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诗话(77)从司马鸣冀《生死观》想起……
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09-7-13 15:47 编辑网上诗话(77)从司马鸣冀《生死观》想起……
[关键词] “十四行诗”借鉴与创造
◆ 程文
读了司马鸣冀近日发表的《生死观》,欣喜地感到“五四”以来新格律诗不仅有所全面发展,而且已经逐步渐近成熟。《生死观》的作者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驾御和运用现代汉语及其格律条件下的诗歌语言,以崭新的具有中外格律相互融合的特色形式,讴歌了自己的这样的生死观:“人活着生活充满希望,人死了毋需浪费铺张”。
就是自由诗君临诗坛的岁月里, 欧洲的十四行诗在中国也是十分流行的,命运似乎要比新格律诗好得多,好像十四行诗不属于格律诗似的。在当时的特定时空环境里,也许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所谓十四行诗只是14行而已。正像屠岸先生在他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译后记里说的:“‘十四行诗’这一译名也有缺点。这种诗体除行数有规定外,还有节奏和韵脚的规定,而这个译名从字面上看,只指出了这种诗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下的十四行诗创作,的确是出现了不少的“十四行的自由诗”或者说“诗行长短自由的十四行诗”。
有鉴于此,我自然欣赏《生死观》这样的十四行诗,因为它在格律形式上,不再是随便地篡改。固然,严格地说古今中外的格律诗是无法翻译的,因为彼此的语言语音基础及其格律条件是不同的,想把原作的格律形式“译”出来,是无法做到的。然而依然像屠岸所说:“原作有严谨的格律(节奏,韵脚),音乐性很强。要把原诗的节奏——以行(诗行)为单位的轻重格五音步完全用汉文来表达,是很困难的,因为两种语文的差别太大。英语单词发音的特点在轻读和重读;汉语单字的发音特点在声调(四声)。两种不同的特点构成了各自诗歌韵律的基础或出发点。既然特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互相‘翻译’的几乎不可能。”
那么,用汉语写十四行诗该怎样来形成节奏的和谐呢?《生死观》的作者不是放任自流为自由体,而是学习了《死水》式的榜样,都是用3个“二字尺”(两音音步)与1个机动的“三字尺”(三音音步)构成的四步九言诗行,即通过一限诗行音步数量、二限音步种类这样的“完全限步”来实现了诗行步数与字数、诗节造型与节奏的和谐统一。你看这在本质上岂不是一首属于整齐体的四步九言诗吗?——
人最终︱是否‖魂归︱天堂
谁乞求︱神汉‖巫婆︱算卦
顺其︱自然‖君不再︱悲伤
长寿︱秘诀‖是心里︱开花
放笑︱学问‖不在于︱勉强
让亲人︱高兴‖才算︱牵挂
不要︱因为‖崇拜︱而疯狂
更别︱担心‖平凡︱而后怕
活着︱不贪图‖地久︱天长
种好︱自家‖三分地︱芝麻
勤劳︱致富‖日子︱称小康
洪水︱无情‖盼一夜︱暴发
人活着︱生活‖充满︱希望
人死了︱毋需‖浪费︱铺张
——从整体上看,显然保留着欧洲十四行诗的一些主要特点,诸如全诗十四行以及“四四四二”的分节等,然而诗行节奏的营造或形成,因为使用的是汉语,只能使用闻一多的音节方式——现代的完全限步说,而不能使用英诗的轻重格式的音步了。至于韵律的运用,前三节是“ang – a - ang - a ”(交韵),尾节是“ang - ang”(双行韵)。既有十四行诗的一些特色因素又有我国民族诗歌的一些影子。应当看到,我国流行的所谓“十四行诗”,似乎大多除了14行之外,很难看出“商籁体”(十四行诗)的本质特色,或许称做十四行的自由体更准确,与英国讲究音步整齐的地道的“十四行诗”相去太远。
因此,这首《生死观》既可以说成是首十四行的四步九言诗,又可以说是首四步九言的十四行诗,因为它成功地融合了中英诗歌的形式,既可以看到英国商籁体的本质又可以看到中国新旧格律诗的精神,以及闻一多四步九言诗《死水》的影子。这样的借鉴,这样的继承与这样的创作,与前面提及的那些诗行长短自由的十四行诗相比,显然更进了一大步,对新诗的发展与成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看了《生死观》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又使我想起了《三星草》里骆寒超花样翻新的“汉式十四行诗”,我尤其喜欢他的“七七式参差体十四行诗”,请看其中的《鹧鸪天》:
四(9) 给我|苎萝‖村口的|芳郊
三(7) 浣沙滩|碧水|流藻
三(8) 五月|风里的|鹧鸪天
二(5) 绿遍|古原草
五(9) 呵,|烟霞|烟柳,‖春情|春潮
三(7) 江南的|鸠声|唱彻
二(5) 故乡的|春晓
四(9) 给我|琴妮‖湖边的|鲜花
三(7) 圣母院|钟声|飘瓦
三(8) 孤帆|影里的|鹧鸪天
二(5) 情断|珊瑚沙
五(9) 呵,|远山|远水,‖古堡|古塔
三(7) 异国的|鸠声|唱彻
二(5) 春晓的|故家
《鹧鸪天》这样地落实和体现了骆寒超的格律主张:
①全诗十四行,分为“七七式”两节。
②每节都是用1个四步九言诗行、2个三步七言诗行、1个三步八言诗行、2个二步五言诗行和1个五步九言诗行等五种长短诗行,配合“AA×AA×A”式韵律以及重章叠句的修辞,构成了参差体七行诗节。
③两节重复使用这样同一种诗节格律形式。
——这就是我称其为“七七式参差体十四行诗”的原因所在。
其实,他的百首“汉式十四行诗”里,不仅有各种参差体十四行诗,也有各种形式的整齐体十四行诗。所以称之为“汉式十四行诗”,是因为对这种欧式的诗体主要除了保持十四行之外,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因此在“十四行”之前冠以“汉式”二字。因为借鉴不同于全盘移植,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精神的的一代新诗。
可以参阅:网上诗话(36、37)骆寒超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七七式参差体十四行诗”(上、下)。
2009年7月13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