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记事
第三十一回 丁香姑娘独彷徨 雨巷诗人自烦忧
死水吧
------------------------------------------------------------------------
一
话说在新诗界,戴望舒是以对新格律的反叛而为人所知的,他的《诗论零札》便是宣言。但是,提及现代派,绕不开的戴望舒;论及新格律,更绕不开戴望舒。确切地说,他不是简单地反对新格律,而是通过否定自己的新诗格律探索,在探寻第三条路。
二
戴望舒(1905-1950)就是现代派中的代表诗人。他1905年3月5日出生于西子湖畔的一个小康之家,母亲卓佩其出身于书香门第,给了望舒很好的启蒙教育。
1923年,他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在此之后,他翻译了威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一起创办了《文学工场》。在这期间,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为了表达他深沉的爱情,戴望舒用充满忧郁的诗来表达他的感受。
1929年4月1日,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优美、哀感、惆怅、朦胧,富有一种音乐似的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戴望舒也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3年,戴望舒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他不断用《路上小语》、《夜》、《独自的时候》、《到我这里来》向他心爱的姑娘表白自己的心迹,泣诉深沉的爱情。
为了得到他心上人的爱情,戴望舒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
1936年春,戴望舒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一起,开始以新诗社的名义筹办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诗歌刊物《新诗》杂志,1936年10月正式创刊。
《新诗》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他为之花费的心血和时间也无以计算。社址就设在上海亨利路永利村30号他自己的家里。经费也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腰包,他出了100元,徐迟和纪弦各拿出50元。
《新诗》的编委是一个极为豪华的阵容,他们是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戴望舒。徐迟和纪弦虽然是出资者,跑前跑后,也做了许多诸如校对、印刷、联络等编务工作。
《新诗》到1937年7月不得不停刊,一共出了10期。据统计,在《新诗》上发表作品和译品的有**十人,而且“新月”、“后新月”和“现代”诗人济济一堂,也可为诗坛大盛会了。戴望舒在《新诗》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避居香港,在香港,他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斗争,成为一名活跃的抗日文艺战士,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宣传抗日。
1941年底,戴望舒被日本侵略者抓获入狱。在狱中,戴望舒并没有退却,在儿女情长和抗日救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
1949年3月,戴望舒回到北平;6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处从事法文翻译工作。同时,戴望舒还翻译了大量诗歌和3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
在长期的斗争生活和不幸的婚姻生活中,戴望舒患了哮喘病,可他仍忘我地工作着,1950年2月28日,他带着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带着对自身生活的无数遗憾,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戴望舒一生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 1931年),《望舒诗稿》(1937年,基本上是前两本诗集的合集),《灾难的岁月》( 1948年,其中一部分是抗战前所作但未收入前述诗集的作品,一部分为抗战时期的作品)。这几个集子收抒情短诗八十九首,加上目前收集到的三首轶诗,共计九十二首。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他的全部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