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晓荷 发表于 2011-4-1 02:06:39

生命形象的诗意塑造 ——陈抟七言格律诗《归隐》浅析

生命形象的诗意塑造 ——陈抟七言格律诗《归隐》浅析       四川安岳 雨晓荷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雪莱曾经说过:“一首诗是生命的真正形象。”诗歌之所以能成为诗人生命形象的符号,不仅仅在于诗中倾吐的情感,更取决于诗人能通过各种诗艺来传达其生命内涵,这种诗意的生命形象的塑造正是诗人异于普通人的诗性生命之所在。生缝晚唐五代乱世的陈抟经历了十年应试求仕的失意之后,终于堪破红尘,决意归隐青山。这首七言律诗《归隐》作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此时的陈抟正值花甲之年。据史载,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后唐僖宗赐“清虚处士”、周世宗赐“白云先生”、宋太祖赐“希夷先生”。陈抟是晚唐五代、宋初著名隐士、著名道教学者、著名诗人,是古普州(今四川安岳——中国柠檬之都,中国浮雕之都)文化中世界级三宝之一(石刻①、陈抟②、秦九韶③)。在这首自述心迹的七律诗中,陈抟开门见山的解释了“求仕失意,堪破红尘,归隐青山”这一主题,所用方法是对比议论。在作者看来,语气为功名利禄忙忙碌碌,不如关门大睡(相传陈抟善睡,常百余日不起,有“隐于睡”,“以睡玩世”之称)与其深居朱门豪宅,不如安贫乐道。雄韬伟略难扶危亡之主,轻歌曼舞打扰深醉之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悲千里马无伯乐赏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油然而生。因之陈抟决意过隐居生活,怡然山水之间。就此带着琴书,归返旧隐之地临邛县(今四川邛崃)鹤鸣山,与花鸟一起去享受明媚的春光。返璞归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诗人最终的归宿。《归隐》一诗中“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和“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对仗严谨、工整,勘称绝对。前句“紫绶”对“朱门”,“纵荣”对“虽富”,“争及睡”对“不如贫”(争,通假字,同:怎。);后句“愁闻”对“闷听”,“剑戟”对“笙歌”,“扶危主”对“聒醉人”。前一联中融色彩、物件、虚字为一体,采用对比手法表述作者心迹。后一联中,一“愁”一“闷”揭示了作者怀才不遇之凄凉,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于是作者“携取旧书归旧隐”便成了理所当然只是,亦是无可奈何之事。而“野花啼鸟一般春”的田园生活正符合了诗人潜心道教的生活环境。此后陈抟以传“龙图学”、创《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开太极文化之先河,被道家奉为老祖、理学家誉为鼻祖,把道儒佛三教混元为中华民族中晚期文化正宗,派生出一系列哲学社会思想文化流派,成为公元十四世纪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重要支柱。诵读此诗,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注释:
①安岳石刻
    四川省安岳县是目前中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安岳石刻是中华古代石刻艺术一宝库。它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目前安岳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禅寺、塔坡,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60处。而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又有众多石窟寺被重新发现。四川省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②
陈抟陈抟(tuán)(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出自道德经),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汉族,宋朝初期普州崇龛人(今四川安岳),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③
秦九韶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自称鲁郡(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普州安岳(今属四川)。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历任琼州知府、司农丞,后遭贬,卒于梅州任所,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命形象的诗意塑造 ——陈抟七言格律诗《归隐》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