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诗歌三者之关系考证及其特征概析 诗(歌)是一种古老且极具文学性的语言艺术,诗、歌与诗歌——这三者之间有着似乎简单而又交错复杂的关系,本文试图结合一些通行且比较权威的典籍辞书,结合个人的一点浅显理解,试图探讨它们的关系和主要特征。
关于“诗”: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下同):“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百度百科·诗》、《在线新华字典·诗》和《汉典·诗》等网上词典的解释同此。)
——简析:这种解释,权威性且不说,应该是最为通行并最为(相对而言)广泛认可接受的一种。释义简洁,明确了“有节奏、韵律”的语言要求及其作用——“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突出了“集中”而非分散的反映方式(或曰特点)。“集中”之词义,是指“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 。
再看《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下同):“有韵律可歌咏者的一种文体。《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
——简评:简洁概要,明确了“有韵律”和“可歌咏”的特点。从下面的分类和例解来看,重点是关照古诗(含词、曲等)的了。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下同)上的注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很多,多押韵,可以歌咏、朗诵。”
——简析:也很简要。与上两种注释相似的是明确了“韵”的要求和“可歌咏”的特点。不同的是多了一句“形式很多”——可以理解为古今皆多吧,“押韵”之前加了一个“多”字。我觉得,这个变化虽小,但在肯定了符合押韵等韵律特点的诗为诗(歌)主流的同时,也承认了不押韵的分行作品(新诗中的一部分)的“诗”的地位。
关于“歌”:
《百度百科·歌》里引用了《康熙字典》中“歌”字之注解,转引部分如下:“《说文》咏也。(“咏”之本义:曼声长吟;歌唱。)《徐曰》长引其声以咏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一作咏)言。《正义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咏其诗之义以长其言。《礼·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又》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又曲合乐也。……”
另外,《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词源》里对“歌”的诠释,摘录如下:同“謌”。(1)詠,唱,奏乐。《诗·国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礼·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疏》:“歌谓祭祀时奏乐也。”(2)合乐的曲子。《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传》:“谓诗言志以道之,歌詠其义以长其言。”歌,古为古诗体之一。后也称诗为歌诗或诗歌。
——简析:由上面一些典籍可见,古人对于“歌”及诗、歌之间的关系,看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大体一致的。即“诗”曼声而长吟之,是为“歌”。“诗”按照相对固定的乐曲或随性吟唱是为“歌”(似乎亦可包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肢体语言);后世亦统称为诗歌。总之,应该可以说,诗和歌在文学成分或曰语言文字载体上是一体的。
这些是古代对于“歌”之阐释了,且看现代色彩浓一些的注释。
《现代汉语词典》:“(歌儿),名词,歌曲。”《新华词典》对“歌”的注释是“能唱的文辞或歌曲。”对“歌曲”一词的解释是“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汉典·歌》:“能唱的文词。”《汉典·歌曲》:“合乐的词曲。”
——简析:解释都很简洁,是指歌词或歌曲了,这与现代人们在生活中所云之“歌”,是相符的。同时明确了歌词“能唱”“合乐”的要求。歌词——歌的语言文字形式,应该说是诗了,好的歌词当是好诗。
关于“诗歌”: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与“诗”是同义词了。在网络、书籍和人们的生活中,两者经常通用。但我终于不放心,继续查阅相关典籍。
《新华词典》(同上)里“诗歌”词条:“文学类型的一种。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分行排列,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根据作品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是否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根据作品在语言上有无格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类。”
——简评:比较详细;明确了主要特点;从两个角度作了概要的分类。但关于叙事诗和抒情诗的分类标准的解说不太准确,一般说“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为叙事诗;以抒情或写景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于直抒胸臆或借形象来抒情的为抒情诗。另外,没有提到哲理诗。当然,在许多诗中,事、景、情、理是兼有或相融的。
《百度百科·诗歌》:“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简评:这个解说先强调了诗歌之文学地位,接着阐述了诗歌的特点,然后指出它的作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似乎主要是站在大的角度(诗人群体和时空整体)而言,感觉稍微有点大而空,但联系前面所云“阐述心灵”(“言志”、抒情),应是周全了诗人之个体的创作动因、目的。
通过以上的查阅整理资料和初步的分析,试简要总结如下:
1、“诗”与“歌”,大约同源于原始劳动号子、娱乐游戏或祭祀活动,它们在文学形式上同体。——“诗”曼声而吟唱之,是为“歌”。换一句话说,就是“歌”除去其乐曲(无论是配有一定的乐谱还是随性吟咏)的成分,其语言文字就是“诗”;即“诗”与“歌”在文学载体上是一体的。
2、“诗歌”作为一个词和文体名称,相对于“诗”和“歌”,应该是一个后起词或者说现代词。(笔者在《词源》上也没有翻到这个词语。)依据上面的资料和简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大体可以说:“诗歌”一般指“诗”,即二者是同义词。但“诗歌”的外延或者说涵盖面似乎要稍大一些。譬如:流行歌(词)、儿歌、民歌一般皆属于“诗歌”,但不一定属于“诗”的范畴。——不少人的态度似乎比较“暧昧”,他们可能是觉得许多流行歌(词)等不具备或缺乏诗意吧。
3、诗(歌)的基本特征,也就是使诗称为诗而非其他语言艺术或什么也不是的个性。这可能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因为诗本身就是个性化的精神产品,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有极大的主观差异性或曰审美个性。另外,古今诗体分类、样式、流派、风格多样,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们的思想情感又有相通之处,除了审美个性也有审美共性的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诗歌等艺术作品古今长流、中外同赞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此,笔者不作详论。)
结合上面典籍、简析与个人体会,试扼要概括如下:
(1)诗是心灵之音(言志、抒情),心动而传之于言辞(动己方可动人)。(2)诗是形象的艺术,是寓抽象(情感、思想等)于具象(一定时空的事物、场景等存在)的艺术;形象性是文学性最突出的表现,而诗(尤其是诗的主体——抒情诗),可谓是最具备形象性或曰意象性的吧。(3)诗是语言的艺术。一般要求语言凝练、形象、适度的跳跃性等。(4)大部分诗(或者说诗的主流)讲究一定的的音乐性。所谓音乐性,主要是指节奏、韵律等方面。这大抵是诗吟诵或歌唱等审美的需要吧。(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大抵是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与理论支撑的过程吧。(5)大部分古诗和一部分现代诗(可能还有一部分外国诗歌),讲究一定的建筑美。这可能主要是考虑视觉(还有吟咏节奏)的审美需要吧。
——附注:1、本文中所云诗(歌),如非特别说明,皆指汉语诗(歌)。2、由于笔者只是一个鄙陋的业余学习者,虽然所费时间精力较多,但错误或不妥之处定然不少,恳请各位新老师友批评指正交流!谢过了!
——整理、评析:楚山孤客。2012年2月6日-10日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