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
(2025年3月10日四川大学“成渝双城对话——新诗的现状与未来”交流会上的发言)
余小曲
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是当代中国诗歌领域的重要现象,其历程既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格律的传承,也展现了现代诗歌的创新活力。
四川格律体新诗与中国新诗同步诞生,重庆巴县籍“新月派”诗人朱大枬被称为“最早尝试新格律诗的新月诗人”,早期还有重庆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尝试古典诗词与民歌的结合探索新体诗。到50年代重庆万县籍诗人何其芳提出“现代格律诗”探索,至今产生重大影响。之后对格律体新诗推动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邹绛、万龙生、王端诚等。川渝拆分后,这些诗家地域范围集中于重庆,四川范围虽然也有追寻“新月派”诗歌风格的诗人,未见有影响力显著者。
这里仅就2000年开始的四川格律体新诗发展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历史溯源与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文化活动与区域联动、川渝合作与全国影响、未来展望与挑战五个方面。
历史溯源与组织建设
新世纪,四川格律体新诗的探索从2005年开始,四川诗人余小曲多次参与重庆以“东方诗风”网站为据点的格律体新诗创研活动。2006年3月,余小曲在成都建立“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成为自“格律体新诗”这一诗学名称诞生以后,全国第一家直接使用该诗体名称命名的网络交流平台。随后张先锋、李长空、谭宁君等四川籍诗人陆续出任网站管理员,逐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注册会员近4000人,辐射全国的格律体新诗创研群体。网站连续多年通过组织“春季诗赛”,促进格律体新诗的交流创作。并且,成渝两地“两网”诗人线上线下逐步形成了联动机制,揭开中国格律体新诗探索新篇章。
2006年6月,四川诗人李长空在百度以“格律体新诗”用户名建立同名主题空间,推介宣传格律体新诗。2008年11月23日,李长空在“百度百科”建立“格律体新诗”词条,收录了格律体新诗发展进程的部分重要资料,对推介格律体新诗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2008年8月,以网站为组稿基地的内部交流刊物《格律体新诗》诗刊在成都创刊,这是我国新诗诞生近百年来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以该诗体名称来命名的专业诗歌杂志。主编余小曲(晓曲),副主编李长空、张先锋、谭宁君、许岚,编委付显龙、许岚、李长空、张先锋、余小曲、谭宁君,均为四川籍诗人。
2017年4月,由四川诗人余小曲等发起,经四川省诗词协会批准,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简称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在成都市新都区挂牌成立(川诗协【2017】2号),至此中国第一家依托省级社团的格律体新诗创研机构正式设立。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聘请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杨牧,时任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滕伟明,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出任顾问。机构领导包括,会长余小曲,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宁君,副会长尹才干、丛守武、李长空、肖体仁、张先锋、段永(按姓氏笔画),后增加副会长郑泓,来自四川各地40余位诗人成为首批成员。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的成立,开启四川格律体新诗发展新局面。
创作基地建设方面。2017年9月24日,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邀请“中国格律体新诗进四川”的诗人们走进升庵故里新都马家,举行了“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马家镇创作基地”授牌仪式,这是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的第一个基层创作基地。2023年12月9日,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重庆市永川“格律体新诗创作基地”在重庆永川青峰镇 “桂缘山庄”挂牌,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有了第一个省外基层创作基地。
在新媒体方面,搭建了“格律体新诗”公众号平台,配合推介格律体新诗。
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
1. 理论创新
四川格律体新诗依托“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并《格律体新诗》诗刊与重庆“东方诗风网”并《东方诗风》诗刊,团结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诗格律探索者,在格律体新诗的理论架构上,通过在“中国格律体新诗网”构建格律体新诗规范和“东方诗风网”构建格律体新诗谱系,形成了“两网两刊”以万龙生“三分法”为原则,即诗歌体式分为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三类,并基于“完全限步说”和“对称审美原理”构建规范体系。这一理论在《21世纪中国格律体新诗宣言》中被明确阐述,成为创作实践的指导方针。
随着创作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余小曲提出了《格律体新诗审美规范概论》和《标点符号在格律体新诗中的运用》;李长空提出了《格律体新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文论,进一步丰富了格律体新诗理论。
余小曲还以《格律体新诗》增刊形式编印了《中国格律体新诗论集》,收录了新诗诞生以来与格律体新诗紧密相关的建设性理论。
在格律体新诗理论评论发表方面,余小曲多篇格律体新诗理论评论发表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吕进主编的《诗学》专刊,李长空有关格律体新诗的理论评论也在西南大学《诗学》、《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武汉大学《写作》、《上海诗人》等刊物刊发。李长空有关格律体新诗的诗论诗评还被北师大附中、人教版新课标等试卷选用。
2. 创作成果
四川格律体新诗诗人通过“两网两刊”及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省级报刊和成渝两地省市级和地方内刊、新媒体公众号平台等积极展示创研成果,通过纸质刊物与网络发表格律体新诗作品数千首。
刊物阵地:《格律体新诗》自2008年创刊以来,截止2024年末已推出26期(27-28期编印中),《东方诗风》已推出30期,四川诗人持续发表作品,形成了稳定的创作群体。尤其是,国家级刊物《中华诗词》《中国文化报》《中国企业报》、省级刊物《四川文学》《西南商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等公开出版刊物及其成渝两地省级内刊《诗词四川》《重庆诗词》《重庆艺苑》《四川诗人》《四川诗歌》《春风诗人》等都有四川籍诗人格律体新诗刊出。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刊《诗词四川》还为格律体新诗开设了专栏。
- 诗集出版:2021年,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联合重庆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推出了由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主编的《格律体新诗集萃》丛书,该丛书包含四川籍诗人余小曲《余音未了》、张先锋《一路向前》、郑泓《十四行诗选》、段永《脉络之间》四部诗集。
除上述四部诗集外,出版以格律体新诗为主的诗集有余秀英《秋声》、周元红《爱在桂湖等你》,出版含有格律体新诗的诗论文集有余小曲《五格文化》、李长空《李长空诗论选》等。此外,入选各类公开出版的诗歌文学选集达数十种,部分格律体新诗还被翻译成英文等。另外,诗人以非正式刊号编著的格律体新诗集未纳入统计。
文化活动与区域联动
1. 学术交流
四川格律体新诗群体多次举办全国性诗歌交流活动。
2010年10月29-31日,在成都市新都区锦水湾新岛山庄举行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五周年庆典”暨格律体新诗创作研讨会。来自重庆、上海、湖北、北京、西藏,四川自贡、达州、广元、眉山、南充以及成都部分市县及本区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诗学同仁近四十人出席了庆典活动。中华诗词网等全国十多家知名诗文网站、文学社团及数十位专家学者诗人发来了贺电。尤其是,本次活动得还到了成都市作家协会、新都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和区作协的支持与指导。
2012年7月,四川诗人余小曲、张先锋、刘善良在参加“关于格律体新诗的酉阳论坛”之后,9日回到重庆的与会诗人和理论家又聚会于“东方花苑”饭店继续探讨,取得一致意见,发布了《关于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东方宣言》。这是有关格律体新诗的第一个宣言。会后,四川诗人谭宁君、刘万辉、袁晓、边凌雪等以网络签署的形式签署了宣言。
2016年,在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和成都市新都区作家协会的策划组织下,10月28-30日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了“中国格律体新诗新都论坛暨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十周年庆典”。来自重庆、安徽、江苏、西藏等省市区和四川省内自贡、德阳、广汉、眉山、达州、成都八个区市县以及新都本区100余文化领导、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还面向全国格律体新诗诗人颁发了创作成就奖、理论成就奖、双语成就奖、新人奖和推动成就奖五大奖项,这是中国新诗百年来,格律体新诗领域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综合性设奖表彰。
2017年,在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的策划组织下,经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两网两刊”、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联合发起,于9月23日在四川西华大学成功举办了“新诗百年•中国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并通过了《21世纪中国格律体新诗宣言》,明确提出继承闻一多、何其芳等先驱的新诗格律探索精神,强调诗歌应兼具音韵节奏与规范体式,成为四川格律体新诗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四川格律体新诗发展乃至全国格律体新诗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来自重庆、上海、北京、湖北、安徽、山东、湖南、四川,以及西华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河北邯郸学院武安分院的学者、诗人、学生共60余人出席。四川诗人余小曲、张先锋、丛守武、尹才干、刘善良、段永、付志立、何适、向东、魏紫、刘现斌、陈晖等15人出席活动并签署宣言。9月24日,与会诗人前往新都马家镇采风,由“两网两刊”联合举办了“四川•马家镇•东方诗风中国格律体新诗诗家行吟状元故里”系列活动。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由“一会一院“,即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与重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格律体新诗成都古镇釆风行”,成渝30余位中国格律体新诗作家诗人,4月23-28日从新都出发,经行五凤、洛带、黄龙溪、平乐、安仁和新繁六个历史文化名镇采风创作。此行一路得到各区县文朋诗友,成都文旅集团和新都区统战、文联、民盟、作协、新繁镇党委政府等的大力支持,见证了古镇新貌,创作发布歌赞天府古镇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诗歌200余首。
2022年,在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和成都市新都区作家协会的策划组织下,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指导,新都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新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新都区作家协会、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承办,重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协办的“喜庆党的二十大 升庵故里传诗情”——成渝格律体新诗成果展暨升庵故里采风创作活动于10月29日在新都西南石油大学石油缘宾馆隆重举行。展出由著名诗歌理论家、西南大学吕进教授主编的成渝两地作家为主的格律体新诗集,包括由重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组稿推出的《当代格律体新诗集》和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组稿推出的《格律体新诗集萃》两套格律体新诗诗丛共15部作品,其中四川诗人四部。同时也是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推出的《格律体新诗集萃》诗丛首发会。这是全国首次集中展示格律体新诗创作成果。来自四川、重庆、山西等地60余位诗学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上述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强化了四川在格律体新诗领域的话语权。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系列采风活动,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诗体“格律体新诗”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尤其是,中国格律体新诗成都古镇行,中国格律体新诗进四川,格律体新诗走进升庵、艾芜故里等,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激发创作灵感,推动了诗歌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川渝合作与全国影响
2017年4月,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成立,随后重庆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相继成立,成渝两地形成“一会一院”的协同发展格律体新诗新格局,共同推动成渝双城在诗歌领域的深度合作。
“一会一院”共同组织的有全国性影响的研讨交流活动就有,2017年9月,中国格律体新诗进四川;2019年4月,中国格律体新诗成都古镇行;2022年10月,成渝格律体新诗成果展等。此外,成渝之间小范围的格律体新诗交流活动不断,为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发展相互助力。
特别是2016年的“中国格律体新诗新都论坛暨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十周年庆典”,收到来自港台在内的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及境外美国、新西兰、新加坡、越南等的社团领导和大学院校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发来的贺电、贺词、和信、书画题赠等近200条(件)。国际在线、人民网、中国网、今日头条、中国文明网、中国诗歌网、四川文明网、华龙网、四川文化网、中国大学生在线、西南石油大学新闻网,网易、新浪博客,微信平台等媒体已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或广泛转载,形成全国性影响。2022年的“成渝格律体新诗成果展”,成渝两地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成渝外媒体也大量转载。
四川与重庆的协作成为格律体新诗发展的核心动力,两地联合出版的诗歌丛书被诗歌理论家吕进评价为“照亮中国新诗‘二次革命’的明灯”。这种合作不仅限于创作,还包括理论研讨、刊物互通,形成了“川渝诗学共同体”,推动格律体新诗从地方实践走向全国视野。
在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团队“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的带动下,取得突出创作实绩的外省级诗人主要有北京任雨玲(出版有格律体新诗双语诗集《雨中百灵》),安徽汪德国(出版有格律体新诗集《雪狐新月》),云南杨丽芳、马世成,河南彭三县、李治国(木子轩),天津刘贵宝、山东刘鹏(柳蓬)、上海马德荣、海南西铁、河北郜玉萍、贵州汪常、湖南林丹、黑龙江林连荣、吉林黄必泉(已故)等,涉及十多个省市,他们都创作了上百首符合格律体新诗“三分法”规范的作品。
四川新世纪格律体新诗建设成就已引起了新诗格律理论家门的关注,并成为格律体新诗研究的重要史料。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四川格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成果斐然,但仍面临读者接受度、自由诗占主导等挑战。我们呼吁有更多的诗人参与践行“诗体重建”,通过教育普及与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
继续加强理论、评论建设,进一步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新诗格律规范,增加格律体新诗定型诗体的探索。通过各类平台活动加强宣传,扩大格律新诗认知范围,化解一些人认为“格律体新诗没有平仄就不是格律诗”的误解;带动更多诗人参与格律体新诗创作,多出优秀作品,用作品说话,最终形成古典诗词、无韵自由新诗和格律体新诗“三足鼎立”的中华诗学繁荣新局面。
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媒介(如美篇平台、公众号)推广作品,同时深化与高校合作,培育年轻创作力量,以实现“新诗的盛唐”愿景。
面对AI人工智能对写作的冲击,已引发诗人作家的恐慌。的确,就目前来看,Al诗歌写作与评论水平均已超越普通写作者,但它还是取代不了优秀人类的写作。第一,AI的写作是程式化设计的,它是对已经通过网络呈现出来的认知的重新组合,对于还没有呈现在网络上的,或者他抓取不到的信息,它无法使用。第二,AI不具备人的创新性思维(将来行不行不知道),只要AI不具备创新性思维,就取代不了有创意的人类写作。第三,人类是表达适时发生的情感,AI是机械地执行人的指令。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AI辅助创作,提高创作质量与速度。
这里需要特别点提的是,AI人工智能已经接纳了各类诗体形式创作,包括格律体新诗创作,只要你提供格律规范要素,它就能生成你想要的形式。客观地讲,AI写作的出现已倒逼人类写作创新,否则你将不及AI写作。当然,如果利用好AI辅助创作,每个人都可能做得更好。因此,我们一方面完全可以借力AI人工智能提升创作水评,另一方面诗人们同样也是在用优秀的创作去丰富人工智能信息库,提升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
总之,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丰富了“蜀诗文化”宝库。既是对百年新诗传统的回应,也是地域文化自觉的体现。通过理论创新、创作实践与跨区域联动,四川正以独特的诗学路径,为中国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论
1、万龙生,《重庆:格律体新诗的重镇》
2、百度、AI检索各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