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5|回复: 0

诗歌与歌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诗情画意 于 2015-11-22 14:10 编辑

“歌诗”一词的概念最早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后来作为歌词的代称,得到了诗人、词家和音乐文学理论家的一致认同并延用至今。远自史前人类文明开始,原始人结束茹毛饮血的低等生活方式,开始学会用火、使用石器和从事简单的劳动开始,就用哼唷哼唷的原始发音作为劳动号子,形成了只有单一节奏(尚不会抑扬顿挫和起承转合的音韵与节奏)的歌诗(或者音乐)创作。自《诗经》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有了高雅的诗歌创作,那时的诗是作为吟唱的,有了音韵,有了节奏,有了旋律,就成了可唱的诗歌。到了盛唐时期,诗歌到达了黄金般灿烂辉煌的巅峰,吟诗都是有曲调旋律相匹配的,除了诗人自吟外,还有专门的艺妓演唱。因之,诗和歌自远古流来,皆同宗共祖,一脉相承。
在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新体诗,亦称自由诗。自此,诗歌就开始有了分野走向,一些走向不能唱而只能诵的途径,一些却还保留着能唱能诵的特点。人们把能唱能诵的诗称为歌诗、歌词,后来又有人叫它音乐文学;把不能唱的诗仍称作新诗和自由体诗,或叫作“诵诗”和只能阅读的诗。因之,人们达成这样的共识,一首好的歌词必然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的诗未必是一首好的歌诗(歌词),因为它不适合谱曲成唱。这就说出了诗歌与歌诗的共同特点和歌词的基本特点。换言之,一个好的词作家,必然是一个好的诗人,而一个好的诗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词作家。
歌诗是谱曲能唱,无曲也能成诵或供人阅读的诗,这是我国历代诗词和民歌的传统特征之一。因之,诗所具备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方法,歌诗(歌词)都必须具有。歌诗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丑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歌曲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歌诗作家,必须先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没有奠定诗歌创作的深厚底子,要想在歌诗创作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写上数百首或者数千首,充其量只是在数量上“多”而决难写出一二首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来的。中国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切文学体裁的精华,是文学之树上的绚丽花朵,是王冠上的明珠,诗德诗艺诗境的高深,决定着一个歌诗作家成就的大小。无论你从事诗歌创作还是从事其他文体创作,诗歌的功力都在创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人公刘曾作过研究并著文说,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最初都是由诗人转向小说创作的,他们之中即便不是诗人,起码也是由诗歌进入文学(文坛)的。诗歌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都如此之大,何况乎在歌诗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呢!可以这么说,应该是决定性的作用吧!
无论是诗歌还是歌诗(尤其是歌诗)都应该具备如下4个特点:
(一)主题与格调:主题要鲜明、健康、突出、集中,格调要明朗、高格、高雅,具有审美的向度,具有能统领概括全篇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全篇的灵魂与核心,主题对作品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一首歌词仅有四句到二、三十句,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因此主题必须高度集中,作者必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紧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准确直接地突出主题思想。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在格调上,一定要拒绝低俗、庸俗、恶俗、低级、下流、轻佻。否则,不是东拉西扯,形象丑陋,面目可憎,就是不知所云。当然,除了主题单一性的作品以外,还有主题多义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内涵丰富、厚重,含义深刻、广泛,具有很大的外延多维空间,多侧面,多角度,多隐喻,多指向,比起主题单一性的作品来,层次更高,内涵更深,表达更间接,更耐人寻味,起到见仁见智的特效,就看各人的见地和理解了。
诚然,还有极少数是所谓“无主题”的作品,那就是单纯的以表现美为旨要了,还有的是具有唯主义倾向的作品。然而也可以这么深一层地去理解:不论是表现美也好,唯美也好,“美”就是作者想给予人们揭示的主题了。这样说的话,这类作品也是有主题的,“无主题”只是一种表象而片面的理解罢了。
(二)形象、具象与意向:以我的理解,形象是指物体(人物、事物)的外在造型和形状、形态和形式。用此物比彼物,用这个比那个,多指外在形象。“具象”一词,望文生义,就是看得见甚至摸得着,像得更具体一些,更直接一些,更逼真一些,更形似一些,更实在一些,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形象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意象”是意念中的一种想象,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那种神似,是内在的间接的此与彼的相似,有较多的可感性,有更高层次、更复杂的抽象性意味,较为虚,较为空灵,较为朦胧,趋于变化性和流动性,有时还是恍惚缥缈的形态,就更隐含一些,在感知上更难把握和捕捉一些,有时给人以只能意会,难于言传的感觉,有时往往能给人造成可以心领神会的感觉。现以刊登在《七彩词花》词刊2014年第4期16页的诗人绿岛的歌词《梦的塔尔寺》《日子》《黎明的颂章》等为例:《梦的塔尔寺》:“我把心交给了蔚蓝色的梦”,在这里,“心”是形象的、具象的、可视的物体,而“蔚蓝色的梦”就不那么具象和形象了,只有靠感觉去感知,作为“意象”去理解了。接下来请看,“天上的云朵啊(形象),请你把塔尔寺的钟声,带回我的家乡(意象)”、“我早已把心,种植在了天边的牧场”(意象)、“阳光下生命的蠕动”(意象)、“在通往塔尔寺的山道上”(意象)、“我们匍匐前行”(形象)、“每一次虔诚的叩首啊(虔诚是意象,叩首是形象),都是一次庄严的再生”(意象)。特别是“庄严的再生”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可视性的,这里只有通过想象(意象)才能让人心领神会地去感受,才能感知到作者所表达的本意,同时还上升到了哲理的层面(哲理更能提升这种意象的内在含意)。让我们继续来看,“惟有灵与肉碰撞的声音,才让今世的轮回,变得这般凝重而生动”(意象),“灵与肉碰撞的声音”,你听到过吗?肯定没有!“变得这般凝重而生动”,怎样的凝重而生动呢?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凭想象(意念,意象)来感觉。而末句“只有家园塔尔寺啊,才能终结浪迹天涯的飘零”则是形象的实写和意象的虚写并用,也是哲理的点题(也是点睛之笔)。
再让我们看看诗人绿岛的《日子》一首:“日子是一汪流水,在爷爷的酒壶中汩汩流出的陈年往事。日子是祖母土布织机里,袅袅升腾的云霞”(第一句是形象比喻,第二句是酒壶里流出的“陈年”就是意象了)。“日子装载着唐宋元明清,悠远而诗意的天空”(又转为意象了)。紧接着,“日子是高山流水的沉默,日子是小河遥远的回响”(意象)。在《黎明的颂章》中,亦能找到许多形象与意象的句子,如“背后悄然的那缕圣洁”(意象),“思绪独自沿着窗棂坠下”(意象),“只有燃起一支烟的瞬间,东方已是一片绯红”(形象)等等,不一而足。这3 首作品,既是诗歌,又是歌诗,既有形象,又有意象,既有虚,又有实,意境在似与不似之间,是3首写得很有诗意的歌诗作品,可惜我不是作曲家,不然我会根据词作者给我营造的意境,谱上很美丽、很肃穆的曲子,意境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作品,就是出高格、高境界的好作品。
(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干净利落,深刻准确。歌诗是要谱曲唱的,体制较小,不宜过长和铺陈。要在短小的体制篇幅里,表达明确的主题思想,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在使用语言的表现能力上狠下功夫,要认真而扎实地炼字、炼句、炼意。要做到少而精。“少”,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笔墨,去表达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要力避赘字累句和别人常用的套话、陈词滥调和常用、惯用的词藻和形容词的堆砌,也要克服语言的贫乏与生硬,或干巴巴的,或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精”,就是要锤炼语言,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达到炉火纯青的火候,信手拈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要高标准严要求的话,就要像古人那样做到“一句三年得”,就要像杜甫那样要求自己,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极致的份上。就要做到出新、出彩、出奇。不仅如此,还要求歌诗的语言应俱有口语化和民歌风的特色,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要有节奏美,音韵美和旋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或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字里行间要饱含真情、深情与激情。要力戒生僻、别扭、晦涩、怪诞的词句。要避免抽象化、概念化、庸俗化、标语口号化的语言出现在本来就惜墨如金的诗歌、歌诗中。
(四)结构要严谨得当,安排合理,起承转合有致。结构就是诗歌与歌诗的组织规律和建筑框架。而且,歌诗在结构体制上比诗歌更加紧凑,更加严谨,更加短小。其句式要大体整齐、工整、对仗,段落要分明,层次要清楚,段落与段落之间要上下观照,前后呼应,有序连贯,层层深入,直奔主题思想(当然,主题多义性的作品就难以“直奔”了,只能婉转地去揭示)。
歌诗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歌曲曲式的结构。由肖华作词的悲壮、沉郁、激昂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堪为一例。这部组歌采用了群众歌曲、队例歌曲和民间歌曲短小精悍的小型曲式的结构形式,形成了组歌在结构上的鲜明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