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现斌 发表于 2022-7-9 21:33:25

田园忆趣

田园忆趣
      淼之龙
   改革开放40年来,农家乐作为一般消费群体和乡村旅游体验观光方式,蒲江范围的每个村落都可找到一家或多家这样的餐馆。
   这不,今天我们就在张塘村田园农家乐团聚了一次。这是我的大姑家大表姐的公婆去世,由于疫情禁止在自家屋里办酒碗,所以就在本村的这个农家乐摆了十余桌酒席,让我们亲属有机会团聚。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姑从长秋山西山顶嫁到了东山顶一个简朴的家庭。大姑父是个传统、勤劳的汉子,一心想要一个儿子,然而从老大至老四都是女儿,最后超生了第五胎才有了个“幺疙瘩”表弟。现在,幺疙瘩表弟的儿子去当兵都四年了。
    当年我少小离家读书和当兵,所以对表姊妹都不是很熟悉,回蒲江工作后多次接触有了亲情,每每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大家都感觉有依稀的过往,心里非常温暖。大表姐经常说:小时候每年到你们家,就见到你两兄弟(大表姐年龄大于我又小于我哥)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不是在家做作业,就是见不了人上学去了。
    今天大表姐特忙,午餐后,我招呼不喜欢打牌凑热闹的二表妹、二表妹夫和四表妹、四表妹夫一路去散步爬凉风嶺。
      凉风巅是长秋山顶的一个垭口,是蒲江通往眉山的主要乡村干道之一,田园农家乐刚好在这条路边上。
    走出农家乐大门,路的两侧不时出现一幢幢花园式别墅,十分精致,相对陈旧的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民房也粉刷得亮丽整洁,田地果林间沟渠用∪型水槽规整得整齐平顺,时至浓冬,依然不减新农村的繁荣气象;时令的啵啵菜、花菜、青菜在果园地边跷首期盼;绿色青草散播橘林下;墨黛的长秋山脊雄奇的静卧在白云蓝天之间。      
   这条道路现在已经是水泥路了,我们沿着水泥公路,慢慢地边走边聊往凉风顶方向出发。蒲江河的两岸全都是柑橘、梨树、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了,没有过去的麦田、油菜田、冬水田。
   对于路边的红橘、蜜橘、齐橙、血橙、夏橙、碰柑、耙耙柑、不知火等果子橘林,表妹表妹夫们好象是如数家珍,对各型果树品头论足,什么土质贫脊啦、枝条嫁接过高啦等等,不亦乐乎。我只是个听众和看客,不时发出好奇的追问。
   转眼来到半山,我们极目远眺,整个蒲江大坝都被柑橘的薄膜笼照得象白色星晨,或大片或小片,从山脚一直延升到远方的五面山外。二表妹夫说:你看看,快过年了,柑橘销售了多少嘛?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百分之五至十吧?也许大家都还在等着好价钱呢!
    山坡上,有很多大片的脐橙、血橙、夏橙,因为它本身耐寒没有包裹,也没有覆膜的,红红的果子在绿叶间象闪光的金子,让人无比喜爱,涶涎三尺。
   山谷中,公路贴着悬崖岩石,我们差点与岩石来个亲蜜碰嘴。公路上过往人车少,不时也传来摩托与大小车辆的鸣笛声,让我们不感觉深山的恐惧。峪谷中,有一片片的磁竹林焉然茂密无比,这是上世纪末响应号召普遍种植的纸板厂原材料,当年一斤2毛钱的磁竹让老百姓兴奋不已。如今却落个4分钱一斤还要包砍包装车,磁竹自然被冷落了。
    国家兴起了封山育林,把小碗大的黄角树也挂上了珍稀树种的牌,大家都唏嘘不已。还有小脸盆大的马尾松、柏树、楠树、樟树等,这些自然是名门之后。至于黄角树倒是十分的贱,只要有水,杄插繁殖特别能活。大家都说,现在不敢砍一株树了,搞不好就吃牢饭了。
      所以,半山至山顶,除几年前毁林开荒种的果树外,没有了新开果林的痕迹,也没有死枯树木的大片残枝。半山也有苍翠茂密的古老枞林,各种树木争奇斗艳,飞禽雀鸟穿梭其间,保持了自然生态的本体,十分让人舒服。
    路边上的野樱桃树已按耐不着春的渴望,树丫上好似花苞在蠢蠢欲动了,老梧桐树的叶芽也开始发涨了。金银花藤依旧是嫩嫩的叶尖儿,轻盈地爬在篱笆墙上,炫耀着漫妙腰枝。
    二表妹小我几个月,她小时候掉进了自家门口的水塘里被人救起,伤害了神经有些口吃,头脑反映迟钝,奶奶和母亲都十分叹息,说:可惜了这个姑娘。但吉人自有天相,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在政府的支助下读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深圳某大学教授。表妹也在深圳的带外孙活动中学习了不少见识,经常一个人行走在老家和深圳之间,说话思维也大有见地,谈到外面的世界她也头头是道。当刮目相看了。
   渐渐的我们到了凉风巅垭口。站在垭口,南望眉山北眺蒲城,惬意盎然,加上有点毛毛阳光,虽有微风,呆上十数分钟也不觉寒冷。我给表妹们说:来,我给大家照个相吧。一会儿两张合影便定格在凉风巅上。突然,迎面来了两辆豪华摩托赛车,4个小伙儿来到我们的身边,他们是听说凉风巅的风景好,从眉山过来游玩的。
   看来,这里是个宝地,要成网红打卡处了。
      巅上有个凉风巅水库。汶川“5 . 20”大地震后,这座水库和蒲江县的四十多座水库一样得到了坝体和设施、环境的全面维保。现在水清碧透,绿影天成,里面有珍稀的动物野鸭子。冬阳下一群野鸭子在水面上画出一道剪形微波徐徐而去,让人感到十分的闲适。
凉风巅垭口有一对联体电杆高约30米,是上世纪60年代初安装的。据同餐桌上的一位85岁老者讲:当时没有公路,他还是个壮小伙子没结婚,那对电杆是他们一组劳动者从眉山晋凤的山脚底人工抬上山顶的。一天一组人抬两趟,每趟抬一截,这两根电杆每根3截,是拼接的。当年他们用了3天时间才将这每截十米长的6截电杆抬上山顶。当时全是小蹊小径的荆棘枞林,全靠手工抬拖,拐弯抹角的想起都难,电杆又十分金贵,搬运工作十分辛苦。
   我们也知道是80年代后这山区农户才通了照明电。并且大多时间是白天有电晚上停。当时电力主要保工业和农业生产,照明还是次要的。
   晚餐后,我走在张塘村田园的大坝上,又一次回头望见凉风巅垭口上那两支孤傲的电杆。也许,它正俯视着蒲眉间世事的变迁吧。

桃园郎 发表于 2022-11-25 20:59:38

欣赏学习!祝老师创作精彩连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田园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