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断水 发表于 2015-9-19 09:04:52

新诗仍然处在“衰落期”


——重读7年前《诗国》的一篇文章手边有一本《诗国》丛刊第二卷,是2008年出版的,7年前的旧刊了。有一篇读过的文章又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诗评家盛海耕先生的《30年来新诗的复兴与衰落》。一开始作者就指明此文是就1978年以来的新诗而言。他说1978——1988这10年,“成就不小”,可以称为“复兴期”;而1989——2008这20年则“弊端丛生”可称“衰落期”。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评价。而且回顾2008年至今的新诗,我以为还没有走出这个衰落期呢!关于“复兴期”的评价,大概是因为算是得到公认的,盛先生并没有详论,我也就不再罗唣,只是把他列举的新诗“九化”罗列于下:一曰情思虚假化;二曰人格侏儒化;三曰诗意晦涩化;四曰意境抽象化;五曰诗语空壳化;六曰诗句拗口化;七曰诗形散漫化;八曰篇幅冗长化;九曰批评献媚化。对于这“九化”都有论述,我认为切中肯綮,实为新诗“九病”也,至今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益发严重了。看来并没有走出衰落期,而且还看不出什么吉兆。与之相反,上个世纪备受打压,不入主流的诗词倒是已呈复兴之态。这样的反差,不知道那些新诗的吹鼓手们会不会多少感到一点儿尴尬?在我看来,这真是新诗这个百岁“顽童”的悲哀!恰巧手边又有一本由已故《诗刊》主编韩作荣受中国作协创联部之命主编的《2009年中国诗歌精选》,林林总总,总共选了近250名诗人(其中不乏在当今诗刊走红的佼佼者)发表在各大刊物的作品,应该说是当今新诗的一个缩影,可悲的是这些费劲力气遴选出来作为成就展示的大杂烩,那些不堪卒读的劳什子,正好成为盛海耕文章的详实而生动的注脚。那九种诗病都可以很容易在其中找到病例。从所谓“精选”中难得发现什么精品。编者的编后记题为《新诗:被遮蔽的写作》,一方面对如今的新诗大捧特捧,极不靠谱地说什么“其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即使和世界上一流诗人的作品相较,也并不逊色”,又不能不叹息新诗是“被遮蔽的写作”。为什么被遮蔽,是什么在遮蔽,说了一些原因,却羞于、耻于承认新诗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对于一位已经不能答辩的逝者提出不同意见,似乎有失于厚道,但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是迫不得已。这位编者还对“新诗处于边缘化”安之若素,说“其实这是一种常态”。如果说在今天新诗脱离了“为政治服务”的桎梏,回归了自己的本位,算是常态,犹可说也;但是新诗在文学家族中也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还不值得反思吗?这可不是空口胡言,2014年4月22日一篇代表中国作协观点的长文《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在《人民日报》发表,其论及创作的部分,第一节就是《小说与网络文学》,竟然无视网络诗歌(包括大量诗词)的存在,实际上将其开除出“文籍”了!文学理论家洪子诚在一次访谈中说:“中国作家协会不重视诗,他们那里也好像没有人懂诗,评出的诗歌奖,有的很搞笑。所以大家开玩笑说,作协可以改名为小说家协会了。”(《文艺报》2013·8·12)这样的“常态”难道正常吗?难道还不能说明新诗病得不轻吗?那些新诗“业内人士”、各路“腕儿”兀自感觉良好,自我陶醉,简直匪夷所思!嗟乎!向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珍珠”的诗歌,如今几乎沦为文学家族中不受待见的弃儿,沉醉于虚假光环,津津有味地吃着“新诗饭”的衮衮诸公,难道这样的局面还不足以惊醒你们的迷梦,引起你们的警觉吗?像盛海耕这样卓有见识、感讲真话的诗论家太少了!而能够听取这样的真话的诗界大佬又在哪里呢?如果盲目乐观,甚至讳疾忌医,长此以往,新诗的前景不妙,这是可以预料的。

西铁 发表于 2015-9-19 20:43:47

有识之士从来都有!但现在还是太少。

金兆林 发表于 2015-9-23 09:48:19

呵呵,衰落,还要衰落吧!现在人的功利主义盛行,作为诗歌没有利益可图,加上网络时代,没有纸本的印刷,诗歌上的利益更是接近于零,除了极少数爱好的(也在为经济利益而转变)和大部分一些为了官僚利益的人(就像新闻上那个砸电脑傻里吧唧的文联主席)之外,还有多少去写诗,即使写出来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没落是必然。
没有饭吃谁还去写诗?

抽刀断水 发表于 2015-10-8 09:06:11

呵呵,衰落,还要衰落吧!
——唉!果真如此,就太可悲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诗仍然处在“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