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2-13 20:19:17

论中国韵律诗歌的复兴-兼论毛泽东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思绪如瀑

论中国韵律诗歌的复兴-兼论毛泽东对中国诗坛的影响相关搜索: 中国, 毛泽东, 诗坛, 韵律, 诗歌


本帖最后由 思绪如瀑 于 2010-2-14 15:17 编辑

论中国韵律诗歌的复兴
――兼论毛泽东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中国诗歌的真正大繁荣的时期应当是在古代。因为许多朝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以诗取士。如果说古代的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个人人都享有的出头机会的话,那就是靠写诗进入仕途。即使是在不以写诗水平为主取士的朝代,会吟几句诗也是身份的象征。在统治阶级的这种有意识的激励下,造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并且在艺术水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新诗就是在这场新文化运动前后,作为反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武器而产生的。新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对束缚人们思想,甚至以写诗进入仕途的封建文化的一种反动。五四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从表面看是对古典诗歌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冲击。
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新诗应当是胡适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蝴蝶”。这首诗仅四行,其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曾广受诟病。新诗开头就没开好,但毕竟是开了一个头。在中国封建制度土崩瓦解之后,新诗便失去了方向。
    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新诗在几乎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发展,逐渐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主要有:

    湖畔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等。新月派,提倡唯美写作;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象征派,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等;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等。现代派,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等。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冤狱几十年;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邹荻帆《花与果实》,胡风《为祖国而歌》等。九叶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等。此外,民主革命时期诗歌流派或诗群还有早期写实派(冯至、冰心、刘半农、胡适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汉等);中国诗歌会(芦荻、王亚平、蒲风等);晋察冀诗派(田间、陈辉等)等。这些流派影响不是很大,或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诗学主张。
    上述这些这些新诗流派实际上是由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一个个松散的圈子。其成员在政治上或文艺见解上都很复杂,并且经常发生分化和重组。至于当时社会上到底有多少人在写诗歌、关心诗歌或阅读诗歌,没有人统计过。不过笔者认为在广大百姓中只占极少数,因为那时所发行的刊物种类虽多,但寿命短,印数少,而且只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我们现在似乎觉得那时各派诗人发表诗歌、发表议论、互相打口水仗很热闹。但是可以想见,这只不过是一些有饭吃的文人墨客的事。要是和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广大百姓的数量比较,也就是一小撮罢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7年,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写给臧克家的信,以后又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新诗的主张,归纳如下:一.“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二.“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象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三.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四. “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五十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一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五.“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鲁迅关于诗歌的主张是和毛泽东一脉相通的,现将鲁迅对诗歌的主张归纳如下:“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笔者认为,毛泽东和鲁迅对诗歌的见解,特别是在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发扬上并不全面,但有一点是十分正确的,那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而且要有一定的规矩。比方说:“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新诗的改革最难,至少需要五十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一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新诗先要有节调”“诗须有形式”等等。
    当年,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直接干预诗歌创作。这种现象在现代各国是很少见的。由于毛泽东的个人威望,他的见解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1958年,出现了新民歌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一样,那时可以说是全民皆诗。接着迅速形成了全民性的诗歌创作大繁荣。这是新诗90年历史上的唯一的大繁荣。繁荣到什么程度,笔者可以举例说明,当时笔者就读的北京四中高二二班几乎人人写诗,1958年除夕联欢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是民歌大联唱。节目中串联的二十几首民歌,有的选自书籍报刊,有的选自同学创作,笔者本人是这个节目的组织者之一。
    另一方面,从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的1966年《诗刊》主动停刊这十年的历史跨度里,专业诗人的诗歌格调惊人的统一。并且出现了一批毛泽东诗歌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贺敬之和郭小川。贺敬之的《三门峡歌》带有明显的古典诗歌的痕迹,《回延安》则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出自陕北民歌信天游。他创作的《雷锋之歌》更是脍炙人口,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那时,笔者作为一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曾在许多场合宣传和朗诵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直到现在,笔者创作的一些诗歌还留有他们二位前辈的影响。但若是以现在的目光来回顾和审视,则觉得那时贺敬之的诗歌热情有余,意境单一,甚至出现一些类似政治口号的诗句。郭小川的诗歌虽然比较抒情,诗意较浓,但同样是以政治为前提,而且语句不够简练。
    但是,浮夸之风(集中体现在周扬和郭沫若合编的“红旗歌谣”一书中),以及发表在书刊上的新民歌的明显的文人雕凿痕迹,导致新民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且毛泽东晚年的极左错误严重损害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结果在文革之后,人们不再尊重他关于诗歌的许多正确意见。甚至出现了对他的诗歌理论的反动。大家不受约束地写诗,新诗失去了规矩。结果发展成诗坛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新流派。笔者认为,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新诗是对古典诗歌的反动。那么这一次就是中国新诗对极左错误路线的反动。
      1976年清明节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悼念周恩来总理的群众运动,有数十万群众参加,笔者曾亲历过。人们在纪念碑上,松树上,电线杆上贴满了自发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不再受毛泽东诗歌理论的约束,直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目前能见到的天安门广场诗选有两种版本。童怀周编的版本共两册,收集了诗歌千余首,绝大多数是自由体诗歌。若是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来看,笔者认为只有极少数可称为佳作。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那首五言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从新诗出现到现在,一共过去了90年。而毛泽东的诗歌理论占据诗坛的绝对统治地位达10年,因此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把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所创建的诗歌理论也视为新诗的一个派别,并把当时的追随实践者称为现实浪漫派,是很恰当的。

    新时期伊始,作为对毛泽东诗歌理论的反动,朦胧诗派迅速登陆中国诗坛。其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代表作品有:北岛《回答》《一切》,舒婷《神女峰》《致橡树》;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等。继而又出现了第三代诗群;中间代诗群;七零后诗群;口语诗派;知识分子写作;八零后写作;第三条道路等五花八门的诗派。诗歌创作逐渐走向泛滥。而这种泛滥既缺乏当年毛泽东那样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的干预,又缺乏文艺批评的引导,局面已然十分混乱。笔者认为: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现象,是朦胧诗和口语诗不受约束的恶性发展和普及。
    首先谈一谈当今的朦胧诗,用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来形容某些朦胧诗丝毫也不过分。一位网友曾对笔者说,他问过一个写朦胧诗的“诗人”:你写的诗表达什么意思?这位诗人居然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理解成什么就是什么。”许多人对这类诗不满甚至愤怒,有人就编出写诗软件来对这些人进行恶搞。现在网上已经出现了一款“猎户星免费在线写诗软件”,简称“猎户星写诗机”。网站主人在主页右上角发表宣言道:“读了诗坛上那些哼哼唧唧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才知道读不懂就是现代诗的本质,胡乱搭配是现代诗的法宝。在没有大师的年代,我们,让所谓的诗人滚开!现在,我们自己也会写诗!”使笔者感到惊讶的是:根据该网站主页显示的统计数字,截止到09年10月15日,使用这款写诗软件的专业用户竟然达六万三千余人,共制作诗歌一百一十五万余首!随意打开了几首用“写诗机”制作的诗一看,全都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说句实在话,倘若把某些人写的朦胧诗与它们混在一起,还真分辨不出那些是人写的,那些是机器写的。这件事引人深思,笔者甚至不愿相信这件事是真的,而宁愿在自己的心目中保留对某些朦胧诗作者的一丝尊重。
      再谈一下口语派,这个诗歌派别发展到如今,自称先锋派。代表人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丽华。她的代表作,诸如“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之类已在网上广为流传。就在最近,在被网友们恶搞之后,她还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极力推崇下面这首所谓先锋派诗歌:“旷地里的那列火车/不断向前/它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
既然当今的朦胧派和先锋派已然落到这样的地步,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不断追捧亦步亦趋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写这样的诗不需要作者有什么的功底,既不讲抒情言志,又不讲节奏,人人都可以写。倘若是普通群众,自娱自乐地写几首也不伤大雅。问题是有不少诗人,甚至挂着许多头衔的诗人也在倡导这种诗歌。长此下去,年轻人会受到误导,以为诗歌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当个诗人很容易。如果我们让这样的诗歌占据了诗坛的主流,人们就会逐渐忘记祖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就会贻害无穷!
    回首诗坛往事,我们应当感到庆幸一件事就是:毛泽东本人喜爱古典诗歌,而且他自己就是个诗人。这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得以流传。而这也正是中国诗歌真正复兴的坚实基础。倘若毛泽东在文革中把古典诗歌当成四旧,来个焚书坑儒斩尽杀绝,中国诗歌也就呜呼哀哉了。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古典诗歌的繁荣,是全民受到功名利禄驱动的结果。毛泽东时代新诗的10年繁荣,是全民个人崇拜的结果。这两种繁荣的共同之处,是最高统治者的干预、激励和倡导。笔者认为,相对于一个民主的、开放的、文艺形式多元化的社会,这两种专制制度下的诗歌过度繁荣只不过是一种畸形的现象。由这一认识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主化进程来看,笔者斗胆预言:这种全民性的诗歌繁荣,在今后的中国不会再出现了。
    如前文所述,当今中国诗坛的局面十分混乱。但使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头脑清醒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他们还在勤奋地笔耕不辍,不懈地追求诗歌的真谛。中国韵律诗歌网就集合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网友,在一起探讨中国诗歌的现在和未来。网站创始人于进水具有深厚的诗歌创作功底,他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通过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并总结新诗各流派的成就,最终创立出一整套中国历史上全新的韵律诗歌理论。并且决心为扭转中国诗坛的现状,为实现中国韵律诗歌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于进水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陆续发表的一系列有关诗歌的论文中,并且还在不断加以完善。这些论文包括:“汉语言诗歌的本质属性”,“汉语言诗歌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和“现代韵律诗歌概论”等。笔者认为,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概括性,不仅适用于古典诗歌,而且适用于现代诗歌。
    但是,要彻底扭转诗坛现状,使愈来愈多的人接受这样全新的韵律诗歌理论,需要长期的,不懈的,甚至艰难的努力,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笔者衷心祝愿中国韵律诗歌网成为实现这一光荣梦想的坚强阵地。

鸣谢: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派别划分参考了新浪博友鲁荒的文章,特此致谢!
本文在此次发表时做了修改。
2010年2月5日晨1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中国韵律诗歌的复兴-兼论毛泽东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思绪如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