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诗话(76)从李太伯《涉江》谈起
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09-7-1 20:53 编辑网上诗话(76)从李太伯《涉江》谈起
[关键词] 参差格律诗 格律规范 格律图谱
◆ 程文
读了李太伯近日发表的《涉江》,欣喜地感到此诗已经步入成熟的境界。作者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驾御和运用现代格律诗歌的崭新语言,充分发挥了高远的联想,攫取了足以突出主题的意象,营造了典型的抒情意境,生动、简洁而且形象地勾勒了屈原富于个性的诗人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别开生面地突出和现代化了我们民族诗歌的传统主题,取得了现代格律诗歌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高度完美的统一。
请一起分析和欣赏这首参差体格律诗——
你在︱竹简上‖刻下︱这条︱河流
然后︱身披‖汉字的︱奇服︱行走
灵魂︱向前,‖时光︱向后
花朵︱分开‖人世的︱旅程
挥舞着︱你哀郢的︱衣袖
你从︱汉字里‖返回︱那艘︱龙舟
然后︱怀抱‖爱情的︱月亮︱远游
银河︱在左,‖长江︱在右
波涛︱拍打‖神话的︱大陆
回应着︱你天问的︱歌喉
——宋词之所以又名之曰“诗余”或“长短句”,是因为它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体”、五七言古诗,特别是唐代律诗的传统,根据表现丰富生活内容的需要,分别各自选择多种整齐体格律诗的长短诗行,重新组成了一首首讲究重章叠句规范的参差体格律诗。具体地就此《涉江》而言,作者根据诗情什意以及谋篇的特定需要,选用了五步十一言诗、四步八言诗、四步九言诗以及三步九言诗的四种诗行,构成了这样一种成熟的参差有律、两节反复一式的五行参差诗节格律形式。
还应当看到,作者已经具备了驾御现代汉语及其格律条件下的各种长短音步的基本能力,不仅能够有规律地限制诗行的音步数量,同时还能够灵活机动地调动长短音步的有机配合,因此,赢得了诗行步数与字数、造型与节奏的和谐统一。可见作者不仅已经初步树立了全面的音步观念,而且在有机地驾御了各种音步与顿进行奠基的同时,还能够相应地充分利用与发挥其他各种基本格律因素的作用,诸如韵律(“AAA×A”)的配合,特别是采用对仗、反复、拟人以及重章叠句等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共同形成了节奏的和谐美、造型的对称美以及音韵方面一咏三叹的回环美与合奏美,可以说使其格律形式形成了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特有的节奏规范。——也应当看到,参差体格律新诗的这一特色,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唐诗宋词的传统,还应当由此上溯到周代诗经里的《木瓜》《伐檀》之类参差体格律诗。
总之,两节诗的格律形式,如果归纳起来,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格律图谱:
你×︱×××‖××︱××︱××
然后︱××‖××的︱××︱××
××︱××,‖××︱××
××︱××‖××的︱××
××着︱你××的︱××
——就是说,每节的第一行都是用4个两音音步和1个三音音步这样(“你×︱×××‖××︱××︱××”)构成的五步十一言诗行;每节的第二行虽然也都是用4个两音音步和1个三音音步构成的五步十一言诗行,但是两种音步排列的顺序却都变成了样(“然后︱××‖××的︱××︱××”);每节的第三行都是用4个两音音步这样(“××︱××,‖××︱××”)构成的四步八言诗行;每节的第四行都是用3个两音音步和1个三音音步这样(“××︱××‖××的︱××”)构成的四步九言诗行;每节的第五行都是分别用三音音步、四音音步和两音音步各1个这样(“××着︱你××的︱××”)构成的三步九言诗行。
由此可见,此诗的格律规范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表现在多种长短音步与大小顿以及韵律等方面的统筹安排上,同时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多重规律化、程式化、节奏感和音乐美以及超强表现力的一咏三叹、反复回环的综合性格律修辞方面。之所以归纳格律图谱,尽量分析讨论这首诗的格律形式及其形成这种形式所涉及的各种基本格律因素乃至基本格律思想,目的在于使关心新诗成长的人们不仅要看到成熟的格律体新诗的榜样,还要弄明白格律体新诗与自由体新诗以及半格律体半自由诗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发展以及格律体新诗的成熟。
另,顺便说明一下两节尾行的分步问题:
挥舞着︱你哀郢的︱衣袖
回应着︱你天问的︱歌喉
——“挥舞”“回应”,均为动词充当谓语,助词“着”表示它们的时态;“衣袖”“歌喉”均为名词分别充当谓语“挥舞”“回应”的宾语;至于“你哀郢的”“你天问的”则分别属于宾语“衣袖”“歌喉”的定语,即修饰成份,而其中的“的”,结构助词,系定语的记号。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语法与分步天然一体的典型例子。
——新诗分步总归要接受意念与语法的制约,与先有形式后填内容的律诗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时代差异太大,语言基础已有根本性嬗变,格律条件与格律环境相去甚远,新诗分步问题是不能率由旧章的。
2009年7月1日 过河兵发表于 2009-7-1 22:13
同意,以多种不同的基础诗行组成,促进了变化.靠两节的对称来体现格律的整齐.个人感觉节内的勉强对称,也就没了意义,然而一词应不用为好. 李太伯发表于 2009-7-2 04:43
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09-7-2 04:52 编辑
才读到。感谢诸位老师的鼓励与批评。尤其感谢卓韦老师的分析。
新格律诗的分步,确是一个大问题。期待与聆听中。
卓韦发表于 2009-7-2 06:13
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09-7-2 06:38 编辑
兵斑竹:
我赞成你这样的观点,“以多种不同的基础诗行组成,促进了变化.靠两节的对称来体现格律的整齐.个人感觉节内的勉强对称,也就没了意义”。
学术方面的事情,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来奠底与支撑,需要长期的实践来验证,需要心平气和的朋友之间有理有据而不是轻浮武断的耐心讨论,这个过程应该是友谊不断加深的过程;反之,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因为我的沉重的家务负担,已经迫使我没有时间倾听缺理少据、轻浮武断的帖子了。看是想看的,只好期于来日了。对于我来说,在漫长的学习与研讨道路上,受到的冷落、白眼、批评或否定几乎养成了习惯,听不到这种声音,我就缺乏了钻研下去的动力,就懒惰了。这种声音与臧克家、冯牧、卞之琳等前辈的教诲,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不知您注意没有,我这次在本网站开始发表的诗文,也同时在中国诗歌网、中华诗词网同时发出,令人高兴的是中国诗歌网居然有一批大力支持新诗格律研究的斑竹们,就是这些诗文想不到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大力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