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季节的路口│等你‖〔2↘6↘2↘〕
聆听你│归来的足音‖ 〔3↘5↘〕
——我熟悉的│韵律‖ 〔4↘2↘〕
喜欢│在岁月的河畔│等你‖〔2↘6↘2↘〕
拥抱你│伟岸的身影‖ 〔3↘5↘〕
——我眷恋的│唯一‖ 〔4↘2↘〕
大家要特别注意,这首诗里标记的对称完全是视觉上的对称,而且要通过分析后划出“│”符号才能观察到这种对称的存在。可在“听觉”里,诗逗停顿是“2↘6↘2↘3↘5↘4↘2↘2↘6↘2↘3↘5↘4↘2↘”,听上去已经很像是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停顿了,人们的听觉如何能辨别出谁跟谁对称呢?即便是记忆力超强的人,这种节拍感也已微弱不堪。以停顿为节奏支点的诗歌,其节拍感本来就比轻重律诗歌弱很多,节奏型达到三个长短句时,其节拍感已经微弱得接近零了。也有些人按照音步的停顿读这首诗,也会有一定的节拍感。如第一段:
喜欢在│季节的│路口│等你‖〔3↘3↘2↘2↘〕
聆听你│归来的│足音‖ 〔3↘3↘2↘〕
——我│熟悉的│韵律‖ 〔1↘3↘2↘〕
这种违背自然停顿的朗读方式,在诗情比较幽怨的诗作里放慢速度朗读,偶一为之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法度,这种违背自然停顿的法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否则音节诗的系统必将崩溃而不复存在。
==============回孙老师:诗歌格律与朗诵无直接关系,诗歌格律是研究诗歌领域的知识,朗诵是研究语言艺术领域的话题,所以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您的论证基础本身就是错误的。 再有:您的“大家要特别注意,这首诗里标记的对称完全是视觉上的对称,而且要通过分析后划出“│”符号才能观察到这种对称的存在。可在“听觉”里,诗逗停顿是“2↘6↘2↘3↘5↘4↘2↘2↘6↘2↘3↘5↘4↘2↘”,听上去已经很像是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停顿了,人们的听觉如何能辨别出谁跟谁对称呢”
===回孙老师:您的这些分析与朗诵并无直接关系,朗诵者会根据语言的艺术方面的知识去朗诵,您分析的这些应该可以说是您把诗歌给复杂化了,朗诵者朗诵出来的作品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视觉是视觉,听觉是听觉,以视觉代替听觉是不行的,以听觉代替视觉也不行的,二者必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抛开视觉谈听觉,或者抛开听觉谈视觉,这些是片面的理论,是违背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学理论的。
孙老师是我一直最为敬重的老师之一,我是循着您和万老的格律体新诗的理论来到东方。来到格律体新诗网,潜心学习并付诸于探索格律体新诗实践的,因此学生认为孙老师的此理论有些偏离格律体新诗理论的正轨,真诚地来规劝老师的,望老师海涵! 孙逐明 发表于 2016-12-17 2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曲径通幽 的帖子
谢谢您的关心。精力有限,请到此贴后参与讨论,您的有关讨论都能在此贴后面中展开: ...
很抱歉,孙老师,年终了工作和杂事较忙,不一定常上网来学习您的理论并与您和老师们一起探讨理论,建议您常出来走走,开拓一下视野,与时俱进,不要再闭门造文了,那样会使得您走入了误区,您的有些理论我也读了,毫无新意。三分法据有成功的实践基础,“五式”毫无新意可言,不可能取代现有的规范。这种所谓的音节诗不可能是格律体新诗的唯一诗体。所以不能排斥否定已经既有的三分法类型的诗。
您现在探索一种理论,抛弃一种理论。使我想起了那则寓言: 山中一只猴子,掰下一穗新玉米的,就扔掉一穗旧玉米,到头来怀中只有最后的一穗。可是展望未来新格律诗坛,肯定不会只有音节诗一种诗体。
另外,万龙生老师说的好:"一个实践者的经验之谈,远胜空对空泛泛之议,值得重视。"
他用自己的诗集来诠释三分法,直观明了,大家就都接受了这种理论。您少点万语千言,引经据典,若能像万老师那样用自己的诗集作品来诠释您的理论,为大家提供标本借鉴,也许会事半功倍的。
祝孙老师身体健康,愉快天天。 已备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