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1-22 21:28:03

转帖:乔军豫<秋天里绽放的声音>

秋天里绽放的声音                               ——解读王端诚先生的《秋菊之歌》
                     
             乔 军 豫

   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陪伴周身袭来的浓浓凉意情不自禁地走入《秋菊之歌》。
   它是带着绽放的清音和沁肺的香味抵达视听的,眼球和耳朵游移在诗行里顿觉是一场不虚此行。无论是诗人的喃喃细语或浅唱低吟,都来自他广袤和厚实的生命的深处,都是诗人在年轮的增长和季节的交替中沉潜下的体悟有感而发出的诚挚之音,传达出生命和语言的矜持的美丽。《秋菊之歌》是一种美学存在,是一种语言状态。在阅读中便知诗人有一颗真诚、善感、纯洁、高贵的灵魂,诗也就有了坐标和高度。诗人在辽阔的秋景下放歌自我,解读人生,赢得了更多的知音和回应,这是心灵与心灵间的造访、碰撞和交流。从审美上讲,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诗学家钱志福认为,《秋菊之歌》是个奇迹,至少在中国十四行诗的写作历史上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李长空在《向缪斯献上精织的花环》中指出,诗人王端诚对菊花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借用古典诗词的意境,运用现代白话诗的语言及格律进行新的演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生僻字,于通俗易懂中给读者优雅古朴的回味,这样的诗者理应唤作“菊花诗人”。这样的评价是恰切和中肯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引人共鸣和给人美感始终是艺术必然达到的终极目标”。在《秋菊之歌》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力行实践这一目标的,自然而然地他的诗也就获得了诗学家的好评和引起更多的读者的共鸣。
王端诚先生是一位倡导格律诗的诗人。他认为,只有新型格律的确立,新诗才可能重新走上艺术的正轨,才可能重新引领中国诗歌新潮流,才可能成为真正具有“先锋意义”的主流诗体。组诗《秋菊之歌》遵循严格的格律规范,采用“花环体式”。“花环体式”是十四行诗中一种特殊而有十分严谨的体式,由15首“十四行”合成的组诗,其中前十四首采用顶真的手法,即每首一末行皆为下一首的始行,而第十五首又全部用前十四首的始行组合而成。这种结构整饬有致、押韵流畅、颇有气势,诗行中蕴积的情感饱满,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秋菊之歌》是一首生命之歌。诗人将菊花与梅花、兰花、荷花作比:纯真的梅花同白雪寒冬里苦恋/幽静的兰花遇春风便两心相连/荷花出清水嫁与了仲夏的塘堰/惟有那菊花性孤傲奔向了秋天。菊花个性独立、高洁、傲岸、与从不同。诗人在“菊之疑问”中也给自己的困惑寻找到了答案: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保持尊严。菊花不仅是独立、高洁、傲岸的象征,也是诗人(微斋主人)真实人格的自我写照。
      人如其名。王端诚先生如一枝绽放在秋天里的菊花,他方正、质朴、真诚,默默地耕耘在诗坛里,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收获了诗意的秋天。《秋菊之歌》以“优雅的意境与和谐的韵律”,拨动千百个读者的心弦,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这是动态与静态相配合的美,是深邃与清澈相结合的美,是视觉、听觉、触觉及心灵感觉有机融合的美,是从生活和自然的真谛中提炼出的形象与精神相契合的美。” 王端诚先生在他人生的金秋季节里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道“美”的盛宴,让我们衷心感谢他吧。
                              
                           (乔军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乔军豫<秋天里绽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