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解读
巴山夜雨
死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一
屋内残烛摇摇
窗外秋雨纷纷
寂寞家人独坐
挂牵远方亲人
亲人归期遥遥
路途秋水深深
何得西窗对坐
诉说听雨时分
之二
巴山夜巴山雨
秋雨阵阵揪心
思亲人念亲人
路途艰辛几分
红烛飘残烛摇
烛泪滴滴入心
独处苦相处好
遥想重逢温馨
附原作及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县尉。因卷入牛李党争,长期遭人排挤,潦倒失意。其诗构思细密,想象绮丽,语辞精美,韵调和谐,七律、绝成就极高。好用典,意旨晦涩,有“诗谜”之称。对晚唐、宋初诗坛颇有影响。有《李义山集》。
这首诗在诗人众多的诗作中,大概要算是最好理解的一首了。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版本就题为《夜雨寄内》,说是诗人专写给妻子王氏的诗信;有的则说就是“寄北”,是写给北方的朋友的。
我认为:写给朋友则淡,写给妻子则更显凄苦。诗人卷入党争,身处巴蜀剑南,潦倒失意之际,所谓的朋友恐怕都已经避之唯恐不及了,谁还会来趟他这滩浑水?只有相依为命的妻子,才会在此时殷勤问候他的归期,也只有妻子,才是诗人倾诉衷肠的唯一对象。更何况这个唯一能倾诉的人,正是诗人失意的“导火索”:诗人的妻子是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是李德裕的人;诗人早年又受令狐楚的赏识和提拔,令狐楚却是牛僧孺的人;李德裕和牛僧孺不和,这样,诗人的婚姻,就意味着背叛牛党而投靠李党。试想,如果不是与王氏结婚,诗人会陷入“忘恩负义”、“重色轻友”、“足踏两只船”的尴尬境地吗?而如今,满腹心事还只有向自己人生悲剧的源头诉说,此中的无奈凄苦就可想而知了。
回到诗意理解上来: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不知道,也许是遥遥无期吧;我这“巴山蜀水凄凉地”正下着连夜的秋雨,我思归的情绪也像这暴涨的池水一样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和你在西窗之下秉烛夜谈呢?到那时,我再告诉你今夜秋雨绵绵,沟满池平的情形吧……
“未有期”,包含着对殷殷关切的抱歉和对前途未卜的无奈;“涨”字一语双关,既写眼前雨景,又寓思乡愁绪之溢;“何当”现盼望回乡团聚之急切;“却话”说明此种情形之下的感触太深切、太难忘了,以致于要在他日温馨团聚之时和你分享咀嚼、慢慢回味。“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写出了身处两地心系一处的深情;两处“巴山夜雨”,前实后虚,回环对比,达到了时空融合、虚实统一的效果;“夜雨涨秋池”是人各一方的“冷”,“共剪西窗烛”是喜悦重聚的“暖”,冷暖对比,突出的是乡愁无限的凄苦。
通计28字的一首小诗,诗人用了两处反复,一处双关,两处对比,还有一问一答,每一句都像是信手拈来,未加雕琢,但每一句却都秀丽天成,美不胜收。这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原因所在!尤其是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人身居僻远的孤独失意,夜雨难眠的乡思愁绪,收悉问候的惊喜慰藉,盼望团聚的急切,摒弃前怨的豁然,共叙旧事的感慨,历尽变态的了悟,……仿佛都融在了这潇潇秋雨之中,点点滴滴,直浸入每个人的心底。
本帖最后由 星燃 于 2015-11-20 22:19 编辑
祝赵青山开设格律体新诗个人专栏!:handshake
http://www.gltxs.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511/20/221138ezfelema94gldm0a.gif http://www.gltxs.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511/20/221216bjgj1utnjbb7zigg.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