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借来小曲养格律 小曲格律口舌香 死水吧 ------------------------------------------------------------------------------------------------------------- 一
话说“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小曲也属于民歌,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中。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情感生活的需要。因此,小曲格律自由,曲谱单一,曲调流利抒情,结构比较整齐,适于即兴编唱。
重新诗民族化的诗人,将小曲拿来,为我所用,他们立足于新格律和小曲融为一体,在语言上,在诗体形式上独树一帜,为新诗开辟了一个新的疆域。阮章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
阮章竞,1914年l月31日(旧历正月初五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县象角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呱呱落地的时候,家里穷得几乎没有下锅米。父亲阮达彬,靠租种地主六、七亩薄田和打渔,难以维持一家十几口的生活。阮章竞兄弟姊妹十一人,先后天折、饿死六人,幸存的兄弟姊妹,都是在地主催租。债主逼债的吹喝声中长大成人的。他13 岁时就给人当了徒工。
1934年6月底,20岁的阮章竞带着生活艰难的愁思和对未来事业的美好憧憬,离开了家乡。7月13日到达上海。1934年到上海后,改名阮啸秋、洪荒。
1935年初,在同乡李思庸的影响下,阮章竞参加了世界语协会,进世界语协会学习世界语。同时,加人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世界语协会教音乐的老师看到阮章竞喜欢音乐,声音洪亮,音色又好,就介绍他进了立信歌咏班。立信歌咏班的任务是学习抗日救亡歌曲,培养歌咏骨干,在上海的工厂、学校、商店、街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这一机遇,给阮章竞的生活打开了新的窗口,他借这个窗口,深入到知识分子、工人、店员和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自此至1937年离开上海的几年间,他便以全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这几年,可以说是他走上革命和文学创作道路的过渡时期。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1935年春夏之间,署名啸秋的小说《割稻的故事》和诗歌《故乡》,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他最早的试笔。这些作品,虽然在技巧上还比较稚嫩,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间压迫人民罪恶的愤怒激情,却是相当感人的。
1936年,阮章竞认识了冼星海。冼星海很赞赏他的声唱条件,对他有意加以精心培养。他从冼星海、吕骥、张曙等歌咏班的老师身上,看到一个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好的思想品质,还要有精湛的艺术素养,于是他拚命学习,尽快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1937年进人太行山以后,用洪荒作笔名发表作品。9月份,阮章竞随同上海文艺界救国协会流动宣传团,离开上海。先在太湖一带做抗日宣传工作,12月初由苏州到南京。本拟在南京找我党的负责同志,要求去延安,后因南京东门战火烛天,遂由南京转至汉口。12月底由汉口北上,奔赴太行抗日民主根据地。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挣扎和艰难奔波,阮章竞终于找到了光明之路。1937年底,阮章竞开始在“牺盟会”领导下的第二战区游击队司令部工作,不久下连队当指导员,曾到山西长治一带搞过破路活动和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还写过两首歌词,一是《纪念柴门霍甫先生》,二是以聂耳《卖布歌》曲调填的一首词。这两首词,都曾受到当时上海革命文艺界的好评。
1938年4月底,中共联络部主任朱瑞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阮章竞被调到该团工作。先后任剧团政治指导员、艺术指导员和团长职务。
1939年l月,阮章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他在“清漳河畔”写的《牧羊儿》,初步显露出他这些方面的艺术素养。
1944年元旦,他进太行山区党校,参加第三期整风学习班。
1945年4月,整风学习结束后,又下到八分区搞减租减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日寇投降后,阮章竞到焦作前线参加军事行动,解放焦作东西大井后,留在焦作煤矿作过一段工会工作。不久,豫北解放,遂由焦作到豫北新区参加反霸和土改运动。
1947年春,他调到太行山区文联戏剧部任部长和中共太行区区委委员。就在这年春天,他重新拿起笔来,要写一首诗,教育获得解放的农村干部,警惕地主阶级阴谋。这就是他第一次真正运用民歌体写出的长篇叙事诗《圈套》。也是他第一次用原名阮章竞发表新诗,并一直沿用至今。阮章竞通过创作实践,逐渐摸索到了写叙事诗的规律和技巧,熟练地掌握了人民群众的语言和多种民间曲调形式,因此,1949年3月,他在“卧虎坡”一跃而起,以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创作成功而蜚声文坛。
1949年夏,阮章竞离开了战斗、生活十二年的太行山,不久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随青年代表团到苏联匈牙利访问。访问归来,到中共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任处长。
1954年9月,他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55年至1956年,他写出了《金色的海螺》、《牛仔王》和《马猴祖先的故事》三部长篇童话诗。
1956年11月,阮章竞转换了生活基地,由北京至包头钢铁公司,担任公司党委委员。诗人在这里生活和创作了四个年头。组诗《新塞外行》、《乌兰察布》、《万里东风古塞行》、《钢都颂》、《新黄河赞》和长诗《白云鄂溥交响诗》等,是诗人献给读者的反映我国工业建设成就和内蒙古草原变化的诗作。
1961年4月,阮章竞访问了墨西哥和古巴,先后创作了二十多首短诗,收入在《四月的哈瓦那》诗集中。同年底至次年春,他又访问了井岗山、瑞金、兴国等老革命根据地,作组诗《沿着历史的长河行》。
粉碎“四人帮”以后,阮章竞被选为全国第五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
1983年秋天,阮章竞去新疆参加了诗歌讨论会。会议结束之后,他从北疆到南疆,从伊犁到和田,在两个月里,两上昆仑,四越天山,访问了边防哨所、学校、机关、毡房。“太行山上一兵”,心中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他不停地走,不停地写,从新疆采回了《牧场欢舞》、《两个阿依古丽》、《天山雪溪》、《昆仑》、《塔克拉玛干》等几十首诗。
1985年,《阮章竞诗选》出版。
2000年2月11日,阮章竞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三 阮章竞的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霜天》、《白丹红》。
话剧剧本《未熟的庄稼》、《糠菜夫妻》、《在时代的列车上》,歌舞剧剧本《民族的光荣》,活报剧本《茂林事变》,歌剧剧本《比赛》、《赤叶河》。
纪事文学《赵亨德》、《五阴山虎郝福堂》等。
诗集《霓虹集》、《迎春桔颂》、《勘探者之歌》、《四月的哈瓦那》、《阮章竞诗选》、《漫漫幽林路》、《边关明月胡杨泪》、《夏雨秋风录》、《三百里西江路》。
叙事诗《圈套》获冀鲁豫边区诗歌特等奖,童话诗《金色的海螺》获中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