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2|回复: 4

第二十一回 运用新来之俊思 吟成古体之佳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0 0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格律诗记事

第二十一回   运用新来之俊思  吟成古体之佳篇

死水吧


-------------------------------------------------------------------------


                              



     话说西南大学有一条路叫吴宓路,绿树浓荫,沿路向前行进,进入吴宓园;园子不大,大概200平方米,成开放型,三个方向可进入园子。园子四周是高大的乔木,乔木下荆棘和杂草丛生,上几级台阶,有吴宓吴宓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塑像四周有零星的落叶,人迹稀少,显得特别的古意和旷远;塑像左后方是一深色大理石石碑,石碑书有上千字的《吴宓赋》;沿着塑像后方偏左,上七八级平缓的台阶,有亭——吴宓轩,柱子上有一幅对联:“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轩内照壁是吴宓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吴宓1950年起在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任教 ,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诗人,他的学问与他传奇的一生同样让人难忘。
    吴宓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8月20日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
    1917年,23岁的吴宓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次年改读西洋文学,经梅光迪介绍,转学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Irving Babbitt)先生。
    1920年,吴宓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哈佛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7月19日离美,返国抵沪,应梅光迪邀,任南京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1922年 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达12年之久。
    1925年返北京,清华学校改办为国立清华大学,附设留美预备部(旧有)及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被聘主持筹建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
    1928年,应张季鸾、胡政之邀,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迄1934年1月,共编313期,1929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仍在清华任教。
    1937年抗战爆发,44岁的吴宓随清华大学南迁,继又经香港迁云南。次年,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吴宓任外文系教授,开设“欧洲文学史”课,编写《世界文学史大纲》讲义,继续研究比较文学。
    1942年,被教育部任为西洋文学“部聘教授”,后又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
    1950年 57岁定居北碚,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先后开设“外国文学”、“英国小说”、“外国文学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史”等课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吴宓遭迫害。藏书、文稿、日记被劫。三年后被“遣送”四川梁平“改造”。
    1977年83岁的吴宓因生活难以自理,由胞妹接回陕西泾阳。
    1978年1月17日病殁于泾阳。终年84岁。
    吴宓一生著述颇丰,桃李满天下,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李登超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风采主要在于:一、主编《学衡》达12年之久,使学衡派活动成为传承传统,融汇西洋的影响巨大的文化活动;二、筹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培养了一批一流的文化学者;三、主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从1928年1月2日创刊到1934年元旦终刊,共出三百一十三期。四、他最早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是我国最早的红学家之一。五、1956年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图书馆。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到杭州同学陈烈勋家相亲,对象是陈烈勋妹妹陈心一。在陈家意外见到同学朱君毅的女友毛彦文,毛彦文是陈心一的闺中密友,吴宓留美期间,因同学朱君毅的关系曾慎重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给了吴宓许多诚恳的忠告。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初次相见,竟暗生情愫。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吴宓与陈心一相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和毛彦文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早在清华读书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所以,当在陈家初次见到毛彦文时,吴宓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可巧,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可悲的是,本欲救火的吴宓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因为他们之间彼此曾互为媒人,彼此之间又都互为挚友,关系的错位是毛彦文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以致结婚7年后,吴宓最终抛下了结发妻子和三个孩子,因为他想得到毛彦文的芳心。
    奉行爱情至上的吴宓,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阐述自己的爱情观:我在爱情中之基本条例,第一,爱一女于,必须自然的发自我的本心,不计成效,不为婚姻而恋爱。不为实利及世俗之所谓幸福。第二,既爱上此一女子,必永久专心全部的爱之。其爱伊之过程及归指,必处处为伊之幸福及利益着想我之一切,须由伊而定(婚或不婚,悉以此决)。只要伊了解我之真心我便快活。第三,以肉体服从灵魂,以婚姻完成恋爱。无爱而婚必悔,应离。
    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于他的内心。虽然他在口头上奉行爱就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但他在内心里却是一个完全的自私自利者。
    在追求毛彦文而不得时,他曾做过这样的事:曾一度移情别恋于卢葆华等多名女性,又曾追求过多名女性。
毛彦文看透了吴宓的行径,最后嫁给了年龄与父辈相当的熊希龄。毛彦文结婚以后,吴宓还为自己的学生不替自己给毛彦文送信表示关心而迁怒于自己的学生。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仍然一直纠缠不休。在追求毛彦文而不得时,他曾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一)1939年7月11日,他在日记中设计了一个方案
为今之针,宓宜径即赴沪。先在港制西服,自饰为美观年少。秘密到沪,出其不意,径即访彦。晤面后,旁无从者,即可拥抱,甚至殴打撕闹,利诱威逼,强彦即刻与宓结婚,同行来滇。出以坚决,必可成功。即至越礼入狱,亦于宓无损。前事可不必提说惟有此法可成功满意云云。
    (二)此计不成,他在与朋友的交谈后又设一计(1940年12月30日》:
    1)在此间造作空气,使人人皆知宓爱彦至真至苦,必有人以其情形函报彦知。旁观之言,易使彦感动。
    2)宓遨友茶会,宣布将出家受戒为僧。更居西山一二星期,以实其事。彦知宓真为出家,必不能无动于衷,倘肯亲笔致宓一函,则此后事皆易办。
    3)宓于适当之时,赴沪访彦,面致其情,或有万一之望,云云。
    一场游戏一场梦,吴宓虽真爱毛彦文,但终究无法美梦成真。
    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但这时,他却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1953年6月,吴宓与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不成想这场黄昏恋又让吴宓掉进了爱情的泥坑。邹兰芳是一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更加艰难。这时,她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自己几年前的老师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俩人终于成就了姻缘。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而邹兰芳是一个病人,常年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宓和新格律诗的缘分源于和方玮德的交往。1931年底,吴宓在清华教书,主编《大公报》的《文学副刊》时,因为刊登方玮德一篇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和方玮德成为莫逆之交,并由此而展开了关于诗韵和格律的讨论。方玮德《再谈志摩——并质吴宓先生》发表后,吴宓又连续发表论诗之创作——答方玮德君》《诗韵问题之我见》《评顾随无病词味辛词》具体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格律和音韵的看法,这是吴宓论诗非常重要的两篇文章.里面阐述了吴宓作为学衡派主张传统守旧的代表人物,对于新诗和旧诗的格律观的基本观点,既显示了他思想的通达之处,也为新诗格律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吴宓的诗学思想基本如下:
    1、坚持从“一多”论的哲学思想来看待诗歌,即:“一”是人人都承认并且遵守的共同标准和规律;而“多”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在“一”的前提下的多样性存在。具体地说,只要以追求诗的艺术性为最高目标,无论新诗旧诗,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新格律诗和旧诗一样,都是诗歌的一种类型。
    2、诗无所谓新旧之分,其材料和形式有新旧之异。在当前文化变革的时代,诗界在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验。自己是试验新材料入旧形式,徐志摩是在试验新材料入新形式。
甲   旧材料——旧形式(例)郑海藏
乙   旧材料——新形式(例)某某等之语体诗
丙   新材料——旧形式(例)黄公度(已故)吴芳吉(已故)
丁   新材料——新形式 (例)徐志摩(已故)
    3、徐志摩的诗,是模仿西文诗之形式与格律,讲究文法词藻韵脚标点,追求新诗的格律,追求新诗的艺术性,也是作诗的正道。
    4、吴宓认为中国语言写的诗歌,音律主要依靠的就是节奏,而不似和英法语言的长短音。吴宓的“音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律”了,传统的“格律”拘泥于平仄押韵,而吴宓的“音律”则是“节奏之整饬而有规则者也”,是时间的流动,是音乐的永恒,实际上成了关于“节奏”的概念。由于吴宓认为诗歌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于“节奏”,所以他从理论上为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不再把过去字音的平仄和押韵法则作为诗歌创作的必备,而是试图依据日常说话的自然音感和节奏,创造出许多新的格律。他们关于诗歌“音组”的划分、音节的设定和诗行诗节的整体安排等等,都是依据诗歌在节奏上及其可能出现的音乐效果来进行的。对于这种尝试是符合吴宓诗论要求基础之上的创造,因此也得到了吴宓的肯定。
    5、北京话应为全国标准语,而诗韵应以北京话语音体系为标准。作新诗,如何用韵,尽可自由试验,创造适用之新韵;作旧诗,则需严格的遵守旧韵。
    6、吴宓的格律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一、声调和谐,二、气韵流畅,三、句法规则。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讲究声调的搭配,讲究押韵,讲究固定的句式。这些观点一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完全适用于新诗的创作。
    7、客观公允地评析了新旧诗的各自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拯救措施:新诗之失,在于不肯模仿,便思创造,唾弃旧歌律;旧诗之失,在于仅能模仿,不能创造,故缺乏旧材料;欲救其弊而归于正途,只有熔铸新材料以入旧格律。吴宓眼中的新材料包括:爱国伤时之心,生活劳忙之苦,浪漫之情趣,现代人之心理等。吴宓运用自己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的旧诗词,他把自己的创作看做是尝试诗体创新的试验,至于成功与否,那就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曰:吴宓一生作文,涉猎面极广,著述丰厚。在很多领域,他的学问都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所以人们称他为国学大师,吴宓名副其实。
     吴宓不是新月人,他是保守和守旧的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但因与新月人方玮德的交往际遇,使他超越了当时逢新必反旧,逢旧必反新的新旧极端对立的学术论争,以守旧派宗主的身份为新格律诗发放了第一张通行证。他对于新诗只是一瞥。然而,以他的学问和地位,仅仅一瞥就为新格律诗赚足了眼光。
    吴宓以他的实践经验,对新旧诗的艺术性进行了思考。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坚持的是传统,却把新诗提到和旧诗相同的高度,对其格律要素进行阐述。由于他的精深的学问功底,使得他许多旧诗的格律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新诗。遗憾的是,他竟然没有创作过一首新诗。
    吴宓的婚姻惨淡不堪,实在无法提起。他为爱的那份执着,虽也惹人钦佩,但确实不是人生正途。歌词说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吴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注定了他的婚姻悲剧!

    正是       游戏人生人生戏
               正经作文史不弃


参考资料:  《情僧苦行——吴宓传》           沈卫威
            《论吴宓诗歌格律思想的转变》     徐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一:

诗韵问题之我见*

(节录)


    予对于大昭君(瞿宣颖兑之)所持论,极为赞成。且更进一步,以为诗韵不特有其演进之历史,且有其当保存之价值。
    予以为在今新诗(语体诗)可作,旧诗亦可作。(详上篇。题日《论诗之创作》。)作新诗者,如何用韵,尽可自由试验,创造适用之新韵,非予今兹所欲讨论。若夫作旧诗者,予意必当严格的遵守旧韵。(即现行之诗韵)
    【理由一】凡艺术必有规律,必须宗传(Tradition)。从事此道者,久久沿袭,人人遵守,然后作者有所依据,不至茫无津涯,然后评者可得标准,(标准有精神形式二种之不同,但皆关系重要。)可为公平之裁判与比较。世界各国各体文学,皆有其特殊之规律及宗传,中国旧诗之形式上之规律及宗传,厥惟平仄之排置与协韵。去韵,则旧诗不成为一种艺术。破坏人人(指作旧诗、读旧诗、评旧诗者。)所共遵所共守之韵,则旧诗已不成为旧诗,即等于完全消灭矣。
    【理由二】凡人生社会各种规矩(Convention),似若束缚,实皆为全体或大多数人之利便。当初制定之时,纵属勉强,纵由专断,然既通行之后,则可赖以免除人间多少猜疑纷争痛苦旁皇。譬如马路中车辆左侧东行右侧西行,又譬如电话簿按字画多少编目,其无形中便利群众便利个人之处,直不可思议、不可限量。上者如道德事功,下之如衣服装饰,于规矩定律之外,随时因人施以变化,乃见巧思与聪明,乃成新奇与美丽。(此又本乎一多共存而相关之根本原理。不赘释。)故各种规矩之存在,不但足以维持社会秩序之安宁,且足以增加个人生活之趣味也。文学艺术,理正同此。各种规律(诗韵亦其一)之存在,不特不至阻抑天才,且能赞助天才之发荣滋长:不特非枷锁之束缚手足,且如枪炮之便利战斗。故谓中国旧诗规律太严者,妄也。谓中国现今之韵应废除者,亦妄也。疑吾言者,请读华次华斯(Wordsworth)之Nuns fret notat their convent's narrow room诗,(十四行体)又请读韦拉里《说诗中韵律之功用》(译文见上所录)一篇。其他例证不胜举。
    【理由三】姑不论源流沿革,只论现在。则以予本身实验之经验,常与生长各省之朋友谈话,积久乃知中国现今之诗韵,(按照通行韵本)其分别部居,对于任何一地之人,皆不能为完全之适合,然其对于全国所有各地之人,则能为(比较的)最大量之适合,譬犹算术中之公生数,(或曰公因子)诚可为文学界公用之标准也。大弨君以粤吴湘诸音比较,可证予言,大抵甲省之人每觉韵本中子丑诸韵字编置不近理,而乙省之人又觉韵本中寅卯等字不应同在一韵。(例如陕人读门元音绝异,而苏人常错仁清。)北京话之应为全国标准语者,理由亦同此。昔但丁提倡意大利国语,创造新文学,而专取塔斯干之方言。正因此故,彼所取者,谓之雅言,乃塔斯干方言之加以淘汰凝炼者,又非该地市井之流行语也。总之,北京话既可为全国标准语言,文言更应继续为全国统一之文字。而现今之诗韵,尤当为作旧诗者所宜共遵守。此予所深信不疑者也。
虽然,立法宜严,而行法则当时予宽怒。论理宜真,而行事则必有时过、有时不及。此人生之实况,亦当然之理也。诗韵乃一理想之鹄的,公共之标准,故每一作者悉当洛遵严守。然事实上,如偶成佳诗,而某句不协韵,若强改为本韵中之字,则大失原意或减损其美,到此无可奈何之时,吾宁劝此作者勿改,宁可某句出韵,而保存全诗之光辉与价值。然此乃以破格及例外视之。作者不获已时,尽可行使此种自由,然却不可因自己一时之便利,而欲破坏诗韵之本体也。(盖诗韵****之后,此种出韵之自由,亦不觉其为可爱而便利矣。)
    【附录】诗韵问题之尾声    总之,对于诗韵问题,1)  阁吾(徐凌霄》从徐志摩君,主以作者个人为单位,而遵从现代人及各地方言土语之读音,以求真切而得自由。(2)大弨君与予,则主维持已有之公共标准,遵依韵本之所区分所规定,以严格律而尊艺术。吾人以为此二说之不同,仍可归本于一(the One)多(the Many)之对峙。盖主多者,常主自然(Nature)而讥斥人为;主一者,并主规律((Law; Convention)而力求统贯。此二种态度之双立背驰,其间何去何从、及相反相成之理,古昔柏拉图已卓然发明尽致。今取柏氏之学说,证以后世之经历,则宇宙人生任何问题,无不可归纳于一多问题之下。而论学论事论文论人之标准及态度,如由此根本出发点明察深辨,则一切不费文字言词,已可得其分别而为之解决矣。本刊对于诗韵,并存二说,待读者自为取择。即以此为本问题之结束云。


                                                      *此文原载1932年1月18日(大公报)

论诗之创作①


答方玮德书(节录)



    兹述予个人对于作诗之意见,如左。
    【一】予最服膺柏拉图之哲学,以为可以包括一切事象,解决一切问题。柏拉图哲学之精华,尤在其两世界及一多相关无碍之二义。
    【二】以柏拉图之学说用之于文学,则知(1)文学之原理,真善美之本体,批评之标准,以上均为绝对的。故可完全客观论究而得公平。但(2)对于某作者及某书某篇之论评,属于相对的范围。势必参以主观,只能得吾意所欲求、吾力所能致之公平。
    【三】作诗,与作散文作戏剧作小说同。固可论究创作之原理与方法,然至我自己实行创作时,只当用我此际所认为最适当之方法。此种方法之选择,固须融汇一切文学艺术原理规律于心,而尤须了解我自己之特别才性。创作家之我,乃主观的活人,受我生数十年来性情才调经验学问境遇修养之限制。故我此际创作此篇所用之方法,惟我所自为选择者为善,他人不能代谋。
    【四】作诗(任何文学创作皆同)只当运用我之全力,使所作者材料(即思想感情之内质)形式(即格律词藻之外形)并佳,且材料(内)与形式(外)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别。如此作成一篇之后,即静待朋友当世之人及后世之人之评判。所评者非,吾亦无暇辩驳。所评者是,吾亦无力改进。故一篇既成,即不当再置念,他日另努力于新作可也。由是言之,古今东西作家,无人无时不在“尝试”之中。但尝试非掉以轻心,率尔操觚之谓。乃既尽吾力,静待结果之谓也。
    【五】欲为佳诗,须材料与形式并重。但二者应合为一体,且须成于自然。不可矜心作意,专务材料之富或形式之美,致露痕迹。若以作品强别等次,则可云,材料形式并佳者为上上。材料佳而形式劣者为中上。材料劣而形式佳者为中下。材料劣而形式亦劣者为下下。
    【六】古今东西作者,其材料与形式皆有新旧之分别。如何舍此而取彼,援新以入旧,乃凡百作者皆须自为解决之困难问题。非独今之中国为然也。
惟在今之中国,则新旧之差别过显过巨,故此问题尤为切要,亦更困难。
今日吾侪所运用之旧材料,乃中国旧有之思想感情经验事物。新材料,则西洋传来学术文艺生活器物,及缘此而生之思想感情等,所号为现代之特征者是。
今日吾侪所采用之新形式,(专就诗言)即西文诗之形式与格律,以及文法词藻韵脚标点等。其旧形式,则为吾国诗中所固有之五七言律绝古体平仄及押韵等。
    【七】斟酌选择于新旧材料格律之间,其途径可有千百。然可大概分为四类如下。
甲   旧材料——旧形式(例)郑海藏
乙   旧材料——新形式(例)某某等之语体诗
丙   新材料——旧形式(例)黄公度(已故)吴芳吉(已故)
丁   新材料——新形式 (例)徐志摩(已故)
现代极旧派之人,其所表示者,亦是现代人之思想感情。故上表自有缺点。但此处旧指中国,新指西洋。旧指已曾见于中国诗文中者,新指尚未见而今始见于中国诗文中者。读者幸勿以辞害意也。
    【八】如上所言,每一作者,应按照己之性情嗜好才学经验等,为自己选择最适宜之一途。(上文第三条)适于我者未必适于人,反是亦然。故在理论上,对于上列四途不必强别高下。而在实际上,宜尽其毕生之力,成绩留待后人评判可也。(第四条。)吾意徐志摩君既择丁途,则丁途必最适于徐君者,吾人可以置信。而予不能诗,亦喜作诗,则窃自附于丙途之作者之后。予之所择,亦有不得不如是者存乎其间。更观本刊二百零九期所载二文②。杨丙辰君讥徐志摩君过重格律,而方玮德君则以此为徐君对于新诗之首功。平心而论,杨君之意旨,略如予上文第五条。然而天才及修养既在个人,则对于一般人,极力提倡格律,使作者对于表现技术咸极努力而不苟且。此在任何时地、任何派别,均属正道,均为美事。是则方君推重徐君之说,诚确乎不可易矣。
    【九】予不敏,夙昔作诗,常主表现真我,不矫不饰。然同时更望将此我日日改善,期使所表现于诗中之思想感情日趋于高上精深。易言之,即以写实之法,表现趋向理想之我。数年前,编订拙作诗稿,曾为自序一篇。略谓诗中首重真挚之感情。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均应存其真相。盖古今伟大之诗人,皆能以其经验中最重要最高贵之部分写入诗中,质美而量亦富,故不可及云云。又拙作《南游杂诗》(《吴宓诗集》卷十)第九十首云:
耻效浮夸骋艳辞,但凭真挚写情思。
传神述事期能信,枯淡平庸我自知。
     盖自道也。又予所编订之诗集,取法人解尼埃(Andr6Ch6nier1762—1794)所作L,Invention《创造》诗中四句,为予诗册之格言(Motto),写印于首页。其诗云:
Changeonsannotremielleursplusantiquefleurs;
采撷远古之花兮以酿造吾人之蜜
Pourpeindrenotreid6eempruntonsleurscouleurs;
为描画吾侪之感想兮借古人之色泽
Allumonsnosflambeauxaleursfeusp06tiques;
就古人之诗火兮吾侪之烈炬可以引燃
Surdespensersnouveauxfaisonsdesversantiques.
用新来之俊思兮成古体之佳篇
     黄公度之为诗,主以新材料人旧格律。安诺德所作诗,能融合浪漫之感情与古典之艺术。胥此意也。

注:
①本文节录自吴宓所撰《论诗之创作答方玮德君》,原载1932年1月18日出版之《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百十期。
②二文者,指扬丙辰之《大诗人——天才——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在百科学会演讲辞),及方玮德所撰《再谈徐志摩并质吴宓先生》,均载1932年1月11日出版之《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百零九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二;

《挽徐志摩君》

吴宓

牛津花国几经巡,
檀德雪莱仰素因。
殉道殉情完世业,
依新依旧共诗神。
曾逢琼岛鸳鸯社,
忍忆开山火焰尘。
万古云霄留片影,
欢愉潇洒性灵真。


骡小姐(标题为引者加)

吴宓

冬昼已完百里程,河坡上下更牵擎。
街衢历历行无尽,灯火家家痛此生。
行缓立遭鞭背急,身疲未觉压肩轻。
娇娥强忍千行泪,旅店中宵自洒倾。

1950、02


                吴宓先生之烦恼

                  吴宓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作诗三度曾南游,绕地一转到欧洲。
      终古相思不相见,钓得金鳌又脱钩。
      赔了夫人又折兵,归来悲债欲戕生
      美人依旧笑洋洋,新妆艳服金陵城
      奉劝世人莫恋爱,此事无利有百害。
      寸衷扰攘洗浊尘,诸天空漠逃色界。



              雪莱(标题为引者加)

                    吴宓

                       (一)
              少读雪莱诗,一往心向慕。
              理想入玄冥,热情生迷误。
              淑世自辛勤,兼爱无新故。
              解衣赠贫寒,离婚偕知遇
              至诚能感人,庸德或失度。
              **岂终极,风习仍闭锢
              到处炭投水,徒令丹非素。
              天马绝尘驰,驽始渐跬步。
                          (二)
              君身有仙骨,容色何韶秀。
              急盼若不宁,座此非长寿。
              君诗妙音节,凄婉天乐奏。
              流动变态多,月落风云逗。
              君爱如赤子,求乳母怀鱿,
              灯娥身自焚,列星灿如绣
              君名似水清,长流同宇宙。
              狂童遭斥革,殊荣国学授。




《创造》节选
法。解尼埃    吴宓译

采撷远古之花兮,
以酿造吾人之蜜;
为描画吾侪之感想兮,
借古人之色泽;
就古人之诗火兮,
吾侪之烈炬可以引燃;
用新来之俊思兮,成古体之佳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用新来之俊思  吟成古体之佳篇
老师周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