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2|回复: 0

网上诗话(17)公众对当下诗歌何以厌烦和背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0 16: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卓韦 于 2009-12-17 06:20 编辑

网上诗话(17)公众对当下诗歌何以厌烦和背离?

◆ 程文

[关键词]诗与人民   新诗前途


    平心而论,“公众对当下诗歌的厌烦和背离”,是一个应当承认和理解的事实。当年听到“读新诗除非给一百大洋”的话,往往不服气;时至今天,还耿耿于怀者固然也不是没有,但是硬是声嘶力竭地宣扬“新诗正飞翔于辉煌的空间”者,正如吕进先生所说“事实总在和这种论调不断地开玩笑。大家没有看到这种空间,相反看到的是危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道路》)
    首先,当下诗歌的要害,在内容上,是不少作者缺少与广大人民不能相与为一的爱憎与是非观,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的意愿、心理、道德与情操,歌咏和抒发的往往是个人的意趣、幽怨与爱恶。比如那些奇思怪想的荒诞诗,沉醉个人梦呓的哀怨诗以及赤裸裸的下体诗,怎么会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呢?难怪有人说:这些诗不诗文不文的东西,形式是舶来的也就罢了,内容怎么也从欧洲移植呢?又有人说:难怪把诗人称做骚人,专往下身下笊帘,已经不再是“离骚”,而是“捞骚”了!
    就创作方向与方法而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努力落实党的“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这才是当下诗歌繁荣的根本出路。
    其二,当下诗歌的要害,在形式上,自由体一统诗坛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双百方针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落实。对“几十年来,用白话写诗,迄无成功”的话,居然还有些人耿耿于怀,漠视广大人民喜欢格律诗的传统审美习惯以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然而自由诗一统天下的结果,居然是有不少青年人居然不知道世界各国诗歌都是以格律体为主的这个事实,不知道《国际歌》与《马赛曲》的原诗都是格律体;居然认为除了我国古代有格律诗,其他满世界一律都是自由诗,因此我国新诗只应当是自由诗,哪还有要什么创建新格律诗的必要。根本就不知道格律诗的形式是不能翻译的,根本不知道具有诗经、楚辞、五七言古近体诗以及宋词元曲传统的中国人民,早已造就和形成了具有格律倾向的审美习惯,和对格律诗具有强烈的需求。殊不知自由诗君临诗坛的近百年间,何以发生了旧体诗词的几度的崛起。
    目睹今天新诗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状,有些人也承认堂堂诗国的诗民在一天天逐渐消失,承认有些作者悄然弃笔而走,或者勒马回缰重操了旧诗,承认“公众对当下诗歌的厌烦和背离”这一昭昭事实。回过头来也清楚地看到了“五四”时代被砸烂的旧体诗词又再度崛起,反而成了老少国人的钟爱。大大小小的诗词学会此呼彼应,离退休老人你唱我和;家家诵读诗词之声琅琅,户户以小儿背诵诗词为荣。这已经形成了新时代时尚、家风和世风。另外,悄然兴起的格律体新诗也又兴未艾,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此,真的需要做一番彻底的反思了!当年泱泱的诗歌大国为什么居然今天出现了如此众多的“诗国叛民”?连诸多的幼儿也发出了叛逆的声音:君不见那些流传至今的“唐宋绝句”已经成了学龄前儿童学诗晨读夕诵的首选,成了人前显耀的骄傲?而对那些自由体的新儿歌“孩童摇手连说不”!原因何在?用鲁迅的话说,“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其三,当下的多数自由体新诗已经丧失了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应有的品牌,正所谓“‘白话诗’成了丢了底下一个字的‘白话’”。对此,居然有人抱残守缺。去年九月末的重庆的“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每人发言只限10分钟,居然有人宣扬:新诗不拘一格好,不压韵好;不拘一格不压韵才好读,于是抓本自由诗读起来;“不拘一格不压韵更好唱”,于是又抓起自由诗唱了起来……到底读诵得如何?到底歌唱得怎样?当时没人评价……这使我想起了诵读绝句的孩童那种笑眯眯地摇手连说不”的表情……
    那些越写越散、越写越长的诗,居然还要开朗诵会,而且一定邀请知名的朗诵家以及作者。唔,“悟”出其中的奥秘了!另外,那些年轻作者朗诵自己创作为什么非拿稿诵读不可?唔,我又“悟”出个中的机关了,——自己都背诵不下来吧?
    ——不必讳疾忌医,自由体在形式上的确是需要认真规范一下了。要知道,民间诗歌远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诞生了。那时所以能够流传,首先,内容必须是人们的心声;其次,形式必须是精炼、整齐、压韵的,这才便于记忆、背诵和流传。否则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么会流传下来呢?
    其四,事实上,早在自由诗以占领者的姿态君临我们的民族诗坛时,高声倡导“作诗如作文”和“形式的绝对自由”的诗坛领袖们,被推崇为“第一本新诗”的诗集里,不也都有新格律诗吗?《尝试集》里的《蝴蝶》、《诗与梦》不都是成熟的格律体新诗吗?《女神》里的《Venus》、《女神之再生》不也都是成熟的格律体新诗吗?另外,再如郭沫若《瓶·之十二》不就是成熟的四步九言诗吗?而《瓶·之二》、《瓶·之三》不也都是用三种长短诗行配合重章叠句等多种格律因素构成的全诗一式的参差体格律诗吗?
    具有深厚诗词基础的人,自然会不自觉地写出格律体新诗来。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成熟诗例选入《中国新诗格律大观》的154位作者中,精通新格律理论的不是很多;入选的357首成熟的诗例里,属于有明确理论指导而创作成该诗例的,比例也并不多;所以能写出如此成功的新格律之作,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民族诗歌修养,已经把握了我们的民族语言,驾御了格律诗语言的规律。有无这种学养和基础,写的同是自由诗,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而且可以预言,这样的人回归格律化之路是必然的。
因此,一要看到此一时彼一时,破坏旧形式时代说的话,到建设新形式的时代就不一定再适用;连当初的提倡者本人都不一定继续奉行。郭沫若后来不仅大量写旧体诗词,而且也有意识地写新格律诗。1958年匆匆赶写的诗集《百花齐放》(101首诗),有明显的格律倾向:每诗一律两节,均为整齐体;其中《白兰花》比较成熟,其余大多都有一节成熟。这是十分典型的例证。
    其五,作为当年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站在时代的涛头浪峰上,顺应时代的潮流,借着运动的伟力,以不拘一格的形式,粗犷高昂的歌喉,英姿勃发地放歌过大时代的风雷,砸烂和扫荡了包括旧体诗在内的一切旧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成绩是不能漠视和低估的。然而处在社会大步前进、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学艺术急剧转型的今天,要正视现实,是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影视文学正以胜利者的雄姿占领着文化市场,新诗已经不再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新宠和骄子。应当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全面振兴和繁荣我国当代诗歌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些丧失了品牌,满足不了人民需求的文学形式,面临生存危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抱残守缺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各种诗体实行百花齐放,我国的当代诗歌才能真正“飞翔于辉煌的空间”,我们才会有希望像盛唐那样创造出灿烂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2007·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