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查海沾 于 2012-4-6 19:24 编辑
旁批楚山孤客《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简析赏评》兼与老师交流
査海沾
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简析赏评
文/楚山孤客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同年2月,他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这是胡适为文学改良身体力行的新诗“尝试”,也是中国白话诗的开山之作。本文,笔者试图从音韵、句式、意境情感等方面,且与古诗(等)对照的角度,对这几首诗歌做点简析浅赏。
査海沾评:欣赏老师对胡适先生作品细细鉴赏的做学问态度。倒觉得老师就像那个“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之先生。
一、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无心再上天,天上太孤单。
附注:《蝴蝶》初版时题作《朋友》,写于1916年8月,后收入《尝试集》。
——笺评:1、明显有旧体的痕迹:韵合平水,格近五律。 2、口语入诗其实古已有之,但相比于一般的唐人之近体诗及后人(仿)写之近体诗,口语多且气息浓的了;重字也特多,几占一半。——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公开发表的白话诗,虽可说“脱胎”于旧体,但也有一定的革新。从体式上来讲,难免有不伦不类之嫌了。(如果以当代范光陵先生等所提倡的新古诗来看,是很有些类似的了。)3、借物抒情,情感真挚,流露他当时的孤寂、苦闷心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想此诗可算中上流之作了。
査海沾评:此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一步三回头,想要冲出牢笼却又没有突破,表现了白话新诗开拓者的艰难。老师评点的前两点很到位,用一句话就是诗体上的不伦不类;第三点说借物抒情云云,可算中上流之作,只是老师个人偏好(我也喜欢平易的诗歌),但结论不客观,算不得中上流。
二、风在吹
风在吹,雪在飞,
老鸦冒着风雪归。
飞不前,也要飞,
饿坏孩儿娘的罪。
——笺评:1、平仄通押,以押平声韵为主;格式很类宋词或元散曲。与旧体主要的不同一是平仄没有刻意讲究,二是口语气息较浓。2、风月交加——渲染恶劣之环境,也可理解为象征当时普通百姓生存之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担心“孩儿”挨饿而顶风冒雪坚定飞行的“老鸦”——“娘”的形象。笔者不知道(百度也没有搜到)胡适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背景,单从诗句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看,我想,诗中的“老鸦”就可以看作是中国下层母亲的一个代表,反映了诗人对下层人的同情。那么,这首诗就具有了相当的社会现实意义。
査海沾评:此诗中的“老鸦”乃白话新诗开创者的群体自喻。因为当时有保守者批评他们像老鸦一样聒噪不祥,他们乐意接受并坚持到底。与下文《老鸦》一诗意象所指相同。
三、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九,八,二四,夜游后湖——即玄武湖,——主人王伯秋要我作诗,我竟作不出诗来,只好写一时所见,作了这首小诗。”——这是胡适先生为这首诗写的诗序。
——笺评:
1、押仄声韵,形式参差整齐,像一首自度曲,但平仄没有刻意讲究或雕琢的痕迹。2、即景生情,借物——“萤火”——抒怀,言语直白而意蕴非浅。有学者孙玉石等曾指出,胡适的这首著名的小诗就是用意象派的“具体的写法”。
査海沾评:这首诗歌才真是配得上老师所说的“中上流之作”了。
四、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五、醉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这两首诗,在《中国论坛》之《中国诗歌库》是并作上一首诗,即是《醉》作为《梦与诗》的第三节了。
简析:
1、双句押韵,每节换韵。2、参差整齐,讲究一定的建筑美。譬如:每节的第一二句重字对偶;节与节(尤其是第一二节)句式结构类似,可谓并列段了。3、语言“平常”——口语之适当提炼,意象性较弱,但情较浓,尤其是哲理性较强。——总体感觉:在现代诗歌中,应该可算中上等次之诗作了。
査海沾评:此诗点评到位。
六、老鸦
大清早起,
我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韵脚字分析:
按《词林正韵》:起、喜、利、米同韵(通用);啼、栖、回、饥、儿、飞同韵(通用)。
按今韵:起、啼、利、喜、栖、饥、儿、米同韵(属【十二齐,i,er,ü】);回、飞同韵。
——笺评:
1、押韵方面(具体分析见上):存在着平仄声、古今韵通押的现象。相对于古体诗,从顺口、实用的实质而言,应该体现了一定的创新精神。(其实杂剧、戏曲中这么押韵已是不足为奇了。)
2、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或生僻的辞藻,没有雕琢的痕迹,给人一种纯口语的感觉。
3、这是一首咏物诗了,塑造了一个“老鸦”的形象。它“不能”(或不愿)为了“赚一把小米”而“叫人家系在竹竿头”、“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而(宁愿)落得“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又寒又饥”(奔波劳碌、挨冻受饿)。这个形象,大抵可理解为是诗人的自况,借此表达自己不愿为了“一把小米”而“呢呢喃喃”的人格尊严。——让人很容易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及其高洁品质。
査海沾评:陶渊明是脱了牢笼去追求自由自在的闲适去了,胡适先生此时以另外的面目在“杀出一条血路”,两者区别不可不明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