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1 16:08:42

admin 发表于 2011-8-11 16:32:22

先占个位置,提请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我来逐步学习,若有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就针对性请教老师答疑。
从闻一多先生肇始,新诗格律化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的探索,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东方诗风》论坛的一批同人,在汲取古今中外诗歌格律的长处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以音步为基本节奏单元,在对称原理的指导下,实现诗歌语言节奏的对称和步韵的对称。基本体式可分为三大类:整齐对称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对称式。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格律体新诗作品,出版了多部格律体新诗诗集,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

  平心而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必由之路。

认同上面的概述,这已在我们多年的诗歌创作中得以成功实践。

admin 发表于 2011-8-11 16:42:16

诗歌格律的目的是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音乐美是听觉的艺术,是不是真正具备了强烈的音乐美,必须能经得起朗诵或吟咏的检验,古今中外成熟的诗歌格律,概莫能外。

这里有我还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诗歌语言自身的听觉美与朗诵或吟咏密切相关,但与音乐美相关并有不同。朗诵或吟咏是直接对语言的表述,直接利用语言抒发情感;而音乐则是加入了新的旋律并能通过乐普的形式再创作,已转化为包含新的审美思想。因此,个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找到歌唱时的听觉美与朗诵或吟咏时的听觉美,到底在怎样影响诗歌的格律或怎样在构建诗歌的格律?



最近,《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组织一批朗诵家朗诵了大量格律体新诗,将录音传上了电子刊物。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它既能让广大读者和听众欣赏格律体诗歌的艺术魅力,又能检验各种新诗格律体裁是否成熟。若能多举行类似的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新诗格律化趋向成熟。

请孙老师继续关注,我们的电子刊《色》诗刊(双月刊)即将推出,并将长期坚持,为诗歌与格律、诗歌与朗诵,诗歌与音乐的深入探索实践提供参考。尤其是,从创刊号开始,专题朗诵篇将包含格律体新诗、无韵自由新诗、只讲押韵而无其他格律限制的自律体新诗,以及古典诗词、诗歌翻译朗诵等都将会在同期或不同期刊中出现。

曲径通幽 发表于 2011-8-11 23:02:26

老师的理论关注并学习中~~:handshake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04:59:58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07:36:51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4:56:38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04:59 http://www.gltxs.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诗歌格律的目的是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音乐美是听觉的艺术,是不是真正具备了强烈的音乐美,必须能经得 ...

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诗歌的“音乐美”不等于“音乐”,“音乐”是一门可以脱离语言独立的艺术门类,它有独立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逻辑”,可以独立抒发思想感情。而诗歌“音乐美”只是一种附着在诗歌语言之上的类似于音乐的听觉美感,只能加强诗歌语言的抒情功能。诗歌音乐美的形成,也会遵循音乐的某些基本规律,但它不存在独立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逻辑”。

是的。正是因为如此,诗歌语言是在“追求”或“契合”音乐美,而不是等同关系。而我们可以把一首诗通过谱曲后视同达到了“契合”,或者没有谱曲而可以达到谱曲条件也应该是这种“契合”的完成,此时诗歌的音乐美应该算得以实现了。所以,我认为诗歌格律是否适合朗诵或吟咏,不是诗歌格律本身的问题,也不是音乐美问题,是不同个体诗歌语言的运用与格律契合程度问题。这里也可以说明诗歌格律必须是一种程式化后的目标,诗人们是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实现“无缝连接”,这个过程就应该永远存在优劣的差异,而不必被格律是否完整吓的望而却步。我多次参加朗诵会,聆听不少诗人对不同诗体的朗诵,一些无韵无格律因素的自由诗同样能达到声情并茂,给人震撼的效果,这同样是从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第二次创作。同一首诗放在不同的朗诵者那里,朗诵的效果也完全不同。由此,我个人认为,诗歌格律的真实目的依然是孙老师论及的“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而非朗诵或吟咏美。与音乐美契合的诗歌,本身就具有朗诵或吟咏美,相反具备了朗诵或吟咏美则不一定具有音乐美。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5:16:12

仔细聆听所有录音不难发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确音韵铿锵,琅琅上口;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尽如人意,有些朗诵者甚至认为格律体新诗不便于朗诵。
  最突出的现象是,我们精心构建的音步停顿,与实际朗诵脱节严重,吻合律很低。前些年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组织人马聆听了大量朗诵家们的音像资料,情况也与此相类。

这也是现状事实。这同样回到我上面的认识来思考,格律体新诗的程式化音步的每一步与朗诵的停歇没有“同一性”,我们建立诗歌格律也不是为着契合这个同一性。现在,虽然存在不少格律体新诗不便于朗诵这个事实,这本身不是格律的程式化问题,只要写的熟练,达到语义流畅的格律体新诗是很适合朗诵的。即便是适合朗诵,也明显具有朗诵美了,同样也不完全都按每一音步来停歇。所以,个人依然认为,朗诵的停歇不是格律建立与否的要件。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5:37:13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5:52:59

我曾三次听过台湾年过八十的著名诗人,有台湾唱诗“国宝级”级人物之称的金筑先生的朗诵,并与他有过交流,据他讲他师承日本的唱诗班影响,也据说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延续至今的唱诗活动。金筑先生三次朗诵的都是无韵或夹杂押韵的自由新诗,而三次都是在朗诵中同时运用了朗诵、吟咏和随口歌唱,情绪调动十分强烈。我尤其注意到,金筑先生的演唱,其实是随口而唱,没有严格的旋律标准,仅仅是提升情绪的作用,只要能唱而敢唱的人都应该能做到。当然,音乐家可以结合他演唱的调子加工完善成为完整的音乐。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6:04:06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6:21:45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admin 的帖子

用歌咏的方式产生音乐美,那是对散文都可以做到的。如毛泽东的老三篇,谱成曲子,不同 ...

所以,我一直想说的就是,不管是朗诵、吟咏和歌唱都是对诗歌进行了第二次创作,给诗歌语言本身赋予了不同的新的审美层面。不能唱的文字,必须按照音乐的规则完成后才能演唱。同理,没有格律的无韵自由诗也必须能实现音乐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谱曲演唱,这是完全地使没有音乐性的文字去适应音乐法则,适应不了的时候就必须修正文字来强制适合。而格律体新诗则完全不同,她是已经在一定的音乐规则前提下建立的程式化规则,她与音乐的契合度几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还不完全契合),音乐家将格律体新诗与音乐结合就容易得多,这就是格律体新诗追求诗歌音乐美的具体体现。对格律体新诗的朗诵间接地能呈现出音乐美感,对无格律的自由诗的朗诵则没有音乐美感,但都能从各自不同的程度调动情绪。所以,建立诗歌格律始终围绕的应该是音乐性问题,而不是朗诵问题。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6:28:03

我在请音乐家对我的格律体新诗谱曲时遇到的障碍,待逐步说来与老师交流。老师可以先关注下我已被谱曲的几首格律体新诗《今夜站在长江边上》《凯赛尔之歌》《丁香结》《红旗不倒》。最近我正在学习梁上泉老师送我的一本根据他的诗歌和歌词谱曲的专著《小白杨》,待逐步领悟其中诗与音乐的关系。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9:09:59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9:33:05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9:48:17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admin 的帖子

先生的观点其实是想让现代新诗重新走歌词的道路,这决不是诗歌发展的方向,而是倒退。 ...

艺术体裁总是从综合艺术形式朝独立文体发展的。

最早的诗是诗与歌合流的,诗就是歌词,音乐就是歌曲,诗的音乐性很大程度依赖于乐曲的增色。
但是,诗要求自身成为独立的文体,即成为徒诗,这才是诗的高级阶段,这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方向。正如音乐也必须从歌曲发展为纯音乐,道理是一样的。
同样,现代歌词是不是必须是诗,在音乐界也有过很大的争论。歌词其实也经历了从歌词就是诗歌走向独立的歌词文体的历程。当今乃至今后,必然仍然是如诗的歌词与不是诗的歌词并行不悖的局面。
曾经是歌词的诗歌要想成为仍然保持音乐美的徒诗,就得从文字本身上体现音乐美,这就是诗歌格律的由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先生不妨看看他的诗论。
现代的格律体徒诗本身的音乐美如何体现出来呢?朗诵应当最合适的表达手段了。

老师这段关于诗歌与歌词的观点,个人目前实难认同了,我会认真思索个中原委。

admin 发表于 2011-8-12 19:54:06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1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所说的“朗诵”是广义的朗诵,不光指上台表演形式的朗诵,更指读者欣赏诗歌时的朗读,毫无疑义,这应当是 ...

我也无法认同老师得出的这个结论,我期待着诗人们从实践中去验证。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21:48:39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22:02:08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2 22:09:56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08:42:56

admin 发表于 2011-8-13 10:03:43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08: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家似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诗歌有没有韵式美,念一遍,自然知道。


是的,现在大家就是把问题弄复杂了,按现有格律体新诗规范创作的成熟的作品本身也具有朗诵美(目前存在的不便于朗诵的格律体新诗不是格律规范本身的问题,是创作者个体差异),由于大家把朗诵停歇非要与音步一一对应,这才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现在格律体新诗不完善的地方是研究要不要回到与音乐美的完全契合问题和诗歌内部语言自身的抑扬顿挫要不要规律变化(类似于平仄,但不是等同平仄)问题。而我也一直认为,现阶段可以探索诗歌的新的平仄系统,但还不是推广的时候,或者现阶段根本就无法推广。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0:07:00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0:08:57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0:13:24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1:11:19

大刀李征 发表于 2011-8-13 11:42:27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由于大家把朗诵停歇非要与音步一一对应,这才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说得太对了。

看了半天,觉得朗诵停歇虽不一定与音步一一对应,但与大顿的对应关系还是多一些,注重大顿的对称倒也是一种好方法。
在格律体新诗里引入新的平仄系统的研究中,应该慎重。新的平仄系统的引入是新诗格律道路上的一大创举,我倒认为:在格律体新诗同一行的相邻两音步,最好不要相邻两音步里的每个字都是平或仄,轻声字可平可仄,只要能让平仄交替出现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把平仄押在顿处。若平仄不能交替,为拗句,救拗句的方式就是让拗句对称出现。如果这样操作就容易些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4:30:47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3 14:34:14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14 18:36:22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8-27 14:51:28

马上 发表于 2011-8-27 21:52:42

期待学习!关注!

admin 发表于 2011-9-9 23:53:04

一直来新诗格律探索中存在对“音步”的误读与误解,我个人认为本文与我们过去的表述也造成了这样的误解,这里点提表达下个人的看法。
1、认为音步是西方诗歌特定含义的词语,不能借鉴到汉语诗歌语言中,个人认为这是盲目而武断地拒绝。西诗,主要指英诗对音步的界定为由音节组成音步,每个诗行由不同的数量的音步构成;汉语诗歌由单个的汉子构成音节,同理是由音节(字词)组成音步,诗行由不同的音步数量组成。这种借鉴不存在任何含混不清的问题。
2、认为音步就是音顿,音步应该停顿。正确与否,还是举个简单事例来说吧,音步好比我们走路,是行走的基础,一步就是一步,一步步向前走,选择走几步停顿是自由的,总不是走一步就停下再走一步吧,理解就这么简单。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9-10 05:49:56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9-10 06:16:55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9-10 06:33:45

admin 发表于 2011-9-10 08:58:51

我不是指孙老师说过不能借鉴音步,而是指现在有部分人依然认为借鉴音步是错误的,网络上有这样的言论。我说的老师与我们以前观点中,把音步、音尺、音顿等表述为一回事情,没有强调其不同和他们之前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导致部分批判音步的人误以为我们的音步就是要停顿了。因为这个误导正在扩大,所以我提出来使大家不要混淆。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9-10 14:07:02

admin 发表于 2011-9-10 15:28:16

孙逐明 发表于 2011-9-10 14:07 http://www.gltxs.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前“顿数整齐”论的新诗格律理论里,大家提到的音步和音顿是一回事。或称“一字步”“两字步”、“三 ...

一直以来,我正是以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来批驳那些反对音步的思想。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音步并非音顿,尤其音步绝不代表停顿,这样的思想统一了,音步与音顿都将推进新诗的格律建设走向成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 ——再谈新诗歌格律理论〔修订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