有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也有很大的成效,所以为很多人所喜爱。意象展示包括意境营造的规律性,比如卞之琳的《断章》:桥上、楼上,月下、梦中,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甘蔗林、青纱帐,诗中各种意象既相对又相连,这种思维的情趣是读者喜爱这些诗的主要原因。
      检验一首诗品位高低的试金石是内容与内容的表达方式。新诗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修辞和意境的营造等。在新诗内容具备社会意义的前提下,语言修辞与意境营造的创新性与规律性,正是提升格律体新诗品位的主要手段。
      知觉思维的规律性是格律体新诗文体边界的关键要素。

                                                               五


      我曾经提出过“相对格律说”的观点。意思是将形成新格律的要素明确界定,只要具备基本要素,就可以认定为格律体新诗,具备的要素越多,格律体新诗的品位越高,如果具备了所有的要素,那就是经典的格律体新诗。
      若据此而言,如果一首新诗,在视觉(或者听觉、或者知觉)方面,只要具有其中一种自己的独特规律性,就可以视为格律体新诗;如果同时在视觉和听觉(或者知觉)方面具备两种自己独特的规律性,那么就是比较标准的格律体新诗;如果同时在视觉、听觉、知觉方面都具备自己独特的规律性,那么就一定是一首经典的格律体新诗。其递进关系犹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几种几何图形的演变,规律性越强,图形就越趋向于极致。
      这样的“相对格律观”,既体现了新格律理论的包容性,也能够体现新格律理论的最高追求。 而实现“相对格律观”的主要途径就是对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的界定。   
      我觉得:律,可以成为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规律说 —— 说说格律体新诗的文体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