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刀李征 于 2012-12-21 10:51 编辑
谈谈格律体新诗的戏剧化与精致化
截止目前为止,在我的诗歌写作中,究竟哪一首勉强能及格呢?思来想去,我个人还是看好我这首:《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叽叽叽
难道谈官语
官级几?
(2)
喳喳喳
哪敢说人话
屋檐下
《问燕子》通过移用独白、旁白。对白、场景设置与交换,通过诗句设计采用戏剧情景、戏剧场面、戏剧结构等,让诗剧的发展形如演出,情感就在场面的进展和组合中通过戏剧的假定人物(燕子)间接客观地自然流露。诗人虽是参与的角色,但更习惯置身于戏外,饶有兴味地观看着台上的一幕幕,俨然一个冷静地洞察世态的旁观者,只通过剧中人(燕子)相互间展开对话,刻写内在心理,表现冲突,这种技巧也许就是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许霆所讲的“戏剧对白体”。
《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戏剧情景)
(1)
叽叽叽------------------------------------------(独白)
难道谈官语--------------------------------------(旁白)
官级几?----------------------------------------(旁白)
(2)
喳喳喳------------------------------------------(独白)
哪敢说人话--------------------------------------(旁白)
屋檐下------------------------------------------(旁白)
(当年“中国格律体新诗五周年庆典”聚会上,晚上在四川新都的一家火锅店吃酒时,杨然先生曾谈及“新诗能不能拒绝抒情的零抒情问题”,我想“新诗的零抒情问题”其实就是诗写作由主观抒情向客观描写的转化问题。),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格律体新诗写作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这种格律体新诗写作由主观抒情向客观描写的转化应该是西方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诗发展的基本趋向之一。
据梁代沈约记载“夫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依据此原则,积累了将近200年的经验,才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唐人所谓近体诗。这种近体诗本身就富有它的铿锵抑扬的节奏感,音乐性异常浓厚。近体诗与词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连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
纵观“律”“绝”格式,都是按照沈约“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法则而调整建立起来的,它的平仄安排得衡量整体音节关系,务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与所表达的感情起伏恰相适应,才算合乎规矩,达到谐协美听的程度。“古体诗”多通过“逗”的对称以及有规律用“韵”体现出诗的“精致”。“律绝宋词”不仅通过“逗”的对称以及有规律用“韵”让“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进而显出诗的“精致”,还通过“平仄”让“句”与“句”、“字”与“字”之间产生了联系,体现出诗在文字方面的“精致”,堪称“国诗”。
随着语言的演化,“古体诗律绝词”虽然不能适应也不能满足现代语言的需要,但“古体诗律绝词”的精致性,特别是“古体诗律绝词”文字的精致性,的确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在新诗没有完全规范之前,“古体诗律绝词”至今仍很有市场,原因就在于,“古体诗律绝词”文字的“精致性”是新诗无法能与之相比的,不信你看那“律”“绝”,有了第一句,就能依据平仄等关系定出第二、三、四甚至五六七八句的字数与音调。《问燕子》只两节,每节采用小汉俳的“3/5/3”句式,可以算是对小汉俳表现体裁的一种丰富。再分析分析《问燕子》依据“中华新韵”而定的平仄声律:
《问燕子》
题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叽叽叽--------------平平平
难道谈官语----------平仄平平仄
官级几?------------平平仄
(2)
喳喳喳--------------平平平
哪敢说人话----------仄仄平平仄
屋檐下--------------平平仄
如果你问:为啥你要用“难道谈官语”而不用“莫非是官语” ?
“难道谈官语”是“平仄平平仄”,而对称的诗行“哪敢说人话”是“仄仄平平仄”,两诗行平仄交替相互对称。同时这种仄收的诗句读起来也显得怒拗有力。
“莫非是官语” 是“平平仄平仄”,对称的诗行“哪敢说人话”是“仄仄平平仄”,不对称,有孤平,就不合声律了。
《问燕子》通过让两节诗的字数对称,音步(相当于古体诗“逗”的作用)对称,音韵对称、平仄对称的声律追求,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显出诗的文字的“精致”,把“声律”运用在《问燕子》创作里,探索诗歌的音乐性,让《问燕子》更具音乐性,同时也可以让诗更具不可复制性,(记得在四川新都的“新岛山庄”举办的“中国格律体新诗五周年庆典”聚会上,万龙生前辈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谆谆教导我;“诗既然为诗,应该具有不可复制性”,《问燕子》也算是我对万龙生前辈谆谆教导的一点尝试吧。),走“诗歌合一”之路,应该算得上是明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