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侨乡行漫笔之侨乡婚俗
二十九日清晨,车抵达广州站。在迷宫一般的转站通道和大厅内,随着汹涌的人流穿梭而行。好在有小女拿着身份证,在她姐姐的电话遥控指挥下,跑在前面办理好到广州南的地铁和城际快车的自动售票。从这站到那站,频繁转车,上楼下楼,紧赶慢赶,一个多小时折腾下来,一身大汗,几乎从地下,穿越了广州的整个闹市中心。总算在海珠线发车前几分钟,搭上了要途经江门的和谐号列车。目前此线只通车到新会,离珠海市尚有近百里的距离。说实在话,不是广州站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上、下都有自动扶梯,标示也很清楚、准确,我们根本赶不上这趟列车的。虽然是高速机车,但究毕属区域性公交性质。站点密,每站距离短,都是几到十分钟内。类似城市地铁情况。用了整一个小时,才到江门。看来此路开通的时间不太久,到达的地方在城郊,很多设施均未完善一。不是女儿、女婿开车来接,反不如直接坐汽车方便。汽车直接开到了金凯怡的茶餐厅,这里基本上是亲家待客的特定地点。这次人多,在中厅大堂定了席位,亲家看来也才到不久。尽管已近午时,这里的早茶,吃得尚正欢畅。有些人,是先前有过一面之缘的,依稀还有点面善。更多的都是初次会面。不过走到了现在这一步,大家已经成了亲戚。他们大多是境外归来贺喜的。彼此相互点头一笑为礼。以目前情势,我也不便太过客气。吃了几个榴莲饺,意思意思,便以旅途劳累为由,告罪退席。在亲家翁陪同下,先去他家里。几年未来,他那别墅旁,又一溜顺的建了三幢风格各异的别墅新居,他们邻里之间,瓜分了期间的隔离带各自添了一间车房和一个侧园,几家便连接成了一气。只是另一方还有一块屋基地,若再来一家,一条短短的横街,便当已具规模,不复显得荒凉。这到是我希望看到的,即或女儿以后想回来定居,也可更放心了。村镇基本上没太大的变化,只是中心的房屋更密集了些,多了一家颇有规模的超市,不像城市中心,已经建设了一些高楼大厦和高品质的小区。这里仍着重在改建,新添的则多是墅式小楼小院,依然保持着侨乡风情。三十日一早,我和妻便到了亲家预备好的临时客寓,这是按侨乡风俗习惯安排的。也是一幢三层的墅式建筑,只不过是在村落中的老屋基上重建的。处于曲曲弯弯的街巷深处,在一大堆新、旧的小院子里面,汽车是进不去,家家户户都是配备着摩托车,作为代步的工具。小女昨天就过来了,陪着她孪生的小姐姐在这里待嫁。一切都是早安排好了的,只等到我们来主持。繁琐的礼仪,从我们到达就开始。其实早已有几个太婆级的妇女在忙碌,准备祭祀供品、果品、糕点、香火,特别是打发给迎亲队列的红包。这里的红包不大,但准备的数量之多,也真令我咂舌。眼前的桌上已堆积如山,起码好几百个。两个负责此事的太婆,还在目不斜视、一脸严肃、十分认真的,一个往里面装钱,一个用新鲜的柏树枝叶压实封口。翠绿的柏枝紧贴在鲜红礼包上,不但喜庆,更张扬出一股青春活力。因为语言障碍,我懒得多问,这不过寓百年长青之意吧!另一个较有地方特色的是,在这侨乡的村街,几乎家家都设了余庆堂,供奉着天地间各帝君、佛爷、菩萨、三星、财神、土地等,各路神祗和祖宗香火。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双方神前都多出了一对贴了红纸的椰子。而且,这似乎是一个很重点的交换项目。在喜娘担着男家的聘礼来时,第一个挑子上面,放的就是这一对宝贝。自然在女家的陪嫁中,这也是在最醒目的位置。送聘礼来的喜娘特别拉着我,连比带画的说了半天,总算让我明白了这两个特别的椰子,我不但一定要收下,而且一定得带回家中供奉起来。接近中午,在择定的吉时,女婿带了一大群人迎亲来了。爆竹响起,女方这面准备的迎宾队,早已作好严密防守的安排。早早关上巷口的栅栏门,一群年青妇女堵住进口。小女也陪着她的小姐姐躲进临时的闺房。按当地习俗揭开了迎送亲的序幕,我和妻则干脆登上三楼的楼顶平台作壁上观。女婿带领着他的一群弟兄伙,正在巷口哄得起劲的拿言语,里面的女孩子们也不示弱,隔得远、闹糟糟的,我本来听不太懂他们的土话,也不知是在对歌?还是在斗嘴?反正是被收拾得服贴贴的了,或许又塞了些买路钱,才被放进门来,开始了进攻闺房的攻坚战。奈何现代的住宅,修得很是严整,房门更是做得严丝合缝。竟管有几个急性的小伙子,站在板凳上,想从上面去找一丝缝隙,也终未如愿。又是好一阵软磨软求,最后总算是女婿上前把门拍开了。新娘一身靓丽的婚纱出现在众人眼前,自然又赢来一阵大大的喝彩。小两口忙请我们上座敬茶,分别接过父母发送的红包。陪着我们照了辞家合影,被众人簇拥着离开家门。送亲自有兄弟姐妹出头。迎娶、拜堂等礼仪,是男方家里的事。我们只等大门外送行的鞭炮响完,此行的责任便了。曲终人散,从欢乐的高峰忽然跌至谷底。和妻子四目相对,感慨万端。想到前后不到两月时间,两场婚礼带走了一对孪生小女。虽说是其人生之旅的必然,但在作父母的心里,终难免有一种落寞,空空的怅然若失!我已无所事事,要到晚上的婚宴时,才会再次出面应酬。积习驱使,不由找了纸笔写了首十四行诗。抒写一下“心声”:繁琐的礼仪已十分古老承载着人类永生的信条这将是你们成熟的起点请接受爸妈最后的红包
让青春之花更加的鲜艳莫辜负从小美好的心愿担负起生命传承的重托开创出自己理想的家园
生活如奔腾不息的长河人生似昂扬奋进的战歌真诚的爱情平淡中相守幸福的家庭岁月里磨合
但能视姻缘为命运携手证百年偕老的佳话永留-----------在孪生小女婚礼上的心声这里的编制是一个村,因守在城郊,实际上规模相当于内地稍小一点的乡镇。牛餐厅是当地最大的餐馆,虽然相对于城里人来说,就是现代流行的农家乐。但从方便和距离等综合因素考虑。却是方圆几里内,各家各户办大事、请客的最佳选择。七十桌婚宴就定在这里,基本上占据了上下两层的大厅和所有的包间。不同于内地的是,侨乡的婚俗还比较守旧,一般的礼俗和仪式,都是在男女双方的家里举行,参加的只是至亲和极近的亲朋好友。连围观的,也是四邻和很铁的兄弟姐妹。很少像内地请什么专门的公司,利用办婚宴的时候,搞个几十分钟的仪式婚宴的任务反而很单纯,就是请大家喝喜酒,这是中华民间老百姓,几千年来在地方上发布公告、获得公证,最直接有效的最佳途径和选择。当然双方家长和一对新人与大家见面、敬酒,是免不了的。一圈下来,也是晕晕糊糊的了。好在我不算主力,没有熟客纠缠,女方连新娘子一共也只有四个人,算是极为超然的了。当然如是当地人联姻,双方这样的比例是很犯忌的,至少表明了某方实力不足,有寒门牵手大户之讥。更得考虑子女进入对方家庭后的地位问题。我于此一向到看得很淡,三个女儿都是承继我的衣钵,踏上社会,就是自食其力的口腔医生。通常能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人,都比较有个性。特别是正举行婚礼的这个女儿,在取得独立工作的医生资格后,就学着大姐,自立了门户。而且不像小哥和小妹,留在主城区执业,和大哥主持的总部成鼎足之势,随时可获得支援。她是和爱人办了结婚登记后,到江门考察了一段时间,又重新回川,在富顺县城自行创业的。目的只一个,保持专业不变,不想去广东作其他的行业选择。这次回来补办婚礼,全是为了亲家的颜面。人生在世,有些事由不得自己,亲家甘愿大破费一下,也要完成这个世俗的礼仪。我自然很理解,也很支持的。所以我和妻都尽量保持低调。侨乡人特爱面子,也很喜欢赶热闹,沾一点喜气。表现在收、送礼这一点上,和内地是有很大不同的。这要求每一个内当家都要很有能力。不但要对历年的往来应酬,有很好的记忆,还要对乡邻们的现状有清醒的把握。如果单从收受的红包看,一般都是千儿八百的,起码也在五百以上。本来我以为是这里的经济实力使然,有来有往,不足为怪。但从女儿告知的回礼细节中,却知道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其实在现实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差异并非很大,有门道和先富起来的还是很有限。回礼通常在送礼总额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之间,部分高达八、九十。少数困难的只象征性的收一、二十块钱,意思意思。当然实际收取的多少,要根据和对方的亲疏程度、来往纪录、现实情况而定。不然的话,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落下不厚道的恶名。而来客的多、寡,则最直接的体现了主人在当地的信誉、能力及乡邻中的亲和度。像女儿这样远嫁,基本上没有女方亲友参与的情况下,依然能这样火爆。 足见亲家一生行医济世,造福桑梓,很是成功,也是很值得欣慰的
回复 王芸 的帖子
谢谢祝福,其实你不感觉,其中也有很多无奈和随缘的成分吗?谚云:若过望千般未圆;若知足于今十全. 回复 王芸 的帖子
哈哈,这样就好: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