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9-14 13:02 编辑
五
作为一个诗人,黄淮有一个宏伟的构想——建造一座集中华诗文化之大成的“中华诗园”。
早在 1990年,黄淮就在他写给诗友丁元的诗中,提出了这个设想——“求同存异要以爱塑魂 /共建一座诗人的花园”。黄淮视之为:“诗人的花园天下奇观/地球村里又多个景点 / 推动人性的演变过程 / 真善美智爱进修学院”。他把这个花园称之为“中华诗史的微缩景观”。
1993年,黄淮再度赋诗丁元,把“诗人的花园”具体化为“中华诗塔” 。在他心中的蓝图上,“ 建一座诗塔上不封顶 / 一砖一石一册册诗集 / 中华诗塔的高度难测:/ 天天升月月升年年升 / 标志出诗坛辉煌成果 / 这样一代代不断加高 / 诗心不死诗塔就活着”。诗人对自己的这一构想充满自豪—— “ 诗人花园的一个景观/中华诗国的丰碑一座”; 同时也充满自信——“诗塔不是诗人的梦幻 / 一代文明的智慧雕塑”。
1994年的雅园诗会上,黄淮和诗友们发起倡议:筹建中华诗塔,十大诗苑,中华诗书画博物院,建造“中华诗史的微缩景观”。
1995 年 1 月 14 日,《人民日报》记者邹大毅以《铸诗魂驻千秋——记诗人黄淮的“中华诗园”构想》为标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描绘了诗人黄淮“中华诗园”的宏伟蓝图:
这是一处园林似的建筑群,山、水、草、木、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门坊上,名家题写的“中华诗园”昭示着五千年诗魂的凝聚。园中最明显的标志是一座没有顶部的诗塔。这个诗塔,是由以《诗经》、《楚辞》为基石,按诗史发展的时代为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每一部传世之作都是筑起诗塔躯体的砖石。随着时代的前进,砖石有增无减,诗塔的高度不断升高,永无止境;历代诗集,均以砖石形式筑入塔身。诗塔也是一座诗的聚魂之塔,它收集已经作古的各代大诗人的形象、手迹、作品,也陈列一些大诗人的骨灰,让魂归诗塔,成为传世的无尚荣誉;每位入塔者,均有雕像陈列其中。
园内将有一座综合性高品位的中华诗书画博物院,充分发挥书画和科技载体功能,亦诗、亦书、亦画、亦影,展现中华诗史各个光辉时期的伟大诗人,有他们的作品、手稿、遗物、照片、文房四宝等等。人们将在这里 “以诗开慧,以爱塑魂”,领略中华诗坛素以爱国为魂的蕴味,浏览古今诗坛的历史画卷;人们将在这里学诗、讲诗、观诗、画诗,沉浸在诗的海洋中,吸吮中华诗魂的精髓。
沿着园内曲径,人们可以遍访历代名家诗园——与屈原一同泪洒“汩罗江”, 和陶翁共探“桃花源”,品茗 “杜甫草堂”,换盏李白“醉仙酒楼”,乘白居易“琵琶船”,游陆游“沈园”,甚至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园内僻静处,历代大诗人的雕像散落其间,似在吟诗,作诗;历代名诗佳句的碑石联袂成林,让中华诗风在林中荡漾,万代流传。
记者也敞开喉咙,替诗人鼓与呼:
“呼唤天才的设计师,呼唤不朽的奠基者,更呼唤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戮力同心,给人类开辟一方绿地,为诗国立座诗的丰碑!”
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所有的知名诗人贺敬之、公木、雁翼、臧克家、艾青、屠岸、石祥、丁芒、丁国成、钱光培等等,都积极响应,纷纷建言献策,为“中华诗园”的筹建奠定了广泛的舆论基础。
20年来,黄淮也为筹建工作呕心沥血。从学会成立之初到如今,黄淮已经奔走了20年,至今还在努力奔波。
曰:从和诗友创办全国第一家自负盈亏的诗刊《诗人》月刊,到提出“中华诗园”构想并与同仁付诸筹备行动(无论能否最终梦想成真),黄淮对于中华诗歌的贡献,人所难及。
从和诗友发起创办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并主编会刊《现代格律诗坛》,到试验九言诗的所有体式,并成为中国九言诗各种体式集大成的诗人,再到发现、推进353小汉俳走向成熟,再到试验735小令体几近成熟,再到各种微型诗体的综合试验,再到为寻求对于自己的突破和超越的“自律体”的试验(无论引起多大争议,无论是否能够成功),黄淮对于现代格律诗的贡献,都可圈可点。
黄淮自律体是否能够成为现代格律诗的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还有待历史检验。但认识黄淮自律体,不能简单地仅仅将它当做一种诗体来研究,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这是一位几乎尝试遍了所有的新格律诗体的诗人,力图为新格律找到更大自由的格律规范的一种现象。
捷足先登,敢为人先。做事先人一步,思考高人一筹。对于过去,永不满足,对于自己,永不满足。永远都在追求,永远都在前进。黄淮就是一溪活泼泼的流水,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会沿着什么渠道流动,但他总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前进,前进。从九言体(多言体),到微型诗(汉俳),再到自律体,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期盼黄淮能够梦想成真!
正是 创新诗体黄淮心 中华诗园黄淮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