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1-29 15:35:36

[转帖]郁 葱:缺乏规范和不可操作——我不赞成高考作文写新诗的两个理由

[转帖]郁 葱:缺乏规范和不可操作——我不赞成高考作文写新诗的两个理由相关搜索: 高考, 新诗, 作文, 转帖, 规范


缺乏规范和不可操作
    ——我不赞成高考作文写新诗的两个理由
□郁 葱
    前一段时间,有诗人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对高考作文不允许写新诗的做法提出异议,请我谈谈高考作文禁止写新诗的问题,称:“想请郁葱老师谈谈高考禁诗歌的事,以及诗歌当前现状及前景,相信前辈的眼光比我们精准!我正在动员有影响力的诗人们谈谈高考禁诗歌的事,虽然我写的诗并不好,但同样很替诗歌的发展担心!”本来,这是一个并不复杂也并不是一个需要“动员”讨论的问题,而且我也历来不去参与诗歌界的那些带有明显偏执情绪的所谓“争鸣”,只有面对文字的渴求,没有“表演”的欲望。当时各类声音芜杂,就索性避开了这位诗友的提问。现在这个话题“冷”下来了,反而愿意表述一下我的思路,因为这个话题是应该谈的,而且是我几年来一直思考的,与其他任何人的观点无关,与我听说的那些吵嚷更无关。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话题了,2003年的高考中,曾经有的省市允许用新诗的形式写作文,并且出现了满分的高考诗歌,现在冷静的回忆起来,这近乎不可思议,但在2003年还是发生了。的确,当时的一些诗人们包括我也因此兴奋了一阵子。2003年第七期,《诗选刊》还用“新焦点”栏目刊登了那首满分的诗歌作文和一些当时的资料。在主持词中我说:“诗人们会通过这个事件对整个中国诗坛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在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都会有一个自我约束。什么是好诗,这个总也说不清的命题可能会由此逐渐清晰起来。很长时间里,诗人的作品仅仅只面对自己,面对诗坛这个圈子,今后不同了,你必须要面对更大范围的读者,你必须要面对他们的阅读和评判,这对诗人的自我调整有好处,对诗歌的发展显然也有好处。许多诗人会写诗,但不会好好写诗,不知道通过这个事件,诗人们能不能明白一些。诗的意义,诗人的意义大了起来,你撑住撑不住?这是一次从基础上的介入,我想,诗歌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这种极端个性化的特征注定了诗的多元,诗人们别在吵嚷、别在为了‘登场’而刻意制造一些帮派和名词,多写诗,多写好诗。诗格、人格准备充分些,作品也就会逐渐写好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很遗憾,后来我们看到的某些非诗的现象和状态与我的期待恰恰相反。
    应该说,在当时我的这些观点虽然也是兴奋多于深入的思索,但还是保持着相对的理性和理智。在2003年第八期,《诗选刊》又在“新焦点”栏目刊登了对满分诗歌作文的讨论,吴思敬、程光炜、雷抒雁、车前子等诗人和诗评家都各自发表了对这个现象的看法,还有其他一些诗人或非诗人,甚至一些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也在那一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之后的几年,显然由于高考作文写新诗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省份都恢复了在高考作文时不允许写新诗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作为一个诗人,也作为一名诗歌编辑,经历了那次“满分诗歌”的讨论,并且长期思索后,我的观点也逐渐在成熟,我渐渐冷静的意识到,抛开单纯的对诗歌的情感因素,应该承认,一些省份的高考作文在现阶段不允许写新诗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应该在一段时间里坚持下去。
    首先,我曾经表述过,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进入规范性很强的高考作文,本身就很不适宜。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但是你不能要求高考作文也没有规则。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可能就开始枯竭了,比如唐诗,比如宋词。但目前的现状说明新诗还不成熟。不成熟的艺术形式进入高考作文是不合适的。一些语文老师也认为:“在语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应该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规范和要求。”这不过分。当然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对其中一些僵硬的呆板的限制学生思维的东西进行调整,但无论怎么调整也不能对某种文体缺失必要的规范和约束。
    如果我们认定了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我们知道高考作文无论是哪种文体,都会有严格的评判标准,而新诗很难有严格的评判标准,也无法在技术分、发展分这些方面设置标准。我前面说过,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而同样,对于一首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和解读,我们不能要求每位阅卷的老师都是诗人,我们更不能苛求每位阅卷的老师都对哪怕是一首好诗有同样的理解,这就可能出现一首平庸的诗歌由于阅卷的老师的理解被评了高分,也可能出现一首精美的诗歌由于阅卷的老师的另一种理解被评了低分,这会误人子弟的。坦率地说,就是让我们几个诗歌刊物的主编或者其他成熟的诗人来阅读同一个新诗试卷,分数的差异也可能会很大,这一点,从几个刊物各自追求的不同风格上就能显现出来。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由此形成的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我认为是高考作文禁止写新诗的很大理由。这就如同一个没有评判标准的运动项目不可能进入奥运会一样,更不能要求先让它进入其中,我们再来制定标准。
    第三个问题,关于旧诗和新诗。我们知道在唐代,曾经有过考试文体是诗歌的时期,但那时的诗歌有着格律方面的严格规范,直到现在,旧体诗依然保持着它的基本规范,如果允许高考作文写新诗,那就同样应该允许高考作文写旧体诗,而我们判卷的标准是不是严格按照格律呢?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如今所谓的“诗人”,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古诗的格律?
    再一点,如果允许高考作文写诗,会使得孩子们更多采用这种文体,而一个高中的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是很罕见的,如果有,也仅仅是个例。捕捉灵感的能力是一种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我曾经说过写诗靠两点: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能力不可摹仿,而表达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达到较高的水准的。有的诗人很用心,但怎么也看不到他的灵气,我想大概是感受能力差。这多少有点“天才论”的影子,但请原谅我的直率。这里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认诗歌的成熟与人的成熟成正比,那怎么能够苛求孩子们会在高考那么紧张的氛围中写出好诗,而如果孩子们写出来的都是一些勉强之作粗劣之作,那我们要这些“作品”干什么?
    如果大家还能够回忆起来,请去再读一读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满分诗歌,如今,谁能认为那是一首好诗?当然,对于有才华的孩子们写诗,我一直是给予鼓励的,《诗选刊》是最早集中推出80、9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作品的文学刊物,但期待孩子们写诗与高考写诗完全是两码事,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希望我们不要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再者,我们的新诗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让人满意的参照。真正的好诗应该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和精神高度,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大爱情结和对艺术的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艺术形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诗歌应该出现多元的、多样的、对人内心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是我的一贯主张。但我们当下的许多诗歌显得拼凑、表面、肤浅,轻男浅女、薄情滥欲,缺少内在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伪先锋和非诗的废话脏话昏话泛滥,与我们期待中的诗歌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凭什么让孩子们也去学着写这些东西?
    当然,这些年中,新诗也的确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经典,我倒是觉得,当务之急是把这些精品诗歌提炼出来,尽快替代现在学生课本中相对过时了的诗歌作品,逐渐提高学生们对新诗发展的了解程度,这样会为高考作文允许写新诗打下一些基础,也能使新诗写作者更能够约束自己的文字。
    另外一点,诗歌是一部分人表达情感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切不可“全民写诗”,那样会使得诗歌很不“专业”。更不能用“高考作文写新诗”这种途径来“普及诗歌”,否则,那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灾难,而且也是中国诗歌的灾难。
    还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们的几代新诗创作者,都是因为钟爱这门艺术而写诗的并最终成为诗人的,几乎没有什么人为了“考试写诗”而最终成为了诗人,“高考作文”造就不出诗人来,如果不是自己的兴致使然,甚至高等教育也造就不出真正的诗人来,这一点,是让人遗憾而又不能不承认的现实。
    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真正写诗的人应该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请注意,我说的是现阶段的高考作文不宜提倡写新诗,至于什么时候高考作文可以采用新诗这种文体,我认为那当然要看新诗自身发展的成熟度如何。或许,另一种观点也有它的道理,但起码新诗不能像现在这么芜杂,这是一个底线。坦率地说,诗歌不是没有能够让大家基本认可的标准,而是在浅薄的资本媒体(网络)的刻意作用下,利用一些非诗的因素和非诗的“诗人”把这个本不成熟的标准搅得更乱,这就更增加了诗歌进入到高考作文中的难度。这种对诗歌的毁损要靠好的诗人们一点一点用作品去艰难的建设,不知道我们的诗人们有没有一种真正使诗歌繁盛起来的智慧和底蕴。

                        2008年7月15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郁 葱:缺乏规范和不可操作——我不赞成高考作文写新诗的两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