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1-4-22 09:32:52

《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理论——构建诗歌的音乐美》/查海沾

《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理论——构建诗歌的音乐美》                                                                                                                                                                                                         査海沾
前言       诗歌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视觉的,又是听觉的;既讲究空间上的结构,又讲究时间上的结构。静态的视觉的美,在空间结构方面,集中表现于建筑美上;而动态的听觉的美,在时间结构方面,集中表现于音乐美上。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相结合,编织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时空感受体。所谓时空,即是世界,即是宇宙,每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宇宙,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创造的一个心灵世界和审美世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这个就是诗歌的创造性之所在。

      格律体新诗理论的发展在现阶段上来说,尤其是音步程式化处理以来,在讲究节内和节间音步对称的追求下,让诗歌的建筑美达到了多样化但却不失整齐的美学程度,可以说它的体式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时,音乐美实际上也在“限步说”(基于音步,我们用“限步说”,这个“限步说”,在客观上融合了一般所称“限顿说”和“限字说”)的理论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让格律体新诗的音乐美有了一些可以感觉得到的节奏。

      然而,毕竟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的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这每个音节在时值上是相等的,相当于音乐里面的节拍,这就是“限字说”的理论根据,我国古典诗歌对字数的讲究就是如此。但是目前我们的理论自然应当兼而有之,更加科学。音步程式化处理,就是一个关键所在。

       音步的程式化处理介于每个汉字的板眼(节拍)和诗朗诵停顿的节奏之间,相当多的情况下体现了停顿的节奏,同时“一字步”就是与“限字说”相吻合的。可以说音步程式化处理就是一个兼有“限字说”和“限顿说”的概念,它是“兼顾了语音、语义和节奏的和谐统一”(晓曲语)的一个概念,为建筑美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会为音乐美提供基础。

      笔者所提“节奏、用韵、音调、结构”四位一体的音乐审美理论,就是要立足于“音步”这个基础之上,对诗歌的音乐美进行架构。这也是“音步”不可回避的责任。就要让这个“音步”承担起在空间结构上建构新格律的建筑美,在时间结构上建构新格律的音乐美的大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内与对外的统一,达到真正的和谐。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提出了“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的音乐审美理论,来勾画诗歌的旋律美。

   所谓“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的音乐审美理论,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

                                    
一、节奏——“四位一体”诗歌美学分析的基础

       节奏是以音步为基准的。但是节奏不是音步,根据上面所说,我们知道这个“音步”既不是“限字说”的节拍,也不是“限顿说”的节奏。然而程式化处理的音步又同时兼具“限字说”和“限顿说”,而且事实上已经在起这样的作用,这个前面也已经分析到。所以,节奏要以音步为基准,但要灵活处理。怎么灵活处理呢?把连续在“音步”处停顿的当作“小顿”,把创作时候的真正心灵节奏、朗诵时候的停顿、诗歌批评分析时候的节奏,但却没有连续在音步处停顿的,统统称为“大顿”(当然大顿和小顿是有重合的)。这样,既有可以普遍遵循的操作标准,又有创作者以及再创作者的自由和灵活度。节奏虽然不好操作,但比较熟悉,本文从简论述。在这个“小顿”和“大顿”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下,我们再引进平仄,谈音调。


二、音调——“四位一体”诗歌美学分析的气质

      音调主要是平仄。把平仄和“顿”(包括小顿和大顿,下文同)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判断节奏的快慢的标志,既可以在小顿处讲平仄,也可以在大顿处讲平仄。如果节奏安排要慢一些,就可以在小顿处讲平仄,停顿的次数就多一些,停顿次数多一些,同一时间里流动的音节数即字数就少一些,自然节奏就慢一些了;如果节奏安排要快一些,就可以在大顿处讲平仄,停顿次数就少一些,停顿次数少一些,同样时间里流动的音节数即字数肯定多一些,节奏肯定就快一些了。

      这里有个思维的先后问题是不同的:对于诗歌写作者而言,是先有节奏,才有停顿,再定平仄;而对于诗歌朗诵和分析者来说,就是根据平仄这个标志去判断节奏和停顿,是逆向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分为五个音位1、2、3、4、5,阴平音高55,阳平音高35,上声音高214,去声音高51,轻声由于位置不同而不同。一旦在顿处讲平仄,就会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就会真正形成旋律上的动感和美感。格律体新诗的基础是现代白话自由诗歌,是对现代白话自由诗歌的收束,是有别于古典诗歌系统的格律体系。

  笔者拟定的平仄口诀如下:
  
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小顿若不谐,谐拗看大顿。
大顿基本则,顿处定谐拗。
大顿再精细,顿内分别谐。
至于首尾谐,并不是主流。
诗歌情感多,一定顾支流。
对于写作者,求谐不惟谐。


          思路:先看小顿是全谐还是全拗;没有全拗的小顿,如果没必要划分大顿,就看小顿拗里是否首尾谐;没有全拗的小顿如果有必要划分大顿,大顿谐里有顿内分别谐,首尾谐,顿内不谐的情况;大顿拗里有句首谐句尾谐的情况。


1、“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在“四位一体”的审美系统中,节奏是基础,节奏对应小顿和大顿。通过在顿处的平仄安排可以暗示出诗歌的节奏和句子的情感走向。这就是音调和节奏的关联。


2、“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这里先看在小顿处讲平仄(每个音步都讲),达到“平仄相间谐”。“平仄相间谐”中所谓“谐”,是指平仄相间很有规律,符合人的审美预设,很舒服,古典诗歌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很舒服。所谓流利婉转,所谓中庸平和,都是一种美学追求。

  “虚声从中调”,意思是顿处若是“的”、“了”、“着”等轻声字,就可以“让它”(程式化处理)进行调整,或者忽略或者缓冲,或者让它充当你想要的平仄音高(这个以后还要精细化),从而达到“谐”。请看例子:

  ① 胡适《梦与诗》第一节

  都是/平常/经验              *仄/*平/*仄
  都是/平常/影像              *仄/*平/*仄
  偶然/涌到/梦中来             *平/*仄/**平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平/*仄/*平/*仄

  ②王端诚《锦江十四行》第一节
            
锦江|穿过|城市的|中央       “的”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依然|是那样|曲折|绵长       “样”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树树|垂杨|呼唤着|清风       “着”虚声忽略,谐。
双双|游侣|相约着|夕阳       “着”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③李叔同《忆儿时》,小顿处平仄相间谐,也是一样的。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3、 小顿若不谐,谐拗看大顿。大顿基本则,顿处定谐拗。
   
       如果小顿没有平仄相间谐,句子有必要划分大顿的,再看大顿是否平仄相间谐。大顿谐,整个句子主流走向就是谐;大顿如果拗,句子主流走向就是拗。

      大顿谐的最基本准则,大顿谐,大顿内部没有谐的迹象。如一下几句:
   
      仙人|仿佛||就是|自己——小顿不谐大顿谐
按照小顿,这个句子的音调变化是“*平|*平|*仄|*仄”,不谐。但是大顿划法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谐的,流利婉转的美是主流,也符合原句子的语义,形式与内容统一。至于里面的小顿不谐,可知在整体的谐和之美里面有一丝惊讶存在。
      这个句子的大顿还可以这样划:仙人||仿佛|就是|自己,这就是诗歌的灵活性,但是并不影响基本情感的拿捏。

  等到|幻想||重飞的|中秋——小顿不谐大顿谐
按照小顿,这个句子的音调变化是“*仄|*仄|*平|*平”,不谐。这个句子里面的“幻想”、“飞”、“中秋”这些字眼实在不是一种“刚健沉着”的美,若是划分方法脱离了实际,就会出现笑话。而大顿谐就把握住了诗句流利婉转的主流美。然而小顿不谐,正体现出其中夹杂着的“等”“重”这些字眼流露出来的一丝坚持和力度。形式与内容统一。

  
4、大顿再精细,顿内分别谐。

  唯有|临窗‖悄悄|枯萎——*仄|*平||*平|*仄,大顿谐。两个大顿内部又分别谐。顿内分别谐的效果仅次于小顿谐的流利婉转美。

    玩弄|新的‖花枝|玉叶——同上
    小鸟|伊人‖依然|心碎——同上。注意忧伤不影响流利婉转。

  
5、至于首尾谐,并不是主流。诗歌情感多,一定顾支流。


①小顿里的首尾谐

      分明是|第一次|相逢——音调变化为“仄—仄—平”,小顿不谐。根据语义加上只有三步,这个句子没必要划分大顿,但小顿里有句尾谐。“第一次相逢”的朦胧晶莹之美,是掩藏不住的。但是主流却是拗,是一种与下一句形成的矛盾,“分明是第一次”,“为何早铭刻在心上”,这是纠结住处,所有主流还是拗。


      为何|早铭刻|在心上——音调变化为“平—平—仄”,小顿不谐,小顿里有句首谐。这里的句首谐承接了上一句“第一次相逢”的晶莹之美,顺理成章要铭刻。而毕竟是第一次,联系上一句,“分明”“为何”两个词语彰显出的刻骨铭心纠结才是主流。

      在句首谐和句尾谐之中,共同特点是都不是句子的主流走向,不同点是后者靠近句子的韵脚处,表现出来的作用更大一些。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像一些慢起快收的句子,句首谐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特地|把花园‖建在|室内”,后文将要讲到。


②大顿里首尾谐(大顿里没有做到顿内分别谐,可以存在句首句尾谐的情况。)


      没有谁|帮他||解脱|困境——音调变化为“*平|*平||*平|*仄”,小顿不谐大顿谐,大顿谐里面的句尾谐。句尾谐加强了整句的和谐美。


      特地|把花园‖建在|室内——音调变化为“*仄|*平||*仄|*仄”,小顿不谐大顿谐,大顿谐里面的句首谐。句首谐也加强了整句的和谐美。另外这个句子中的“在”事实上也可以起一个缓解“建”仄声的作用,这个句子当成小顿谐,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慢起快收的句子,句首谐的作用十分明显。


      花之神||将百花|向红尘‖依次|派遣——小顿不谐大顿也不谐,拗。拗中有句尾谐。
这是一个五步句,五步句以上若是划分大顿,句中一般都需要停顿两次,变成了三个大顿。三个大顿的音调变化是“平—平—仄”,拗。后面两个大顿平仄相间,是句尾谐,就是拗句里面夹杂着的流利婉转的美。但是主流,还是拗。拗句的刚健沉着势如破竹是这个句子的主流美;花之神的轻盈潇洒是句子中支流美。支流谐对主流拗有调节作用。


      我向你||索取|一道道‖灵思的|泉源——小顿不谐大顿也不谐,拗。拗中有句尾谐。
三个大顿的音调变化是“仄—仄—平”,拗。后面两个大顿平仄相间,是句尾谐,就是拗句里面夹杂着的流利婉转的美。但是主流,还是拗。“索取”和“一道道”很明显不经一番寒彻骨,是无法实现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道道灵思的源泉”又有谐和之美,但是掩盖不了整个过程的执着坚定刚健沉着。支流谐对主流拗有调节作用,形式与内容统一。


6、对于写作者,求谐不惟谐。


      因为情感表达不一样,谐拗各有所长。只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尤其儒家文化传统里面,谐美中庸美文质彬彬的儒雅君子美是主导,所以才有求谐的说法。


7、诗歌平仄造成的谐拗美强弱变化次序是:


   小顿全谐——大顿谐里的顿内分别谐——大顿谐里的句尾谐——大顿谐里的句首谐——不划分大顿的小顿拗里的句尾谐——不划分大顿的小顿拗里的句首谐——大顿拗里的句尾谐——大顿拗里的句首谐——小顿全拗

   小顿全拗如:

这样|不幸
这样|有幸
这两个上下句凸显了强烈的对比,很有力度。“样”字其实也有缓解的作用,如果换成

如此|不幸
如此|有幸
对比效果的加强不仅仅由白话文里残留的文言美带来,更是由“此”的音调带来的。


     所以,引进平仄,在停顿处讲究平仄,从音调上增强诗歌的旋律美,无论对诗人创作时候的感情抒发,还是对朗诵者和诗歌批评者的再创作,都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形成了一个诗人和读者的暗示交流标志,更有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按照上面所拟定的原则,兼具了共性与个性,标准与自由的优势,而且把平仄和节奏真正结合在了一起,简约而不简单,符合我们的习惯和审美的原则。      

                        

三、用韵——“四位一体”诗歌美学分析的导向

      格律体新诗已有相对成熟的韵式,比如连韵(每行句尾都押韵,一韵到底,也叫排韵)、隔行韵(又叫偶韵,基本韵式)、随韵(每二句一转韵)、交韵(一三行同韵,二四行同韵)和抱韵(多在四行一节的诗中abba式)等四种韵式。需要说明的是,韵脚处肯定是要停顿的,自然要讲平仄。而韵脚处往往停顿时间比较久,用韵的范式不同,也是与节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对于诗歌写作者和朗诵分析者,朝相反的思维方向,根据韵式看节奏。比如每行都押同韵的连韵式,节奏自然比较慢了;而隔行押韵节奏就相对快一些了;隔行换韵或杂韵等变化比较大的,节奏就更快一些了;如果只用一韵而比较稀疏,说明节奏要快得多,不然稀疏的用韵将会被文字冲击得无法体现出韵律来。韵式比较古老,本文从简论述。
   

四、结构——“四位一体”诗歌美学分析的根结

       对于诗歌创作者,往往是先有节奏,就意味着有了停顿,于是就有了用韵和平仄。然而节奏是和诗人整个心灵世界的结构有关系的,这个结构有时候诗人不能明确感觉得到,只有当诗歌写出来之后一反观,才会明晰,甚至等不同的诗歌批评者的从不同方面去进行创造性分析,才能更加明晰,但是你不能认为这个结构不存在或不重要,因为他就在诗人心中,并且决定着节奏。高明的“胸有成竹”的诗人往往在写之前能够基本明晰到这个结构。

      眼下音步有规律的对称,本身就是通往结构的道路,尤其在建筑美上形成整齐而多变的体式,而在音乐美上也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型。但是说到节奏型,这很显然是以停顿来看的,就是我所提的“大顿”和“小顿”,而不仅仅是“音步”。联系上文,何时在大顿处停,何时在小顿处停,是与节奏有关系的,而节奏是与整个艺术世界的结构安排有关系的,就是哪里应该快,哪里应该慢的问题。只有这样阐释,才能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系统。

         结构的灵活性相当的大,这也是一首诗歌区别于另外一首诗歌的本质上的不同,一个世界区别去另一个世界的本质上的不同。从音乐上来说,我国古典民乐的世界跟现代重金属音乐的世界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其结构的安排自然不同,节奏快慢的位置安排也就不同了。文学已经是非常灵活的学科了,音乐比文学还要虚,还要灵活,若是诗歌讲究格律,其效果不可能是变得更死板,而是变得更灵活了。                                  
                                             
         结构是诗歌格律美的最高层次,它把建筑美的结构和音乐美的结构完美的编织成一体,把视觉美的结构和听觉美的结构完美的编织成一体,把空间美的结构和时间美的结构完美的编织成一体,最后构成一个整体统一的感受体,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和宇宙。“四位一体”理论认为,诗歌的结构建设是诗歌美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事实存在,是诗歌鉴赏和分析绕不开的必要的着眼点,是结构让其它三大要素结合得更有意义。

(一)、诗歌结构有两个特征:         

      1、合格律性,就是它作为格律体新诗的普遍性;
      2、自身的形式化特征,就是诗歌的一诗一律性。

      第二个特征尤其要求,在诗歌美学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它的结构。具体要求做到一下三点:   
   
      1、整体性,即结构内在的连贯性,这决定了诗句之间诗节之间的不间断性;
      2、转换性,即动态发展性,这决定了诗句之间诗节之间的叠加性和层次感;      
      3、自身调整性,即守衡性和封闭性,这主要指每首诗歌的个体独立性。

      一句话,结构的特征就是每首诗歌要在合新格律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化内容来反映自己的美学追求。

(二)、诗歌结构分析的任务和意义:

       结构分析将诗歌结构化解为较简单的组成要素,并探讨这些要素在该结构中的功能作用。它的出发点是现象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因素。根据上文结构的第二个特征,我们明白诗歌的分析除了合普遍格律外,切忌脱离所分析的诗歌本身的格律去千篇一律的谈理论。理论是分析的前提,而分析是理论的具体化实施。但分析到底是为理论提供例证,还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具体作品,答案必然是后者,而且还需要去追求两者间的“动态的平衡”。

      诗歌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诗人的创作意义,内在意味,逐步把握形式中的细节,逐渐深入到诗人的内在精神中去,完全是逆向的还原过程。追寻每个汉字去寻找踪迹,通过这种解读,要使分析者自己受到熏陶、提升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境界。我们应该用更敏锐的观察力去观察,捕捉诗化的音节。

      结构的概念和探索是目前诗歌和音乐理论界的前沿,格律体新诗的审美理论应该与时俱进,站在艺术世界的前沿阵地。
  
   本文不拟定什么结构范式,因为结构安排非常灵活,虽然这种结构范式的确是可以总结出几种常见的来,比如ABA式、ABACA式、ABACABA式,甚至有AA式,还有花环十四行(王端诚老师的《秋菊之歌》就是)等等。本文主要是提出这么一个概念,并且强调,在这种概念和意识的指导下,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走向格律体新诗的最高阶段。

   总之,“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的审美追求,是要求四个因素紧密相联系并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对待结构的态度决定了对待节奏的态度,从而决定了用韵和平仄。结构,是根本,它是情绪,是心境,它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节奏的不稳定性,就决定了用韵和平仄的不稳定性。但是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却基本是稳定的,因为它就属于诗人那一时刻的心境和情绪。这首诗歌独特的审美追求就决定了它独特的节奏安排。将节奏作为一个基础,叠加上诗歌的音调和用韵,最终完成了“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的格律体新诗音乐美学建构。

   “四位一体”就是“格律体”,是格律体的方向化和系统化,格律体新诗的审美思路就是:

结构上着眼定节奏         
节奏上着手定音调
音调上求谐看韵脚
用韵上求整看旋律

旋律就是主题
主题要讲立意
立意需求高远
高远还靠语言

语言是白话的语言
语言是创新的语言
语言是个性的语言
语言是美丽的语言

       “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的审美追求是一条正确合理的大道,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才能切实摸到诗歌格律的脉搏跳动,走出隔靴搔痒的虚幻阶段,这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以及诗歌朗诵的再创作都是和谐统一在一起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标准与自由的统一,是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统一,是诗歌艺术审美追求系统和谐的统一,是诗歌艺术世界与所有艺术世界相融合的前沿阵地的统一。

                              
附:诗例分析
         下面我们站在结构的高度简单地分析一首诗歌旋律美。思路就是:①假如我们是诗人,就站在结构组织的高度,从结构上着眼安排诗歌的节奏停顿变化,在节奏停顿处着手用韵,句中音调上求谐看韵脚和停顿,做到“求谐而不唯谐”;②假如我们是诗歌朗诵者和批评分析者,就得根据韵式的安排情况看整体节奏,根据句内平仄音调的变化情况看句内节奏停顿,是一个逆向的过程(这里要诗歌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


《新格律的宣言》

  万龙生


  开篇第一节半破半立,立场坚定,句内节奏稍快,自信轻松。隔行押韵,两句一紧,适中。整体稍快。

  别拿自由|去掩饰放纵
  莫把秩序|诽谤成枷锁(对恶俗之论的揭穿,不谐,当头棒喝)
  所谓自由|又怎能绝对
  在秩序之下|自由放歌


  第二节慢条斯理,句内节奏慢下来,语重心长。后两行和前两行做比较,隔行押韵,两句一紧,适中。整体偏慢。

  世间|万物|自循|其规律
  四季|轮回,|日月|更迭
  诗歌|又怎可|丢失|法度
  潮来|潮去,|花开|花谢


  第三节在描绘一个美妙的图景,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再现,更加具体,喜悦欢快。交韵,稍快。整体偏快。

  我们讲究|建筑的美观
  格律并非|缠足的脚镣
  我们追求|音乐的圆满
  格律乃是|智者的逍遥


  第四节反客为主,变弱势为强势,逐渐渗透,由慢到快。抱韵,一四行同韵,二三行同韵,第二行末可以停顿更久。

  格律|她何曾|桎梏|性灵
  甚至|有助于|性灵|诸君 (“性灵”不谐,恰好提醒注意力)
  她更不是|意境的敌人
  还能够帮忙|营造意境


  第五节上承第三节的美妙图景,探根探源,句中慢下来,一一点出人物。交韵,稍快。整体适中。

  我们驾青云|交汇|志摩,
  我们过千山|造访|朱湘。
  我们追逐|始祖|闻一多,
  我们尾随|先驱|何其芳。(此句全为平声,拗,彻底转到下节高潮)


  第六节在正本清源之后,高举旗帜,义正辞严,要有气势,势不可挡,句中要稍快。三行用同韵,韵脚处停顿可稍久,以示震撼。

  我们要纠正|诗坛流风
  我们要回归|中华正统
  我们要重振|诗国河山
  我们要创造|新的繁荣

  
   这是万龙生老师修改子南的诗歌,我在分析时调整了个别字眼,而我调整的着眼点,就是站在结构的高度来安排诗歌旋律美这个角度。“节奏、用韵、音调、结构”四位一体的审美追求,早已经在我们诗友的诗歌中自发的存在了,只是专门提出来,创作时有意识地去追求,修改时有一个最佳的着眼点,读者进行批评时,有一个共同的语言环境,让大家沟通更加和谐。


附带理清一个概念:

      ① 旋律。广义的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是音乐的灵魂。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就是表现在旋律美上,旋律表达着诗歌的主题和灵魂。

       ②调式、曲调线和节奏的有机结合,并通过一定的音乐结构来加以体现,便是完整的曲调。
       ——调式对应韵式;曲调线也称音高线,对应平仄,四声平仄是普通话里音调的重要形式,表现了音高变化;影响节奏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处理为停顿。“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团结一致为曲调服务,为旋律服务,最终让诗歌有了音乐美。

      ③狭义的旋律就指曲调线,即音高线,对应过来就是平仄,可见平仄对诗歌的旋律美与音乐美的影响多么重要,平仄的引进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而站在结构的高度引进平仄,不但符合创作实际,而且为以后理论往前沿发展埋下了伏笔,留下了开阔的空间。

admin 发表于 2011-4-22 09:37:59

查海沾跟贴

从平仄谐拗看诗歌的情感波动(舍去结构、节奏和韵式不谈)


  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小顿若不计,起码计大顿。
  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若是情到处,何必管谐拗。


1、《母亲给我的胎印》

                  晓曲
  
在我的|胸脯|偏东的|区域       上声“我”后“的”字可调整作平声(孙逐明老师);“的”忽略。谐。
有一块|纺垂形|的胎记         谐。
是母亲|浓缩的|永恒|记忆      “的”调整作仄;谐。

  
看着|母亲|给我的|胎印      “着”忽略;“的”缓解。谐。
和自己|的胸膛||平行         拗,提醒注意。大顿也拗。
那|分明是||宝岛的|缩影      拗,一再强调,是惊喜还是感叹?大顿也拗。

  
我的|经脉|绕成了|纺线      “的”调整作平;“了”忽略。谐。
肋骨|是那||撑起的|垂杆       “骨”“那”“起”连续仄;“杆”平。拗。铁骨铮铮,有力度。大顿谐。
一生|纺着|母亲的|期盼      “着”忽略;“的”忽略。谐。

  
我把|胎印又|传给了|儿子       拗,意思加深。
呵护在|胸脯|同样的|位置       拗,与第二节第三行像极,提醒强调。
让世代|记住那||不变|情思      小顿不谐,表达强烈愿望后高调结尾。大顿谐。


   这首诗和《中国风》一样,可能是无意讲平仄而写出的。整首诗歌按照小顿的平仄分析,个别关照大顿,可知:以谐为主,情感波动强烈处拗的情况就多些。四节谐拗变化的波动线是:静入——转动——稍静——再动



2、《锦江十四行》
         
            王端诚

锦江|穿过|城市的|中央       “的”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依然|是那样|曲折|绵长       “样”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树树|垂杨|呼唤着|清风       “着”虚声忽略,谐。
双双|游侣|相约着|夕阳       “着”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看水中|也有|一条|街巷      谐。
街灯|与岸上|同时|点亮      谐。
中有|一个||徘徊的|人影       基本是仄声,拗。大顿也是拗。引起注意。
被水波|拉得||老长|老长       基本是平声,拗。大顿可以让“得”调整成谐,也可以当拗。强调“长”


人影|被水波|拉得|老长       “得”虚声调整成仄声。谐。
因为|有着|过分的|奢望      基本是仄声,拗。暗示情感。
他想|借助||水里的|灯光       小顿不谐大顿谐。
伸头|探望|心中的|远方       “的”虚声起缓解作用。谐。


在那||千里|之外的||远方      小顿不谐大顿谐。
明月|正挂在|一座|楼上      都是仄,拗。醒目,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这首诗也可能无意于平仄,但是可以透过平仄关照使人情感波动状况。四节情感波动线为:静入——转动——稍静——再动



3、《冬日午后之乱弹》

         马上


去世外|桃源                  谐。
没有|免疫|证书            谐。
不知|有汉的|村民          “的”忽略,谐。
确定|我身上|有毒          “上”虚声缓解。谐。


没有人|押送                  谐。
不给||遣返|令符             小顿不谐大顿谐。
武陵人||不认|旧友          小顿不谐大顿谐。
怀疑||是否|来盗墓          小顿不谐大顿谐。


逃回|心念的|北方         “的”忽略。谐。
竟已|辨不清|归路         谐。
不怕|拚一醉|被酒         拗。承上句恍惚中清醒。
怕|冷屋子|又被住          “子”忽略。谐。


还可||去天涯|海南         小顿不谐大顿谐。
管它|谁留的|退路         “的”缓解。谐
天空|有老鹰|盘旋          拗。强调,醒目。
看你敢||偷盗|珊瑚         小顿不谐大顿谐。


这是一首心里的歌:静——转动重复——稍静——再动重复


4、《金鱼的复仇》

         曲径通幽


娇小|玲珑的|倩影            谐。可爱的鱼。
增艳了|水晶缸|的风景         “了”忽略,谐。懂事的鱼。
活泼|欢快的|游弋             “的”忽略。拗。多变的鱼,灵动敏捷捉摸不透的鱼。
赢得了|世中人|的独宠         “了”调成仄声。谐。


凤冠|镶上了|金边             “了”忽略,谐。幸运的鱼。
开始了|梦幻的|旅程         “了”调成平声,“的”忽略。谐。生活安逸了,浪漫的鱼。
风起|云涌的|激荡             “的”调成平声。谐。想象的战争,很美,并不会有损伤。
酿成|自由战|的剧终            谐。



    本诗后两句可知,看似在打仗,其实听其声,是多么的和谐,或为自由而战,或在战争中感受自由。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鱼就是生活太安逸了,开了一个“复仇”的玩笑。


5、《我试图》

                查海沾


我试图|挪动这|僵死的|身躯                  “的”忽略,谐。
穿上|一件|古代|战将的|铠甲                  拗。不伦不类。
我将|砍下||每一只|觊觎|你的||残狼|之首      小顿不谐大顿谐,砍得好累,但还是砍完了。
开着|大卡车|运到|你家                        “着”调成仄,谐。


我可能||被杀死|在荒野|之上                  小顿不谐大顿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请|上天|保佑|我忠实|的马                  谐。祈祷,有圣光洒下来。
假如||我能够|命中|注定||有幸|得以|功成   小顿不谐大顿谐。命中注定?可能性很小,但可以假如,勉强谐。
也会|自刎你|石榴|裙下                         拗。给好不知好,让人惊讶!


因为|我的|手上|沾满|鲜血                      拗。醒目强调。
何敢|再去|捋你|圣洁|长发                      前边拗,后边谐。震撼后的净化。


   此诗转折变化比较多。整体是谐的,但是每一节里静里充斥着动,满纸充溢着宗教与邪恶的挣扎和搏斗。


6、《学会去爱》

          查海沾

借\距离的\放大镜         “的”忽略。谐。
在我\笑容\经过的\地方      “的”忽略。谐。
观察\痕迹\触角般\细致       谐。
细腻的\爱恋\背光            “的”缓解。谐。


如此的\温柔\恰当            “的”忽略。谐。
散发\在这\粗心的\树上      “的”忽略。谐。
拂过\春风的\浓密\阴凉      “的”忽略。谐。
胜过\月光的\想象            “的”忽略。谐。


蚂蚁\运粮的\脚步            “的”忽略。谐。
不做\高空\鸟瞰的\缺氧      “的”忽略。谐。
你的\盖满\羽毛的\梦里      前“的”调平,后“的”缓解。谐。
泥土\其实\最营养             谐。


适度\卷曲的\直爽         “的”忽略。谐。
化作\一双\隐形的\翅膀      “的”缓解。谐。
被挂在\万人\广场\中央       谐。
陪你\练习\去飞翔         “你”仄;“习”平;“翔”平。两个阳平,昂起点明主旨。拗。



此诗有平仄概念的引导,并且由于所表达的情感是“学习去爱得含蓄”,较为安静和谐,故而只有最后出现拗。


admin 发表于 2011-4-22 09:47:24

孙逐明

顾问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15#
发表于 2010-12-6 07:1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10-12-6 07:28 编辑

音乐只有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调式。讨论音乐的三大要素的规律时,必然牵涉到节奏型的结构、旋律的结构,调式的结构,因此结构不是音乐的要素,只是三大要素的附庸,是三大要素的组织规律。

同理,诗歌音乐美的要素也只有节奏、旋律和韵式。查先生把结构加上来也作为诗歌音乐美的要素之一,是不大妥当的。当然,也无可无不可。
正如论说文的三大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说文的结构也很重要,但是结构与论点论据论证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

诗歌的结构也是一样。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17#
发表于 2010-12-6 13:02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6 13:20 编辑 音乐只有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调式。讨论音乐的三大要素的规律时,必然牵涉到节奏型的结构、旋律的结构,调式的结构,因此结构不是音乐的要素,只是三大要素的附庸,是三大要素的组织规律。

同理,诗歌音乐美的 ...
孙逐明 发表于 2010-12-6 07:18
      相信从我这篇文章的角度去给“音步”定位,并让它放开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会少很多人对您的音步程式化处理有责难了。这也是我荣幸的地方。

      老师音乐要素中所提“旋律”能否换成“音调”或者“音高”,以便和平仄对应。因为旋律存在广义狭义之分,而往往,人们通常就是大而化之从广义上去理解的,是不是在这个用词上也能与老师达成“约定俗成”呢?

      至于我所提“节奏、音调、用韵、结构”四位一体之中,在平仄的引进上,也是一个风气使然的过程,你我基本方向是一致的。我前两天见您所链接文章,您研究新格律提出平仄观念已经有好多年(5年?)了吧?,一直没有在写作中形成风气,与格律体新诗的发展过程有关,或许也与具体引进的方法有关系,或许也是缺少人们的响应,我深为之叹息。今能随您而行,自然也是荣幸得很,也希望我的一些观点能给您以帮助!

   接下来您若写一篇关于再次具体全面阐述“对称”重要性的文章,我想这思路也是趋向结构方向去的。在格律体新诗论坛我最初提出四位一体的审美追求的时候,也已经讲过把对称看作结构的主要方面了,这一点上我非常重视老师的对称理论,在与老师讨论过程中也有提到,本文中也强调了它在结构架构上起到的由小及大的作用。期待老师给它更为详尽的定位!

    如此一来,格律理论目前的主要事宜就是,一边落实平仄,一边探索完善结构。过了初级阶段,落实中级阶段,直指高级阶段。

   再次问好老师!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18#
发表于 2010-12-7 11:52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查先生的探索是很有益的。

不过,查先生根据“大顿”处理平仄的作法,古人在近体诗格律成立之前〔赋体〕里早就作过尝试,在近体诗格律形成的早期,古人也作过尝试,但是由于它不符合诗歌音乐美的内在规律,所以被成熟的古典格律扬弃了。

对此,我今后另文专论。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19#
发表于 2010-12-11 12:4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1 12:44 编辑 查先生的探索是很有益的。

不过,查先生根据“大顿”处理平仄的作法,古人在近体诗格律成立之前〔赋体〕里早就作过尝试,在近体诗格律形成的早期,古人也作过尝试,但是由于它不符合诗歌音乐美的内在规律,所以被 ...
孙逐明 发表于 2010-12-7 11:52
虽然古人不能这样引进不能推出今人就不能这样引进,但是孙老师如果能够整理一下国故,对今人的思考也是一个借鉴作用。支持!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0#
发表于 2010-12-11 15:46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大顿处理平仄的错误,与现今《联律通则》根据“语意节奏”处理平仄的错误是一脉相承。早就打算写一篇文章批评《联律通则》的“语意节奏”论,因牵涉到平仄规律的本质特征,以前还没找到合适的角度以批判。读过查先生的文章以后,倒是找到了合适的角度评述了。

诸位耐心等待吧。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大刀李征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大刀李征 当前离线

UID160 帖子828 精华1 积分10 阅读权限100 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二中 在线时间164 小时 注册时间2008-7-27 最后登录2011-3-17
版主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1#
发表于 2010-12-13 18:5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小顿若不计,起码计大顿。
  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若是情到处,何必管谐拗。

------------------------有意义,只是“平仄相间谐”会不会太死,可以把诗中顿处的平仄对称作为参考。

《玉米》
小和尚 三千年道行 一脸胡须
蜂蝶之外的天地
修炼粒粒佛舍利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2#
发表于 2010-12-14 16:0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顿处讲平仄,它处可不论。
  小顿若不计,起码计大顿。
  平仄相间谐,虚声从中调。
  若是情到处,何必管谐拗。

------------------------有意义,只是“平仄相间谐”会不会太死,可以把诗中顿处的 ...
大刀李征 发表于 2010-12-13 18:54
李老师把平仄引入《夏》那首诗歌,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很欣赏您!

      至于说“平仄相间谐”会不会太死,您关照所有口诀就会看出,我们提倡“平仄相间谐”,不但在小顿处可以讲,也可以在大顿处讲,并且可以小顿大顿混合在一首诗歌里面讲,甚至可以在情感特别强调的地方不讲平仄,当然还有虚声从中调。所有这些,我想是放得很开了。理论在创建初期都要给本身的发展留下后路。

      顿处的平仄对称是不是反而加大了难度?当然还是需要实践,非常欣赏您的实践精神和能力!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3#
发表于 2010-12-14 22:40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根据大顿处理平仄是不符合汉语诗歌音乐美的内在规律的。我先转一个贴子〔《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给大家看看,以便垫个底。以后我再作详细的讨论。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4#
发表于 2010-12-15 18:2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我将文章简化之后贴在这里,各位老师一看都会领会“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诗歌音乐美建构,是非常尊重历史也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红字为我认为应该重点注意的,括号内蓝字是我的点评。这篇文章给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诗歌音乐美建构”提供了一个方面的注解,学者们的工作是有一定意义的。这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落实诗歌音乐美的建构,尤其是平仄系统的建构(至今已经有很多老师有意无意的创造了自己诗歌平仄旋律的美妙)。


                                     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何伟棠原作       查海沾简化和点评(为老师们看着方便)

一、概说

      我们在《永明体到近体》书中从永明声病说和诗歌写作实践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所得出来的结论,即认为永明体五言诗声律格式体系的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二五字异声”。

       这一声律格式体系的节律基础是“2·3”,即“上二下三”,从而在字声对立对比安排的位置选择上是重在二、五,节奏型的节点固定为第二、第五两个字。它是“二五回换”,“二五字异声”,并且在对立对比因素的分类上,是使平上去入四声各为一类,以此来安排彼此之间的相对关系。这种声律虽然不是“二四回换”,却依旧是“字有定程”,不可以说它是“随字均配”。

       而后来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和过渡就一直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一方面是“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另一方面是四声的二元化,由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转变为把四声分作“平”和“仄”的两类。




二、从声律和节律的关系上研究永明声律(永明格律系统的建立是符合科学实际的,我们主要应该对比我们的系统创建思路,是不是跟古人暗合,还有哪里不足或者更好。)


      首先是节律“基础性”的认识(我们的平仄系统的引进是建立在大顿和小顿的基础上的,大顿小顿就是节奏,就是这里的节律)。

  音律结构理论认为,汉语诗歌的音律是一个由节律、韵律和声律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我们的四位一体中,有三个元素:节奏、用韵、音调就是与之对应的,除此之外,我们加进了结构)。在这个大音律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说不平等,倒没那么严重,在四位一体论述中,我讲到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这里头,节律是最具基础性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蕴含音乐美的诗句、诗联或者一首整诗,它的最基本的那个音律层次都必然是节律。这些诗句、诗联或者整诗可以没有字声平仄、没有韵脚的讲求,由节律所控制和制导的音节序列单独成节奏。如果这些句、联和篇的音律是由多个子系统、多种构造成分叠合而成的,那么,节律所提供的结构框架,即诗歌语言中的节拍单位和节奏型单位(四位一体的论述中反复强调,汉语诗句的节拍是每一个汉字,节奏型是因节奏的规律性出现而形成,节奏与音步有关,但不直接对应每一个音步,所以我们提出大顿和小顿),也必然会成为其他构造成分配置和使用的基础,而声调和押韵、调式和韵式,等等,就都必然会依顺着节律所提供的那个“旋律的骨架”而作出安排,并且还会随着这一节律框架的突破、变化而作出自身的更换、调整。


  其次是声律“叠加性”的认识。(有上面的所谓“基础性”,自然就会明白所谓“叠加性”了。先指各因素的叠加结合;再指节奏在实践上形成节奏型,或者平仄附随着形成的音高线,是时间上的叠加)

  音律结构理论认为,声律在诗歌格律构成中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它以声调的利用为特征,而声调是音节音段的上加成素,内含音高类型的对比,可以利用这些对比因素来打造声音旋律的和谐。可是,由于作为声律基础素材的声调只是音节音段的上加成素,只有附着或者叠加在由节律所控制和制导的音节序列之上,才能够进入语流。这样一来,“附着性”或“叠加性”就成了声律的结构特点。一种声律,它的格式或模式无论已经达到何等严密完美的程度,比如像唐诗中的近体以及宋词那样,在音律结构中的地位都只能是节律的叠加。那么,永明体呢,它的声律理所当然地也是节律的叠加。(本段就是想说无论是唐代近体诗,还是宋词,甚至前面的永明体,都是先有节奏,再有节奏型,根据节奏,引进了平仄,在平仄规律性出现和对比中,构成了音高线,就是旋律美)


  以上关于节律“基础性”、声律“叠加性”的认识,关乎一项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它告诉我们,必须改变就声律而研究声律的观念,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切入,从声律和节律的关系上研究声律问题。(学者的说法和口气跟我们的说法和口气好像,难道他抄袭?不过我们所说更高层次,不但包括各因素的结合,而且要站在结构的高度让四位一体相互捆绑,团结一致为诗歌音乐美的构建服务)




三、永明声病说声律内涵的揭示(本节所提什么“上二下三”,甚至近体诗的221,并不是我们需要重点在意的,我们应该在意的是,他们为什么这么提)


  关于永明声病说声律内涵的揭示,主要是抓住了如下的两个环节:其一是以科学的音律结构理论为指导,从声律和节律的关系上来考虑问题。我们认为,沈约等人制订声律条例时所依托的节律形式是“上二下三”(即“2·3”),各项用声条例都是以这个“上二下三”的节律为前提,因而考虑字声分布时就是重在二五、二五字异声。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就都是针对五言句中第二和第五两个字位提出避免平上去入同声相犯的:(这个后来被近体诗抛弃不要,四声分为平仄两类了,我们不必在意它)
    
  平头—-上句第二字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相犯。
  上尾――上句第五字不与下句第五字同声相犯。
  蜂腰――每句内部,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相犯。
  鹤膝――上联起句第五字不与下联起句第五字同声相犯。  

  
       而沈约等人制律,何以把节律形式定格为“2·3”(上二下三)?(这是重点)

 
     把节律形式定格为“2·3”,主要是考虑历史承传的关系。永明体承接徒诗魏晋五古,而魏晋五古的节律形式铁定为“上二下三”,三字尾。“三字尾是奇数音节的自然结果”,这是王力先生说的。(见《龙虫并雕斋文集》)
(请注意,永明承接魏晋五古,我们格律体新诗承接的是什么呀?是唐代成熟的近体诗吗?NO,我们格律体新诗跟自由体新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是对白话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的一种收束,我们是在为白话新诗创建格律,我们承续的是已有的新诗格律规范,再往前,我们承续的是自由体新诗。这个是一个根本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晓曲老师反复强调,没有自由体新诗,就没有格律体新诗)


   魏晋五古之所以是“上二下三”,原因和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找。一是语言的自然音步对诗句节律形式的影响。诗歌句子的节律尤其是它的节律常规,那是跟语言的“自然音步”紧密相联的,它的音步形式往往就是按“自然音步”组合的形式。所谓按“自然音步”组合,就是两个字音一个音步,自左向右顺向切分。(目前音步的程式化划分就是如此,如果要四位一体引进平仄的话,“自然音步”的“自然”,我们处理为大顿和小顿)例如,四音句切分为“2·2”,六音句切分为“2·2·2”,这是最自然的。如果是奇数音节的句子,则五音句切分为“2·3”,七音句切分为“2·2·3”,最后一个音步处理为“三音节步”,那也是自然的。王力先生说“三字尾是奇数音节的自然结果”,也就是这个意思。自然音步又不仅是分析的自然,它还是一种作用力,作用于汉语诗歌,推动着诗句节奏型、节律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应该说,在徒诗化之初出现的魏晋五言古体诗,它的“上二下三”的节律形式是建立在自然音步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一点,它也是诗乐一体时代的历史遗留。“上二下三”,在汉乐府的五言诗中就已经成为定式。乐府五言诗,诗乐一体,诗中的乐曲主宰着诗歌语言的声音表现。这种乐曲节奏所起的作用,是使诗句分成上下两个节落,节点居两节落之末,上下节点呼应,产生句中大顿和句末的延长。(上二下三,学者所说“句中的大顿”,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音步,而非我们所说的“大顿”,我们所说大顿是不在每个音步处都出现停顿的情况,比如两步一停甚至三步一停等。永明只有上二下三的“上”和“下”,我们一个诗句当中可以有很多步,这比后来近体诗的221还舒展,就是白话新诗的发展)

 
    五言古体一句之中“上二下三”的分顿情形,给永明体带来了什么呢?那就是使它在声调入诗、开始建构声律的时候,也照样来个“上二下三”,以上二字为一个音步,下三字(即“三字尾”)为一个音步,再在上下两个音步的节点上、即第二和第五两个字位上安排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立,结果,一种以二五字异声和四声分用为特征的声律格式或模式就打造出来了。(这一段可以看出,古人像现代人一样聪明和智慧)
  

   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一点,始创永明体的沈、谢等人,都是从写作五言古诗走向永明体的,当日在音步形式的选择上除了“上二下三”之外,还没有出现任何别种形式的参照物。(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一点,我们老师们都是说白话写白话的,我们承续的是闻一多们收束自由体新诗的衣钵,再无借鉴之处。如果说有的话,我们还有唐诗还有宋词,嗨嗨,我们比永明幸运,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平仄,而就不必用什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去避免平上去入同声相犯了)


      至于吟诵调子在永明体诗歌实践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我们有这些问题困扰吗?没有,我们比近体诗的221音步划分还要舒展,上面已经说了)实质是使第四字节点化的问题。第四字节点化以后,原先节拍性较和缓的“2·3”两拍展成“2·2·1”三拍。其中第三拍又有“音空”,这无疑会更适于长吟(当年白话文运动就是为了突破,而且也突破了,我们承续白话文运动,目前并没有限字吧?没有限定要写5言或7言吧?)。




四、近体诗格律的成熟(我们目前所处阶段如果死板对应的话,也是永明时期,不可能是近体诗时期,虽然我很不愿意这样去对应。几十年后还不知道要怎么完善呢,但目前恐怕还得立足于现实吧?我们是不是应该保证我们的理论科学而进步呢?可怕的是又想建立,又想腾云驾雾脱离地面,或者干脆等待观看。)


       声律史上第一个明确主张二四字之间需要安排异声对立的是梁代大同年间的声律学家刘滔。是刘滔指出“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并且强调平声,首创标举平声的用声法,以此取代永明声律说的病犯规条。

      梁大同中、后期诗人对永明体声律模式已有明显的突破和超越。这是刘滔声律转型理论发生的时代,突破和超越当和这一转型理论的导向有关。突破和超越表现在“二四回换”、“但分平仄”的近体句式体系,取代了“二五回换”与“并仄声亦不相通”的永明体句式体系。(这里有两点,一点是23变221,用音步的步数去比较一下,我们早已经发展了,前面已谈到;另一点是四声换成了平仄两类,我们自然借鉴了)


   先是梁大同中、后期,刘滔倡导标举平声之法,诗歌的句子建立了合乎近体要求的用声规范。在唐高宗中、后期,又有元兢的换头法,实质是粘和对的规则,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用声规范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声律规范的建立,又有赖于有识之士的接纳与提倡。史称沈、宋“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显然,他们是依据刘滔、元兢等人的声律法则来“约句准篇”,来建立“律诗”(近体诗)规范的。

   诗人们认识和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他们从观念上和实践上都刻意把格律诗跟粘式体、粘对规则联系起来,以此为标准,进行律与非律的界定,于是,粘式律篇低比重状态的打破就是事属必然的了。

   还有一点,就是粘式律格式体系本身的完美和优越。它是由“二四回换”和粘、对规则来统一操控的,它无烦冗之弊而有易于识记、易于掌握运用之利,因此大受诗歌作者的欢迎。
  
    七言近体声律格式体系的建立跟“换头法”、即粘对规则联系起来。
   
   (这后面四段,我们其它不必注意,只需要注意红字部分。里面有几层意思:

   1、目前我们要建立的格律系统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的格律系统必然是一个简化,而不是复杂,所以很多我们不必太在意;

   2、新诗格律系统的建立是要靠有识之士的推动的,要做很多刻意的有意义的工作才能见成效,我们有老师已经创造成功了;

    3、一种规则的可操作性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不易于掌握和运用,不要说五年,就是十年,也没人愿意多看一眼。我们提出的平仄口诀是目前比较易于掌握和运用的,完善不完善,那是后面的事情,现在的事情恐怕不要我说大家都知道吧!)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5#
发表于 2010-12-15 21:00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可操作性固然重要,但是理论的正确与否更重要。

可操作的错误理论是毫无价值的。

正确之后,再求可操作性,是很容易做到的。

供先生参考。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6#
发表于 2010-12-15 21:07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5 21:15 编辑

1、孙老师是否认真读过您所介绍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原作者关于23如何变成221的论说。

2、孙老师是否认真读过我在文章中怎样把自己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印证了的?尤其是把我的大顿跟永明混为一谈,只看两个字一样就说明道理一样?这是您读书的习惯吗。

3、不成熟不代表不正确。再一个,永明律本身就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又何来成熟与不成熟之说?后人可以这么说,但是永明时期的人会说他们自己的诗歌不成熟吗?以后代的标准看前代,您的思维是不是有点不敢让人跟进?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7#
发表于 2010-12-15 21:10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新诗的平仄调理是很简易的。

1、首先作出程式化音步的分割;
2、步尾平仄交替就是律句,步尾同平同仄就是拗句;
3、新诗长句比较多,对于四步以上的诗句,可以是全律句〔步尾平仄全部交替〕,可以是逗律句〔根据半逗律分为两逗,每一逗之内步尾平仄交替,两逗临界处可以有拗〕,还可以是尾律句〔只求第二逗为律式逗〕。
4、可以有律式新诗,也可以有拗式新诗,拗式新诗,步尾同平时争取阴平阳平交替,同仄时争取上去交替;
5、诗意与平仄相矛盾时,舍弃平仄,只要顺口就好。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8#
发表于 2010-12-15 21:1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1、孙老师是否认真读过您所介绍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原作者关于23如何变成221的论说。

2、孙老师是否认真读过我在文章中怎样把自己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印证了的?尤其是把我的大顿跟永明混为一谈。
查海沾 发表于 2010-12-15 21:07
何先生的永明体的文章我早已悉心研究过,先生的大顿论我也仔细研读过。我以后还会继续详论的。
文艺理论研究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我的不同意见仅供参考。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29#
发表于 2010-12-15 21:30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6 10:06 编辑

何先生讲得很清楚:

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 于是23变成了221。很显然在五言的限制下最多也只能做到这样了,再不能“长咏”了。但是白话文没有这些问题啊,白话诗句我们知道音步五六步的都有,我们又比近体诗向前进了一步。

      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近体诗是在限制字数的情况下,改变音步划分而做到的;白话诗歌是改变字数上做到的,但是规律是一样的嘛。这就是科学之处嘛。我们研究学问是看历史发展变化中的规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并不是在寻找什么形式值得借鉴。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0#
发表于 2010-12-15 21:3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5 21:45 编辑 何先生的永明体的文章我早已悉心研究过,先生的大顿论我也仔细研读过。我以后还会继续详论的。
文艺理论研究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我的不同意见仅供参考。
孙逐明 发表于 2010-12-15 21:14
我认为您所引进的文章是对我理论从某方面的一个支撑,并且认真阅读进行评点了,说得很明确。至于您附加在文章下面的话,我觉得和您所介绍文章有点步调不一致,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我不是很喜欢反驳别人,我喜欢先找清楚别人观点的来龙去脉是否自成系统,找出一人的观点与另一人观点相通和不同之处。然后分析论证。所以期待老师的文章!

admin 发表于 2011-4-22 09:48:08

孙逐明

顾问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1#
发表于 2010-12-15 21:55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10-12-15 21:57 编辑

我并没有完全否认先生的研究,先生根据小顿处理平仄的作法我是赞同的。但是,先生根据大顿处理平仄,我有不同看法。我对于何先生的理论,同样有赞同之点〔这一方面居多〕,也有不赞同之处〔这一方面的极少〕,他对永明体的论述和先生的大顿论有一脉相承之处,所以我才把它们贴出来供先生参考的。此外,联律通则的语意节奏论,与永明体以及先生的大顿论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而我对于这一系列理论都有很不同的看法的。这些问题,我都会集合到一篇文章里面一并论述的。

我是个很坦率的人,坦率地说出我的看法,更欢迎诸位批评反驳。我以为,通过争鸣求得理论的完善是很有效的途径。希望先生理解。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2#
发表于 2010-12-15 22:0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老师的出发点我何曾不能体会得到。

我所提的大顿其实也是基于音步的,只是小顿是每个音步都停,大顿不是每个音步都停罢了。您之所以见到我的提法,想到了何先生对永明的论述,那是因为理论的科学思维是一样的,按何先生的说法就是:一个节奏的基础性,一个叠加性。其实就是我所说的四位一体各个因素团结一致为音乐美服务。并不是形式的一致。

我非常喜欢您介绍这些文章来,至于您对何先生的文章和我的文章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我也非常期待您的下一篇文章的到来。到时我一定会认真学习的。

您说文艺理论的不一样是很正常,是的,但是我们是在搞建设性的探讨,所以往往在乎别人与我们相通的地方,就像两个人交往一样,先是共同的兴趣让二人有了共同语言。而不一样的地方毕竟是少数,或者仅仅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那又能影响什么呢?

问好老师!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3#
发表于 2010-12-15 22:22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其实先生的许多看法与我研究初期的一些看法是很相似的。只是我自己也在不断修正我早年的看法而已。

大顿论我在早年也曾经考虑过,经过反复研究,被我否决了。

又比如先生对于轻声的“虚声调节”论,与我早年的看法非常相似。我在《汉语新诗格律概论》里原文如下:

〔一〕先看轻声〔注〕的平仄。

诗句流畅的大忌是步尾声调雷同。轻声字声调模糊,它对于平声和仄声来说都是异类,因此,它和仄声对比相当于平声,和平声对比则相当于仄声。可分三种情况处理:

1、我的○|父母● |之邦○      〔轻声“的”和仄声相对,视为平声。〕
2、我的●|母亲○|多么●|祥和○ 〔轻声“的”“么”和平声相对,视为仄声。〕
3、家乡○|多么○|遥远●   〔轻声“么”同时与平声仄声相对,视为平声仄声均可,反正都是单拗;因句尾旋律更重要,故一般与句尾对比定平仄为宜。〕
另外,一连串的平声或者一连串仄声中间夹杂轻声,可以避免旋律的单调,如 “悄送来秋天的消息”里句尾接连五个平声,由于轻声“的”字的添入,旋律就近似于律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了。再如徐志摩的诗句“这是一低头的温柔”,旋律也近似于“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这是轻声的妙用,不可不知。


只是后来的研究,我又有了更新的看法而已。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4#
发表于 2010-12-15 22:5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5 22:58 编辑

关于四位一体的理论我最先还是从音乐理论上得到启示的。但是晓曲老师说要引进平仄,我就思考怎么引进,我最初就觉得按照音步就是小顿引进就行了,但是发现难度太大。而且当时我对音步的划分有很多意见,就提出了大顿的协调方法。

后来跟您谈了一次,彻底弄清楚了音步程式化处理的重要性。觉得您对音步的解释不够明确。就客观地给它定位,否定了音步与节奏的直接对应关系,把大顿和小顿与节奏对应,但是大顿和小顿都基于音步而建立。整个过程很明了,全在网站上有痕迹。

目前对于平仄口诀,我觉得虚声调节处理得有点粗,这个观点在我提出的时候我就表明过,正好以后看可不可以与您贴的那篇普通话五声里面的轻声的论述相结合。但是现在还没有必要,因为有点复杂。

我在每提一个理论的时候,基本清楚自己的理论欠缺在哪里,但是绝对一切从实际出发,也会留下以后理论发展的空间,所以先从粗处大处着眼提出,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可以具体和细化。因为我们不知道前去的路具体是怎样的,但是根据我们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我们起码可以把握住大方向。

这正如一个人的命运一样。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你努力奋斗,跟着命运走,那么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如果你不相信命运,就只能被命运拖着走。格律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自然应该相信,并且能够把握住,这就够了。走一步,实践一步。今天,是为今天活的,不是为明天活的。一个小孩,他的意义就是因为他还是个小孩,并不在于明天将成为大人。

世间规律,都是相通的。孟子提性善,荀子提性恶,思维路径不同,然而殊途同归也,都为趋求人的善良。您的研究成果,大家都是看得到的,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就理论谈理论,不能今天提一个明天否定了又提另外一个。这叫做劳民伤财重复建设,没有规划没有结构设计。我们现在的任务,实践目前的审美追求,以便在实践中完善。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5#
发表于 2010-12-16 17:12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17 08:35 编辑


7、   《田园诗人》
               
                   大刀李征


父亲是位田园诗人-----平仄平平
麦韵常年萦绕衣襟-----仄平仄平
手握荷锄细细推敲-----仄平仄平
油绿诗行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父亲是位田园诗人-----平仄平平
闲日稻田翻拣蛙音-----仄平仄平
等他蛙鼓衣兜装满-----平仄平仄
袖揣旱烟走进蝉鸣-----仄平仄平


父亲是位田园诗人-----平仄平平
铁镐牵着日月星辰-----仄平仄平
昼率太阳村外耕田-----仄平仄平
夜引月星村内照明-----仄平仄平


父亲是位田园诗人-----平仄平平
山水一壶自饮自斟-----仄平仄平
村北村南诗卷畅销-----仄平仄平
凭仗一双脚板发行-----仄平仄平


       李老师以暂时引进的平仄理论对他的《田园诗人》进行了修改,达到上面的效果。对于每节第一句,李老师认为“每节第一行仄平不谐为拗句,我认为处理拗句的方法就是尽力避免,避免不了时拗句对称处理”。

    我的学习和点评如下:

    1、父亲是位田园诗人-----看来应该是 “平仄平平”,但是,“亲”和“人”其实读的时候都可以读轻声,所以中间的“位”和“园”是仄平相间,已经算是谐了。

    2、本诗全谐,非常符合诗歌主题的表达。田园诗人,和谐极了,美。

    3、即使每行第一句不谐,但是这种重复出现的句子,本身就是为了反复强调,是主题句,拗句可以达到这种掷地有声的作用,也是很好的。

    4、您所说的“如果做不到处理拗句的方法就是尽力避免,避免不了时拗句对称处理。”我非常欣赏,这就是在实践中得到的完善,就是这样的。您这首诗歌和您所提的观点,就是一个典型。




8、《红梅》

   大刀李征


假如/你望见/红梅--------------EI----平仄平
绽开/雪野---------------------E---- 平仄
你定要/惊赞-------------------AN----仄仄       不谐。但是这一句明显在引起强调,需要醒目,就让它拗吧。
好一枝/俏丽/容颜--------------AN----平仄平
那朵/梅哟/我的/心肝-----------AN----仄平仄平
梅花儿/一瓣瓣 ----------------AN----平仄
在掌心/枕畔/呻吟/辗转---------AN----平仄平仄


假如/真望见/红梅--------------EI----平仄平
绽开/雪野---------------------E---- 平仄
你并不/惊赞 ------------------AN----仄仄   不谐。这一句明显上面同处的句子形成对比,必须醒目,就让它拗吧。
并不愿/梅枝/枕畔--------------AN----仄平仄
染香/一枕/绿的/梦幻-----------AN----平仄平仄
那又该/怎么办-----------------AN----平仄
让风雨/吹折/在你/面前?-------AN----仄平仄平


      以上两句不谐之处也符合李老师自己的主张““每节第一行仄平不谐为拗句,我认为处理拗句的方法就是尽力避免,避免不了时拗句对称处理”。对称诗节的对称句子就是在情感上也有对称和呼应的,很欣赏这样的补充!



9、《夏》

            大刀李征

小男孩/名字/夏天-----AN------平仄平
机灵鬼/调皮/捣乱-----AN------仄平仄
不知觉/身上/春衫-----AN------平仄平
全被他/巧语/花言-----AN------平仄平
哄骗得/只剩/二三-----AN------平仄平


有些花/睡在/春闺-----UI------平仄平
鬼机灵/一脚/上前-----AN------平仄平
花骨朵/呲牙/咧嘴-----UI------仄平仄
睁开眼/虎视/眈眈-----AN------平仄平
早蹓到/美眉/室内-----UI------仄平仄
淘气地/拨着/电扇-----AN------仄平仄


他好像/从没/看见-----AN------仄平仄
小花狗/横着/门槛-----AN------仄平仄
舌长长/像鬼/一般-----AN------平仄平
老人们/拿着/蒲扇-----AN------仄平仄
正四处/把他/驱赶-----AN------仄平仄


   这首诗歌写作时下意识用了一种的322步法安排句子,看似没有变化,但是正是通过这种步法安排上的重复,跟“小男孩”幽了一默!那么“孩子”给人带来的调皮可爱而又无往不胜的印象是非常明显的。本来写得就很活泼生动,追求“平仄相间谐”,就更能够加强主题的表达了!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6#
发表于 2010-12-21 23:4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原文有调整。谨记。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7#
发表于 2010-12-22 08:5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李老师的律式新诗创作值得推崇!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gelvtixinshi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gelvtixinshi 当前离线

站长

UID1 帖子5563 精华23 积分631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4273 小时 注册时间2007-8-2 最后登录2011-4-22
管理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8#
发表于 2010-12-22 09:24 | 只看该作者 格律体新诗的框架理论已经构建,并得到热爱者的验证,可行可循。我还是认为,框架内的格律建设,大家都可以自由探索,尽可以提出新的思想来实践,但暂时也难以统一。从自由到格律是一次本质飞跃,这一过程的实现,丰富发展了现代新诗,但这个过程远没有结束,还需要更广泛的认同。而格律内部的建设,先行的老师们尽可能耐心探讨,不可急于求成去定论。有了好的思路就鼓励一部分认同的作者来实践,认同可行的人多了,理论自当随之构建成熟。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孙逐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孙逐明 当前离线

UID627 帖子125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7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5-31 最后登录2011-2-12

顾问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9#
发表于 2010-12-22 12:1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格律体新诗的框架理论已经构建,并得到热爱者的验证,可行可循。我还是认为,框架内的格律建设,大家都可以自由探索,尽可以提出新的思想来实践,但暂时也难以统一。从自由到格律是一次本质飞跃,这一过程的实现,丰 ...
gelvtixinshi 发表于 2010-12-22 09:24
说得很对。

格律法度不单纯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的检验。

对于新诗律句的构筑,目前已经有两种理论,

第一种,小顿平仄回换是古典法度的延伸,我和查先生已经没有异议,这一类律式新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写作。

查先生还提出了第二种法度,即大顿平仄回换的体式,有兴趣的朋友当然也可以尝试写作。

这两种法度产生的诗作,通过大家反复朗诵,哪一种法度能够在听觉上产生声律美,应当可以体现出来的。这两种法度产生的诗作能不能都被广大作者和读者认同,实践最终是会作出正确的选择的。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道具 TOP



查海沾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查海沾 当前离线

UID817 帖子420 精华2 积分176 阅读权限20 来自四川成都 查海沾(梁志刚) 在线时间40 小时 注册时间2009-9-19 最后登录2011-1-22
注册会员




--------------------------------------------------------------------------------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40#
发表于 2010-12-22 12:45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0-12-22 17:13 编辑

两位老师的意见都是很有建设性的!说起了,我再补充几点意见。


1、大顿的调控作用不可小视,大顿内部包含了大量小顿回换。这种处理方式是解决单纯依靠小顿回换解决不了的诗句,比如

   等到|幻想||重飞的|中秋——*仄|*仄||*平|*平,单纯依靠小顿回换,就会把这个句子当成拗句,拗句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刚健沉着,很明显,这样的分析结果形式没有与内容结合,这个句子里面的“幻想”、“飞”、“中秋”这些字眼实在不是一种“刚健沉着”的美,恰恰脱离了诗人原意,让人不敢接受。

      而大顿谐就把握住了诗句流利婉转的主流美。然而小顿不谐,正体现出其中夹杂着的“等”“重”这些字眼流露出来的一丝坚持和力度。形式与内容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孙老师所说逗律句的“逗”,就是大顿的意思,而您说的逗律句是大顿谐里面的顿内分别谐的情况,这些应该放到整个框架里面属于它们自己的位置去。比如我养了三只猫,分别叫做咪咪、花花和甜甜,孙老师养了一只猫,叫做咪咪。咪咪应该属于猫的范畴的。


3、像一些长句子,节奏是比较快的,很多音节加在一起占得时间却很短,这样,在长句内部划分两个以上的大顿比之用一个逗来表示要符合实际得多。比如:

      花之神||将百花|向红尘||依次|派遣——小顿不谐大顿也不谐,拗。拗中有句尾谐。
      这是一个五步句,五步句以上若是划分大顿,句中一般都需要停顿两次,变成了三个大顿。三个大顿的音调变化是“平—平—仄”,拗。后面两个大顿平仄相间,是句尾谐,就是拗句里面夹杂着的流利婉转的美。但是主流,还是拗。拗句的刚健沉着势如破竹是这个句子的主流美;花之神的轻盈潇洒是句子中支流美。支流谐对主流拗有调节作用。
      如果仅仅依靠小顿回换,就单纯认为是拗句。这个句子的美分析得就不到位了,没有把握住诗人内心细微的情感,那些最可贵的东西就被忽视了。

4、谐拗是有审美倾向的概念,律是没有审美倾向的概念。小顿平仄回换,就是有审美倾向的,就是谐。如果叫律,就等于拗不属于律,但是拗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同样属于律的范畴。

还请各位老师思量。

admin 发表于 2011-4-22 09:53:41

格律体新诗在这个阶段的研究是前瞻性的,支持深入讨论,推向成熟,但在格律体新诗创作还没有形成普遍性之前还难以提倡,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创作尝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音步的“四位一体”理论——构建诗歌的音乐美》/查海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