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知网”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世界汉诗协会推荐,2006年张家界会议论文)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JHS200609001034.htm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SJHS200609001034&dbname=cpfd2006
《简论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定稿)
简论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纲要)
文/余小曲(晓曲)
0引言
1传统诗学本质概述
11诗体形式论。
12诗写语言论。
13诗歌意蕴论。
2格律体新诗鲜明的传统承载论
21对诗体形式的继承。
22对诗写语言的继承。
23对诗歌意蕴的继承。
3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
31对诗体形式的破与立
311体式的多样性
3111节奏格律体
31111整齐对称式
311111朗诵整齐式
311112吟诵整齐式
311113混诵整齐式
31112参差对称式
311121开放型参差式
311122收缩型参差式
311123凸型参差式
311124凹型参差式
31113复合对称式
311131变步整齐复合式
311132变步参差复合式
311133整齐参差复合式
3112弦律格律体
3113非对称性韵式
31131行押韵(每行同韵式)
31132跳行韵(隔行同韵式)
31133行转韵
31134节转韵
312淡化平仄
32对诗写语言的开放。
33对诗歌意蕴的宽容。
4格律体新诗的挑战性
41对传统僵化的挑战
42对外来侵蚀的挑战
43对崇低媚俗的挑战
5结语
引言
中国新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而关于新诗的形式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一开始便处于矛盾和争论之中,有强调西方诗歌模式的,也有坚持应该结合中国传统诗学的革新与创造。事实上,在这场早期的争论中,以“新月派”为代表提倡新诗“格律”,并结合中国传统诗学的革新与创造的思想便是早期的格律体新诗思想,并开始创作讲求节奏和音韵对称的作品,格律体新诗也随之诞生了(格律体新诗名称最迟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出世,最早由谁使用,有待考证)。后来从何其芳开始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现代格律诗”,20世纪八十年代又常称“新格律诗”(1984周仲器、钱仓水等著称后)。其间,诗人们在强调给新诗引入格律因素的同时,没有鲜明地、科学地、系统地构建出这一典型的诗体形式;更多地强调了“格律”,而没有突出格律体新诗也是“新诗”。这对当初提倡自由而言,建立新格无疑要受到巨大的阻力,后今一代代诗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今天的格律体新诗已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如果以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的研究与实践算起,至今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此时再论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是因为今天不少的诗人仍然把格律体新诗看成是“返古”、“束缚”等代名词。为使这些诗人们走出认识的“误区”,有再论的必要。
今天,格律体新诗名称的使用,源于新世纪(2005年)“东方诗风网站”一批诗人的共识,认为早期的“现代格律诗”和后来提出的“新格律诗”,从称谓上都在突出“格律”二字,有新时代写旧格律诗的含混理解。大家一致认同“格律体新诗”的称谓更能明确、强调“新诗”的属性,也含有“格律”的成份。同年,网站主要管理人员孙逐明(孙则鸣)、诗酒自娱(万龙生)、齐云发起编辑了《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12,万龙生、孙则鸣、齐云主编)一书,内收录了网站十四位诗人的格律体新诗和孙则鸣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简编《汉语新诗格律概论》。随后,诗人万龙生在《格律体新诗论纲》中,对这一名称的统一作了进一步说明;孙则鸣则对格律体新诗的体式作了更为合理的归纳。这将更有利于格律体新诗的创作与实践。
传统诗学本质概述
传统古典诗学的本质,包括从形式到内容最根本的东西,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概述,即诗体形式、诗学语言和诗歌意蕴三个方面。而诗歌的意象作为构建诗歌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呈现意蕴的,这里不再单独表述。
古典诗体形式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同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最终汇聚成了中国诗歌的汪洋大海,这是其他任何国外诗学体系都无与伦比的。
史料记载,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劳作或崇拜图腾时的巫术活动中所表达情感的号子或哼唱,在文字产生前已经存在,“这种口耳相传的诗歌直到文字发明后,祝咒才被记录下来”(网载王卫东《文学概论讲义》),才有了比较固定的形态。史料表明,我国最早以文字记载的诗歌总集为《诗经》,内收入诗歌三百多首。除四言诗外,另有一部分句式长短不一,习惯上称为杂言诗。有二、三、四、五、六、七言相杂,最多八言;句数多少不等,少则几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这些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音韵对称成为显著特点,为后世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除楚辞成为一个独特的杂言诗体外,逐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以五言、七言为主体的古风、律诗、绝句,及杂言对称的词、曲。即便是楚辞,其大部分作品也未脱离节奏或音韵的局部对称性。因此才有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诗有恒裁,思无定位”的总结。下面,再结合每一诗体形式简要举例说明。
古风,即古体诗,是相对于唐初前后产生的近体诗而言的,包括近体律诗、绝句之前除楚辞之外的所有诗歌。它们的特点是,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随意变化。下面例举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供参阅。
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二步4言整齐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鱼丽(参差式)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楚辞,又称为骚,以战国时楚国屈原为代表创作形成的一种文体。字数、篇幅随意,一般两句构成一整句,多以五、六、七言为基础,节奏不固定但也比较明显,常用转韵。这里不作例举。
汉赋,以直言陈述方式表达,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有一定的字数、句式安排。一般认为赋同时具有诗和散文的特点,类似于今天的散文诗。这里不作例举。
汉乐府:
○长歌行(二步5言整齐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悲歌(参差式)
悲歌可以长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三国:曹植
○七步诗(二步5言整齐式)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东晋:陶渊明
○读山海经(二步5言整齐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律诗,即近体诗,是初唐前后相对于古风而言的,源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延续至今。其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对仗、音韵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并基本上为五言、七言八句,并称为五律或七律,超过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下面只例举五、七言律诗用以体式参考。
唐:李白
送友人(二步5言整齐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步7言整齐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截去律诗的一部分组成,通常为五言、七言四句,偶有六言绝句,格律要求同律诗。下面各举一首用以体式对照参考。
唐:白居易
问刘十九(二步5言整齐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三步7言整齐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宋词,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形式。不同的词牌(曲调)字数、句式一定。讲究平仄,句式多为参差对称,用韵比律诗宽而有自身的规律性。宋词词牌繁多,下面就常出现的词牌举例供体式参考。
水调歌头 (参差式)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雨霖铃 (参差式)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绛唇 (参差式)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卜算子·咏梅 (参差式)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虞美人 (参差式)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浣溪沙 (参差式)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 (参差式)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元曲,兴起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字数、句式、对仗、平仄、节奏、音韵等比词进一步宽泛,但仍有其规律性。若以单句分行排列,则其局部的对称和整体的用韵也是显见的。今天少有创作了。下面举几例供体式参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参差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汉卿
〖四块玉○别情〗 (参差式)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张养浩
〖水仙子○咏江南〗 (参差式)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 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
张可九
〖红绣鞋○西湖雨〗 (参差式)
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
山色空蒙水模糊,行云神女梦,泼墨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变革与发展,在体式上对其节奏的对称和用韵规律性的继承是比较明显的。如果再将上面例诗单句分行排列,更能直观地体现其规律性,这里暂不赘述。
古典诗歌语言
古典诗词的语言,离不开诗歌结构和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它和古典语言的演变是密不可分。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在其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华语言源远流长,适合诗歌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有诗意呈现的需要,就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这里暂不作深入研究,只是从已经呈现出来的诗歌文本中直观地抽取那些富于表现性的某些共性的特征,以便为后文所述新诗的语言对比提供参照。
从《诗经》开始,我们已能直观地看到诗歌语言不是人们日常对话交流式的语言表达。它是从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提取的用于表达思想、情感需要,并适应其特定体式和有规律性表现的部分。因此,诗歌的语言又和其表达手法密不可分,而且前人已有总结。如《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进一步细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修辞的具体运用。如通过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拟人、拟物)、象征、联想、排比、对偶、夸张、复沓(重章叠句叠词叠字)、双声、叠韵等及词性的变化使用,共同创造意境、深化情感、烘托气氛。不论是写景、壮物,还是言志、抒情,都是为了达到借物传情(神)、或予情于理、或予理于情而使诗歌情景交融,并富于节奏美和音韵美。
随着诗体形式的不断演变与发展,诗歌语言形成了简洁、凝炼、含蓄、深刻等特点,充分体现诗歌语言对情况的“暗示”作用(朱光潜语),给人以妙趣横生的感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为“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而对于“溺乎玄风”予以“嗤笑”,对“雅润”、“清丽”文风给予积极关注。
总之,通过语言的运用,使作者与读者互通“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形成言近意远的语言特色。亦即朱光潜先生所言“造意深微而造语浅显”。
古典诗歌意蕴
诗歌的意蕴,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容。古典诗歌的意蕴是极其丰富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诗经》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说,“诗言志,歌永言”。由此可见,诗为心声。大凡心中所想,所思,能够用诗歌形式来表达的皆可为诗。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看,其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代表当时不同层面的乐曲。风,来源于民间,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反映民间人民的思想情感的作品。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作品。由此可见,不管是平民百姓、文人贤士、达官贵人,还是统治阶级,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心声。他们或表现情态,或喻境况,或述衷情,或表志趣,或忧国忧民,或思念,或愁绪,或讥或讽,或喜或悲,或歌或赞,等等。
当然,这些思想、情感和当时的社会性质和背景是分不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愈来愈丰富,并呈现出差异性。但不管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呈现什么样的意蕴,公允的道德规范和寄盼社会进步的内涵才是时代的主流,才是人们千古传唱的。下面选取不同时代部分流传至今的古典诗歌作品略加说明。
诗经·魏风·硕鼠,表达了对统治阶级贪婪、剥削的愤慨。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企盼。
春秋战国,屈原的楚辞《离骚》等,抒发了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
汉乐府,《长歌行》,表达了美好时光易逝,应倍加珍惜的心境。
东汉,曹操《龟虽寿》,表达了作者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晋,陶渊明《 饮酒》,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唐,王昌龄《出塞》,隐含对战争不息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唐,李白《行路难》,表达了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信念。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博大的胸襟。
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词人内心满腔的愁苦之情。
宋,苏轼《水雕歌头》,表达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美好的祝愿。
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歌赞。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为民以死明志的决心。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了一幅悲凉的晚秋黄昏图,引发思乡之情。
明,夏完淳《 别云间》,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敌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以落花自喻,诉心曲,表明自己将继续奋斗,为国效力的志向。
而对那些庸俗,低级趣味,羞耻不分,荣辱不论,不辩善恶、美丑之作,虽也有流传记载,但多是人们唾骂和鄙视的对象。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