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唱和佳篇
读《格律体新诗》第九期(同题唱和专刊)后,曾作《喜见格律体新诗的唱和成果》一文予以评价。我说:
中国古代诗人之间往往互相唱和,从而留下了许多佳话与佳作。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独特的诗文化现象。可惜自从“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这一传统几乎从新诗中彻底消失了。可喜的是,近年来在“东方诗风”、“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及其各自创办已达6年之久的《东方诗风》和《格律体新诗》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下,格律体新诗已经打破了自由诗的一统天下,渐成气候。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爱好此道的诗人们之间继承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也开始形成了互相唱和的风气,并且产生了一些成果。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所办《格律体新诗》第九期编辑的“同题唱和专刊”,将这些唱和之作集中展示,使之得以彰显,乃是极有创见的策划。这期的重头戏是一次六行体试验的集体演练。2009年11月21日,我同时在“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贴出了一首《戏为六行》: 在这严寒的日子 添加再多的冬衣 也觉得无济于事- 在这严寒的日子 唯一的御寒方式 是思念远方人儿当天,此诗便引起了王端诚、马德荣的注意分别写了和诗,并由马德荣一并转帖到“现代诗人”论坛。不意就此波澜迭起,一和再和,众诗友群起唱和,在这三个论坛形成了一个此起彼伏,一和再和,美不胜收的格律体新诗诸家唱和的热潮。马德荣、任雨玲分别和了6首、5首、我居然也自和了3首。全部唱和作品达41首之多,的确蔚为大观。与中国古诗的唱和一样,这些作品形式与首唱完全相同,都是七言三步六行诗,而内容相关,却并不重复,而是有所生发,各有千秋。和诗注入了新的元素,有新的意蕴,各有其价值,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另一次大规模的唱和是由刘宝贵(木依秋)的《冬雪》引起的,形成了咏雪的高潮。刘诗如下: 是一场冬日的问候 是一次遥远的漂流 驾一艘流云的轻舟 摇曳着洁白的衣袖- 说是这短暂的春秋 唤醒了亘古的烦忧 说是这草原的深幽 唤出了游子的新愁刘宝贵的原唱音韵和谐,节奏轻灵,意境幽美,想象奇特,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有的和作堪称别开生面,例如李治国构思就很巧妙:竟然以“天上没有一点雪意/我也可以吟咏雪花”开头。张先锋则以雪的自白立意,来抒写自己思想深处对自由、真情的渴望:“去那有情有景有恩有爱的世界/纵然万劫不复也一享自由之风”。汪常也是别出心裁,竟欲“醉饮冬雪”,而且两节诗采用了“岸柳倒映式”结构,下节是上节的颠倒。虽然这两次六行体和八行诗试验的集体演练尚迄今尚未重现,但是唱和之作仍时有所见。最近北京女诗人任雨玲(曲径通幽)在“东方诗风”论坛贴出了一首十四行诗《如歌》,注明是为和王端诚《酒与梦》所做:
青春的岁月如歌
唱着跳动不息的小河
绽放的花蕾若梦
装饰一个金秋的硕果
-
走过的小路如歌
唱出人们心头的曲折
弯曲的小路若梦
追问心中岁月的蹉跎
-
相遇的爱情如歌
驱散人们心头的失落
相爱的人儿若蝶
蹁跹在丛林比翼欢歌
-
一生相伴无所求
醉人的梦啊醉人的歌
经查,王端诚的原作如下:
远去的青春如酒
灌醉多少愉快的忧愁
迟到的佳期若梦
装饰一个歉收的金秋
*
跨过的大河如酒
灌醉生活颠簸的小舟
翻过的高山若梦
装饰心中渺茫的追求
*
经过的事儿如酒
灌醉一番失落的成就
爱过的人儿若梦
装饰精神幸福的相守
*
平生相伴何所有
迷人的梦啊醉人的酒
比照这两首诗,一唱一和,甚是有味。王诗围绕梦与酒做文章,而任诗另辟蹊径,转而在梦与歌上求关联,各臻其妙。而十四行诗的唱和比六行诗、八行诗难度更大,更能够显示诗人的实力与才情呢。因之得读雨玲此作,我就更加高兴了。互相唱和,可以触发灵感,磨练技巧,提高兴趣,繁荣创作,还可以使诗人之间增进感情,好处多多。把一组唱和之作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中发现得失,衡量高下,得到启发。希望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的同仁能够更多地发现题材,引起共鸣,在唱和中产生出更多相映生辉的佳篇美什。 学习诗兄的文章,问好:handshake 回复 曲径通幽 的帖子
: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