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字后靠” ——读《罗念生致胡乔木》
关于“‘的’字后靠”
——读《罗念生致胡乔木》
以“‘的’字后靠”的办法化解格律体新诗中四字音步,保证如闻一多先生早就指出和实践过的以二字步、三字步为主的方略,关于这一问题,格律体新诗界的同仁们早已认同,并且付诸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有些朋友对此总是有些犹疑,不太认同。刚才重阅《胡乔木诗词集》(含他的格律体新诗),在《附录》第一部分收录了罗念生写给胡乔木的一封信。很短,但是对“‘的’字后靠”的问题谈得很清楚。全文如下:
乔木同志:
承赠《人比月光更美丽》,为近年仅见得到佳作。第一辑新诗,情感浓郁,思想深邃,音调铿锵,形式完美。六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新诗的形式问题,结论见于信中寄上的《格律诗谈》一文。您的诗作完全符合我所理解的理论,您曾经提出“的”字一类的虚字,有时可并入下一个音步,以加强音调和节奏感。孙大雨同志很早就提出这种想法,直到1959年才得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晓铃同志赞同。自从你提出后,已逐渐为一些诗人所接受。
敬礼
罗念生上1988年9月3日
胡乔木在信后加了一段小注:“1983年4月9日,我总《人民日报》发表《蚕》《怒吼的风》《临别前的聚会》《给叛徒》四首新体诗时,曾经说这些诗每行都是四拍,每拍两三个字,有时把‘的’字放在下一拍的起头,拿容易念上口做标准,觉得比较顺手。所以念生同志在信里提到我写新诗的这种做法。”
众所周知,罗念生是我国古希腊文学翻译和研究的权威,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也是早期格律体新诗的创作者。
其实,罗念生是顶级希腊文学翻译家,也是一位诗人,所出诗集仅《龙涎》一册。为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列为邵询美主编的“新诗库第一辑第七种”。"龙涎"命名自己的诗集,足见作者的自信。新文学史家、藏书家陈子善先生评价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好诗不在两而在质,《龙涎》岁虽小,却并不影响罗念生在新诗史特别是新格律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本集子里的39首诗都是自觉试验新诗格律的产品。
诗人在该书的自序中明确地指出,“新诗的弱点许就在文字与节律上,这值得费千钧心力。”他自谓在《龙涎》的创作中,“对于体裁与‘音组’冒过一此险”。这个“音组”是孙大雨首倡的概念,亦即“音步”。他尝试过四音步与五音步的作品,同时又借鉴了多种外国诗体,尤以严谨的“商籁”即十四行体最为行家所称道。
多年后罗念生还没有忘记自己对新诗格律的追求。1988年他收到胡乔木格律体新诗集《肉比月光更美丽》后,与9月3日复信,对胡氏作品表示极度赞赏,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胡氏提出的“的”字等虚字,为了调和节奏的需要,可以归入下一个音步的方法表示赞同,并且指出这也是孙大雨曾经提过的主张。
由此可见,“的”字等虚词后靠,以化解四字音步的办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运而生,其来有自的。经过长期的试验,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是合理、合用的,无须犹疑,完全可以继续使用下去。
有学了,闻者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