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4:14

第二十二回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第二十二回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死水吧

                     ------------------------------------------------------------------------------------------------------------------------话说作为上世纪的文化名人,林徽因虽然也经常被人提到,但常常是被掩盖在别人的光辉之下出现。人们只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妻子,只知道她是徐志摩的恋人,却不知道她是新文**动中的女诗人,不知道写诗只是她的“闲来之笔”。她一生的爱好、追求和成就都在建筑学,而不是诗歌。她是一位传奇女性,她完美的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至今仍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是一位为中国建筑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建筑学家。1920年,刚刚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走过了半个世界来到了伦敦。在这里她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志向,并一生为此而努力、奋斗,并且也影响了她的爱人梁思成。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后于1931年返回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考察和研究。从那时开始的15年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先后考察了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而许多重要的甚至是非常关键的发现都是林徽因完成的,如五台山佛光寺为唐代木构建筑的确证,仅次于佛光寺等几处古代木构建筑的榆次雨花宫等等。尽管并不署名,她和梁思成共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非常重要的建筑学著作。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受聘返清华大学任教授,并负责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因虽然不是清华的任何工作人员,却躺在病床上组织完成了许多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终于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满腔热情地投入了教学之中。她关注民间工艺品如景泰蓝的改造和生产,对北京老城的改造和建设提出了建设性保护意见,特别是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直至她去世前仍然躺在病床上为研究生讲课。她的一生是选择了建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一生,是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杰出贡献的一生。二世人对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一段感情多有误解,其实,如果还原那段历史,用宽容的眼光审视,会发现那是一朵最值得人珍惜的友情之花。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12岁就读于培华女中。1920年,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这是一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决定携女同行。于是刚刚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走过了半个世界来到了伦敦。林长民带着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9 月回到伦敦,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1920年的11月16日,一个叫徐志摩的年轻人来拜访林长民。当时,徐志摩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此间,他结识了一批英国作家。在著名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徐志摩获得了剑桥大学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在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选课听讲。后来,他由剑桥大学的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徐志摩见到林长民后,在一起谈社会,谈政治,谈文艺,谈人生,很快就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忘年交。由于频繁出入于林家,徐志摩和林徽因渐渐熟络,并为她优雅的气质所吸引。其时,徐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但是他也说不清楚,怎么会如此热烈的迷恋一个16岁的小姑娘。他喜欢那淡淡春山般的双肩,喜欢盈盈秋水般的眼睛,喜欢脸颊上那一对时隐时现的笑涡,他更喜欢暮春时节和徽因结伴在剑桥漫步,和她无拘无束地谈心,小姑娘空灵的艺术感觉和她的见解谈吐,常常激发出他思维的灵感和火花。徐志摩不得不承认,他爱上了林徽因。他以诗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遵从父母之命得来的婚姻,觉得缺少了点灵性。而这灵性,却能点燃自己生命的火花。他要追寻这灵性!徐志摩的感情来得迅疾而强烈。他认为,他追求林徽因的爱是他性灵觉醒的结果,他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对爱与美及自由追求的最高体现;他大胆地表达这种情感是出于道德的勇敢,合乎人道的梢神、新时代的精神。所以,他要结束与张幼仪无爱的婚姻,以获得自己的真爱。而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刚和徐志摩认识时,林徽因只是把他当作父亲的朋友。在心里把他当做叔叔,当做兄长。后来随着交往的深人,林徽因对徐志摩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与徐志摩对她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她钦慕徐志摩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奔放的性情,坦荡率真的为人。尽管徐志摩长她8岁,在年龄上是她的兄长,可在内心里她又视他为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般的“真人”。她感激徐志摩为她打开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让她结识那么多文学大师——雪莱、济慈、拜伦、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等等。同时,带给自己那么多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她感激徐志摩为她打开了心灵的空间、生活的空间,她的精神在这种交流中得到了舒展和升华。她喜欢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亲之外,她从来没有和任何异性说过这么多话。但林徽因毕竟只有16岁,所有的感情体验,包括慌乱的眩晕、喜悦、害怕、羞涩、疑虑、担忧,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她还不太区分得清,在她对徐志摩的感情里,有多少是友情,多少是异性间的倾慕。也许,本来这种种情感都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最初的慌乱过去后,林徽因沉静了下来。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自己真实的感觉,幻象消退了,愿望清晰了,她沮丧地对自己说:这怎么可能呢?她难过地反省着自己:当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可能跟他无顾忌地交往,自己怎么可能去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更何况,出身名门、从小跟着祖父母生活的徽因,是在传统的伦理教育中长大的。尽管读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但她单纯的生活阅历、她高傲的性情以及她的理性都使她不会去做任何与传统、与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这桩事情传到了国内,徽因的几个姑姑在这桩事关徽因的终身大事上空前地一致,她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像,林家的大小姐会嫁给一个有妇之夫。她们写给林长民的信措辞激烈,传达出了家族的意志和声音。其时,正赶上1921年秋,林长民出国考察的时间到期。林徽因随父亲乘海轮归国,又进入培华女子学校读书。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5:04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公子,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之前,在两个家庭的往来中,他们就互相认识了。那时,思成已经考人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学制8年,1922年,梁思成毕业在即。这一年,他21岁,比林徽因长3岁。在父辈的安排之下,他们由相识而相爱了。随后,他们双双留学出国,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后来,他们相携回到祖国,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筹建了建筑系,夫唱妇随,足迹遍及全国的山山水水,考察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 林徽因的情感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了理性的召唤,她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人生沉静而完满。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水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友爱。徐志摩的追求虽然没有得到林徽因的允诺,他却仍然不顾家人和亲友的一致反对,于1922年3月在张幼仪于柏林生下了次子德生(又名彼得)后,和张幼仪正式离婚。1922年8月,徐志摩从英国回到北京后,得知徽因和思成相爱的消息,他曾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失落,也曾想继续追求下去,但徽因的态度阻止了他。事已如此,徐志摩确认这段感情不会开花结果后,他从思念爱恋、失望和沮丧中解脱出来,他以英国式的绅士风度接受了现实,调整了心绪,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徐志摩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到了心仪的诗歌女神中: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4年徐志摩爱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小曼的前夫王赓毕业于清华,曾留学美国西点军校。徐志摩和王赓原是好友,他做了朋友的第三者,违背了“朋友妻,不可戏”的古训,他和陆小曼的恋情受到了社会的谴责。但他们不屈不饶,经过两年多的苦恋,终于在1926年I0月喜结连理。此后,林徽因和徐志摩相互尊重,坦荡相交,心为知己,情分两厢,纯真的友谊相伴终生,从生到死,永不相负!林徐的这段感情是透明的,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对于妻子的这段感情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所以,徐志摩也是林家全家的朋友。1931年夏天,林徽因到香山养病。沈从文等一班朋友不时结伴上山探访。徐志摩也常约着徽因的堂弟林宣一同来看望她。他们谈时事,谈文学,谈新诗。有时,徐志摩会忍不住向徽因倾诉内心的烦闷。徐志摩的苦恼来源于他和陆小曼婚后不协和的生活。林徽因满怀温柔的同情倾听徐志摩诉说苦恼,真心地安慰着自己的朋友。在和徽因的长谈中,志摩的情绪好了起来,心灵仿佛水洗过一般宁静。1931年11月,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徐志摩尽量抽出时间安排行程去为林徽因捧场,以至于乘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徐志摩用生命奏响了一曲友爱交响曲。徐志摩身后事是梁思成与金岳霖、张奚若赶到徐遇难处处理的。返回北京时思成带回了一片失事飞机的残骸。徽因把这片残骸用一大块白布包扎起来放在家中,一直到她去世。徐志摩遇难半个月后,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林徽因的《悼志摩》。随后林徽因和朋友们一起筹划编辑了《徐志摩全集》。1934年10月,林徽因、梁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商议了杭州六和塔的重修计划,在返回上海途中,列车路过一个小站,站名是硖石——徐志摩的故里。林徽因楞了,她望着车窗外深沉的夜空,潸然无语。梁思成把一件外衣披在她的肩上,并在短短的停车时间内,一起下车凭吊。火车抵达上海。留美老同学陈植等来接站。久别重逢,他们十分高兴。在下榻处,以往谈笑风生、滔滔不绝的林徽因,这次却一反常态,默默无语。陈植终于忍不住问:“徽姐这是怎么啦,怎么不讲话啦?”梁思成说:“我们来时火车路过了硖石”。梁思成心细如发,真心地理解并尊重妻子的感情。1935年,林徽因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抒发了对朋友的无尽的思念之情。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曾这样述及自己处理家庭和徐志摩的关系: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庭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这几天思念他(徐志摩——引者加)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爱情不再真情在。林徽因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了和徐志摩的那段感情,她得到了幸福的爱情,也拥有了纯洁的友情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6:52

三林徽因是现代格律诗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诗人。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她将古建筑所流淌出来的艺术形态融汇到诗歌艺术中,对新诗诗体形式的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林徽因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不久,她请假回福州看望母亲,就应故乡乌石山第一中学之邀,为师生做《建筑与文学》的演讲时,就专门阐释了建筑与诗歌的密切关系;1931 年在北京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上,讲到中国宗教建筑,她还特意为听众朗诵了徐志摩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一诗,称赞诗中的宗教情感与宗教建筑的美浑然天成,强调了诗歌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融问题。可以说,林徽因是真正探索闻一多“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传承人。
林徽因在诗形建设方面的探索如下:林徽因诗歌在诗形建设方面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四行诗节、五行诗节直到十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以三行诗节为例,即以三行为一节,每行的音尺、韵式不定,如《深夜里听乐声》和《时间》;林诗中四行诗节的诗作最多,也是新月诗派诗作常见的一种诗型。四行诗节的诗作有《空想》、《过杨柳》、《古城春景》等;《仍然》是五行诗节;《深笑》、《山中一个夏夜》是六行诗节;诗作《笑》使用了七行诗节;八行诗节的诗作有《那一晚》;而九行诗节的诗歌有《静坐》;林徽因为数不多的长诗之一《红叶里的信念》采用的是十行诗节。林徽因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符号巧妙地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形态”——诗形,以外在的视觉效果激活人们的思维,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理解这些“符号”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如诗歌《中夜钟声》:钟声敛住又敲散    一街的荒凉听——那圆的一颗颗声响,直沉下时间            静寂的            咽喉。像哭泣,像哀恸,将这僵黑的中夜葬入那永不见曙星的    空洞——轻——重,⋯⋯——重——轻⋯⋯这摇曳的一声声,又凭谁的主意把那余剩的忧惶随着风冷——          纷纷            掷给还不成梦的                        人。我们看这首诗的形式排列,会发现诗形的安排独巨匠心。诗人将两个句意相对完整的句子分别拆解成几行,精心组建了两个独特的几何形,从而诱导读者视线由左到右、由上至下两次波动,最后将注意力集中于每节的收尾之处——“咽喉”和“人”字上,打破了传统诗歌讲究诗节匀称平衡的审美习惯,用这种摇摇欲坠的外在形态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作者要表达的命运的无情,抒情主人公的忧惶,生命的渺小无助,就借助于这一巧妙的几何造型,有力地展现出来。将中夜钟声带给林徽因的这种生命体味的过程,具象化地展示了出来,使之直逼读者心灵深处,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如《山中一个夏夜》:山中有一个夏夜,深得象没有底一样,黑影,松林密密的;    周围没有点光亮。    对山闪着只一盏灯——两盏像夜的眼,夜的眼在看!满山的风全蹑着脚像是走路一样,躲过了各处的枝叶各处的草,不响。    单是流水,不断的在山谷上    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唱。均匀的一片静,罩下像张软垂的幔帐。疑问不见了,四角里模糊,是梦在窥探?夜像在祈祷,无声的在期待,幽馥的虔诚在无声里布漫。此诗是表现诗人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于深山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作者在诗形的建构上,把每节诗的后两句挪后两格,视觉上产生穿梭感,如同绕过中国传统庭院建筑中的层层影壁。在传统的庭院建筑中,影壁横置于一道道过门前,直接阻挡着来人欲窥庭院内景的视线。这种欲看不得的情状,就使深深庭院蒙上重重面纱,使人产生神秘幽闭的心理感应。可一旦绕过影壁,庭院中的一切便一下跃入眼帘,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诗形建构上的这种匠心独运,把作者在此时此地对外部世界由近及远、有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受过程一下具体化,使人仿佛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类似这种形式的诗还有许多,这些诗在形式上排列整齐,长短句错落有致,如《深笑》的飞檐式,《一首桃花》、《笑》、《城楼上》等的凉亭小桥式的诗形建构,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有力地传达出了建筑美的审美效果,升华了诗歌建筑美的特点,又很好地彰显了作品的丰富内涵。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建筑美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7:16

林徽因在新诗音乐感方面的探索如下:1、连续重叠诗歌常用叠字传送凄婉之情,双字重叠能够加浓渲染悲情。一、叠字。在《笑》这首整饰的诗里,对称的两句“朵朵的笑”和“痒痒的甜蜜”,两个“叠字”给女诗人当时“啧啧”的欣赏心境蒙上了浓浓的滋味;二、叠词。如《年关》中配合叹息声的连叠:“这不断,不断的行人”,“这是年关,年关”,“在喘着年关,年关⋯⋯”。2、跨行叠词这是三首诗的结尾:“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激昂》);“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一首桃花》);“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林徽因很善于运用这种手法,连用形成的重叠,欲接先断,欲断还接,中间的断裂让情绪蓄满力量,悬空地等待;后面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回响,恰似古筝演奏的空白之效。3、回旋回环复沓技能推动情绪的发展,更能增强诗歌朗诵的乐感。如《无题》的每诗节第一行:什么时候再能有。。。。。。什幺时候还能那样。。。。。。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一心。这实际是一种递进式的回旋。这首诗在同一的“什么时候”中通过“再”、“还”、“又”的不同点染,使感情的浓烈度步步加深。4、押韵诗节韵式的变化是新格律诗的特点。那种沿用千年的一二四句或二四句的押韵形式到林徽因这里,变成了多种多样的韵式。如林诗的三行诗节多押aba韵: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亮中交舞着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四行诗节韵式的变化更充分体现了林徽因对新格律诗的探索。如abab韵式: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八月的忧愁》);如aabb韵式:反复的在敲问心同心,/彩霞片片已烧成灰烬,/街的一头到另一条路,/同是个黄昏扑进尘土。(《过杨柳》);如aaba韵式:像个灵魂失落在街边,/我望着十月天上十月的脸,/我向雾里黑影上涂热情/悄悄的看一团流动的月圆。(《十月独行》)五行诗节至十二行诗节的诗所押韵式亦不拘执于一种,而是灵活有变。六行、八行、十二行等偶数行诗节的诗多押aabbcc韵。其他的则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韵式。如:五行诗节的《去春》一、三、五句押韵,九行诗节的《静坐》押的是abbabbabb。由韵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是新格律诗不同于传统格律诗的地方,也是对新诗格律的开拓。繁复的韵式变化和多种诗节的运用,是林徽因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积极探索的成果。5、对称、对偶在错落有致的句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对仗工整的“对称句”或者“对称段”,这是林徽因在探索新诗诗形时对传统格律的有益的继承,上千年形成的一些优秀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不应被轻易抛弃的。一、句与句之间有比较严格工整的对句。如: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霜,天地变了相;——《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二、段与段之间相对对称(或对偶)的段落。如:玮德,是不是那样,你觉到乏了.有点儿不耐烦。。。。。。玮德是不是那样你觉得乏了。人间的怅悯你不管;——《吊玮德》首尾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象风在摇动着我;。。。。。。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象风,在摇动着我;——《灵感》两诗节第一行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8:08

林徽因在新诗绘画美方面的探索如下:由于林徽因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修过美术, 所以特别善于以色彩和画面来比喻以达到表现诗的内涵的效果。再加上她一生的活动都离不开绘画,所以她对于形体、线条、色彩和构图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理解把握能力。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使林徽因在诗中排列着众多层层叠叠的新奇意象,那意象的纷繁多彩冲击了读者的视觉,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在《一首桃花》中: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作者借助丰富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美妙想象,在短短一首诗中出现了四个比喻:那一树嫣红的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而且含着笑,生姿地顾盼;桃花在微风中颤动仿佛在三月的薄唇边留下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新奇艳丽的多重比喻使这朵桃花色彩鲜艳,楚楚动人,灼灼生辉,这美丽的花朵因此更富有生机活力,愈加妩媚娇艳。针对不同的情意感觉,诗人的意象渲染也采取了不同方式。一般来说,情感越炽烈,意象的数量也就愈多,色彩也就越丰富。而情感淡泊,或幽独静处,或寂寞沉默时,意象的数量就减少,意象渲染则跳入这极少意象的不同形态之中,辗转反复,进行渲染。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花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格调是明朗清新的,诗人对爱的赞颂之情也尤为真挚浓烈。诗中涌现了十多处意象,其中,有表示声音的“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是燕子在梁间呢喃”;有表示动作的“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有表示情态的“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那轻,那娉婷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有表示颜色的“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雪化的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期待中的白莲”;还有表示光泽的“星子在无意中闪”、“春的光艳”、“水光浮动着”等。作者将众多意象给予声音、动作、情态、颜色、光泽五个范畴,选取范围极其广泛,涉及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包含了各个季节的多种自然现象,色彩也尤为缤纷,既有深色调的,又有浅色调的,既有暖色调的,又有冷色调的,众多纷繁复杂的多重意象共同构筑了“爱”的色调,温暖的色调。作为一名女性诗人,林徽因异乎寻常地偏爱于自己的感性思维,因此,在她的艺术天空里,缤纷的意象渲染出的雨后彩虹般的奇异色彩富丽堂皇,诗人的艺术情感也因而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曰:林徽因开始写作时,已是新月派活动的晚期。但是,她以女建筑学家的独特视角,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在闻一多之后第一个认认真真地将建筑、绘画、音乐的要素融汇于新诗创作之中,对新诗的各种格律形式进行尝试。她在“三美”的路上走的很远很远,所以她的新诗的艺术性很强。这也是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她的诗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认真品读她的不多诗作,会发现那将是一份新格律的丰厚的宝藏!解读林徽因的感情世界,我惊叹于林徽因情感的透明纯真,恋情、爱情、友情,到了她的世界,她都珍视如玉,细心呵护,决不让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既是生命不再,那份情感依旧会悉心放在心底,并且不时地翻出来,细细检视,反复品味;同样,我也惊叹于梁思成的豁达大度,爱的浓烈。爱妻子,就要爱惜她的情感世界。尊重她的现在未来,更尊重她的曾经拥有。他俩的婚姻,会令当今多少情男怨女汗颜呢!这大概就是爱的真谛吧!世人对林徽因鲜有了解,多有误解。让我们多说说林徽因的诗人情怀,多说说林徽因的建筑生涯,多说说林徽因的国徽、纪念碑情结,多说说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吧!正是         柔情织就格律锦      秀笔绘出中华魂参考资料:

                《林徽因传》                              张清平                        《林徽因诗歌论》                     白晓丽                        《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      张兴照                        《林徽因诗形一瞥》                   高明艳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28:36

附录一:究竟怎么一回事林徽因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写诗,或又可说是自己情感的,主观的,所体验了解到的;和理智的客观的所体察辨别到的,同时达到一个程度,腾沸横溢,不分宾主地互相起了一种作用,由于本能的冲动,凭着一种天赋的兴趣和灵巧,驾驭一串有声音,有图画,有情感的言语,来表现这内心与外物息息相关的联系,及其所发生的悟理或境界。写诗,或又可以说是若不知其所以然的,灵巧的,诚挚的,在传译给理想的同情者,自己内心所流动的情感穿过繁复的意象时,被理智所窥探而由直觉与意识分着记取的符录!一方面似是惨淡经营,——至少是专诚致意,一方面似是藉力于平时不经意的准备,“下笔有神”的妙手偶然拈来;忠于情感,又忠于意象,更忠于那一串刹那间内心整体闪动的感悟。写诗,或又可说是经过若干潜意识的酝酿,突如其来的,在生活中意识到那么凑巧的一顷刻小小时间;凑巧的,灵异的,不能自己的,流动着一片浓挚或深沉的情感,敛聚着重重繁复演变的情绪,更或凝定入一种单纯超卓的意境,而又本能地迫着你要刻划一种适合的表情。这表情积极的,像要流泪叹息或歌唱欢呼,舞蹈演述;消极的,又像要幽独静处,沉思自语。换句话说,这两者合一,便是一面要天真奔放,热情地自白去邀同情和了解,同时又要寂寞沉默,孤僻地自守来保持悠然自得的完美和严肃!在这一个凑巧的一顷刻小小时间中,(着重于那凑巧的)你的所有直觉,理智,官感,情感,记性和幻想,独立的及交互的都迸出它们不平常的锐敏,紧张,雄厚,壮阔及深沉。在它们潜意识的流动,——独立的或交互的融会之间——如出偶然而又不可避免地涌上一闪感悟,和情趣——或即所谓灵感——或是亲切的对自我得失悲欢;或辽阔的对宇宙自然;或智慧的对历史人性。这一闪感悟或是混沌朦胧,或是透彻明晰。像光同时能照耀洞察,又能揣摩包含你的所有已经尝味,还在尝味,及幻想尝味的“生”的种种形色质量,且又活跃着其间错综重叠于人于我的意义。这感悟情趣的闪动——灵感的脚步——来得轻时,好比潺潺清水婉转流畅,自然的洗涤,浸润一切事物情感,倒影映月,梦残歌罢,美感的旋起一种超实际的权衡轻重,可抒成慷慨缠绵千行的长歌,可留下如幽咽微叹般的三两句诗词。愉悦的心声,轻灵的心画,常如啼鸟落花,轻风满月,夹杂着情绪的缤纷;泪痕巧笑,奔放轻盈,若有意若无意地遗留在各种言语文字上。但这感悟情趣的闪动,若激越澎湃来得强时,可以如一片惊涛飞沙,由大处见到纤微,由细弱的物体看它变动,宇宙人生,幻若苦谜。一切又如经过烈火燃烧锤炼,分散,减化成为净纯的茫焰气质,升处所有情感意象于空幻,神秘,变移无定,或不减不变绝对,永恒的玄哲境域里去,卓越隐奥,与人性情理遥远的好像隔成距离。身受者或激昂通达,或禅寂淡远,将不免挣扎于超情感,超意象,乃至于超言语,以心传心的创造。隐晦迷离,如禅偈玄诗,便不可制止地托生在与那幻想境界几不适宜的文字上,估定其生存权。写诗⋯ .总而言之,天知道究竟写诗是怎么一回事。在写诗的时候,或者是“我知道,天知道”;到写了之后,最好学Browning 不避嫌疑的自讥的,只承认“天知道”,天下关于写诗的笔墨官司便都省了。我们仅听到写诗人自己说一阵奇异的风吹过,或是一片澄清的月色,一个惊讶,一次心灵的振荡,便开始他写诗的尝试,迷于意境文字音乐的搏斗,但是究竟这灵异的风和月,心灵的振荡和惊讶是什么?是不是仍为那可以追踪到内心直觉的活动;到潜意识后面那综错交流的情感与意象;那意识上理智的感念思想;以及要求表现的本能冲动?灵异的风和月所指的当是外界的一种偶然现象,同时却也是指它们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引火线。诗人说话没有不打比喻的。我们根本早得承认诗是不能脱离象征比喻而存在的。在诗里情感必依附在意象上,求较具体的表现;意象则必须明晰地或沉着地,恰适地烘托情感,表征含义。如果这还需要解释,常识的,我们可以问:在一个意识的或直觉的,官感,情感,理智,同时并重的一个时候,要一两句简约的话来代表一堆重叠交错的外象和内心情绪思想所发生的微妙的联系,而同时又不失却原来情感的质素分量,是不是容易或可能的事?一个比喻或一种象征在字面或事物上可以极简单,而同时可以带着字面事物以外的声音颜色形状,引起它们与其他事关系的联想。这个办法可以多方面地来辅助每句话确实的含义,而又加增官感情感理智每方面的刺激和满足,道理甚为明显。无论什么诗都从不会脱离过比喻象征,或比喻象征式的言语。诗中意象多不是寻常纯客观的意象。诗中的云霞星宿,山川草木,常有人性的感情,同时内心人性的感触反又变成外界的体象,虽简明浅现隐奥繁复各有不同的。但是诗虽不能缺乏比喻象征,象征比喻却并不是诗。诗的泉源,上面已说过,是意识与潜意识地融会交流错综的情感意象和概念所促成;无疑地,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象情感思想合一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不能仅是语言,它又须是一种类似动作的表情,这种表情又不能只是表情,而须是一种理解概念的传达。它同时须不断传译情感,描写现象诠释感悟。它不是形体而须创造形体颜色;它是音声,却最多仅要留着长短节奏。最要紧地是按着疾徐高下,和有限的铿锵音调,依附着一串单独或相联的字义上边;它须给直觉意识,情感理智,以整体的快惬。因为相信诗是这样繁难的一列多方面条件的满足,我们不能不怀疑到纯净意识的,理智的,或可以说是“技术的”创造——或所谓“工”之绝无能为。诗之所以发生,就不叫它做灵感的来临,主要的亦在那一闪力量突如其来,或灵异的一刹那的“凑巧”,将所有繁复的“诗的因素”都齐集荟萃于一俄顷偶然的时间里。所以诗的创造或完成,主要亦当在那灵异的,凑巧的,偶然的活动一部分属意识,一部分属直觉,更多一部分属潜意识的,所谓“不以文而妙”的“妙”。理智情感,明晰隐晦都不失之过偏。意象瑰丽迷离,转又朴实平淡,像是纷纷纭纭不知所从来,但飘忽中若有必然的缘素可寻,理解玄奥繁难,也像是纷纷纭纭莫明所以。但错杂里又是斑驳分明,情感穿插联系其中,若有若无,给草木气候,给热情颜色。一首好诗在一个会心的读者前边有时真会是一个奇迹!但是伤感流丽,铺张的意象,涂饰的情感,用人工连缀起来,疏忽地看去,也未尝不像是诗。故作玄奥渊博,颠倒意象,堆砌起重重理喻的诗,也可以赫然惊人一下。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真是惟有天知道得最清楚!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关于诗的意见,历史告诉我传统的是要永远地差别分歧,争争吵吵到无尽时。因为老实地说,谁也仍然不知道写诗是怎么一回事的,除却这篇文字所表示的,勉强以抽象的许多名词,具体的一些比喻来捉摸描写那一种特殊的直觉活动,献出一个极不能令人满意的答案。(原载1936 年8 月30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30:35

附录二:年 关林徽因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不断,不断的行人,奔波杂遝的,这车马?红的灯光,绿的紫的,织成了这可怕,还是可爱的夜?高的楼影渺茫天上,都象征些什么现象?这噪聒中为什么又凝着这沉静;这热闹里,会是凄凉?这是年关,年关,有人由街头走着,估计着,孤零的影子斜映着,一年,又是一年辛苦,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日中你敛住气,夜里,你喘,一条街,一条街,跟着太阳灯光往返,——人和人,好比水在流,人是水,两旁楼是山!一年,一年,连年里,这穿过城市胸腑的辛苦,成千万,成千万人流的血汗,才会造成了像今夜这神奇可怕的灿烂!看,街心里横一道影灯盏上开着血印的花夜在凉雾和尘沙中进展,展进,许多口里在喘着年关,年关⋯⋯二十三年废历除夕(原载1934 年2 月21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无 题林徽因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溶溶在春风中立着,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满掬着希望;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昨天的静,钟声昨天的人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二十五年春四月(原载1936 年5 月3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八月的忧愁林徽因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二十五年夏末(原载1936 年9 月30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过杨柳林徽因反复的在敲问心同心,彩霞片片已烧成灰烬,街的一头到另一条路,同是个黄昏扑进尘土。愁闷压住所有的新鲜,奇怪街边此刻还看见混沌中浮出光妍的纷纠,死色楼前垂一棵杨柳!                            二十五年十月一日            (原载1936 年11 月1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十月独行林徽因像个灵魂失落在街边,我望着十月天上十月的脸。我向雾里黑影上涂热情悄悄的看一团流动的月圆。我也看人流着流着过去来回黑影中冲着波浪翻星点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我像哭,像自语。我更自己抱歉!自己焦心,同情,一把心紧似琴弦,——我说哑的,哑的琴我知道,一出曲子未唱,幻望的手指终未来在上面?                        (原载1937 年3 月7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xdgls 发表于 2011-6-2 00:31:39

静 坐林徽因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二十五年冬十一月                  (原载1937 年1 月31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林徽因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地爱过这伟大的变换?香山,四月十二日(原载1931 年4 月《诗刊》第2 期)灵 感林徽因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重叠盘盘的山窝;清泉潺潺流动转狂放的河;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且有神仙纷纭的浮出紫烟,衫裾飘忽映影在山溪前;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是你,是花,是梦,打这里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是这样的不清醒;当中偏响着想不到的一串铃。树枝里轻声摇曳;金镶上翠,低了头的斜阳,又一抹光辉。难怪阶前人忘掉黄昏,脚下草,高阁古松,望着天上点骄傲;留下檀香,木鱼,合掌,在神龛前,在蒲团上,楼外又楼外,幻想彩霞却缀成凤凰栏杆,挂起了塔顶上灯!二十四年十月徽因作于北平

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6-10 21:46:20

柔情织就格律锦
      秀笔绘出中华魂学习,问好老师:handshake

xdgls 发表于 2011-6-10 22:53:30

晚上好!谢关注。呵呵

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6-10 23:31:35

xdgls 发表于 2011-6-10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晚上好!谢关注。呵呵

老师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佳作很是辛苦,问好并祝愿周末愉快: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十二回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