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贵在不泥古;写诗贵在真性情 -------门外诗谈之一/过河兵
学诗贵在不泥古;写诗贵在真性情 -------门外诗谈之一相关搜索: 性情, 写诗, 泥古放翁教子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之叹。一代文豪尚无什么秘袂、宝典可传,足见此路并无捷径好走。
当今盛行速成,各种作家培训班比比皆是。然也有人说:越学越糊涂!尤其是传统格律诗词,不但有严格的字句限制,平仄要求。单是音韵,就叫人即看不懂也听不懂。有很多发音明明相近的字用在一起,内行一看斥之为错韵。不少发音完全相左的字又被评为合律。且历代诗人用韵也杂,古韵、新韵、诗韵、词韵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更有邻韵相借相通之习惯,真有些让人莫衷一是,成了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以至若非博学鸿儒,精通韵律者鲜有不借助工具书能定好韵者。便捷点的办法就是借用古人韵,故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样带来的弊端是:相似的句子太多,常令学诗者发出苦学前人总不高的感叹!同时演化出作诗先选韵牌,甚至先定好韵再写诗,用韵律来束缚思维,指导写作方向的僵化地步。更不用说作词,谓之“填词”是必得依照词谱一字一句认真填的!思想新潮者不愿受此束缚,意在革新。折腾来、折腾去,发的宣言多,提的理论也多。但至今没见什么成果。
笔者青年时正当全国风行四本红书,一本诗词的时代。那时的文学青年和爱好者,谁不为伟大导师那些气壮山河,光照千秋的诗词所感动!有几个没有依样画瓢的创作几首诗词,来表现对伟大领袖的紧跟!何况真正的诗人早已打倒,或已搁笔。正是“口号诗”及“语录词”大行其道之时。大报上不了上小报,小报不够格,还可以上壁报、黑板报。但现在看来,都是些非驴非马的怪胎,只是记录了一时的狂热而已。
我们这一代诗词爱好者也真是最苦最累的一代,乱闯乱碰一大圈后,才又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不过在系统的研究了从古到今诗词的创作及发展状况后,我深切的感觉到: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史。尤其是代表一国民族文化、语言精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但是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必定有他的特色,有他内在的必然规律。纵观我国诗歌史,除诗经外,三言后有五言,五言后有七言。二、四、六、八言诗不是没有,但从未占据主流,多在道家的真言和佛家的偈语中见。读来总显得死板、八股得很。说明这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的自然音节特点,是勉强不得的。
现在很多人在平仄、失粘、坳句上争论不休,甚至费很大精力,在前人作品中去寻求例证。引经据典的来说明坳句的救与不救,三仄尾、三平尾的行与不行等等。我认为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说最先运用折腰体、坳句、三仄、三平尾,这些表现形式的诗人是天才,就因为他们敢于在现实中创新;敢于在平庸中突破。后来跟着去的已毫无新意可言,更用不着去分圻、研究,肯定他的正确。其实,何尝不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破例,一种不受拘束的随意,一种事实上的错误呢?
规则究毕是人定的,我们尊古但不能泥古,纪律需要遵守,但在不关大体,非原则性的地方适当变通也无大碍。有如现代开汽车的人,只要没有交警,在安全的前提下,违规调一下头,逆行一下单行道。这也是常有的事,谁能保
证他没有违章纪录呵!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是情非得已,能不犯错岂不更好。要参加游戏,还是遵守游戏规则为好。何况前面已谈到有些问题涉及基本规律,而基本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我曾经和一个爱诗也爱写,但不太重视平仄格律的朋友就平仄韵律作过专门的探讨,我们先选了很多前人的名作、名句,又在自己的习作中,选了一些自己满意的句子来分圻。结果发觉,不但前人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完全合律。令人吃惊的是自己早年并未刻意考虑平仄格律的诗句诸如:拚将一死酬天地,敢向洪峰索渡桥。可恨嫦娥追势利,不为逐客弄秋妆。半窗翠竹添诗意,一枕黄粱去俗心。那信今生长似醉,满怀热望待来春。等也无不合律,或基本合律。说明这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的自然音节特色,并非是哪一个祖先强加上去的。有如朗诵要讲究抑扬顿挫,唱歌自然有轻重强弱。看似错综复杂的音韵平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或者说是每一个用汉语作母语的人,在语言文字交流中的自然规律。没必要把其复杂化。
现时有少数持民族虚无主义的人以改革开放为幌子,对民族文化的精髓全盘否定。其中的激进分子,企图一下割断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另起炉灶等歪理邪论,事实上都是愚不可及的。我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用不着这种导师。古往今来一切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的人和事,无不以失败告终,就是证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种种奇谈怪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什么彻底砸烂孔家店,什么全盘西化!总之一切标新立异,来势汹汹,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者无不沉埋荒草之下,无源之水早已干涸。孔家店非独未倒,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却早已为全世界所尊崇。
在五四时开始诞生的新诗,从异军突起到一度在与权势的结合中独霸诗坛,何其辉煌也。而一当失去依傍,却成了长不大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新诗和传统诗恰好走了一个相反的极端。这不能不从新诗诞生时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说起。传承不足,洋味太重。迷失了自己的民族风格。近年的风向更特别!先前有无韵不成诗之说,如果说在传统诗词中功力不逮者,常有凑韵成章之嫌,而现在有的诗人却偏偏要错开韵,从不强调押韵到有意不押韵,从大众白话到抽象朦胧,从提倡大众参与到存心让人看不懂。尽管现在的很多语录体也有思想、有感情、甚至隐喻着深深的哲理,也有诗的排列。可以说是美文,是佳句、但作为诗来发表,总让人感到是一种文体潜越。让人信服的资本都没有,更不用说形成一种能让大众认可的表现形式,走出一条促进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担负着承先启后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创新但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尊古但不能泥古。我们的文坛、诗坛也必须与时俱进参与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炎黄子孙通过创作实践来认真的进行,容不得民族的叛徒偷梁换柱,用东拚西凑的舶来货,冠以改革之名来践踏。比如诗韵,从其发生开始至今,一直都处在改革之中的。从隋朝以前根据各地方言和习惯各行其是,到陆法言编成“切韵”,为唐朝科举定为官韵。后经改革成为宋朝的“广韵”再为宋末刘渊删定为沿用至今的“平水韵”,其间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清代戈载编撰“词林正韵”后更拓宽了用韵的路子,据朱承义先生考证,唐代已有借邻韵之例。近代合韵的名人、名作不少,就连毛主席,鲁迅,郭沫若这些大革命家,大改革家,大文豪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尝试着进行改革。没有谁违背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然规律来标新立意。
现时有那么一些自认比毛泽东还要革命的天才,要以拼音字母来一统天下。强行将语音学上“韵母”的概念与文学、诗词和音韵学中“韵律”的概念相混淆。美其名曰:新韵。更滑稽的是把邓公为统一祖国在政治上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生搬硬套的用到诗词界来,搞“一国两韵”并堂而皇之的用在征诗和比赛中去,表面上看似乎是发扬了民主,顺应时代潮流,兼顾了各方利益。事实上这是对时代的反叛,历史的倒退!是文化上的分裂行为。今天我们大家都还记得秦始皇,是为什么?是因为他的残暴,曾焚书坑儒吗?不是!是他主持修建万里长城,抵御了外族的入侵吗?不全是!他的伟大贡献在于“世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统一基础。”毛泽东曾一再强调:民主是相对集中而言,自由是相对纪律而言。其间有一个“度”的问题,揉稀泥、搞调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违背基本规律,往往是起好心,办坏事!
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现代语音学和传统诗韵学的矛盾并没那么尖锐。黄述远先生在研究“平仄”时就指出:自元朝以后,汉语在部分地区失去了入声字,分别归入了平、上、去三声。其它基本上无大变化,而归入上、去的又仍属仄声,因此只要把归入新华字典中平声部的入声字找出来,就大体可以解决了。据他细查总共也就三百八十九个字。不管他这论点是否准确,但历代诗家向有“以入代平”的惯例,这是不争的事实。看来要寻求变通的办法不是没有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事情,不必只争朝夕,慢慢 来,关键在于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对那些执意要一刀切断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承,让我们的后代从今无诗可读。以干这种出卖祖宗的事情来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我想,除了误入迷途者,绝非华夏传人所为。有些人的言行,很容易让人想起日伪统治时期那些汉奸文人的嘴脸。诚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除了有亡我之心的异类走狗,企图先从文化上来颠复,精神上、思想上来侵略外,怕没有人愿自毁长城吧?
诚然,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但正如笔者上面谈到的,应该从创作实践中来认真的进行。应该是使之更完美,而不是去破坏它。应该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创造出一种适合于现时代的先进体裁,一种能为广大群众接受而又雅俗共赏的诗体。一种有传承、有革新、合理实用,且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现代诗韵。
纵观五四以来新诗坛上的一批星星,鲜有对传统诗词格律根本不了解和不能写,没有受过传统诗词影响而写好了新诗的人。相反,现代习惯于写旧体诗词的作者,几乎没有没去尝试着写过新诗的人。因此,我认为最关键的改革就是在于对诗的创作态度。现在时代不同了,诗词早已不是科举时代济身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也不是投靠统治集团,干谒王公大臣的杀手锏。用不着再一味的歌功颂德,逢迎拍马,奴颜媚骨。但是也用不着太矫情,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一定要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偏要和时代唱反调。有的人说,现在的好诗越来越少,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我的感觉恰好相反,我认为诗歌是真正走下了神坛,回到了民间。仅仅是层次不同,水平有别而已。诗歌,无论是过去、现
在、将来,永远是一种为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是饱含真情实感去创作,就一定能写出为多数人认可的好诗来。
诗,是一国语言文字的精粹,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即此之谓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也是人们的共识。诗重抒情,也状景。景者,诗人所处、所见、所感之现实环境也!一般说来单纯言情,状景的诗歌究毕不多,诗人借景抒情,状物言志的作品却比比皆是。虽然仅系一已之情,一已之见,然笔者一向认为:点滴露珠汇成江河,些微碎粒集成大千。亿兆个人史,将铸就最真切最全面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因此一切有真情实感,形象的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人文风貌的好诗,都有流传的价值,都不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的。当然这不可能包括那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世间人事一概不入法眼,牢骚满腹的愤世嫉俗之语。也不包括矫情造作,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无病呻吟之句。写诗贵在真性情!就是贩夫走卒,有了人生真感悟,道出了民众心声,唤起了大众心灵的共鸣。哪怕只有一首,甚或只有一句,也可以是流传千古的好诗!黉门学士,如无真感受,只是为写新词强说愁的话,即或堆砌尽所有华词丽藻也是空话、假话、大话。一部中国文学史足以印证笔者这种看法。从古到今专职的诗人几乎从来没有过,就是大家都推崇的骚人鼻祖屈原,得意时也是朝之重臣,国之栋梁。并不是有些人尊为的第一个职业诗人。正确的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说明,没有切身体验,没有生活积累,很难有真情实感。不可能写出,能唤起大众心灵共鸣的优秀作品。
前不久,有诗友寄了一篇“乞丐吟”来,洋洋洒酒数百言,读来凄婉缠绵,哀痛欲绝。其间情节曲折,漏洞百出。尤其是村干逼债,砸锅锁门,打死双亲,并迫其卖身抵债,仓皇出逃等细节。看来看去,怎么看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搞忆苦思甜教育时的作品之翻版,只不过恶霸换成了村干,妓院变成了歌厅。询其素材所得,曰:施舍二十元后,听一女丐哭诉记之。余当即直言疑点,最终他也自觉是中了职业乞丐的骗局,差点被人当了枪使。其实这就是为写诗而写的典型例子,为显示自己的清高和不同流俗,故意要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来观察和思考当今的现实。甚至有不是高居于凡俗之上,不与当今环境格格不入,不揭露当前社会的阴暗面,便不是真正的诗人等理论。我认为时代不同了,那些在文化专制时代产生的理论于今已不合用。对现实中的假、丑、恶,当然必须给与大力揭露、批判、鞭笞!但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应该去发现、肯定、颂扬。只要是有真情实意的诗歌就是好诗!至于题材,应以自己最熟悉的有真感受的为好。绝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也不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更不能一叶障目,泰山不见。
笔者一向认为:“风雅从来关教化,文章能不系时忧?”真正抛开了个人得失,身名利禄。写批判诗时,不畏强权压迫;写歌颂诗时,不要怕被人讥为粉拍。情之所至,率性而歌。终将写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