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平水诗韵》可以休矣/中学居士
再说《平水诗韵》可以休矣现在写近体诗的人很多,但坚持写近体诗用《平水诗韵》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来之不易。当然,坚持写近体诗一定要用《平水诗韵》的人也还是会有的,就让他坚持下去好了。虽然大部分用《平水诗韵》的人不一定都知道那10000多汉字在隋唐时是怎样发音的,起码在韵书上他能查到哪个字在那个韵部,这个知识也是来之不易呀,作诗时在同一韵部找几个韵脚字就得了,会押《平水诗韵》,你看那感觉多好,至于诗好不好就不必太在意了。填词还会押《词林正韵》多了不起呀……闹的大家都不会押韵,好像恶作剧,这是干啥呀?
网上看到除介绍《平水诗韵》(就有个表,没有注音,还有入声,意思好像也是只要知道哪些字在哪个韵部就行了,不必会读)而外,还有几种所谓新诗韵的,十四韵部的居多,还有十八韵部的,还有十三辙……不知还要制造多少个新诗韵,也要像古代似的,作什么体的诗就规定一个特殊的韵专给他押?别的体的诗又规定一个别的韵,不准许通押?这是折腾啥呀?
《平水诗韵》应该看成是一个文学史知识,不是当下可行的诗韵。本来说什么话,就写什么诗,就压什么韵,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能由于科考的原因吧,限押官韵作诗,还有就是知识分子逞能,押早已过时的韵……就使得作诗押诗韵(平水诗韵)、填词押词韵(词林正韵)、写曲押曲韵(中州音韵)、写戏曲还有十三辙……异常的混乱。其实,十三辙是最面向现代口语的了,最与时俱进的了,不必几套马车。适合戏曲、曲艺……就适合写诗。有必要同时弄几辆马车吗?把功夫用在写诗上,写出好诗来,流传大江南北,进入课本,佳句、警句成为典故,进入儿童背诗目录……那才叫功夫!有现成的韵不押,搞这韵那韵,不知道是干啥,看得我莫名其糊涂。
从历史上看,同一时代,诗歌比文章直白,更大众,因为诗歌是唱出来的,有一个字不懂,下面的就都漏掉了,而文章是可以反复读的。诗歌本来是很大众的东西,诗歌越搞越脱离大众,是部分文人搞的,那是一个圈子的诗歌,不是大众诗歌,不应是主流诗歌。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各个人群,不同行业、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都应该有自己的诗歌,这些诗歌没有高低之分,押平水诗韵不见得就比押十三辙高明到哪里去,抬高不了诗歌的身价!诗歌不行,押什么韵都不能抬高诗歌的身价。我们看的是诗,而不是单看那韵脚!文化歧视,文化自卑,文化自负,文化虚无,文化自锁……统统是错误的!错误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现代人写的就是现代诗,不是古诗,一定要割断“古”这根脐带。现代格律诗的所有毛病可以说都是由这个“古”字产生,用一些生僻词、死词、自造词……读起来咖喱嘎达,比古诗还难读。我已经说过98遍了,这是第99遍。婴儿与母体只有割断这根脐带,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割断这根脐带,婴儿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寄生胎!对母体、对婴儿都是灾难!这不是常识吗?不能写出好诗来,怎么折腾也不行!唐人的集子里也不标注什么体,古体、近体……什么体都有好诗,诗好不好跟诗体无关,跟押什么韵脚无关,跟标注不标注无关,标注不能抬高诗的身价。写诗还要标注什么什么体,那是干啥呀?你写的诗也不是教材。
写诗以及无论什么韵文体,都可以押十三辙的韵!写诗不必标注什么什么体,什么体也不是的那才是可能成为好诗!宋词产生了,唐诗还是国粹,元曲产生了,唐诗和宋词还都是国粹……元曲至今已有600多年了……在艺术高峰面前,另辟蹊径是艺术规律,模仿不是艺术,因袭超不过前人,没有出路。有些人不知在搞些什么?为他那点过时的所谓知识啥都不顾了!
有唐以降重科举,仄仄平平必考题。会此当时不稀奇,稀奇至今成规矩!
宋人填词没有谱,连哼带唱顺调溜。不合平仄算自度,平平仄仄不死守!
中学居士 二〇一〇年二月九日 LL镇正黄旗村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