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曲网络诗话70条相关搜索: 诗话, 曲网络
注:这是晓曲从多年来在网络交流回贴中精选出来的70条有关诗歌肤浅认识,贴来大家指正.
诗歌之我见:
诗歌以自己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成为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载体。她可以是创作者自己个人情感的体现,也可以是对社会情感的反映。而优秀的诗歌作品,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和再认识。她既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又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期盼,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否则,诗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古今中外,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给人以感悟和启迪而广泛流传。
由于创作者个体背景的差异,使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多样性。我以为诗歌应以浅显的语言去表现其丰富的内涵,使社会大多数人得以认同。否则,诗歌仅为少数人认识,或者仅为写作群体和写作者自己认识。
现代诗歌中,我以为有的创作者写的不是诗歌,而是在做文字游戏,他们根本就不想让人看懂,或是想让别人去研究他的思想。如果当我们翻开一本诗集,常遇到一些连普通大学生都无法读懂的东西,我想这不能不说是诗歌的悲哀,更是诗人的悲哀!
晓曲网络诗话
——晓曲
1、
诗歌所能表达的,散文等其他文体也能表达,只是其表达的方式和带给人们的美感不同,诗歌更具艺术性。
2、
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诗歌的根本,但最终还应加工升华。从个人情感方面进入的深层发掘,又脱离了个人的宣泄,这是诗贵所在。
3、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异,写出来的作品就有所不同,但使读者产生共鸣,应成为我们的诗写目标。不管是写自己的,或是表现别人的、社会的、历史的,都应如此。
4、
对于大多数网络写手而言,诗歌只是生活中喜爱的一片绿叶或花朵,这些因为网络才更爱诗歌的群体,写作大都不是为了建立生存的条件和寻求生存方式,更多的是在自我陶醉和消遣。
5、
任何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之作,最多不过是博得别人一时之欢愉。
6、
我们应用简明的语言去表现深刻的主题,才是诗歌的生存和发展所在。
7、
我们不应抛弃直白激情式的诗歌方式,那种方式仍然是值得欣赏的。每种流派都有其精华之作,为大家所认同。
8、
一直以来,有人标榜诗歌是个人的事,我不是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灵感,我们也通过学习取得进步。不管你以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至少是为了别人的理解或认识,或需要别人的理解或认识。那些口口声声为自己而写,又拿出来宣扬的行为,本身就失去说服力。
9、
在作品加工过程中是有艺术性的,但这又与每位作者的风格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加强一些诗化语言的处理能给人以更好的享受。
10、
仅就形式而言(这里请不要把形式和内容混为一谈),我很同意诗歌外在的韵律应该与内在的节奏相结合。这既是诗歌从形式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具体表现,也是诗歌的外在美。至于句式长短如何,间隔多少行押韵等等,大可不必去限定。
11、
由于个人感受不同(这是个人潜在能力决定了的),所选择的角度自然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同。在我们没有理解别人的感悟之前,我们不能仅用自己的感悟去权衡别人的思想。
12
作品不宜过分强调唯美,但应注重语言鲜活而有特色和意蕴的灵动。现代诗歌越来越强调诗韵和节奏,过多采用散文化或口语的表达方式,就会损伤诗歌特有的美感。
13
人们说诗时,常加上歌字,所以诗歌一家了。但歌词和诗还是有区别的 。诗可以当歌唱(不是所有),有些歌词确也有诗的味道(可能也是好诗);但却不能说最好的歌词必定是诗。一些好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好诗。
14
我很同意诗歌应有她的独特的形式。且不说古体诗歌已形成的公论(甚至是公式),新诗也不应该毫无章法。
15
就其诗歌的创作瞬间而言,存在情感的冲动与宣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之源。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为诗。诗歌产生的前提,是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这里“悟”很重要,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升华。离开升华,宣泄出来的情感,最多只算一件复制品。
16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光辉闪现,没有闪光的思想,就写不出闪光的篇章。这也正所谓作诗必先做人的道理。古往今来,无论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再现诗歌,都应是健康的和进步的。这既是诗人的灵魂,也是诗歌的灵魂。
17
含蓄与朦胧应属于两种理念。诗歌的含蓄,更多地偏重于诗歌语言的内在美;朦胧的诗歌,更多的是把诗歌意象隐藏得更深一些。
18
我们应致力于中国语言特色的诗歌,一味返古,一味求西化,皆不可取。致力于有生命力的诗歌探索!
19
诗歌的题目当不特别在意,至少要与内容有内在联系。
20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往往是有差异的,但对一个成熟的作品的内核的理解应基本相同。
21
短诗贵精,贵意,切忌随意;否则,无意,失雅。
22
自古以来,音韵美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近代新诗较好地继承了这一点,部分近现代和当代新诗,已脱离远了一些。我想现代诗歌的韵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诗歌的外在音韵,二是诗歌的内在节奏。若两方面都能把握较好,无疑是好的诗歌。
23
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离开社会生活,艺术就会干枯。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也不例外。
24
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可以通过学习来丰富和完善的,对不同诗歌体裁的掌握,本身也就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有创新和发展。但诗歌反应的内容所折射出来的情感却是个性化的,无法从直接的学习中得来。但通过对别人情感的感知、感悟,却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并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出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25
关于新诗的结构和形式,应有其自身的美学意义,没有定法不等于没有限制。是诗歌,就不是其他文体的语言。自己的风格是诗歌共性中的个性。
26
一首成功的诗歌应是一段生命历程的载体,结构是诗歌的筋骨,语言是诗歌的肌肤,意蕴是诗歌的灵魂,情感则是将他们连接起来的血脉。
27
很同意逐明关于诗歌音乐美的总结,即“诗歌音乐美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和韵式”。我以为现代新诗的音乐美更明显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了,即音韵和节奏。尤其在网络诗歌中,这两者的分离也越来越明显。我仍关注着这两者发展的美学意义。
28
诗歌为谁而写?诗出心声,诗心所指,人心所向。直接地说,诗是写给读者的。如果是为自己,就应该放在抽屉或箱底。所以就引出了你到底要把什么呈现给读者?当然是批判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这也是诗人的责任。
29、
关于口语的节奏。口语当然有节奏,但不是诗歌的节奏。而且不同的语系,或方言,节奏也不尽相同;
30、
口水就是口水,是人们唾弃了的,和口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语言也有真、善、美和假、恶、丑,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是人们唾弃的,如垃圾、下半身等中含有的不自洁的东西。而用于诗歌的口语,还应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语言,而不是呆板的复印机。
浅见。
31、
我以为白话诗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更认为白话诗也应有自己的基本法度。如何界定,则是摆在广大诗歌爱好者面前的课题。个人以为,应保持古体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不是格律),摒弃那些口水语言。应以简明的语言,表述深刻的主题。
32、
关于方言入诗。偶不是楚人,不知屈子时代真方言否?方言也并非都能入诗,谁说屈子用尽了楚国方言?口语可以用入诗词中,但不能强加定义为口语诗。口水就是口水,口水不能入诗。
33、
现在不少写手陷入了诗歌文本的泥潭,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堆砌华丽的词藻上,远离现实生活,追求唯美,不自觉地在制造隔阂、远离读者。
34、
至80年代以来,谈及政治抒情诗就有人反感,这是极端的个性化倾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把民族性、爱国性、现实性写作也误认为是政治题材,这势必导致诗人失去责任感。如果这样的思潮成为主体思想,对国家、民族和现实都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有必要对政治抒情诗进行基本划分,减少一些误区。个人认为,政治抒情诗应局限于与当代政权行为规范相关的内容。即便是政治抒情诗,也有积极的一面,是非曲直,需要从多角度判断。政治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不能从个别现象进行推断。相反,对个别现象的客观反映,有其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个人认为政治抒情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永远都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35、
现代诗歌20世纪初从西方的引入,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尺度。现代诗歌至80年代以后,流派纷呈。尤其是进入网络诗歌时代以来,自立山头之风愈演愈烈。孰优孰劣,似乎只留给历史作答。精于炒作的拙劣诗人,也会赢得一席之地,这是诗歌的悲哀。
36、
不能说诗歌远离读者,应该说诗歌是越来越远离大众。说到远离大众,一部分自鸣得意、自视清高的文人很不服,认为诗歌本高雅之物,本就不是给大众的。还举什么凡高的画,当时就少有人懂,现不价值连城?给自己构筑了高墙,还说自己自由。这就是现实的悲哀。
37、
从中国传统诗词的角度看,诗与歌本是一家,一首好的歌词,也是一首好诗。现在诗与歌词的分离越来越突出了,自由体新诗大多重诗轻歌,轻节奏,轻音韵;有很大一部分新诗已不能当歌词来普曲,这部分的节奏也往往杂乱无章。歌词不自觉地也离诗越来越远,很多歌词只是直接地抒发情感,或是哗众取宠,博人一笑,失去了诗意。所以需要有人来建立诗歌的新秩序,格律体新诗便是这方面的重要探索。格律体新诗不是唐宋诗词的格律,是在新诗中植入相对稳定的节奏和韵律,在强调意蕴、语言的同时,追求诗歌的音乐美,这当是新诗传承和发展母语诗歌的方向。
38
非音律化写作在当前成为了诗歌写作的主体。自新诗产生以来,一直有相当部分诗歌没有完全摆脱音韵,因为音韵乃中国母语诗歌的重要标志,我们仍然有一大批诗人为继承和发扬母语诗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且这样的努力也是积极和必要的,当是一支悠关新诗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格律体新诗和非格律体新诗并行发展。孙逐明先生架构的新的格律体新诗理论(见孙逐明《格律体新诗简明手册》),丰富和发展了以前的格律体新诗写作内容,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我以为,新诗的格律应该是多变的,新的理论正在完善这一理念。当然,从格律体新诗的表达方式看,变与不变不能简单而论,正如新诗不是古诗,格律体新诗就必然需要对其自身的规范,是规范内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9、
关于“格律体新诗”的出现,不是现阶段才产生的。广义看,几乎和现代新诗是同时期的产物,只是由于其先前理论的足限性,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架构。直到目前,孙逐明先生等的理论较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和完善。事实上,目前格律体新诗在自由体诗人看来,仍显得呆板。这主要是大多自由体诗人还没有这方面的探究,而且一说到格律体新诗,就误以为在返古,与现在自由的时尚不合拍。事实上,他们还没有充分理解(或者根本不愿涉猎)格律体新诗的实质。格律体新诗的根本仍是新诗,而不是唐诗、宋词或元曲式的翻版,是在自由体新诗的意蕴基础上,自然地植入格律体的韵律或节奏,以充分展示诗歌的音乐美。这便是通常讲的新诗对母语诗歌的继承。格律体新诗是针对抛弃母语诗歌写作而提出来的,提倡格律体新诗,并不反对自由体新诗。相反,自由体新诗的出现对丰富和发展格律化写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自由体新诗仍是主导地位,经过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并行发展,两种新诗体将充分融合,使新诗更具生命力。
40、
格律体新诗要摆脱呆板形式,应重视参差对称节奏,或基本对称等形式。另外,行与行之间,或节与节之间同韵、近韵,但音步不同或非对称表达的,我把它称之为“非对称步韵式格律体”。个人认为“非对称步韵式格律体”新诗应纳入格律体新诗范畴,这有利于增强格律体新诗的灵活性。也许有认为把它归为“古典新诗”更合适,但个人认为这一提法缺乏科学性。仅从字面理解“古典”和“新”就是矛盾的,其合称是无法成为统一概念的,也难以从理论上作科学的全释。按“步韵式格律体”划分,目前大量的新诗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不是为了特意去扩大格律体范畴,而是“非对称步韵式格律体”本身就存在于广大自由体诗人的写作中,有着明显的对母语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不是孤立的。
41、
诚然曲子于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大诗歌观"的客观存在,这就是发展成为流行音乐的"歌词"等.一些歌词也是极具诗意的,有诗家称为"歌诗",实际上这仍是格律新诗.在人们惊呼诗歌远离大众时,真正吸收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诗歌(格律新诗)确紧紧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固守西方诗学文化观的诗人视而不见.
42、
我一直认为,新诗的散文化倾向是导致"中国诗歌"今天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自由体,既不是西诗,也不是中诗.那是什么?是各自心中的"我体诗".
43、
今天的自由体"我体诗"要称为诗,那还是要有诗的规矩的,这个规矩就是共性的"诗性特征".那么,哪些是共性特征呢?这就需要建立自由体新诗的审美规范来确立.这在目前还没有共识,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来参与"构建自由体新诗的审美规范",有了审美规范,才可能形成审美共识.
44、
关于中国新诗研究所及吕进教授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看法:诗歌需要"革命",但我一直认为不仅仅是"二次革命"的问题.中国新诗近一百年来,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二者互为发展,从未停止其脚步.自由体新诗因部分滑向"非诗"而被"恶搞",而格律体新诗(含歌诗)明显地成熟起来.革什么命呢?当然只能是革自由体滑向"非诗"的命,滑向“死诗”(晦涩)的命,滑向庸俗(低级趣味)的命!而"非诗"出现的根源,是一直来对新诗缺乏审美共识.因此,构建新诗的审美共识应当是中国新诗研究的重要方向.
45、
如果仔对照,今天大量诗歌论坛里的作品,大多是散文诗,而误贯以了“新诗”的名字,这一点我很早就提及过,也许大家并不认同。之所以存在这些误区,归结于新诗诞生一百年来,一开始就缺乏共有的审美尺度而误入歧途,尽管当今大多数诗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但确立新诗共有审美尺度这一天迟早会来临。
46、
由于当代新诗缺乏统一的审美尺度,多以自我的好恶来定论。诗人如此,理论界也是如此。因此,不构建中国新诗的审美标准,是不可能摆脱其混乱局面的。对于中国新诗的审美分歧只有在确立了其独立的审美尺度后才能有真正的共识。
47、
现在不少人热衷于搬西方的诗学观点来虎人,这和拿西餐来炫耀如出一辙,西餐最终只能是中餐的一个拼盘或是为中餐添些花样而已。
48、
不少诗人尽可能地把诗歌写得神秘、写得纯粹,完全不屑于关注思想和社会,只顾“自己和自己玩”。这应该也是当前创作的主流!——悲哀的文学创作时代!
49、
现代自由体诗歌常以“内在律”来捍卫自己,一开始就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提出,个人以为已误导了几代诗人。此问题不解决,是很难走出诗歌创作的误区,当代诗歌的症结也就无法根除。“内在律”的提出,是新诗漂浮不定、泛滥不羁的根源。新诗如果没有外在形式的确定,又何言其符合自身的内在律?新诗研究所的吕进老师也明确了“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新诗的形式是什么呢?断然不是随意的分行文字。形之不立,核之焉在?任何语言都有其音韵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律”。试想,如果人类的表达都是一个音调,一样步长,没有节奏,能吗?
50、
有诗家认为,“诗歌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现代进行时”,都要呈现声、音、韵”。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想问:小说、散文或别的文体是否也符合呢?试看,把句中“诗歌”二字换成“小说”、“散文”是否也成立呢?
51、
旋律和节奏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尽管往往它们也是相辅相成,而关于打击乐的节奏与旋律也不应该等同,打击乐更多只是因节奏而产生的音乐美,而无旋律的变化特征。
52、
目前关于新诗中争论颇多的问题已逐步归结为“音乐性”问题,甚至有认为自由体也有节奏,也有音乐性,其实往往抛开了“规律”二字。究竟诗和歌能不能分离,事实上已经分离,分离后的利弊今天也演化的很清晰了,就是传统诗学美学思想的缺失。即今天同时具有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的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
53、
其实个人提倡的格律新诗就是诗与音乐结合的发展方向,不过它不是什么新诗体,近百年来不少诗人都在探讨与实践,目前只是在细化和完善,尤其需要大批的创作者来践行。
54
个人以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应该涵盖一些诗人所提“歌诗”,或者说真要另立歌诗一类也应是格律新诗的一个方面,我以为孙逐明先生的格律新诗理论是能够充分说明的。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集中到诗歌的“音乐性”问题。
55、
个人以为,目前诗歌远离大众的根本原因,仍是诗歌语言的晦涩、诗歌意蕴的玄虚所致。的确,这直接的原因出自文人,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诗人都坚持从民间吸收营养,我们的诗歌想必更贴近大众,并受众欢迎的。
56、
谈到诗歌的节奏问题,个人的浅见也认为不能回避情感节奏问题。离开情感不足为诗,但不能因此认为情感的节奏就是诗歌的节奏,诗歌的特有形式已决定其特有的节奏形式,按传统的诗学观点就是“律动”,即有规律的变化。这方面孙先生谈的细,我也比较认同。现代新诗大多背离这一原则,所以才有五花八门的混乱现象。我想,很多人目前都不会同意“混乱”二字,而应该说是百花齐放,或者“繁荣”。其实,个人以为这仅仅是诗歌圈子内的某些臆想。
57、
所以现在很多诗人都在回归传统,探寻新诗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非常细致而需要耐心的问题”,需要广大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我觉得如新诗研究所、“东方诗风网”和新西南“奇异网文学社区”一大批诗人的探索就值得肯定。值得高兴的是,由东方诗风网万龙生、孙逐明等老师编辑,吕进老师作序的《新世纪格律新诗选》的出版,必将对新诗的探索推波助澜。期待更多的诗人朋友践行。
58
关于非对称步韵格律体新诗(孙逐明论及的匀式格律体),针对“格律体新诗”放宽了一些尺度,即不严格要求节奏(包括语言节奏和情感节奏)的“律动”,只强调外在音韵的规律性变化。就其严谨的格律体来说,它更接近自由体;就其自由体来说,它有明显的格律化音韵特征。因为这一形式的写作大量存在于自由体诗人的创作中,把它们纳入格律体,以期引起更多诗人的关注。(现在我已对这一观念进行了纠正,称之为“非对称节奏新韵诗”,不属于格律体新诗范畴)
59、
有人说“艺术无国界”,但也说一下,我们也不要迷信外国的月亮,如果外国的诗歌才好,那何必还挂中国诗歌的名头,中国诗歌的辉煌史谁曾见被外国诗歌左右过?还是那句话,不要动不动就用外国的诗学理论,审美尺度不同,其评判结果必然不同。中国新诗一百年来可以说是被某些所谓权威误导至今,如今成了几不像,我们的不少诗人还在奉为神——却不知道这样的神早就不为民敬仰的悲哀。
60、
关于“剧诗、长诗、中长诗、短诗和超短诗”基本行数以目前更多的共识看,“短诗”多以20行内为分,“超短诗”一说欠严谨,统一为3行内的“微型诗”为宜。
61、
关于韵的分类,我在《非对称步韵格律体新诗》中把“近韵”扩展到“同韵”,增加用韵的多样性。个人以为,规范中把“甚至”二字,改为“近韵”更确切些。
62、
诗歌的“内韵”即诗歌的内在律,这是当今“自由体”与“格律体”诗人存在分歧的关键。我比较认同“内在律”即“节奏规律”的提法,而不是“内在情感”等含糊概念,若能形成广泛共识,当为诗体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63、
现代诗歌发展到今天,其利弊是显见的,但一些诗人对其全盘否定,缺乏客观性。现代诗歌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尽管随意性的“自由体”仍然是主流,但越来越多的诗人已在关注其语言、形式的规范问题。只有依据对已有形式的规范,吸收中国古典优秀文化而确立共同的审美尺度,才能促成真正意义的中国诗歌。个人以为,目前的“格律体新诗”探索,“新韵诗”规范探索等等,都在为新诗的成熟与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深刻影响,很多人几乎忽略了“格律体新诗”的存在。为此,我特组建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http://gelvtixinshi.tongtu.com),以使更多的诗人对中国新诗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65、
答评论家、理论家陈静老师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看法:个人以为就其诗歌本质来看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出闹剧而已,其根源是个人(后逐渐形成团体)的欲望作祟,他们不外乎都想代表中国诗歌。然而,诗歌和其他文体一样不可能是某个人或团体想代表就能代表得了的,它是主、客观事物的表象或本质被不同能以诗歌的形式再现的个体创作出来的。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其创作的作品始终有雅俗、好坏、美丑、爱恨、苦乐、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道德与非道德、人性与非人性等等之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该弘扬什么、提倡什么,自有主流。
66、
答评论家、理论家陈静老师对《车过黄河》一诗的看法:就用我的几个相关诗歌来作答吧:
该不该尿
文/晓曲
这是第二次写它
这是个自然问题
一泡尿,其实
写了很自然
在田间写
看见庄稼茁壮
可有人在诗里泻了
诗歌也茁壮
这一次我去了天上
很想泻泻
会不会像写过它的人
被供在天堂
我拿起的笔又放下
这样写,分明
尿在了大地母亲的脸上
我岂能再装模作样
2006-1
无题
文/晓曲
一直习惯于高傲地
走在唐诗宋词
的阴影里
自从伊啥的一泡尿
从不害臊的她
低下了头
从此有人的下半身
掉进了垃圾堆
不能自拔
2006-1
这个同样运用了很多手法却没有停留在叙述上,这便有了更充足的诗意。诗歌既应该让大家明白,又要富有诗意,才是值得提倡的。
67、
新诗于描述已到了很滥的地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新诗当下照搬西方诗歌和诗学理论者愈演愈烈,除了一群所谓诗人或爱诗的人在看诗歌外,还有多少人在关注?我们不要面对中国当代新诗的颓废还沾沾自喜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说当今是诗歌盛世的是那些?有多少?
68、
我从不反对任何流派的诗歌,但我会焚烧任何流派中的垃圾。我对任何诗人都没有反感,但我会鄙视那些盛气凌人,总想凌驾于别人头上的人。任何优秀诗人都可能写出并不优秀的作品,我想不会有人认为自己就没有不优秀的作品吧。
69、
阅历和经验准备的结果应该是让诗歌更有诗意,这是优秀诗人成其优秀的重要表现;但如果呈现出来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缺少诗性(有效的意象组合)或过生涩,就无从证明阅历或经验的存在,最后呈现出来的语言原型说明一切。
70、
关于诗歌的押韵,有人说“其实不能指单纯在段落或者句子的尾部押韵,每个词组甚至每个字之间都自带音韵,如何在起伏中寻找出语言的感觉,这是修炼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规律性用韵只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强求所有诗歌都这样做,这同样存在语言的修炼问题,能自然达成,有利于诗歌的音乐性;但若造设就会以韵害意。字词有韵是固然存在的,无可否认,正因为如此,才使同韵或近韵的运用得以实现,格律体新诗则强调规律性音步或音韵,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共性特征。而自由体则没有这样的规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