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兵 发表于 2013-11-20 16:18:20

在四川理工学院诗歌讲座上的讲演稿---- 试论中国格律新诗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着重从"中国格律体新诗网"近年在推广和普及格律新诗的活动中,产生和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自身从传统诗词向现代格律体新诗转化的学习、创作、研究体会;揭示了初学者容易陷入的误区;坦呈了快速入门的途径;迅速提高的要点、方法。并综合笔者近年对楚辞的研究,以独特的视觉,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以探讨中国当代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导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国,有着深远的诗歌格律传统。历代先贤用各种格律样式,写出了无数世代流传的优秀经典。格律已经成为民族的诗歌美学基因,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摧毁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堤防,白话文全面兴起。诗学更是采取了拿来主义,几乎从全盘西化开始。以译诗的方法在写新诗,在当时的知识界,这是一种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时代潮流,但也未能动摇诗歌格律的根基。从白话诗刚刚诞生开始,建立新诗格律的理想,就随之确立。理论的研究与诗体的试验,一直也没有停止。经过几代人艰难而顽强地努力,特别是网络载体的普及,终于在新世纪初,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所以我这里谈的“中国格律新诗”,其实是个不科学、含混不清的概念。实际上它仅是针对现在大家习惯性称的“旧诗”“新诗”而言的。它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主要以古代汉语、为语言规范和诗歌载体的中华传统诗词;和一个主要以现代汉语、为语言规范和诗歌载体的中国白话格律体新诗两个部分。尽管在有些地方,在有些人的眼里,它们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阵营。但对我这样的诗歌爱好者、业余诗作者来说他们之间除了语言的区别外,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有如现代出现了严重代沟家庭中的父子,根本上是一脉相承、大方向是原则一致的。在学诗上,我从来就是两面派,旧体新诗都喜爱。我觉得,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放在一起,比较着讲,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首先我们先正视一下目前中国诗坛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中华诗词出现了强烈的复兴趋势。在海内外文坛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而且国外很多具有世界大文化、大诗歌眼光,又不搞文化霸权的真学者,都承认中国的诗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独树一帜。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流,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感情、中国的风味,还有中国诗歌化的语言。都是不可替代的,独具民族特性的精华。当然这里说的精华,不是那些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已经公然废韵,颠覆了“押韵”这一诗界公理,而且借助文革遗风,在全面求奇求异、批判、打倒、颠覆一切的同时,自己也迷失了方向的新诗,而是指的中华传统诗词。历史似乎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这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就被打倒,被“开除”出了正统的文学界的诗词,在近百年的限制打压后,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中华诗词学会及其在全国各级学会的会员,已有超过二百万的实力。尚未包括当今网络上数量更大的诗作者。不仅数量大,而且有相当优秀作品.《中华诗词》杂志发行达二万多份,成为海内外发行量第一大刊物。体现出了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魅力和顽强生命力。而在中国白话格律体新诗方面,二零零五年,由万龙生先生等在“东方诗风”网站,率先举起了"格律体新诗"这一面大旗。推出"東方詩風"刊物.将以前流行的“现代格律诗”更名为“格律体新诗”。旗帜鲜明的承担起,源远流长的中华诗学精华,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担。随后余小曲等,创办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开始筹建"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不但聘請了東方诗风主要領導及理論專家.萬龍生.王端誠.孫則鳴.黃中模.程文.和现代格律诗學會會長黃淮.世界漢詩學會會長周擁軍等,出任顧問。并出版《格律体新诗》刊物。初步形成了一個,面向全國的大框架,为格律體新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随着新诗‘二次革命’的兴起,诗体重建的问题,再度為詩界重視。使“格律体新诗”將有可能打破自由体新诗一家独大的局面,重新恢复自身在诗坛应有的地位,成为最先定型的,有质有量,有章可循的新诗体。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被革命,至今仍未为现代文学史接纳。主要因其语言脱离了现代生活,有一种时代距离感。所以这种“在野”地位诗体的空前普及和全面复兴,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仅是在填补新诗界自暴自弃自闭后留下的空档,处于“复”而待“兴”的阶段。同时在诗词的这种“辉煌”的外表下,“标语体”“口号体”…… 等舍弃了形象美、意境美、千篇一律的概念之作,竟占了当前诗词出版物中的大多数。虽然写成的作品数量很大,但能流传的作品反倒特少。这样的作品可以满足部分人茶余酒后的自娱自乐,社交场合的应对酬答。却很难走进文学的殿堂,更遑论成为什么“主力”了!而新诗界在自我迷失、闭锁,失去广大读者后。随着新的诗论:零抒情,让读者再创作的出现。这种倾向愈演愈烈,新世纪以来更因快餐文化的影响,微型诗从两、三句到一、二句再到一、二个词到一个字。这都是在网络诗坛可以经常看到的。前些年我曾点评过一首微诗,只三行三个字:天地 人 . 标题是:世界。当时我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以后再玩点玄的,可能会连题目带内容只有一个字……后来我在市学会给朱老会长谈起此事。他当时用茶水在桌上点了一点,我们不禁相视而笑。一个标点足了!其后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废话诗、口水诗成了大门派,行为诗也在前几年国庆前夜相继出炉,什么都不要了,脱光了事。再后的自我禁闭和诗论斤卖,更是大步将当代诗歌推向边沿化。而诗词界无视传统诗词已经发展到一定颠峰高度的事实,理不清熟苹果和青橄榄的现实,难以真正融入当代诗歌领域。总的说来:新诗界和诗词界,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各自无法破解的怪圈,分别驾着各自的马车,殊途同归地奔向了非诗化!其区别仅表现在:新诗界的非诗化主要是在形式上,即格律规范的背离和丢弃;而诗词界的非诗化则主要是在内容上,即意境审美的的缺失和淡忘。好在新诗界早已经有人明确提出:诗体重建和第二次革命,更有其中部分佼佼者举起了“诗歌要回归大众,回归现实,回归传统”的三回归的理论,“东方、协和、真情”的风格。“好读,好懂,有情,有境”的改革大旗。诗词界呢?重庆市和四川泸州市诗词学会,率先在西南竖起“国诗”大旗,确定了传统格律诗词的国粹地位。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来传承、维护和发扬光大。万龙生等人更倡导:“旧瓶装新酒”和“新酒寻新瓶”的理论!采用推陈出新护根本,顺应时代求发展的高招!只要新的内容适合用原有的形式来表现,新酒为什么不能装进旧瓶呢?这可是我们能否在国势强盛,民族实力腾飞的同时,再续中华诗词辉煌的关键举措。而“新酒寻新瓶”一方面是创建传统诗的新体式;一方面就是尽快完善格律体新诗的建设步伐。至于中国的现代白话之泥,能不能烧制出适用的,甚至精美的现代格律之瓶?答案是肯定的,历史和现实已经用不懈的坚持和前赴后继的努力,以成果作出了初步回答!历史,终究是无法否定的存在。我认为近百年的诗歌史,最大的成就在于:逐步摸索到了前进的方向;探明了诗体重建的路径;最主要的是让诗歌真正走下了神坛,回到了民间。诗歌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基本素质的提高。诗歌早已融入到了大众的生活之中。人人都可以读诗、作诗,但读诗、作诗的不必都是诗人。诗歌应是自身素养的一种体现方式,不一定非要成为"专业"。生活不能缺少诗歌,但决不能只靠诗歌生活。试问那些口口声声诗歌要小众化;是少数人的事情的卫道者。为何不睁开眼睛看一下?中华历史上有哪一个时代,拥有现在这样多写诗的人?草根诗人们无意来抢你们的饭碗,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大多活得很滋润。少了些穷愁牢骚;多了点朴实自然。少了些浮华阿谀;多了点真情实感。让你们依然高高在上去做精神贵族,去哀叹专制文化的没落。大众却是在情不自禁的欢呼,中华古老诗国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历史将会证明,一个拥有数百万爱诗者、作诗者的国家,传统诗词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时代适应性,它将作为国粹,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存。而当代的格律体新诗,因为它使用的是白话,是能生动反映及准确把握当代人思想、生活和情感的现代汉语,它必将会意气风发的前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诗歌,新诗体!其次和初学者交流一下容易陷入的误区;入门的捷径;迅速提高的方法。一:关于对“格律”的误读,认为这是人为强加的镣铐、视之为桎梏。传统格律诗词中,所谓"格"是包括了:对称、用韵、节奏、对仗、平仄等这些硬性指标。"律"当然是音律,抑扬顿挫,高低强弱,有规律的节奏变化成为律。体现在传统诗语中,如音调变化形成的平仄关系,音步变化形成的对称关系,诗行和诗节的对称变化等。其中对称规律是最显著的特征,明显地增强了音乐性。事实上,离开了对称就无所谓格律。因此,我认为从音乐的"规律"变化角度讲,也应该成为构建格律体新诗的主要条件之一。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史。尤其是代表一国民族文化、语言精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但是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必定有他的特色,有他内在的必然规律。纵观我国诗歌史,除诗经外,三言后有五言,五言后有七言。二、四、六、八言诗不是没有,但从未占据主流,说明这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的自然音节特点,是勉强不得的。即然要参加游戏,还是遵守游戏规则为好。何况前面已谈到有些问题涉及基本规律,而基本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曾经和一个爱诗也爱写,但不太重视平仄格律的朋友就平仄韵律作过专门的探讨,我们先选了很多前人的名作、名句,又在自己的习作中,选了一些自己满意的句子来分圻。结果发觉,这些句子都完全合律,或基本合律。说明这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的自然音节特色,并非是哪一个祖先强加上去的。诗界向有“开口音为平;闭口音为仄”的简易区分法。有如朗诵要讲究抑扬顿挫,唱歌自然有轻重强弱。看似错综复杂的音韵平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和用汉语作母语的人,在语言文字交流中的自然规律。没必要把其复杂化。二:关于用韵: "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人对传统诗歌的最基本的认知。对于格律体新诗,以此辩真伪、定优劣。这也是"格律"主要内容。是中国诗歌始终具有的美学品格。这个品格,千百年来不但造就了一代代诗人,也造就了一代代的诗歌读者。无视这个审美积淀,就会在中国遭遇站不住脚的命运。中国诗歌的韵以前叫"辙",即车轮滚动后碾出的轨迹。这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谁能规定的,它乃是多年创作实验的结果。臧克家说,"韵,应当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力的记号。不但很有道理,更形象的说明了它在诗中的重要。但初学者大多为此感到困惑,甚至有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单是韵牌,就叫人即看不懂也听不懂。有很多发音明明相近的字用在一起,内行一看斥之为错韵。不少发音似乎完全相左的字又被评为合律。且历代诗人用韵也杂,古韵、新韵、诗韵、词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更有邻韵相借相通之习惯,真让人莫衷一是,成了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以至若非精通韵律的博学鸿儒,鲜有不借助工具书能定好韵者。事实上至今没有那一部韵书可以称得上完美无缺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太大了,我们的文字和语言覆盖的人口和地区太多太广阔了。每一种韵书,都只能代表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群。其实诗韵,从其发生开始至今,一直都处在变革之中的。从隋朝以前根据各地方言和习惯各行其是,到陆法言编成“切韵”,为唐朝科举定为官韵。后经改革成为宋朝的“广韵”再为宋末刘渊删定为沿用至今的“平水韵”,其间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清代戈载编撰“词林正韵”后更拓宽了用韵的路子,据朱承义先生考证,唐代已有借邻韵之例。近代合韵的名人、名作就已多如繁星,都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尝试着进行变革。所以我认为,写传统诗词可以选平水韵,这样在借鉴和学习前人的精典时容易接轨。当然如果写格律新诗,自然应该用新韵,甚至可以放宽到邻韵。要适合个人的习惯,尽量放得开些。以实际发音和在歌唱、朗诵中,能达到协调和美为准。三:谈谈入门的捷径和迅速提高的方法:诗在科举时代是敲门砖,曾经是一门大学问。"诗学"从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包括技巧和方法论。既然是学问,自然有进入的途径,而捷径,就是综合了前人成功的进入方法,总结的经验。其实玄妙,只在于学会使用工具书。不必死记硬背。手中有了利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再学上几手招式,则可顺利入门了。写传统诗词的登陆:中华诗词论坛网,写格律体新诗的登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论坛首页,找工具包下裁就行。建议起步可从格律体新诗开始,因其现阶段还没设平仄限制,韵脚又已放得很宽、很稀,可以使用邻韵。按照起承转合的基本定律,可以非常简便快捷的成章。
谈两招练习手法的高招:首先写格律体新诗最好先抛开"格律"的框框。在诗情涌动或灵感闪现时形成自然诗行;诗句;当然最好是诗节。只要产生了自然的基础诗行,诗句或诗节,根据题材的需要,量体裁衣确定体式。这才着手分析基础诗行、诗节的音步;用韵方式;语言特色。然后如法炮制,重复一下自己创作的招数,就行了。这就是武林高手常说的:无招胜有招,浑然天成,自然脱俗。其次,初学阶段避免使用一些独特的语法句式,特别是一些很难形成对称关系的句式。由简入繁。选几种目前大家公认的典型诗行:如九言四步、十言四步等入手。再根据题材需要,选几种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了的体式:如四行诗、六行诗、八行诗、十四行诗等作为框架。在临场、临屏唱和助兴时,简便快捷,最能得心应手。还有两个窍门:依谱作歌,按曲填词式。前一种特别适合喜欢唱歌的人。利用一些非常流行,也比较工整规律的流行歌曲改写。类似前人的依韵唱和,所谓借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有一个缺点,是因为现在恶搞的人多,所以要慎重。后者是对古典文学基础深厚的人特意定制的。一般是选一个用熟了的词牌,最好是上,下阙对称的(不对称的就稍加改造)尽量用通俗的字词,白话文书写。往往也能得心应手,加之经常填的词牌,起兴、承转,早已谙熟于心,平仄音韵均能应律。我自己就试过,往往能意外的激发灵感,产生佳句而获得奇趣。只要经常坚持练习。可以很快的登堂入室。写诗的人,在突破格律,音韵关后,要想迅速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突破诗语关。各种文体的用语,各有其特点。科学专著、文件、合同,使用的理性语言越准确越到位越好。哲学,政治语言,要在逻辑精准的前提下,来一点玄学以示高深莫测。生活语言只求表达本义,幽默诙谐,还要少引起误解才好。小说、散文等就要求标准的语法,流畅的叙述再加上艺术性。而诗语的本质,是因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而产生的。诗语的独特在于:需要理性语言同非理性语言的合理结合与巧用,其中非理性语言近于是诗歌这种文体的专利。诗语的艺术性,很大程度在非理性语言用得好。诗语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化的语言。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一,因形见义:这是最为浅显的。形与意一致,见形释义。二,义渗于形:古诗中的比、兴,思想、感情渗透、隐融于形象中。三:夸张,也属于这类型。如: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等。四,通过联想、通感产生质的飞跃。把无限事物中的那些精彩东西汇聚到一起,然后利用诗语集中体现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诗言情!诗语可以是情语,心语,景语,成语、典语,雅语,也可是现代的缩语、简语。诗语的主要特点是要有创造性,要求有弹性,一句话越是多义越好,越广义越好,义越深越好,多、广、深再加上适度的神秘性更好。追求最大的包容量用最少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应该是诗学永恒不变的教条。诗语的另一特征是律谐音美,这是诗语同其它文体语言的主要区别。利用四声变换的平仄、词性词类合理搭配,用韵脚韵律,用节拍步,以及不同节拍步组成的句式组合来创造音乐美。徐志摩曾说:“音节的本身还得起源于真纯的诗感…… 当这种“诗感”外化成为了诗的独特的语言,读者一看就可以知道这是诗,这就是“诗语”! “诗语”有别于“文语”,很多自由诗作品,正因诗语的存在使它们确立了诗的身份。诗语的主要来源于中国人几千年来,古诗歌中语言的诗化积累。也包括中国从古到今的民歌化的诗语。现代诗语主要来自“新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积累,也已经初步成了体系,成果璀璨。它继承了古诗的诗语中大部分好的方面,也吸收了外国诗歌中有利于中国新诗诗语化方面的有用东西。基本上形成了中国风、中国味的诗语小体系。并被多数国人接受。初步实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而时代语言,新奇特怪,气息万千。更是现代诗语的主要来源,当然这需要诗人去提炼。新的诗语应该是表现力和生命力最强的,当前时代的流行语言。是经过美化与雅化处理的,健康、鲜活感人的时代最强音。普通的时代语言,只能看着是诗语的元素。惊世的名言、绝句,佳词,妙语。又叫诗眼。流传千古;美不可言。这应该是诗语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人写诗,有诗囊一说,常常是有了好句,先存着。好句多了再整理,最后再进一步扩充完善成一首诗。只要有了空前绝后的好句子,就能成为传世的名言绝句。而佳词妙语是比名言绝句低一个档次的,自己能新创,固然最好。但也可以是引用别人的现成句子,最常见是化用别人的句子。“只要用好了,用巧了,用得自然,用得绝,读诗的人也会觉得心服而敬佩。最后让我们从楚辞的兴衰,来看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民谚有:乱世出豪强。上层建筑领域更是如此,每當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必然就會引起文化上的大變革。春秋战国时代,恰是华夏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变革的高峰期。诸子百家,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一个我国古老文明史中最为璀璨夺目、群星荟萃,宗师辈出的时代。毫无疑问,屈原就是这其中佼佼者之一。无独有偶,从晚清开始,列强踏破国门。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運動时期,由于吹入了异域的清新空气,引发了古老帝国的全面革命。开始了从社会底层到上层建筑全方位的大变革,开启了语言和文化上的白话时代。以时代的新语言取代了文言。这一点和先秦时期特别相似,现在的青年人或许会认为,以前都是文言,现在是白话根本无可比之处,但稍有古典文学基础的人都知道,相比于三坟五典,诸子百家的著作也算得上是当时的白话。尤其是孔子的语录体经典“论语”,基本上是当年的口语了。通过比较研究,當年在各地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文化碰撞中,出現了屈原及以他為代表的楚辭一脉。近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白话的無韻自由詩。而从楚辞的体裁和语言看并非来自“诗经”,而是从地方语言和口语、民歌中吸取养料,更借鉴了诸子百家的散文。现代的白话诗、無韻自由詩更是不出自传统的诗词曲,更非文言。同时照搬了西诗模式和译诗手法,更有着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总之,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打破了先前诗歌传统形式的桎梏,摈弃了陈旧的体裁。二是从口语中和时代新语中吸取新的生命力并融合、吸收异域的文化养料。三是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诚然在一开初,在打破旧传统的高潮中,能产生一些又新鲜,又剌激的好东西。传统的诗语,变成了原生态的生活中语言,朴素活泼中透出野味和粗放。让人耳目一新,风靡一时。有如在现实社会中涌入一群裸女,那种叛逆的精神带给现实是震撼性的。那种无拘无束、任性狂野带给视觉是有冲击性的。那种天然去雕饰的人体美是令大众内心欣喜的。但这种感受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破后必将要立,白话、散文化后,必将产生新的诗语、重新诗化。换句话说,不可能总是光胴胴,裸女再美,也不如时装秀,雅致、高贵。从以上的探讨中,難道你不感覺這并非是簡單的偶然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规律嗎?這就是我研究楚辭時,產生的一個新觀點:从楚辞的兴衰和最终走向,我们就可以预测,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在天才诗人屈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辞后,竟然后无来者。且终秦、汉两代没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大诗人。且楚辭最後分流,一支演化成了漢高祖的大風歌、漢樂府,到建安七子的五,七言詩。另一支却演化成了一种新的文体,即後世的“文賦”。明白了这种过渡,我可以断言:當前的無韻自由詩,正是一種新文體,在母腹中孕育。一但成熟,便會以新的面貌问世。那时不管人類會怎樣給他命名,但絕不會在叫"詩"!因為他已經失去了詩的表現特征和基本規律了。格律体新诗则恰恰相反,它在新诗界第二次革命中,在诗体重建中,是冲锋陷阵的前驱!它将是最先定型的,有质有量,有章可循的新诗体。它是破后的立!我们就是要给裸女穿上时装。尽管现在并不算十分的成熟,但我们正在努力完善,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诗自然也不会超然于规则之外。事实上我认为这只是变革中从无序到有序的原生态过渡,当它从粗放走向精致;也必将由散乱到节律。破与立、乱与治、继承与创新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为此我的结论:格律体新诗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诗歌未来的发展主流。2013-11-19日下午于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讲演附记:本讲座主要以作者2012年7月在中国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上的发言稿为框架,结合先前已发表过的几篇门外诗谈中,相关内容及资料,综合整理、改写而成。欢迎讨论并提出批评或建议。

马上 发表于 2013-11-20 18:52:29

一篇深入浅出的讲述格律体新诗基础理论的优秀讲稿,推荐学习研讨!

admin 发表于 2013-11-20 22:21:32

马上 发表于 2013-11-20 18: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篇深入浅出的讲述格律体新诗基础理论的优秀讲稿,推荐学习研讨!

:victory:

过河兵 发表于 2013-11-21 16:16:29

回复 马上 的帖子

谢谢马上鼓励:handshake

过河兵 发表于 2013-11-21 16:24:04

回复 admin 的帖子

其实本来可以谈得更好,你知道的究毕我代表的是诗词学会,不得不加入了大量传统诗的内容,实际上我发现,同学们更关注格律体新诗,所以就大家要求,加讲了几分钟格律体新诗传承脉络及要点。不因他们四点半还有课,会发挥得更充分一些:handshake

晓曲 发表于 2013-11-22 23:12:14

过河兵 发表于 2013-11-21 1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admin 的帖子

其实本来可以谈得更好,你知道的究毕我代表的是诗词学会,不得不加入了大量传统诗的内容 ...

有了好的开端,有机会过站可以再去开格律体新诗专题

过河兵 发表于 2013-11-24 01:20:18

回复 晓曲 的帖子

一般是一学期安排一次,我们这是第三次去开办诗歌讲座了。: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四川理工学院诗歌讲座上的讲演稿---- 试论中国格律新诗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