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5 13:37:58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5 13:40:49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5 13:42:07
晓曲
发表于 2011-8-5 23:28:28
关注着老师的研究,短期内,对新诗的格律来说,更多的内在深入限制是难以实践的,期待有人能尝试。
晓曲
发表于 2011-8-5 23:54:00
我去年请作曲家给我的歌词谱曲时也察觉到了一些问题,有些细节没有时间来整理探讨。优秀的音乐家会在给歌词作曲时作出很多增加音乐美的处理,但也有音乐家单纯地适应歌词,也有音乐家在对应的旋律上遵循了一致性的曲谱结构,因而也要求对应的歌词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比如,如果歌词是两段式的,那这两段对应的语法结构也常常保持一致,这是为了使歌词与其分别占用的定型的曲子的音符保持对称)。对于同一首歌词,不同的音乐家会写出不同的曲子,影响作曲的因素也是多元的。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6 05:18:51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6 05:22:38
大刀李征
发表于 2011-8-6 22:54:23
第一,音步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节奏单元,如何正确分割音步,应当是诗歌节奏理论的基石。从闻一多开始直到如今,大家名义上是根据诗歌的“停延”来区分音步,极少有人认认真真地倾听广大朗诵家们的真实朗诵,实际上是完全根据语义的分割来区分音步。
早在2003年起,我就不断撰文,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实际朗诵中的停延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大家的音步分割并不符合朗诵实际,它们只是“可能性的停顿”,绝不是“必然性的停顿”。
-----------------------音步本来就应该是朗诵时“可能性的停顿”,绝不是“必然性的停顿”。若只用格律新诗就能完全图解朗诵时的停顿,那也就不存在朗诵艺术家了。朗诵艺术家的朗诵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根据对诗的感悟而进行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便同一首诗,不同的朗诵艺术家在朗诵时的停顿也许并不同,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刀李征
发表于 2011-8-6 23:04:25
我们襄阳市有一位诗人任金亭,他的诗若从格律体新诗的音步音韵上来分析,只有一首属于格律体新诗。但他在襄阳举办的任金亭诗歌朗诵会却是目前襄阳市最成功的诗歌朗诵会。那是一场能让听众能流下热泪的诗歌朗诵会。
再说汶川那些震灾报道,有不少也能让人满眼热泪,但那些震灾报道却不是格律体新诗。
正因为此,我认为诗歌朗诵是格律体新诗的音步划分的重要参考,但不可能是唯一参考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7 04:44:01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7 04:55:57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8 08:11:3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