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7|回复: 3

第六十四回 诗路漫漫修远兮 骆将上下而求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7 15: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9-27 15:12 编辑

第六十四回     诗路漫漫修远兮        骆将上下而求索

死水吧
============================================================================
   
话说以研究新诗与诗歌理论为主攻方向的吴越才人骆寒超,是一位学术的多面手。他写新诗,写新诗评论,写新诗史,做诗人、流派、诗潮研究,更从事体系性的中国诗歌本体论建设。他以诗体、诗质、诗潮进入新诗研究,更以诗体、诗质、诗潮为基点建构着中国诗学体系。骆寒超的一生,是在诗路上艰苦跋涉的一生。他的诗学理论,也成为新时期新诗格律化的主要理论基石。

   
骆寒超,原名骆运启,笔名伊频,1935年出生于诸暨市枫桥镇,195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文学界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多年。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1988年调入浙江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浙江大学文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转聘为教授。2000年正式退休。2001年起,受聘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现代文学教授。历任浙江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诗学研究,出版有诗学理论著作《艾青论》(1982)、《中国现代诗歌论》(1984)、《新诗创作论》(1990)、《骆寒超诗论集》(1991)、《新诗主潮流》(1999)、《艾青评传》(2000)、《骆寒超诗论二集》(2001)、《20世纪新诗综论》(2001)、《艾青传》(2005,与人合作)、《论新诗的本体规范与秩序建设》等,还从事新诗创作,出版诗集《伊甸园》、《三星草》(与人合著);主编《当代创作艺术》、《现代诗学》、《浙江诗典(1976-2006)》等。
   
骆寒超接触新诗很早,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在朱自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读到自己在绍兴中学的语文老师何植三的十几首小诗,被这些分行排列的的文字的魅力所吸引,一生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语文老师宋清如是1930年初就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具有现代派风格诗作的女诗人,受其影响,骆寒超又接触了艾青、田间、聂鲁达等中外诗人的大量诗作,并开始学习写诗。16岁就在杭州当地的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1953年,高中还未毕业,就以同等资历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其诗集《白茸草》首篇的《风雨亭放歌》,是南京大学读书时的习作,那年他才18岁。
     
大学期间,骆寒超曾写过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论殷夫的,题目叫《白莽—无产阶级的诗人》,在南京大学“五·二零”科学报告会上宣读了,后来又在南京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汇刊》上发表,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时间是1956年。另一篇是《论<女神>的浪漫主义》,得到文坛前辈冯雪峰的肯定,并推荐《人民文学》发表。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选题是《艾青论》,论文审阅答辩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导师陈瘦竹先生还说他是个偏于探讨理论规律的人,将来可以往诗学理论方向发展,并因此向学校和系里提出把骆寒超留在自己身边做助教。然而,随着“反右”的开始,1957年8月,革命诗人艾青成了右派,研究革命诗人的学生也成了右派。年仅22岁的骆寒超就这样被分配到浙江温州郊区的永强中学,开始了长达22年的漫长的教书生涯。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骆寒超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学问学术的天地里执着地求索着。工作之余,他背着人读了很多作品,翻译了许多诗歌,特别是俄罗斯一些诗人的诗,还写了很多在当时根本不求发表的学术论文,比如《臧克家论》《郭沫若论》,对新诗派徐志摩、现代派戴望舒诸如此类诗人的研究,他写了大约有100多万字的研究性文章。不光如此,这时期结识的两位右派朋友——儿童文学家金江,“九叶派”诗人唐湜也对他进行诗学探求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那时,他对于新诗,就开始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歌抒情艺术如何创新,二是诗歌语言和意向构成的关系,三是有关新诗形式的。1960年代初新诗形式问题讨论在全国展开。自由体诗与格律体诗哪一类好莫衷一是。何其芳提倡现代格律诗,骆寒超很赞成,他还写了一篇《诗的格律与现代格律诗》,认为新诗形式的根本点在音组有机组合而成的节奏。新诗的节奏有两类:委婉型和前进型。这两类节奏前者是建立现代格律体诗的基础,后者是建立自由体诗的基础。
     
一九七九年,骆寒超脱掉了二十多年的“帽子”,由于他接连写作并发表了论郭沫若、艾青的几篇长篇论文,受到一直关怀他的恩师陈瘦竹教授的关注,于 1979年10月被借调回南京大学为陈瘦竹教授主编的《左联时期文学论集》撰写左联时期诗歌那一章。他一头扎进南京图书馆,废寝忘食,仅仅一周时间,就写成了五万字的长文《论左联时期的诗歌》。1983骆寒超又写成了一篇十万字的长论文《论晋察冀、七月、九叶三诗派及其交错关系》,由此构成1980年代对于诗潮流派研究的新诗主攻方向。
   
一九八0年代,骆寒超又由新诗研究逐步深入到诗学理论的探讨,拓展到三个新的研究领域:一是诗人个案研究,作品有《艾青论》,《论何其芳抒情个性的形成及其演变》;二是探讨新诗艺术的内在规律,作品有《论现代诗歌的意向艺术》、《论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论现代自由诗》;三是新诗形态研究,作品有《论现代叙事诗》、《论现代抒情小诗》。这些文章基点都在于探讨诗学理论及内在的规律性,后来被编入《艾青论》和《中国现代诗歌论》。
     
一九九0年代初,骆寒超出版专著《新诗创作论》,标志着他对于新诗诗体研究的兴趣的开始,有人曾评价它为新诗诗体研究方面“绝无仅有”的一部。这个时期,他还对新诗的发生做了系统的考察,写了《论中国诗歌向现代转型前夕的格局》、《论新诗草创期文体意识的觉醒与诗体解放的实施》和《论新诗草创期诗思意识的觉醒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论文,重点考察五四“诗体大解放”,正是这一场研究使他发现“诗体大解放”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后遗症在今日越来越明显,成为导致新诗式微的根本原因。
     
2002年,骆寒超申请的国家课题《汉诗诗体传统与新诗诗体建设》通过审批,于是全力以赴去完成国家课题,奋斗了两年半,60余万字的《汉诗诗体论》终于结题。《汉语诗体论》为三卷本,分别命名为《结构篇》、《语言篇》、《形式篇》。骆寒超认为:《汉诗诗体论》的写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他心目中的《中国诗学》作了体系定位,使他更加明确了中国诗学探求,将按“诗体论——诗质论——诗潮论——诗人论”的次序来确立体系构架。骆寒超把《汉诗诗体论》立论的基点定在汉民族中特定的思维形态上。新诗的思维形态也影响到旧诗与新诗在诗体上出现体系的不同,即:结构中,旧诗采用圆美流转来结构体系,而新诗则遵奉方美直向类;语言上,旧诗采用感发隐喻类语言体系,而新诗则遵奉线性逻辑类;体式上,旧诗采用回环节奏类体式体系,而新诗则遵奉推进节奏类,骆寒超就在这样一个理论构架中充分展开了对汉语诗体的全方位论述。
   
骆寒超在《我的学术生涯》一文中说:探求了一生,“直到现在我才算明确自己的学术性写作方向,即探求中国诗学。但探求中国诗学的规律是否也还有深一层的动机呢?说实在,也还有。这就是为了未来的新诗建设。
     
2004年3月,骆寒超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去巴黎进行中法文化交流,同行的西南大学吕进教授有一次和他在协和广场散步。谈起要举办一次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吕进教授问可有什么好题目。骆寒超不加思索地说:“新诗二次革命。”并写了《新诗二次革命论》予以专文阐述:新诗的“第一次革命”是诗体大解放,”第二次革命”是诗体大规范。从而为新世纪的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
   
现在,骆寒超依然每天看书、撰文,又开始了大约160万字的《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的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5: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9-27 15:13 编辑


                                      
                                                             骆寒超的诗学观
   
     一、今天的中国诗歌应以新诗为主,旧体诗当然也可以写,但不宜提倡,可提倡的是,总结旧体诗,从诗的质的规定性要求看还具有强大而悠久生命力的艺术传统融入新诗中,以确立和健全新诗的自身传统。这意味着:旧体诗须要总结经验教训,新诗要改革。
  二、新诗应大力引进域外资源,吸收全人类的诗歌传统经验,充实自身的艺术思路,健康地确立自身的表现格局。但这是为我所用,不能屈膝膜拜,照搬仿效。让那些喜欢回忆自己如何模仿西方某大诗人某一首诗的韵式、如何照搬他们的意象诗语、如何巧妙化用他们的构思之类言说少招摇过市。
  三、诗创作中少强调一点经验的传达,多总结一点体验的表现。要谈经验的传达,必须谈经验如何从境界中显示,也就是说,要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微妙感受中提炼出“真意”,也即属于智性的经验,这就能避免诗创作中理性的占山为王。
  四、新诗的语言要避开文言、白话、口语的言说,要从诗学的本质要求上去思考。诗歌的语言应该是隐喻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新诗基本上属于逻辑的语言,所以散漫、缺乏意象化的感性功能助长了理性推论的诗思表达。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未来新诗要接受古典诗歌语言的传统,以隐喻语言为基础,隐喻语言与逻辑语言相交融。
  五、新诗形式必须规范。自由诗可以写,但它不能是惟一的形式。要探讨现代格律诗,更要探讨词曲长短句节奏的自由格律诗。
  六、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要复兴新诗中的古典主义传统。
   
在骆寒超六十多年的诗学研究生涯中,除了诗学理论研究,伴随他的还有一生执着的,锲而不舍的新诗创作实践。正是新诗创作的切身体验,支撑了他以更加宽阔的视野进行诗歌理论研究与批评。
   
2010年出版的诗集《白茸草》,共收录了作者241首新诗,按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以来的顺序排列,基本反映了诗人一生的诗路探索历程。《白茸草》的后记中说:“从反映自己诗艺探求那种复杂混乱的角度看,80年代从《生命路》开始的那批自由体诗,从《塔玛拉》开始的那批格律体诗,倒也值得一读。”
   
1980年代,骆寒超已有写格律诗的自觉,特别是一批貌似抒唱爱情的人生慨叹诗,特别讲究格律,如《塔玛拉》、《幻望》、((碧色的辽远》、《缱绻》、《路亭》等。这时,诗人在语言上也开始实验自己的主张。他说:“新诗当然要立足于用现代汉语写作,但必须在与古汉语作双向交流中去完成现代汉语诗性化系统工程建设。”(《骆寒超诗学文集》第10卷,第449页)
     
90年代的诗有102首,几乎占全卷诗的一半,诗最多,可体式最少,就两种,除了每首五节四行体的《东欧诗抄》外,其余92首都是十四行诗。不过,这些十四行诗被他自己称为汉式十四行,体式的种类却颇为繁多:有24首不分节,十四行一气呵成的;有26首分两节,形成7, 7式的;有24首分4节,又有3种体式,4, 3, 4, 3式11首,4, 4, 4, 2式12首,5, 4, 3, 2式1首;有18首分5节,又有2种体式,2, 4, 2, 4, 2式11首,2, 3, 4, 3, 2式7首。另外,7, 7式十四行诗和4, 3, 4, 3式十四行诗差不多又都是同构体诗,即7, 7同构,4, 3与4, 3同构。这还只是在一首诗的内部行与行之间句式语言的对应同构。同构体在这儿的又一发展是在不同的几首诗之间形成同构。如《鹤鸽天》、《浪淘沙》、《凉州词》、《霜天晓角》四首同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五首同构,等等。写诗时要考虑每一行与其他诗的语言句式对应同构,增加了遣词造句的难度。第一首还算好写,后面的诗要以此为样板,句句同构就难多了。同构的几首十四行诗放在一起,并成一组,格式一样,像一束花,看着都爽心悦目。 由于这些诗本身就是同构体,加上诗篇间的同构,成了同构叠加,诗人把同构体这一结构方式在其诗体创造中发挥到了极致。
      
骆寒超曾与唐提、岑琦合出过一本“汉式十四行诗”《三星草》,由他执笔写的序中说: “我写了一百首十四行诗,但我只爱这个洋诗体的十四行诗:我爱在这个容量里翻出种种新花样——用各种章法结构、各种声韵节奏来写我的十四行。我尝试过‘4442’、‘4433’、‘4343’、‘3434’、‘77’、‘24242’、‘23432’等型号的诗节组合,甚至还尝试过全首诗不分节的;我讲究组织的匀称,以达到平列强化、对比烘托、转折递进的效果;我对诗行顿数的规范要求很严,音组型号竭力控制在三字音组、四字音组之内,很少越轨。”
     
他强调指出:“我们认为新诗不管怎么说总是要走律化之路的”,“具体点说,应把律化之路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基础上:在约束中显自由,在自由中显约束。只有做这样的双向交流,才能使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求得形式的规范化定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5: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9-27 15:22 编辑


         
辑录几首骆寒超的新格律诗。
风雨亭放歌
骆寒超
这鉴湖畔,启明星闪烁的地方
古城的巨手托起了一座山冈
在那啸傲的鹰隼栖息的峰顶
风雨亭正把纷乱的世纪眺望

多少次喷血的呐喊散入苍茫
山冈上草色青青又变成苍黄
每当乌云挟带着闪电掠过时
亭角的檐铃发出紫色的吟唱
今天我们来了,来自扬子江
越州,开花的大地无边芬芳
鸽哨在蓝天下悠扬白云遨游
遥远处湖水闪着金色的波光
啊,歌唱吧,祖国已升起新阳
“秋风秋雨”的时代早已经消亡
唱一唱:民族的骄子,安息吧
我们会活得像你一样的荣光
车过吴城

骆寒
早春的初夜车经过吴城
烟柳的长街有梦的氤氲
梆声敲沉了小镇的灯火
我在寻找你把双眼圆睁
可你在哪里呢,我的海伦
哪盏灯正守着你的青春
碧天上浮出了一痕眉月
茫茫白澄湖是我的哀魂。。。。。。
三危石
  
骆寒超

  今夜,三危石魂已飞了吗
  去探望三危山下的荒沙

  可那儿只有无边的叹息
  绝望的大海向生命告别
  被驼铃摇落在夜光杯里
  斟着一盅盅苦涩的世纪
  南国的小夜曲荡漾的时候
  案头的三危石加浓了乡愁
  红柳梢头是软白的炊烟
  西风残照里有霜笳连天
  正当黄羊的碎蹄声隐去
  漠天上,星星比玛瑙灿烂

  呵,我也勾起了旷远的怀恋
     推窗望天宇,何处是家园……
生之歌
骆寒超

你该是南天风绿遍山野
小城的画意在蝶迷沈园
威尼斯星水迷茫
波影里燕翼云帆
呵,莺歌海,柳浪滩
芳草天涯客心归何处  
人生咏叹于太虚庵

我乃成边塞马踏断谯楼
古镇的诗情是霜白幽州
高加索冰谷峥狞
笳声中南冠楚囚
呵,关山月,雁门秋
仰天长啸者路在哪里 
人生腾跃于古北口
梦思
骆寒超
告诉我:这可是你的美丽
古歌飘泊的塞纳河
有月桂太息
呵,天暗云低,幻象凄迷
黛尔菲卡的招魂中
雨霏霏
冥河边等你是珍妮
别说了,那正是你的辉煌
诗琴弹响的阿基坦
有人鱼歌唱
呵,月明星稀,梦思悠长
奥蕾莉亚的预言里
天苍苍
净界上引你是迷娘
鹧鸪天
骆寒超
给我苎萝村口的芳郊
浣沙滩碧水流藻
五月风里的鹧鸪天
绿遍古原草 
呵,烟霞烟柳,春情春潮
江南的鸠声唱彻 
故乡的春晓 

给我琴妮湖边的鲜花
圣母院钟声飘瓦
孤帆影里的鹧鸪天
情断珊瑚沙 
呵,远山远水,古堡古塔
异国的鸠声唱彻 
春晓的故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5: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9-27 15:18 编辑


曰:骆寒超的一生,是为新诗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奉献的一生,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骆寒超的诗学之路,从诗人个案研究,到新诗艺术规律研究,到诗歌流派、诗歌思潮研究,最终走向新诗诗体建设。他站得高,看得远,视野也更加开阔,诗学体系建构也更加完善(诗体论——诗质论——诗潮论——诗人论)。
      
就新诗格律而言,骆寒超的意义主要在于:一、从新诗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二次革命”之说,第一次是“诗体大解放”,第二次是“诗体大规范”,成为新时期新诗格律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石。二、将诗体建设建立在三大基础之上:结构、语言、形式,成为新时期新诗格律建设的主要方向。三,实实在在尝试了“十四行诗”的所有形式,成为“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为新时期新诗格律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正是        二次革命诗大成
         
                                十四行诗律大观
            
                参考资料:
                    《我的学术生涯》                  骆寒超
   
                  《新诗研究路上的跋涉者》        魏一楣
   
                   《骆寒超的诗歌创作》             袁忠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