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淡淡的青草气息上路 /晓寒深处
带着淡淡的青草气息上路 ——诗人闲云不语诗歌中的情绪燃点文/ 晓寒深处
闲云不语是一位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年诗人,与之相识于岁月文学论坛,所以有机会经常拜读他的诗作。他的诗歌每次读来,那些字句仿佛神异,能在不知不觉间消融你的心绪,使之化作一种渴慕和柔软,紧紧地把你的心包裹起来,禅定起来,温暖而清新,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诗人貌似涂鸦的心灵写作,在这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亦不缺乏涂鸦的诗人,却少有用真心写诗的诗人,所以,他的诗歌是珍贵的。广阔的大草原是他身心生长的背景和大环境,赋予他清新、疏朗的性情,浅显平易的甚至略微带些情绪化的诗风,更容易在与读者的情绪对接中,产生共鸣。这些对接点,潜藏在诗行中的每一个角落,不是做出来的,是渗透于每个人骨髓和灵魂幽秘处的统一的光亮,在诗人的笔下,成为天然生长的出口,缓缓俯身倾斜,诸多的心情和故事便娓娓而来,读者顺着诗人指尖的牵引,用寻觅者的目光煮沸这些情绪,然后全心全意地走进诗中,分担那些与生俱来的沉重,那些微弱却感人的欢笑,那些丝丝缕缕淡薄却执拗的忧伤,还有诗人自己躲在在诗行背后热烈注视着未来的真挚的灼灼的目光。所以,他的诗歌形象更似一个褪去诗歌价值和框架桎梏的赤子清脆的呼唤,黏合着一种真纯而轻盈的意愿,一种用某些特殊语言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意愿,这呼唤被情绪擦燃后,便毫不犹豫地向我们启发了某个明亮的物质的或者精神的世界。
·情之所至,伦常动人,亲情、友情、爱情。
情是诗人指尖无限发散的光线,辐射所有的诗作。他站在这些光线的中心,以诗歌的深沉和厚重触摸着周遭的温暖:“从什么地方来已经不重要了/看着那个生我身哺我乳的老妇人 /无数次泪水盈盈揪心重重/ 那个老妇人驼着背撑着病痛的腰 /时常站在阳台上冲着路过的我 /喊‘儿子......’,然后满足地笑…… ”(《娘亲》)“风起的时候我这里是黑夜/嗅不到您的气息所以我是孤鸿 /奔跑在五月里依偎在桃花下 /爸爸,我也步入中年但我不是红松 /在窒息的夹缝里我幻想着五月的家……”(《写给父亲的歌》)这些诗句几乎没有运用任何诗歌的技巧和谋略,完全是一种近乎白描的素淡与写真,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撞击胸膛的千钧震撼,理解属于生命行程中原生态咏叹的力量。为情者,约而写真。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如是说;父亲和母亲是每个人一生里最重要的人,的确“从什么地方来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给予了“我”一个温暖的“五月的家”!他们慈祥的目光可以穿越世间百态,穿越时光流逝,打在每个人的身上,激荡起一种在伦理的灵塔下,恒久不变的,无法言说清楚的精神光芒。诗人朴素的抒情中不规避现实的压力和挫折,“窒息的夹缝”是处世的人都必须经历的,父母和家永远是诗人确认的心灵最深处的温暖。诗人写自己的崇敬的前辈诗人王昌耀老师:被上天放逐的年月你不幸落魄成一个诗人,从此天堂寂寞人间繁华。深切的赞叹,思想在真挚的敬仰烘焙下光彩夺目,“没有一个句子能把星辰说得彻底/ 谁又能够走在一阵风的身后/ 让自己的生命重新堕落或者开始……” 生命里充满了无定的迷幻,那些相伴而行的支持和理解便是可以在生命路上重新选择或开始的依据。书写这些句子的时候,诗人的心应该是温润的。质朴善良的品性,积极润色了诗歌的外观,显示出充沛的美感和动人的情感力量。在诗人的眼中,爱情是“一个俗世的命题”,“走在千古的路上从未荒凉从不寂寞”,同时又矛盾重重,“如何把这一桢款款的情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如何把那一隅角落固守在日月朝夕 ”,怅然的情绪和充满思辨的留白,空间宽阔,给予读者精神疲乏时,足够的甦生往事印痕的联想区域,如秋日冷漠的阳光,实质上是不变的温暖。传统意义上,爱情的天空是低矮的,是人生的一个大章节,萦绕着疼痛的气息。诗人把这低矮的天空下变成了陈列馆,陈设出多种爱情的况味:甜蜜、苦涩、局促、安宁、怅惘、游移……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体察到自己熟悉的味道,甚至曾认为独有的味道。这些诗句在阅读中足可以修复和充实读者曾经遗失的某些怀恋和感动,成为催生情绪的甜美温床。
·真我光彩,俗世碰撞,知性,朴质,善良。
闲云不语的诗歌姿态是独特的,稳健但不是静立,空落却也不行走,更多地在张扬在一种与人性切近的真实品质。诗人的瞳孔里,大地和天空被编织上了人思想的纤维,所以人的思想即是宇宙的思想,诗人把自己心灵的颜色和旋律倾注在了这些事物上面,同时又进行了转化,使它们更接近读者的触觉。“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这样结尾的/ 撕下一张脸皮贴上一副面具/ 钻进另一条胡同就再没有人认识/ 很多的爱情都是这样结束的/ 那株嫁接的桃树到底还是结了果实/ 有的像蟠桃有的像李子”(《这个城市该结束的》),诗人平静地展示内心深处和世俗难于兼容的碰撞,不折不扣地揭发,直率而锐利,“ 那些擦肩的人/ 在日子里各自寂寞走路 / 偶尔的拥抱或握手/ 礼仪之后旋即蹙紧眉头/ 有时候她们自来熟的笑容 /干瘪得让人窒息/ 更多时候他们把酒杯举过头顶 /然后把脸皮装进盘子。”(《那些人……》),形象描摹世间的拙劣言行,以道义者的态度关怀社会,理性剖析,决不偏执和狂放,那种焦灼的关注情绪中,读者领略到的是一种知性的诗意之美,充盈着公益心的人文理想。诗歌不是个人的牢狱,诗歌是救人的医场,这些医治的心灵通过诗歌的意象实现了对道德和秩序的辨别与指正,是读者在社会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精神给养。“永远在走近每个季节的末端/守望或者恐惧都源于最后一张黄历的凋零/ 挺立着匍匐着——有无数姿势能让我们/ 把生命摆放得恰如其分”《春望》。诗人善良的心地,时时顾及着读者的感受,给予他们辨证的理论和前行的道路,认清“守望或者恐惧”的心理本质“都源于最后一张黄历的凋零”,他以思想作为乐器,在有限中昭现个人年华里流溢出来的欢乐和果敢:“挺立着匍匐着——有无数姿势能让我们”,生命的姿势是可以摆放得“恰如其分”的。同时他也坚持对心灵的整体认识不应该是抽象的,理性的熔炉里,表象的世界会消失,那是幻像,读者享受到的才是真实。分析花朵的时候,花朵是虚无的,而欣赏花朵的时候,花朵才是真实的。“我想起一棵树/ 站在思想以外/ 时间之中 /她活着是风景 /死了是生命。”(《真相》)诗人朴素的诗作观念中,贫于对诗歌本身境界和所谓艺术性的考虑,旨在表现完全真实的自我,从自我出发,探究一种普遍的人性的光彩。这种轻松自如的表达,如同卸下了黄金的鸟儿的翅膀,意境飞翔得更加高远,自由自在,与读者质朴的审美活动高度一致,读者在这些诗歌的阅读中获得了最大信息量的满足。
·驿动心灵,探究拷问,流向,行程,归宿
T·S·艾略特曾说:诗人的心灵是一个了不起的储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放置在那里,直到能组成新的化合物的各个分子到来。所以,它多变,它动荡,它善感,它缺失,它脆弱。任何一首诗歌中的情感都不是客观上的单一,诗人从未熟悉和体验的情感依然可以完美地展现给读者。闲云不语的职业是建筑行业暖通工程师,单纯、平板的生活轨迹并没有妨碍他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人生和命运本源的思考与探究。 “有些印痕,是我们永远的守候/ 行程几万年/ 那个红色的东西从来都不曾/ 发生病变……”(《时光能给我们的什么》),血缘深处连接着疼痛,一种忧思,固执地靠近心房左右,提示种种生命流程里的不解和惶惑,这些无声的质问刺穿了诸多寻常平静的日子,如同许多人偶尔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洞察,它是普遍的,真实的,可感的。“ 留不住的雁去雁回/ 大马金刀地落座在时空的穿梭台/ 我们这些居无定所的客人/ 畏缩在只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截光阴里/ 低调徘徊/ 兄弟,我们只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天空晴朗/你尽管自由讴歌未来世界里那一片莫须有的云彩/ 我只管深切缅怀逝去光阴里那一声永不回头的雷鸣/ 而留不住雁去雁回……”(《杂七杂八》)尽管面对的是未知的人生,但诗人还是很乐观地鼓舞人们拥有直面世界的勇气,用生命的张力去抚平遭遇的褶皱。给人的感觉,每首诗歌的抒情量不大,篇幅也不长,未尽之言却比要表达的分量重得多,心中或许是有储备的,只是尚未触及,造就一种衬景,形成其诗歌的第二层次使诗歌带有的一种特殊情绪,一种主要的,略微有些苦涩的美。诗人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就是主张亲近自然,归宿于自然。“想象一个滋养良心的地方/让自己坦荡地裸进月光/或者寻个远离喧嚣的丛林矮下身心/这样我可以坦然面对小草/认真听一听来自骨髓里的声音。”(《流淌然后回流》)他撷取一种情绪或精神状态,用坦然的微笑打破了现实和想象之间的鸿界,无疑这个微笑是机智的,有力的,如同一个人对一群人的承诺,受着愿望的咬啮,不迟疑,不彷徨,依旧砥砺前行一样,把自己变成他不认识的许多人,学会自由,也学会微笑。他的诗心和他本心一样博大,有清爽、平静的内核,全部趋向善良,并且明察一切,富于自我献身精神,这样的情绪和心思是读者想要的。
有人曾评价闲云不语的诗歌“带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值得赞同。符合了诗人诗歌发生坦白自然的特点,就如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株青草,平易,朴素,清新,入眼便是新绿,生命力旺盛。他不自恋,不轻狂,与生活和睦相处,少有积怨,以自然之道入主诗歌,诗意托举之外的高贵和朴素温馨、和谐,正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他的诗歌情绪是迷人的,燃点很低。一场葱茏约会的夏天,这个世界因为这样一位诗人的言辞而更加动人,那是一颗充满阳光的心灵,正走在路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