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2-5 22:52:54

诗歌与韵律的关系/刘聪美

诗歌与韵律的关系
如今的诗界,真是五花八门,把不是诗的东西竟吹得天花乱坠,比如这样一篇文章:
《牵手》   
一点微弱的风
就把你吹来了。我试着
透过灼热的指缝
窥视昨天

我和昨天,只是隔着
几片旧光阴,几茬庄稼的年头
那是塞北,或是江南
花开,或不开

那个夜晚,它用巨大的影子
覆盖着槐树。大手覆盖着小手。我牵着你
月亮来过,又走了
有人评论说:
一首优秀的诗歌,好的开头往往成功了一半。《牵手》便做到了,开头自然别致而引人入胜!
    第二段“我和昨天,只是隔着/几片旧光阴,几茬庄稼的年头/”很经典的句子。语言成熟优美,贴近读者,虚实相映,惹人神思,走笔轻盈,看似随意而彰显功力。
    结尾“大手覆盖着小手。我牵着你/月亮来过,又走了/”温馨细腻,思绪开阔,意境悠远!

是不是真如评论者说的那样。“ 一首优秀的诗歌,好的开头往往成功了一半。《牵手》便做到了,开头自然别致而引人入胜!”意思是说“一点微弱的风就把你吹来了。我试着透过灼热的指缝窥视昨天。”这两句话“自然别致而引人入胜!”
先不说那《牵手》是不是诗,先把它姑且当作文章看是不是就是“自然别致而引人入胜!”
一点微弱的风就把你吹来了。
此句语法上倒没什么错误,但该句里的“你”指代什么?我看了半会也没看懂,从紧接第二句的“我试着透过灼热的指缝窥视昨天”来看,按“言之有序”的基本逻辑规则看,两句应该有关联,应从中推导了第一句里“你”的含义,可惜的是依然不行,当你以为这个“你”指代的是昨天的时候,昨天怎么会“把你吹来了”?只能说是“吹去了”,当你以为是今天的时候,就与最后几句时出现的“你”相冲突了“那个夜晚,它用巨大的影子覆盖着槐树。大手覆盖着小手。我牵着你。月亮来过,又走了。”这里的“你”又仿佛是指一个人,一个情人或别的什么人。一篇文章里,在没指明“你”是什么的时候,大体总应该一致吧,这个作者却不愿意一致。当然也有每一句或每一段里,“你”有指你不同事物或人的地方,但那一定要指明的,比如说: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大自然!我爱你,人类!
这就叫人十分清楚了其中的称谓。
“我试着透过灼热的指缝窥视昨天”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当然,从语法上讲,它的主语是“我”,“窥视”是其谓语动词,“昨天”是动词的宾语,“试着透过灼热的指缝”是修饰动词的状语,也勉强讲得通,但为什么要“透过灼热的指缝”,比喻昨天呢,是暗喻“昨天”的事还让作者激动呢,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曾经的拉手还灼热吗?太含糊了!就是有比喻,与应该叫人一看就懂。写文章是叫人读的,不是叫人去猜谜,如果是妯谜,就干脆说清,我出的是谜,打一什么,请大家猜。
再看下一段:
我和昨天,只是隔着几片旧光阴,几茬庄稼的年头 。那是塞北,或是江南 ,
这几句似乎是说以前,回记往昔,记忆又很模糊,也说不清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的事。语言也是含混不清。第一句语法还通,第二句就叫人不懂了,“那”指代什么?是不是说前面说的以前,发生的事的地点是在“塞北,或是江南 ,”时间是“花开,或不开”的时候?唉,那又这样的表达啊?难道,这就是诗意?就是诗境?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高明之处啊?我让几朋友看这诗是什么意思,没一个看得懂,我以为我们都太老了,听不懂新鲜的语言,就找来几个优秀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读了,给我说说其中的含义,竟比我还糊涂,他们更是不知所以!唉,世上哪有这样的文章!
最后几句“那个夜晚,它用巨大的影子覆盖着槐树。大手覆盖着小手。我牵着你。月亮来过,又走了。”“它”是指夜晚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只大手牵着小手。从月亮升起,直到月亮落山。好象是指恋爱吧。这样的意境倒还是美丽的,但为什么说得清清楚楚呢?所句子造得通顺一些不好吗?这样的造句法,句法错误太多,我看小学生也不会出这么多错误:随意断句,随间标点,上下句之间逻辑性太弱,关联太少。让人读起来,一个字:累!可以说是越读越糊涂!
一个朋友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在学校获得了诗歌一等奖,高兴得了不得,回来告诉母亲,母亲奇怪地说:都没见你研习过什么诗歌啊,怎么就学会写诗了,而且还得了一等奖?女儿俯在妈妈耳边告诉她:我告诉你,妈妈,不许告诉别人。写好诗的秘密,就是写些叫谁也听不懂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是这么做的!
时下,很多所谓的“诗人”就是这类人。他们象那《皇帝的新衣》里那几个骗子,纺织着本身不是诗的“诗”,空洞无物,什么也没说,确对大家说:这就是世上最好的诗!连大臣,连皇帝也只好相信那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他们怕自己被人视为“不聪明的人”。现在我头胆做一次那个小男孩,我也真是看不出其中一点的“诗”的成分!我把原文的断行取掉之后,发现:
《牵手》
一点微弱的风就把你吹来了。我试着透过灼热的指缝 窥视昨天。我和昨天,只是隔着几片旧光阴,几茬庄稼的年头。那是塞北,或是江南 ,花开,或不开。那个夜晚,它用巨大的影子覆盖着槐树。大手覆盖着小手。我牵着你。
这也是最多不过是一篇散文啊!但说是散文就又冤枉了散文,让一个散文家看,他直摇头:文理不通,不是文章!什么是文章?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方为文章!看不出符合这有些要求!
是不是正因为它不是散文,就被这个散文家朋友说不是文章了?那它就是散文的反面——诗歌了吧?错了!什么是诗歌?
语言学家王力说:有韵为诗,无韵为文。
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有音律的文学。
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里说:“韵律在诗里得到发展 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心灵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个需要更充分地突出了,它在同韵复现中获得了满足。这种同韵复现 的音质于是就把过去依音律调节的固定的时间尺度的节奏(音步的整齐)推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了。通过同韵复现,韵把我们带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韵使诗的音律更接近单纯的音乐,也更接 近内心的声音,而且摆脱了语言的物质方面,即长音和短音的自然的长短尺度。 ”他的意思是说:诗歌就是用韵律语言再现生活的艺术。
《牵手》 里没有什么任何韵律的痕迹啊!没有韵律的文字怎么可看作是诗呢!诗歌与散文的分水岭就是是否有韵律的问题,有韵者为诗,无韵者为散文。
那么什么是韵律?韵律就是同韵语音流的回环往复的运动。
诗歌理论家赵彬先生说:
其实 ,如果我们善于倾听 ,能跳出尘世俗常的牵累和纷扰 ,在尘世的喧嚣中谛听宇宙万物,我们会发现 宇宙 中自然万物的运 动都会发 出一种声音—— 天籁 ,它 是自然界天然的音乐。这种声音在宏观上说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韵律。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这种运动的节 奏是什 么 的话 ,我们 会发现它就是和谐,就是对称。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这种和谐对称的运动规律对诗而言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使语言拥有它就进入自我言说、歌唱的运动状态 ,产生起伏 的节 奏 ,赋予语言以别致的形式而成为艺术 、成为诗呢?这 就是韵律 。韵律确实是源于和谐、源于对称 ,甚至由于它是由和谐对称所产生 ,在某种意义上 ,它直接 就被 称为和谐对称 ,或者和谐对称就是韵律。
当语言遵循和谐对称的自然规律运动时 ,即遵循 “韵律”时,就会由内在韵律的律动导致产生一种外在起伏波动的节奏,使诗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 ,并发出一 种美妙动听的声音 ,这就 是诗的音乐性。当语言按和谐对称 的自然规律运 动时,诗就具备了韵律 。在具 备 了内在韵律 的同时 ,就具备 了外 在 的节奏,同时产生了诗的音乐性。韵律是语言自身按和谐对称的自然规律运动的结果,但韵律本身不是节奏,韵律是语言按自然和谐对称运动所形成的规律 ,是语言适应宇宙自然万物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现。所以 ,韵律是语言的一种 自然属性 。它是用 以记录和描述语言在进入 自我运动状态时的规律,即语言进入诗歌状态时,它歌唱的调子规律,好似歌曲的旋律。日常交流中,语言担当的交际表意功能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节奏永远追随着韵律的变化而变 化,韵律永远追 随着诗情 的变化 而变化。不同的诗情会产生不同韵律的语言运动 ,而不同的韵律运动,就形成了不同的节奏 。所 以,节奏因诗 情不同而导致的韵律不同而千差万别 。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韵律。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理解 “和谐”和 “对称”。我们常说: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诗和韵文差不多是同义 ,即是如此。韵律在宽泛的意义上说可以等 同于音律。但在严格意义上说,韵文只是诗 的一种形式 ,不足以概括诗。音律是不同于韵律的。音律是指声音 的长短律和高低律 ,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交替,也即声音的平仄。平仄的作用在于给人以音乐性的美感。讲究平仄,就是四声二元化,以求得声调高低的协调平衡,使诗的语言具有抑扬长短的韵律。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 .声律》中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在语言里 ,尤其在诗歌语言中,仅做到异音相从的和谐还不够,还必须讲究韵律,必须使收声即句尾的音前后呼应,即讲究押韵,也就是刘勰在 《文心雕龙 .声律》中所说 的 “同声相应谓之韵”,这样在诗歌中,既有 “异音相从 ” 的 “和”,又有 “同声相应” 的 “韵”,无疑会给人一种音乐美感 。可见诗的韵好比音乐的旋律 ,乐理上 叫 “再现”。所谓押韵就是指同一个韵律在特定的同一位置 (经常在句尾) 回环再现而相押。所谓韵律也就是用韵的规律。这是诗歌语言使声音和谐的一种技巧。中文诗和西文诗都有节奏,不过他们有一个重大的分别 ,即西诗 的节奏偏在声上面,中文诗的节奏偏在上面,这是由于文字构造不同。西方文字多复音,一字数音时各音的轻重 自然不能一致,西文诗的音节就是这种轻重相间的规律,西方诗 的节奏在音节轻重相间上见得最明显。中文字多单音,每字的音都是独立的 ,见不出轻重的差别 ,中文诗相 当于西文诗音节为声。其次,西文诗也分行,但行只是音的阶段,不是义的阶段。所以行末一字即无停顿的必要。它对于听觉 的影响和行内其他字音相差不远 ,对于节奏影 响也就较小 ,不必依韵来帮助谐和。中文诗大半 “句” 即成一单位 ,句末一字在音义两 方面都有停顿 的必要 ,每行 即是音的阶段 ,也是义 的阶段。句末一字是音的停止点也是义的停止点。所以句末一字是中文诗句必顿的一个字,它是全诗音节最重的地方。如果最重的一个音,没有一点规律,音节就不免杂乱,见不出节 奏,前后不能贯串成一个完整的曲调。这也就是说中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谈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中文诗为什么多注重韵 ,并且韵多押在句末一字 ,即注重脚韵 ,音律多被 称为韵律 ,韵文多被称为诗的原因。韵的最大功用是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 。它好 比贯 串的串子 ,在 中国诗里这 串子尤不可少 。而用韵又多半是双句用韵,单句不押韵,也是符合韵的去而复返,奇偶相生,前后呼应的特点。故韵在 中文诗 中是必要 的,所以它发生得最早,一两次反韵运动也不能扭转语言的 自然倾 向。中文诗用韵以显出节奏,是中国文字的特殊构造使然。我们如此强调中文诗歌的韵,并非说诗歌绝对不能表现节奏 ,是因为正像朱光潜所 说,中文诗的节奏在声的轻重上见不得甚 显 ,声的节 奏没有韵 的节奏那样鲜明。当律诗在声律上过于苛求精严,艺术的发展也就到了止境,到了止境 ,也就到 了极点,到了绝境,也就预示必然的反叛。所以有后世胡适倡导的诗界革命,反对一切平仄 、声音格律 、韵律 。这又是 走 向极端。其实,声律可以反,但也不能完全反,而韵律则反不得 ,可 以反一时,不可反长久。韵律永远与诗 ,尤其是中文诗联系在一起。韵律是使诗成为诗 ,成为艺术的重要 手段。
愿那些写着非诗的所谓的“诗人”能够反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歌与韵律的关系/刘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