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会议纪要》之第二部分
二、中国新诗格律探索的历史轨迹为了促进中国新诗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逐步建立既具有时代性又有民族特色的格律体新诗,与会专家们对中国新诗格律探索过程和格律体新诗演变轨迹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的总结和细致的剖析。潘颂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立足于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相互对应,以缜密的求实态度将中国现代新诗格律探索概括为酝酿期(自“五四”到1925年)、建设期(1926年到1931年)、潜伏期(1932年到1949年)三个时期。许霆(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以开阔的当代视野和严实的历史品格把百年中国新诗格律探索划分为“开创期的尝试”、“多元期的发展”、“繁荣期的成果”和“新时期的开拓”四个历史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诗学观的得失进行精到的评骘。周仲器(江苏大学教授)的“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和雅园诗派)”和“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的精要(二字宜删)概括则得到了一些与会专家的认同,认为中国新格律诗建设的基本理论,由饶孟侃、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等人奠基,何其芳、卞之琳、林庚、胡乔木等人发展,直到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1994年“雅园诗会”达成的共识:“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再经过此后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经逐步得以比较完备。
也有学者如万龙生、丁鲁、孙逐明、王端诚认为,后一次浪潮应囊括新时期,这样表述:新时期以来,以邹绛和周仲器分别编选的两本现代格律诗选、卞之琳《雕虫纪历》、《何其芳诗稿》、胡乔木《你比月光更美丽》的出版为标志,开始了格律体新诗的第三次浪潮。1992年,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的成立,则意味着创作、研究力量的进一步集结。新世纪之初,《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现代格律诗选萃》和《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的相继问世,以及“东方诗风”论坛对格律体新诗的推动,则使之进一步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雅园诗派”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从严肃的态度出发,还是不提为好。
全文见——
http://www.eastpoet.org/viewthread.php?tid=17773&extra=page%3D1 此文可以视为《争端由谁挑起》的注释。
实际上乃是一份历史文献。 周曾指出,万、孙争论手法之一是“换言之”,把原意改换了(或把原文改动了)再说。例如万把常熟会议纪要改动了再说。他发了其中第二部分,关键的第四部分不发。就说第二部分,他在最后加了几句话,是纪要中根本没有的:“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雅园诗派’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从严肃的态度出发,还是不提为好。”靠改换文字的办法来和人争论,不是严肃的态度。“雅园诗派”的名称是我和周渡2005年发表在学报上的一篇长文《中国新格律诗的发展轨迹与历史流向——从新月诗派到雅园诗派》中提出来的。提出以后,当时并没有不同意见,2006年重庆诗会上也没有意见,万先生还让我写过两个词条,一是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二是雅园诗派(后来没有用)。到了2007年常熟诗会上,有不同意见,纪要中首先作了肯定,然后写了不同意见,但没有上引的一段话,有正式发表的文本为证(请大家看《现代格律诗坛》2007年总八卷)。万先生的加上的一段话不正说明分歧是从常熟会议开始的吗?靠说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无法把常熟会议纪要的全文发到贵网上,否则一切问题就容易明白了。我苦于没有纪要正式文本的电子稿,只好由他们乱说了。 一场争论到不顾事实的程度,我感到悲哀。观点可以不同,事实不能不同。当然乱改动人家的原意更不妥。周仲器。 原文俱在,悲哀什么?
事实俱在,谁在不顾?
苏州宣言,为何流产?
历史遗憾,无法弥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