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诗话(63)梁上泉与新格律诗
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10-1-17 13:08 编辑网上诗话(63)梁上泉与新格律诗
[关键词]诗地耕耘 硕果满园
◆ 程文
编著《中国新诗格律大观》一书,要对每首诗例逐一进行具体地格律分析。这时,令我惊叹不已的是,梁上泉精美而且成熟的格律体新诗,不仅为数较多,而且诗体多样,其中不仅有四步九言诗《忆华年》,四步十言诗《骑手》,三步七言诗《雾中行》、《野魂》,三步六言诗《爱的默契》,二步五言诗《晨景》等整齐体格律诗,同时也有格律规范的多种形式的参差体诗:《柳浪闻莺》、《阳关烽燧》、《致金星》、《割刀》、《离家》、《进藏的路》等,为新格律诗的发展、成熟以及新诗体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突出贡献。
心上│长绿着‖戈壁│红柳,
眼里│长亮着‖冰山│雪莲。
双手│抚抱过‖万岭│青松,
双脚│踏行过‖四海│银澜。
一个│组合的‖五彩│梦幻,
衬映着│我的‖青春│华年。
——《忆华年》是首“上五下四”的“五四体”四步九言诗。
骏马的丨头‖总是丨高昂着的,
英雄的丨脸‖总是|高扬着的;
来自丨大草原的‖赛马丨能手,
好胜的丨心‖总是丨激荡着的。
如今丨驾驭‖那如飞的丨快艇,
豪迈丨之情‖总是丨奔放着的。
——《骑手》是首四步十言诗。居然在一首短诗里同时自然地使用了四种长短音步,有效地突出了草原快马豪迈奔放的节奏与旋律。也许有人会问:“高昂着的”、“高扬着的”、“激荡着的”和“奔放着的”,是否可以都分做两个两音音步?我说“不可以”,因为“着的”都属于轻音助词,没有确切的调值,不能独立成步,只能与前面有具体调值的词合成一个四音音步。还应当看到,这四个音步都别具匠心地用在韵脚上所形成的“×ang着的”式的“实词韵+阴韵”的复合韵,对于这首诗的意境来说,大有天作之合。
我从│你的│背景,
猜知│你的│面容;
我从│你的│沉默,
听见│你的│歌声;
我从│你的│眼睛,
走进│你的│心灵。
——三步六言诗《爱的默契》音步的安排与修辞(排比)以及韵律的有机融合,强化了节奏与旋律,有效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东作│启明,
西作│长庚,
你一身│迎送│晨昏。
既是│晨星,
又是│昏星,
你一生│东忙│西奔。
——《致金星》使用短(两步四言)长(三步七言)等两种诗行与两个“三行一句”的句法,并与修辞、韵律的有机配合,形象地歌咏了“金星”“一生东忙西奔”、不知疲倦的精神。
地上的丨路‖曲曲丨弯弯,
直直的丨钢钎,
曾伴我丨穿越‖万水丨千山;
天上的丨路‖风云丨变幻,
凌空的丨银鹰,
托载我丨飞度‖要隘丨险关。
——《进藏的路》使用中(四步八言)、短(两步五言)和长(四步九言)等三种诗行与两个“三行一句”的句法,并与修辞、韵律(及叠韵)的有机配合,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激情。
梁老一贯具有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一方面真正“把诗当成诗”来写的,肯下“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气力,炼就了驾御诗歌语言的炉火纯青的功夫。读了他内容精美、格律成熟、脍炙人口的诗作,任谁都不会误认这是散文的。另一方面,他不仅写自由诗,也写旧体诗词和新格律诗;不仅写歌词(以参差体为多)、歌剧,也写影视文学,长期坚持这些临近诗歌、边缘文体的写作,成了诗坛的多面手。正因如此,他才有能力破天荒地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五步九言诗”《清漪园》(《六弦琴》,重庆出版社):
园,│兴了│又废,‖废了│又兴,
河,│清了│又浑,‖浑了│又清,
街,│建了│又烧,‖烧了│又建,
人,│古不│像古,‖今不│像今。
树,│目睹│巨变,‖风涛│不停,
叶,│青了│又绿,‖绿了│又青。
实践是第一性的,没有实践自然产生不了真理;没有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实践,自然也检验或修正不了理论。综观上面援引的几首梁诗,不难看出:新诗的音步不能只有“两音音步”和“三音音步”两种;而是以这两种为常用的基本音步之外,还应当有“单音音步”和“四音音步”作为特殊(不宜多用)的辅助音步,以便通过充分发挥各种长短音步的长处,来活跃和强化汉语新诗的节奏与旋律。同样道理,诗人长期创作实践过程中也是可以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乃至理论的。一旦精通了格律理论,实践基奠雄厚的诗人,就会使理论发挥较一般人更多更大的作用。
像梁老这样的诗人,不是不懂新诗的格律理论,而是蕴涵在创作实践的基奠中。《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鉴赏创作辞典》里所选入的154位“五四”以来新诗人的357首成熟的格律体新诗中,属于闻一多那样既有《诗的格律》又有《死水》——理论与实践兼通者,实在是个少数;相反,通过创作实践摸索成功者,毕竟属于多数;当然,这其中成绩佼佼如同梁老者,并非很多。诸如琼瑶、刘章等等。琼瑶的诗选入了《随着你走遍天之涯》、《我是一片流云》和《一颗红豆》等18首;刘章的诗选入了《白杨》、《归乡》和《夜闻警笛》等10首。
实践是第一性的。就是在“五四”时代最早的自由体新诗集《尝试集》或《女神》里,不是也还都有格律体新诗吗?可见新格律诗就是在胡适和郭沫若那些自由诗旗手心爱的诗集里,也没有除“恶”务尽、赶尽杀绝。应当正视的现实是,“五四”时代的“诗体大解放”孕育着今天的“诗体大重建”!
2008·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