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余晓曲的《诗话杨慎》三章/龙郁
浅评余晓曲的《诗话杨慎》三章龙郁
人生,有的事真是神奇。
机缘巧合,我发起一次同题诗:《最后一颗柚子》写作,得到广泛响应,诗和评在【天府文学.高地揽诗】亮相后,一而再,再而三。三评之后,留言上百条。余晓曲也是参与者之一,现在,还记得他诗的尾段:“这几天我一直偷着看柚/在门前转了三圈/又到树下转了三圈/反复确认:柚花刚谢”。这是该诗的华彩段落,动态地表现了诗人的关爱之情……感慨之余,诱发我写了首《同题诗》。诗的后半部是——
……同题的历史却久远得很
可以一直追溯到科举
举国上下的学子围着同一题目
绞尽脑汁……
这办法一直沿袭到今天
高考,也是同一命题……
现在,让我们回到树下
等候那颗顽固的柚子
不过,它就是落下也砸不出个状元来
只能由我们大家分而食之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最后一颗柚子还偏偏就砸出了个状元——余晓曲送来他写杨升庵的组诗《诗话杨慎》,请我写篇小评。该组诗共三首《宝光寺内忆杨慎》《有明一代数杨慎》《五百年里一高峰》从排序上看,诗人由宝光寺着眼,是有讲究的。写诗,一是要取材角度独到。由寺院着眼便为这位神奇人物添了几分禅机。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让我们跳过诗的起承部分,直接切入到“如若归去来兮只为六根清净/想必一定是抚慰那前世今生的劳顿”这便一下子把杨状元宦海沉浮后,厌倦那些无畏的杖杀与纷争的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凸显出来了,也才能“用满腔热血去把文明传承”。
我曾谬言过:咏史咏物的诗,仅仅去重现主人翁的生平原貌是不可取的。对于众人皆知,史书上能应证的东西,要诗人何用?所以说晓曲的《有明一代数杨慎》是在走险笔!重要的是诗之我见。看到别人没有看到和没有表现过的东西。好在有“在一座山峰跌倒/在另一座更高的峰站起来”诗也才站住了脚跟。写杨慎当慎之。
诗,即便面对圣贤,也不一定非要去直接吟颂,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效果许会更好。即便唱唱反调也可起到明贬暗褒的效果,在《五百年里一高峰》中,好个晓曲!杨状说浪花淘尽英雄,他偏要说“江水涛涛何曾淘尽英雄”;杨状元笑看秋月春风,他偏要说“谁又能站您肩上笑春风”。这就是诗,超然于物外,是诗歌桀骜不驯的风骨!对这样的说道,想来杨升庵也能欣然接受。
2014-4-24
诗话杨慎(三章)
题:为纪念杨慎(杨升庵)诞辰五百三十周年而作
文/余晓曲
宝光寺内忆杨慎
宝光寺正门两旁的内厅
分立着杨慎父子金身
威猛的哼哈二神
护佑他们接受永恒的致敬
如若人生有灵,他们的灵魂
想必一半浩荡天地,一半皈依佛门
不管是洗心,还是告慰众生
都不负家国情怀赤胆真诚
如若归去来兮只为六根清净
想必一定是抚慰那前世今生的劳顿
忘却那些无畏的杖杀与纷争
用满腔热血去把文明传承
看长江依旧载日月奔腾
佛香袅袅共天地苍生
五百年里桑梓兴
彻悟的又何止在浪花淘尽
有明一代数杨慎
您是"有明一代”
生,有刚直不阿的气概
不为九斗米折腰
即使骨头断了,骨气还在
您有博大的情怀
死,不畏尸骨荒郊野外
满腹经纶留后世
堆砌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
面对泰山压顶
顶,您并没有自绝自哀
在一座山峰跌倒
在另一座更高的峰站起来
而面对中华文明
明:我自撒播八荒四海
自古生死皆有度
我只笑傲心中不死的情怀
五百年沧海桑田任轮回
滔滔长江依旧滚滚东逝海
纵使肉体化作了尘埃
您的情思仍在天地间澎湃
今生愿为您五百次回眸
只为找回那一路丢失的爱
包裹起五百年的精彩
随这崭新的时代一起展开
五百年里一高峰
您有"惊破天门”的气魄
您有“都付笑谈中"的从容
您有您的爱恨情仇
您更有根植内心不灭的梦
看千古江山斗转星移
江水涛涛何曾淘尽英雄
五百三十年再回首
您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谁在您身前峰回路转
谁又能站您肩上笑春风
您的折戟使新羽更丰
从平原到高原比翼鲲鹏
凭谁问,五百年后再回眸
论贡献,后来者,几与争峰
评的好! 红上! 欣赏,学习
老师历史性
佳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