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诗的音步、格律与分类(终极版)/赵延光
也谈新诗的音步、格律与分类(终极版)相关搜索: 格律, 新诗, 分类诗是有格律的。新诗也不例外。所谓格律,是指由节数、行数、步数、句式、字式、韵式、平仄、对称、反复及其它特殊规定所得诗的格式与规则。新诗的分类便是在新诗格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音步是格律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诗歌的音步,是指诗歌朗读时诗句中有规律的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指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能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是正确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因此,语法停顿是朗读的基础,也是划分音步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据。感情停顿是指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而做的停顿。由于朗读者所能感受到的种种情绪不尽相同,感情停顿也就有了很大的随意性,以此为据则很难建立起形式化的诗歌的音步,因而不能作为音步划分的标准。
同时,诗歌的音步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在旧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音步的划分是约定俗成的,有一种形式化的音乐的节奏。比如,四言句为22式,五言句为23式,七言句为223式。五言句也有为221式的,七言句也有为2221式的。前者与自然的语言节奏相近,音义俱重,可称为诵读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形式化的音乐的节奏,与自然的语言节奏相去甚远,重音不重义,可称为吟唱式。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吟唱式的音步重音不重义的缺点所在。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觉\\晓”与“风雨\\声”还说的过去,“闻啼\\鸟”与“知多\\少”就有些不通了。当然,诵读式的音步也时常会产生音义不同位的缺憾。如“似梅\\花落地”中将“梅花”活生生的分开,总不免令人感到别扭、拗口。因此,在作诗时,能够做到音义的同位,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在旧诗中,音步的划分已约定俗成,那么在新诗中音步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新诗所产生的土壤是现代汉语,它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每句的字数不是很多,9字以上已属罕见。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每句的字数很容易就达到11字、12字,甚至达到14字、15字或更多。句子字数增多,假如还以2字、3字为一音步划分步数,那么一句中就会有4步、5步甚至6步、7步。相同与相近的音节组成的音步堆积在一起,节奏不免单调、呆板而枯燥。其次,文言文往往省略虚词,现代汉语中虚词作为语法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而虚词本应在句中轻轻滑过,于停顿时声音应延长、提高、加重的事实相矛盾。特别是虚词中“的”的大量使用,以及4字成语的广泛运用,使得4字与5字组成的音义紧密结合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综上可知,以古诗中2字、3字的分合组成的音步,已不适用于以现代汉语为土壤孕育的新诗。在新诗中,以2、3字组成的短步与4、5字组成的长步相间相重来划分诗句的音步,既可以合理安排虚词的位置,又使较长的诗句也能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朗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以此为依据,便可轻松地划分新诗的音步。
我以新诗诗句或诗行中大顿的次数为标准,把新诗的音步大致分为六种步数,即一步、二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一至四步较为常用,因此作较为详细的介绍;五步、六步极少遇到,故而一带而过。所谓诗句,是指除顿号以外的标点符号为标志组成的诗歌单位,可以单独为一诗行,或者数个诗句组成一行。当诗行与诗句重叠时,诗行的音步等同于诗句的音步;当诗行大于诗句,也就是说,诗行中有两个以上的诗句时,先以每个诗句为单位划分音步,最后把各个诗句的音步加起来就是整个诗行的音步。
一步
1字:啊。唉。
2字:清新。欢畅。
3字:亲爱的。我爱你。
文中所举实例,除非特别标明,都在我自己的诗中选取。这样做的结果,是方便了自己,麻烦了读者,敬请谅解。
“\”表示较短的停顿,称小顿;“\\”表示较长的停顿,称大顿。除顿号外,其余的标点符号均相当于“\\”。
4字:花儿\绽放。鸟儿\低语。
“花儿绽放”中“儿”属于儿化音,读轻声,相当于较短的停顿,等同于“\”。也可以读为“花儿\绽放”,在“儿”后稍作停顿。
5字:纯洁的少女。受伤的灵魂。
“纯洁的少女”中“的”字读轻声,同上,相当于“\”。也可以读为“纯洁的\少女”,在“的”后稍作停顿。
6字:小素手\把你摘。柔发上\把你戴。(肌肉诗人《小草花,孤零零的小草花》)
二步
4字:车流\\似水。
我\\思念你。
5字:儿女\\正学样。
当4字与5字音步单独成句,同时又单独成行时,如果句中没有读轻声的字,应分读为二步。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6字:雾笼\\远村\近树。
可\\算得上\痴情。
亲爱的,\\我爱你。
当4字与5字音步单独成句,但不单独成行时,通常也读为一步。如“三百亩\琼田,\\十万朵\莲花”。
当4字与5字音步不单独成句,而是在诗句中作为一组短语存在时,无论是否有轻声字,都为一步。如“远村\近树”。
此外,“可 \\算得上\痴情”也可以读为“可\算得上\\痴情”。但从旧诗中五言句2\\3与七言句2\\2\\3音步的划分可以看出,末步的音节总是稍长一些,这既符合语言先抑后扬的习惯,也避免了头重脚轻的弊端。因此,在新诗中,末步为4字或5字音步应该更加符合语言的自然的节奏。
7字:乱木\\如云的坟场。
远去了\\咚咚\爆竹。
父母\言行\\要思量。
8字:我们\终日\\奔波\劳碌。
传呼着\\冰谷的群狼。
9字:美妙的自然\\遥手\相召。
这是\爱情\\创造的奇迹。
10字:诗人的魂灵\\却穿云\破雾。
11字:黯淡了、\黯淡了\\明亮的双眼。
三步
10字: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息。
11字:黎明\\雾笼的原野\\恬静\安详。
孤寂地\\返回\暗穴\\默默\饮泣。
12字:惶悚的尖声\\划破\\酷暑的沉寂。指引\浊流
\\去滋润\\大地的干渴。
13字:微弱的萤光\\借疾风\\向深空\飘逸。四面\威逼\\石的冷峭\\与兽的腥气。
四步
12字:透过\\薄薄\茧壳\\光明\\缓缓\积涨。
13字:纹裂的\\青檀\古木\\充塞\\谁的胸腔。
兰花,\\兰花,\\身已\憔悴\\却痴情\不改。
14字:清空\\孤寂的明月\\漫溢\\空灵的柔光。
飘飘\\浮过\花丛,\\百合\不禁\\目瞠\神凝。
五步
14字:冲破,\\冲破,\\冲破\束缚,\\沐浴\\新生\柔光。
六步
19字:但我\\不能\流连,\\我将\\飞舞\不已,\\向更远\\更深\前行。
综合以上对新诗诗句音步的划分,可以得出,每一音步有1至6字不等。为了分析与讲解的便利,我把1-3字的音步称为短步,4-6字的音步称为长步。其中,2、3字的短步是音步划分的基础。1字短步通常位于长步的开头。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6字长步。有关6字长步,同4字长步和5字长步一样,都是由两个不可再分的短步组成。但除了上例“黯淡了、\黯淡了\\明亮的双眼”中“黯淡了、\黯淡了”一种,6字长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黎明\\薄雾中的\原野\\恬静\安详”中“薄雾中的\原野”。其中,“薄雾中的”是一个结合非常紧密的短语,中间也不能再分。这种由不可分的4字长步和2字短步组成的6字长步,是一种拗步。这也是一种令当今许多理论专家和诗人颇为头疼的音步。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可为难的:对于这种诘屈聱牙的音步,能不用则尽量不用!(我已经把带有拗步的诗句改为“黎明\\雾笼的原野\\恬静\安详”,大家可以前后对比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与优劣。)
由于6字拗步应尽量避免,因而下面所谓的短步(简称短)与长步(简称长)中不包括这一种。此外,1字短步通常只用于句首,中间及尾部的短步不包括1字步。
由此可知,在一步句中,只有短步与长步之分,无所谓句式。所谓句式,是指由长短步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诗句的形式。
在二步句中,共有四种句式,即短\\短,短\\长,长\\短,长\\长。短\\短式的字式有2\\2、2\\3、3\\2、3\\3等。(字式,即指句式中字数的变化方式。)短\\长式的字式有1\\5、2\\4、2\\5、3\\4、3\\5等。长\\短式的字式常用的有4\\3与5\\3两种。长\\长式的字式则包括4\\4、4\\5、5\\4、5\\5等。
三步句的句式常见的有短\\长\\长、长\\短\\长、短\\短\\长、长\\长\\长、短\\长\\短、长\\长\\短等。其中,我最常用的是前两种,它们的字式有2\\4\\4、3\\4\\4、3\\5\\4、2\\4\\5、3\\4\\5、2\\5\\5、3\\5\\5、4\\3\\4、5\\3\\4、4\\2\\5、5\\3\\5等。
四步句的句式虽然最为繁杂,但我最常用的却只有短\\长\\短\\长一种,它的字式变化更为繁复,有3\\4\\2\\4、3\\5\\2\\4、2\\4\\3\\4、2\\5\\3\\4、2\\5\\2\\5、3\\4\\2\\5、3\\5\\2\\5、3\\4\\3\\5等。
通过以上对新诗诗句音步的分析与论述,可以看出,新诗的步数比旧诗更多,句式的变化比旧诗更丰富、复杂,而且每种句式的字式也不是固定的,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这些,就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音步的定义可知,音步是指“诗歌朗读时诗句中有规律的停顿”。因此,只要能体现出“有规律的停顿”,都可以作为音步划分的标准。以旧诗中七言句音步的划分为例,有的人读为4\\3式,有的人读为2\\2\\3式,还有的人读为2\\2\\2\\1式,这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爱好,很难也没有必要做硬性的规定。同理,新诗中诗句音步的划分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上文所述只是其中一种。以“美妙的自然遥手相招”一句为例,我的习惯读法是“美妙的自然\\遥手\相招”,有的人喜欢读为“美妙的自然\\遥手\\相招”,还有人习惯读为“美妙的\\自然\\遥手\\相招”,这几种读法很难说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在较长的诗句中,如“清空孤寂的明月漫溢空灵的柔光”,我认为读为“清空\\孤寂的明月\\漫溢\\空灵的柔光”要比读为“清空\\孤寂的\\明月\\漫溢\\空灵的\\柔光”更加符合人体呼吸的节奏,更能体现语法的自然停顿,因而也更加抑扬有致。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下列三点是需要特别注意与遵守的:其一,音步的划分应以1至3字的短步和4至6字的长步为主,两者相间相重,尽量避免拗步的使用;其二,全诗中,音步划分的方式前后应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铿锵有致的节奏;其三、同一音组最好是同一义组,确实不能做到同位,意义的停顿就要服从声音的停顿。
二
音步是新诗格律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同时决定着句式与字式。此外,还有节数、行数、韵式、平仄、对称、反复等其它格式与规则,它们共同组成新诗的格律。
闻一多称格律为“镣铐”。那么,诗歌为什么一定要“带着镣铐跳舞呢”?这是因为,内容的表达不仅仅依靠语言的意义,语言的声音也是表情达意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诗歌的格律不只是为了同散文区分开来,更重要的,诗歌还要借助这些格律,得以形成音乐化的声音,更好的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诗歌的格律就是为诗歌语言的音乐化服务的。
众所周知,音乐的本质在于节奏与和谐。诗歌的音乐化就是要在诗歌的语言上体现音乐的这两个特点。所谓节奏,广义上来说,就是相同与相异事物之间有规律的错综排列。所谓和谐,即指配合得当,使身心感到轻松愉悦。在汉语诗歌中,节奏与和谐主要体现在音步、押韵、平仄、对称及反复五个方面。
有关音步,读者可参阅上文所作的介绍。
押韵是中国诗歌的又一项主要特征。汉语的古典诗歌向来以用韵为常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诗“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明、呼应和贯串”。(朱光潜《诗论》)。有规律的押韵不仅能形成一定的节奏,更有助于增进诗歌的和谐。试想,如果没有韵脚将全诗凝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盘散沙,读起来多么拗口,感觉又多么失落!
押韵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连韵aaaa,随韵aabb,交韵abab,抱韵abba等。由连韵可以演化出隔韵,常见的有aaba与baca,这也是中国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韵式。
至于韵部的划分,当今流行的有十三辙和《中华新韵》。但现实是,目前写新诗的诗人们很少有读韵书的,大多只靠普通话听觉的和谐与否作为押韵的标准。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韵部的应用就和上述两种韵书不相一致。我个人认为,十三辙韵部的划分较为合理,与实际的应用联系也更为密切。如下所示:
1、 发花a、ua、ia。
2、 梭波e、o、uo。
3、 乜斜ie、üe。
4、 一七i、ü。
5、 姑苏u。
6、 怀来ai。
7、 灰堆ei、ui。
8、 遥条ao。
9、 由求ou、iu。
10、言前an。
11、人辰en、in、ün。
12、江阳ang。
13、中东eng、ing、ong。
关于第四韵部“一七”,我有不同的意见。当i分别和zh、ch、sh、r以及z、c、s相拼时,它们之间的音色有很大的不同,不适宜通押。而当i与其它声母相拼时,音色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因此,我主张把第四韵部另分为三部,即衣鱼i、ü,支吃(与zh、ch、sh、r相拼),资思(与z、c、s相拼)。
平仄相间,是构成中国诗歌音乐性的又一要素。全平全仄的诗句也有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音步上。然而,这样的诗句读起来不免拗口。因此,平仄相间对于诗句的和谐而言更为重要。在律诗、绝句与词曲中,平仄的安排已成为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极富音乐性,但却使得我们在遣词造句时顾虑重重,不能左右逢源,对于诗意的表达是一种束缚。其实,全平全仄的诗句十分罕见。我们随便说一句话,或者写一句诗,其间总是有平有仄。偶尔有拗口之处,这才正是需要我们斟酌词句的地方。
这里我要讲的对称,与旧诗中的对仗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对仗原则的极宽泛的运用。它不仅应用在诗行以内及相邻两个诗行之间,多组诗行甚至诗节之间也能见到它的踪迹。
诗行以内的对称,通常是二字至五字全步的重叠或并列,不但字式相同,相对应的词的属性也大致相同,属于较严格的对称。如:
清新,欢畅。
蚂蚱跳,蟋蟀叫。
忽远忽近,忽逝忽扬。
纯洁的少女,受伤的灵魂。
相邻两个诗行之间的对称,通常为二步至四步诗行的并列,不但句式与字式一致,词的属性也相对应,属于严对。
灯笼高高挂,
爆竹咚咚响。
暴雪逼迫的黄昏,
梦幻畏惧的时辰。
朝露洗净鲜花的灰尘,
晨光滋养路草的伤痕。
暮霭轻笼的荷叶凌波微荡,
露珠洗浴的白莲含羞绽放。
疏枝蜷缩的灰鸟做着啁啾的怨声,
落叶隐没的精灵发出凄厉的哀鸣。
多组诗行之间的对称,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短长句组,长短句组,等长句组。其中,除了句式与字式一致外,可以忽略相对称的词的属性,属于较宽松的对称。如:
驻足,驻足,
薄雾轻笼的寒林歌声仿佛。
清新,欢畅,
是谁在把执着的怀抱倾吐?
群鸟的欢唱传自何方?
忽远忽近,忽逝忽扬。
迷雾萦绕的冬之田园,
多么美丽,多么神往。
三百夜的相思,
可算得上痴情?
三百年的相恋,
可够得上忠贞?
诗节之间的对称,只要行数一致,句式与字式相同,词的属性不必太严,也属于宽对。如拙作《城市调》:
今日阳光明媚,
城市高楼如苇。
即令阴云四结,
那又如何?
*
*
今日秋风清爽,
城市喧声如浪。
即便落叶萧瑟,
那又如何?
*
*
今日心情愉快,
城市好景如海。
即使忧闷不乐,
那又如何?
新诗中对称原则的应用,不仅可以突出被描写的事物,更强烈的抒发感情,而且还可以丰富诗句的形式,使得奇句与偶句相间,做到于变化中求整齐,整齐中蕴变化。甚至大而化之,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形成一种诗节间的特定的节奏。新诗中的对称手法有如此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之呢?
所谓反复,是指相同词句的重叠或呼应。行内与邻行的反复称重叠,诗行与诗节间的反复称呼应。行内的重叠如:
驻足,驻足。
邻行的重叠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爱上层楼”与“欲说还休”: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行间的呼应如拙作《爱你》中的“爱你,只爱你”:
亲爱的,我爱你!
爱你,只爱你!
不眠的夜,我思念你!
花蕊浸在蜜里,
蜂儿来蹂躏,
我忍受着痛苦的甜蜜!
爱你,只爱你!
什么都不能代替!
无论何种变故,
我绝不会把你抛弃!
*
*
我们相爱,没有浪漫;
我们的爱情忠贞相鉴,
以温柔相伴!
诗节间的呼应如所举前例中的“愁滋味”,以及《城市调》中的“那又如何”。
反复的使用,不但有强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前呼后应、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进而将诗行甚至诗节之间前后贯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免涣散。
有关分节与分行,实属格律中的末节。它们对声音的影响不大,主要的作用还是方便视觉上的阅读。分节表示一组意思的结束,和散文的分段类似。分行不但表示一个意思的结束,同时还表明声音大的的停顿,因此,分行大多选在除顿号外其它标点符号的标注处,也就是说,一行往往也就是一句。当然,一个句群或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一个字也可以形成一行。同时,分行还要顾及整首诗歌视觉上的美感,长而窄,扁而宽,或者参差无序,都是不可取的。现当代的有些诗人,甚至有将一个义组分裂成行的做法,这样不但和声音的自然的停顿相冲突,也说不上多么的美观好看,我实在看不出这样做的好处。
至于标点符号,特别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它们还有其它各种不同的作用,对于情感的表达不无裨益。当然,有些节奏舒缓的诗歌,只用逗号和句号就可以完成了的,也可以把标点符号省略。而有些诗人,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整洁美观,而完全舍弃标点的使用,我认为这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
三
根据新诗的格律便可得出新诗的分类。其标准如下:
一,全诗分为几节;
二,每节分为几行;
三,每行分为几步;
四,每步的句式如何;
五,每个句式的字式如何;
六,是否押韵及韵式如何;
七,平仄有否规定;
八,是否对称或对仗;
九,是否反复;
十,其它特殊规定。(如词有词牌)
譬如,对于五言律诗的规定,就是由以下几条格律组成的:
1、全诗仅一节;
2、一节分八行;
3、每行有五字;
4、第三四行与五六行分别对仗;
5、规定平仄,有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6、第二、四、六、八行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限平声韵。
其它如七言律诗、绝句、词曲等所包括的格律,与五言律诗的大同小异,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还有一些诗,虽然所使用的格律与律绝词曲等大不相同,但同样佳作频出,如《诗经》中的《无衣》、《硕鼠》、《伐檀》、《蒹葭》等等,我把这种诗称为“叠沓诗”。它们除了押韵之外,对于诗节、行数、字数、对仗、平仄等并无规定,只是增加了对称与反复这两种表现手法。这里说的对称,是指诗节间的对称,即指每节的行数相当,每行的字数一致,节与节间的韵式相同。反复,也是指诗节间有规律的反复。以《无衣》为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全诗分三节,节与节间的对称体现为每节都分五行,每行都有五字,由于古今读音不同,这首诗的韵脚如何,如今已不得而知。诗中反复的词句包括“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格律之外,还有楚辞中“兮”的运用。但由于它仅仅局限在楚辞之中,后来应用的极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此可知,格律一旦离开了原来的语言环境,又不能与新的语言环境相融合,就会自行灭亡。
那么,怎样的格律才能称得上与当时的语言环境恰相匹配呢?我认为,只要这种格律有利于增强语言的音乐性,那么,它就是一种成功的格律。音步、押韵、平仄、对称(对仗)、反复等对于诗歌的音乐性而言都十分有力,因而它们被广泛应用到诗歌的创作当中。对于平仄而言,在律诗和绝句产生之前,人们很少注意,但诗人们同样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可见平仄这种格律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汉语古典诗歌如果没有对称(对仗)或反复这两种格律,那么至少还要有音步和押韵。所以,音步和押韵是体现汉语古典诗歌音乐性最基本的手段,其次是对称(对仗)、反复,最后才是平仄。
一种新诗体的诞生,它所能拥有的格律大概不外乎以上十种。至于是先规定诗律,而后再创作品,还是先有一定数量的诗作,然后再总结诗律,倒不好做强制的规定。只要这种诗体富于音乐性,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和喜爱,并且佳作频出,便是它存在的最好的理由。其实,一种好的诗体,绝不是凭想当然就能完成的,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修补与完善,历经洗礼与磨练,才最终成型。
诗坛上习惯把新诗分为格律诗、半格律诗与自由诗三种。从字面意义上看,好像只有格律诗、半格律诗有格律,而自由诗则毫无格律可言。事实果真如此吗?既然是诗,那就一定有区别于散文的地方,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格律存在。即使被人们称为“分行的散文”的诗,至少也还具有分行的形式,以企图同散文区分开来。所以说,格律诗、半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诗,只不过所要求的格律的严谨与多寡不同。
现当代诗坛,已产生并正在应用的诗体不少,但成熟的不是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叠沓诗。包括二叠体、三叠体、四叠体、五叠体等。其特点如下:
全诗分二至五节不等,每节的行数、步数、句式、字式均不限。但节与节之间,每节的行数相对应,每行的步数、句式或字式相对应。若步数有不对应处,可视为拗体;否则,则称为正体。
运用诗节间对称、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前呼后应、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押韵,方式自由。
二叠体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全诗的上下两节,每行字数上看似整齐,内部的节奏实则有些紊乱。第一节第三、四行为二步长\\长式,第二节第三、四行为三步短\\长\\短式,其间步数不能对应。因而,这首诗只能称为二叠拗体诗。
每节的最后三行为反复行:“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三叠体如拙作《诗人的秋夜》:
不见那\\凄清的明月,
挂在\\梧桐\枝杪?
深蓝\\色的夜幕,
仿佛\\更觉\杳渺。
*
*
不闻那\\飘零的落叶,
唱着\\神秘\哀歌?
古铜\\色的疏枝,
仿佛\\更显\空落。
*
*
不觉那\\诗人的秋夜,
幻作\\明眸\瘦影。
暗褐\\色的深潭,
仿佛\\更感\幽静。
全诗不但每行的步数、句式相对应,字式也相同,是典型的三叠正体诗。但每节第三行的音步与自然的停顿相悖,是一弊病。诗中没有反复的诗行,只有反复的字词,如“不、色、仿佛、更”。
四叠体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全诗节与节之间每行的步数相同,故而为四叠正体诗。
每节的最后一行为反复行。
五叠诗如朱湘的《采莲曲》: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
*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步紧,
步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
*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
*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里\\荡漾着\歌声。
*
*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全诗节与节之间每行的步数相对应,因而为五叠正体诗。“呀”、“着歌声(歌音)”为反复的字词。
我自己创造的诗体有如下数种:一、新绝句、新律诗、七行曲。新绝句又可分为新四绝、新五绝、新六绝、十一绝、十二绝。新律诗又可分为二步律、三步律、四步律。这几种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二、叠沓诗、八行诗。这两种可称之为半格律诗。三、散体诗、童话抒情诗。这两种只能算是自由诗了。
其中,我没有把“散文诗”列入新诗的范畴。理由是:诗歌与散文在形式上的本质区别,在于诗歌是有音律的。换句话说,诗歌应有一种形式化的音乐的节奏,而传统的“散文诗”却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虽然它诗意十足,但是因为缺少了诗歌的形式,所以,我认为把它称作“诗散文”似乎更加贴切。
诗歌术语简释:
格律,是指由节数、行数、步数、句式、字式、韵式、平仄及其它特殊规定所得诗的格式与规则。
音步,是指朗读诗歌时诗句中有规律的停顿。
音步的诵读式,与自然的语言节奏相近,音义俱重。如五言23式,七言223式。
音步的吟唱式,完全是一种形式化的音乐的节奏,与自然的语言节奏相去甚远,重音不重义。如五言221式,七言2221式。
诗句,即除顿号以外的标点符号为标志组成的诗歌单位,可以单独为一诗行,或者数个诗句组成一行。
步数,以诗行或诗句中大顿的次数为标准,把新诗的音步大致分为六种,即一步、二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
小顿,指较短的停顿,以“\”表示。
大顿,指较长的停顿,以“\\”表示。
拗步,是指由不可分的4字长步和2字短步组成的6字长步。
短步(简称短),指1-3字的音步。
长步(简称长),指4-6字的音步。
句式,指由长短步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诗句的形式。如短\\短、短\\长、长\\长、短\\长\\长、长\\短\\长、短\\长\\短\\长等。
字式,指句式中字数的变化方式。如短\\短式的字式包括2\\3、3\\2、3\\3。短\\长式的字式包括2\\4、2\\5、3\\4、3\\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