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2|回复: 3

第五十七回 牧歌铺就声韵路 花环逍遥九天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0 13: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2-5-20 13:36 编辑

闻        捷



第五十七回    牧歌铺就声韵路  花环逍遥九天舞
死水吧
--------------------------------------------------------------------------------
    话说从新格律的角度来关注闻捷,最初主要是基于闻捷在《天山牧歌》中运用新诗抒写民歌的创举;没想到随着关注的深入,发现闻捷的新格律之路起于民歌,却终于现代新格律。

    闻捷,名巫之禄,1923年6月12日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闻捷幼时有一个幸福欢乐的小康之家,父亲是郑州附近一个站的站长,母亲是山西人,在家操持家务和抚育儿女。闻捷从小深得父母宠爱,其父母生怕他养不大,还给他起了个吉利的乳名:锁子,希望锁住他,保佑他长大成人。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这样一个幸福欢乐的小家,却因闻捷的父亲被土匪杀害而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一落千丈。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在万般无奈之下辗转千里,回到了闻捷父亲的家乡—长江边上的丹徒,借亲戚家的房子,在高资镇住了下来。
    闻捷随母初归故里时节,生活异常艰难,母亲只能靠着给人缝缝补补、洗洗浆浆,带着小闻捷和妹妹之凤,苦熬时光。这样的境遇,小闻捷从不奢望能上学。然而,那时有个姓唐的先生是位热心人,他主动出来给当时人称“丁二先生”的私塾老师说:请您老让之禄这孩子免费跟您读点书吧。丁二先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个私塾老师,为人耿直,育才爱才。当他看到聪明好学的闻捷时,爽快地接受了这个“免费”学生。
    1936年,上小学的闻捷,因家境贫寒缀学,到南京一家叫“朱鑫记”的煤炭店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武汉,满怀热忱地参加抗日救亡的演剧活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闻捷来到延安后,曾在陕北公学学习。1944年,他开始写作,1945年被调到陕北边区的《群众日报》担任编辑和记者。他写了许多战地通讯、散文、诗歌,也发表了一些特写、小说。
    1950年3月,闻捷追随解放大西北的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了新疆。新疆浩瀚的大漠、绮丽的景色使他感叹,英雄战士无畏的气概使他激动,一种无法抑制的震撼摄住了他的心房,诗句便像泉涌一般喷涌而出:“谁能撼动天山之峰,不让它挺立高空?”闻捷在大西北、新疆工作了10年,曾历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主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等职。繁重的工作未能锁住他的诗魂,反而,新闻工作特有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敏感,祖国大西北独特的山川面貌,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愉快开朗的个性,给予他足够的创作激情。他把生活当成了诗歌,《苹果树下》、《葡萄熟了》、《婚期》·····一首首热情地歌颂勤劳勇敢而又淳朴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的赞歌,由感而发。
    1958年5月,朱德总司令到甘肃视察工作,闻捷以《甘肃日报》记者身份,跟随朱德总司令进行采访。在朱总到河西走廊、玉门油矿等地视察的半个多月里,他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几乎是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合写了以《难忘的十五天》为总题的巧篇生动感人的通讯、特写。他当然没有忘记写诗,还写了12首题为《朱总在河西》的组诗。
    1961年,闻捷来到上海,在中国作协分会作专业创作人员。他终于能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了。他带孩子们参观工厂、农村;他亲自下厨烹调菜肴;他和孩子们一起搞家庭迎新晚会·····一个充满温暖与快乐小家紧紧围绕于他,他信心百倍地投人诗歌的创作中,他希望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之诗。
1962年,闻捷回到了梦回魂绕20多年的故乡,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他那绵长的思念:
    我们的祖国无限美好,
    处处都承受着太阳辐射的光芒;
    但是在跋涉万水千山的游子心中,
    最偏爱的地方还是故乡。
    在家乡,闻捷担任县委委员,常下乡了解情况。他凭着他特有的甜美而又坦荡、才华横溢而又平易近人的诗人气质,与大家共同劳作,共同享受劳动的欢愉,也涌动着滚烫的诗情。
然而,1966年的“大风暴”,使闻捷一夜之间被打成“叛徒”(据说,有个叫赵文节的人曾被捕叛变,而闻捷的曾用名恰恰是赵文节)。面对“叛徒”这顶大帽子,闻捷十分坦然,他从未背叛过党、背叛过人民,相信历史会澄清这一切的。所以,他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1968年春,对闻捷的迫害再一次升级,他先是被隔离审查,不久又被投人监狱。
    这次还株连到妻子杜芳梅。杜芳梅是西北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的孙女,她自幼参加革命,是陕北小米养育大的。当时,她在上海人民银行工作。本来,她在自己的单位里已获“解放”,但此刻因诗人人狱又被重新审查,大字报的攻击,大会小会的揪斗,还有一连串的人身侮辱,使她实在不堪忍受。这位倔强的女人挺着,挺着,后来还是没能挺得过去。这一年夏大,她跳楼自身亡。
    死前,她留给三个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不是叛徒,妈妈也没有罪!
    1969年秋,闻捷被“解放”回家。不久,跟随大队人马来到杭州湾滨海的一个“五七”干校劳动。

    戴厚英,1938年生,安徽颍上人。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戴厚英才只有十一岁。她基本上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她积极向上,敢打敢冲,因而在动荡的年月里,一度列为作协上海分会革委会“第四把手”,曾被指派为闻捷调查组组长。然而1968年春,戴厚英被卷入第二次“炮打张春桥”,因而挨审查并下放干校。就在这时,和戴厚英中学同学,大学同学,自由恋爱,结婚多年,育有一个女孩,却多年两地分居的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突然提出了离婚。戴厚英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同是天涯沦落人,闻捷和戴厚英相识并相爱了。
    戴厚英喜欢闻捷的诗,喜欢他的人。
    1970年的国庆前夕,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一起回到上海。一到家,闻捷便让他的小女儿将一大包书送到戴厚英的家中。因为她说过,只有在她读完他的全部作品之后,她才能决定是否嫁给他。这一包书就是他的全部作品。他在等待着她的“宣判”。
    她整整读了两天,一字不漏地把闻捷的所有作品全部读完了。她难以描述当时的心情,她被他的热精和才华所震撼。
    10月20日下午,她把那些书仍然用报纸包起来,敲响了他家的门。
    闻捷一天没有出门,在家静候。他穿上当年到阿尔及利亚访问时制作的蟹青色西装,挺拔俊俏,神采飞扬。当戴厚英向他述说自己的感受和决定时,闻捷高兴地抱起她,转了一圈又一圈。接着,他们便商量着结婚的事。他们字斟句酌,终于写好了一份结婚报告,他们准备明日一回干校,就把这交给工军宣队。
    闻捷与戴厚英的结婚报告递上去了,工军宣队不仅不予批准,还把这作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再次把斗争的矛头指向闻捷。
    两个月之后,戴厚英被安排去吉林接受再教育。动身之前,闻捷打算跟她一起回上海,到照相馆照一张合影照片,以示永不相忘。可是工军宣队突然宣布布:闻捷不能走,必须留下值班。
    1970年12月29日,农场就闻捷的恋爱问题召开批斗大会,张春桥在一份小报告上亲自作出“批示”,诬蔑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是向无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依据张春桥“指示”,批斗会上,一帮人对闻捷进行了轮番粗暴的叫骂,极尽最卑鄙的手段来侮辱他的感情和人格。
    12月31日,根据所谓“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旨意,批判闻捷的大会终于召开。一阵有组织的批判发言之后,军选队的连长宣布:“这是一场改造与反改造、腐蚀与反腐蚀、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文艺黑线的死灰复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反扑。”
    他还说:“闻捷是什么东西?敌人狗洞里爬出来的叛徒!这样的人还配谈恋爱?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在舆论的高压下,他俩打算将恋爱转入地下,他们的秘密相会又持续了一个星期。
    军宣队的连长再次向戴厚英发出警告。
    1971年 l月12日,上海市文化系统召开大会,传达了刚刚结束上海市党代会精神。传达中,他们的恋爱又一次被作为文艺黑线复辟的典型,遭到更加激烈的批判。
   “红色恐怖”下的上海,到处都是监视者的眼睛。闻捷有“专人保护”,戴厚英更是寸步难行,他们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1971年1月13日凌晨,闻捷把遗书写好,又折好,放在熟睡的、未成年的、仅仅15岁的小女儿的胸前。他轻轻地吻了吻女儿的额头。又过了一刻,他小心地用纸将女儿房间的门缝糊得严严实实,然后把门关紧。接着走进厨房,他毅然打开了煤气的开关。。。。。。
    1978年夏,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为闻捷平反,恢复了名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厚英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后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戴厚英以闻捷在“文革”中的遭遇为原型,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诗人之死》,以后又出版了多部小说和散文集,成了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知名作家。
    戴厚英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脑裂》、《我的故事》、《空中的足音》、《往事难忘》,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
    1996年8月25日,上海发生一起重大命案,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和她的侄女在上海凉城新村寓所遇害,噩耗传出,海内外震惊。上海市公安局成立了一百七十多人组成的“八二五特大凶杀案”侦察专案组。经过对两千人的调查访问,最后终于侦破疑案……
    凶手是一个学生,和戴厚英同乡。凶手从家乡来上海读书,家乡的一个中学的校长介绍,托她多加以关照,于是戴厚英就真心地给以那个学生很多的帮助。但对她爱心的回报的是,一天,那个学生瞅准她外出买菜回家没在家,潜入她家里偷她的东西。被戴厚英在家的侄女发觉,那人将她的侄女打得昏死过去。又因为她回来的突然,那个学生来不及躲避,于是就躲在门后,在她进门时突施袭击,把她杀害了。然后又杀死了苏醒过来的她的侄女。现场是极其恐怖的。
    凶手交代,他杀了戴老师之后向戴老师鞠了三鞠躬说:对不起,戴老师。
    这样一位历经苦难的作家,竟死于非命,年仅五十八岁。


    之一
    闻捷是在五十年代初,以色彩风情独异的《天山牧歌》、《吐餐番情歌》一举震动文坛的,是他第一个向读者展示了新疆人民新生活的绚丽画卷,他出众的才华在新疆的土地上找到充分展示的条件。
   他的这些诗作,风味基本上属于民歌,以四行一节为主。闻捷很钟情“四行一节”这种新诗的形式,他认为,这种形式的优越之处是:“四行一节,便于完整表达一个意思。”
节:绝大多数是四行一节。
韵:一韵到底,逢双句押韵(或一、二、四句押韵),双字收尾为主。
字:诗句长度则以九言为主,每行诗一般包括三至四个音组,每个音组多为二、三字。
    但《天山牧歌》集中的抒情短诗格律并不严格,在诗句的长度、音组的安排,对称的考虑等方面有较多的自由。《夭山牧歌》集中诗的形式是大体整齐,又有变化,既有规律,又较自由,写来拘束较少,读来流转自如。这种灵活轻盈的诗体形式同富有抒情色彩的内容、清新明丽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格调轻柔、悠扬动人的在“天山牧歌”。
        葡萄成熟了

         闻捷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里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们怎么挑剔……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咪咪: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之二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闻捷又写出了构造宏伟的史诗性的长诗《复仇的火焰》。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这首诗在形式上也颇有特色。
(一)章节前有序诗,四行一节,字数相等,偶句押韵。如:
第一章
草原上红花年年开放,
草原上绿草年年生长;
静静的巴里坤草原啊,
哈萨克人出生的地方。

休管那朝代悠么变换,
休管那山川怎么动荡;
静静的巴里坤草原啊!
哈萨克人在这儿安葬。
            ——个哈萨克老人的歌
    (二)正诗中也是以每节四行为主,一四句或九言,或十言对称相等,二三句比一四句多几个字,呈凸型小节。如:
漠风啊打从西北吹来,
咆哮着散播那初冬的严寒,
它又席卷起地上的积雪,
怪声旋转着飞向东南。

山谷已经被严寒封锁,
大小道路全被冰雪切断,
牧民们早都迁居到冬窝子,
草原上不见一缕炊烟。

逆着夕阳惨淡的余辉,
忽然有几只苍鹰飞出天山,
但见那苍鹰翻飞的地方,
山谷里涌出一群黑点。

那是十三匹高头大马,
十三匹马大跑着奔向草原,
十三个猎人跨在马背上,
稳如身后戴雪的山峦。

    (三)长诗为避免单调,变换多种形式来描绘叙述。在第二部第三章,作者通过三节对唱,描绘了哈萨克牧民婚礼的风俗。如:
帐篷里一片喜气洋洋,
灯光灿烂歌声又无比激荡,
那四周屏立的毡壁已经卷起,
花红的毛毯铺满地上。


牧人环坐在帐篷外面,
一圈一圈有如喧嚣的波浪,
无数道视线透过菱形的栏孔,
交叉地聚集在帐篷中央。


叶尔纳穿着淡紫的裙衫,
胸前装饰的银元闪闪发光,
两位姑娘在替她梳理着发辫,
精心地打扮着这位新娘。


新娘左边坐着一排青年,
新娘的右边跪着一排姑娘,
他们正按照古老的劝嫁风习,
拨着琴弦即兴地歌唱……


青年们:
春天来了!野花遍地开放,
夏天来了!牧草迎风荡漾,
秋天来了!山果红满枝头,
冬天来了!树叶漫天飞扬;


季节按照顺序轮流地交替,
稚弱的树苗变成参天白杨,
年龄跟随着时间不断增长,
黄毛丫头变成黑发的姑娘。


姑娘们:
天鹅大了!浮游在碧波上,
山鹰大了!飞翔在蓝天上,
骏马大了!奔驰在草原上,
骆驼大了,跋涉在沙岭上;


万物遵循胡大的意旨生活,
如同那河水沿着山谷流淌,
姑娘也要听从命运的支配,
嫁到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众人:
咿哟!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美丽的孔雀就要飞向远方,
孔雀啊!你不要满怀悲伤,
唉!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青年们:
去吧!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你去的地方太阳格外辉煌,
那儿的茅草一年四季常青,
那儿的玫瑰一年四季绽放;


去吧!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你去的地方牛羊格外肥壮,
那儿的奶子像荡漾的湖水,
那儿的酥油像重叠的山岗。


姑娘们:
去吧!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你去的地方月亮格外明朗,
那儿的清泉一年四季长流,
那儿的夜莺一年四季欢唱;


去吧!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你去的地方亲友格外善良,
那儿的青年们会帮你赶马,
那儿的姑娘们会陪你放羊。


众人:
咿哟!我们的叶尔纳姑娘!
洁白的天鹅就要飞向远方,
天鹅啊!你心中切莫重新徬徨,
唉!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    闻捷创作的许多新诗,音韵和谐,旋律流畅,被著名作曲家谱曲,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
《插上理想翅膀》          闻捷词    刘如曾曲
《大宝睡不着》(催眠曲)   闻捷词   瞿希贤曲
《鼓手与琴师》            闻捷词   陈家骅曲
《换个秋天金灿灿》        闻捷词   瞿希贤曲
《疏勒河》                闻捷词   瞿希贤曲


    1963年夏天,闻捷和袁鹰等人远访北非和南亚,漫游半月,写作了抒情短诗集《花环》。集中的这些诗从题目到形式完全格律化。
1、进行了各种长短诗句的试验,有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但绝大多数是格律严谨的新九言体。
2、每节二行、四行、或六行。
3、每行九言四顿,双字收尾,双句押韵,二字音组和三字音组交叉使用,十分整齐。
4、从诗句排列来看,有整齐式,有参差式。
    《花环》中的诗十分重视对称和均齐,以此造成和谐的音节、整齐的节奏。
    如:

整齐式:

1、六言

江 上

汽艇奔驰江上,
劈开碧波白浪,
越过对对帆影,
一心向着海洋。

汽艇奔驰江上,
海鸥绕舷翱翔,
展翅蹁跹作舞,
放歌美好愿望。

汽艇奔驰江上,
你我纵情欢唱,
载得清风水花,
披满霞光返航。
——写于达卡

2、七言

叮 咛

白发苍苍的长者,
颤巍巍走出家门,
迎接中国的来客,
笑盈盈满脸春风。

长者慈祥地低语,
问候中国的巨人,
说是满天的星斗,
唯有启明星最明——

他带来万丈曙光,
他带来万朵彩云,
他带来无穷力量,
他带来无限信心。

白发苍苍的长者,
向我们再三叮咛:
请把一万个祝福,
捎回遥远的北京!
——写于吉大港

3、八言

边 境

在雪山峭壁下行进,
两足扬起千里沙尘;
在原始丛林里露宿,
双手搭起一座帐篷;
中巴联合勘测组员,
工作在未定的边境。

帕米尔淳朴的牧人,
托出了奶茶和油饼;
坎巨提勤劳的农夫,
弹奏起手鼓和弦琴;
迎接两国友好使者,
边境人民同样忠诚。

划一条友好的边界,
两千年历史逢新春;
立一排友好的界桩,
七亿多弟兄更相亲;
永恒的友谊似红日,
阳光普照万代子孙。
——写于拉瓦尔品第

4、九言

神 鹰

在那遥远遥远的年代,
我们祖先就相互往还:
踏遍辽阔的流沙荒漠,
攀越险峻的雪岭冰川,
忍受了大戈壁的酷日,
苦斗着高山顶的严寒。

他们对漫漫长途叹息:
几时像神鹰朝飞夕返?
时光流逝了一千多年,
神鹰终于降落到人间,
伸展着长翼直上九霄,
几万里路程立时缩短。

卡拉奇海边饮了朝露,
越过珠江暮歇黄浦滩。
神鹰在碧空且飞且唱:
祖先的幻想今天实现!
——喜闻中巴航空运输协定签字,写于拉瓦尔品第

参差式

夜 宴

北京宫灯长沙绣,
为什么今夜这般妩媚?
珠江果汁西湖茶,
为什么今夜这般有味?

中国使馆的大厅,
处处是欢笑接着碰杯;
芬芳四溢的醇酒,
时间愈久啊愈是珍贵。

卡拉奇初次相逢,
就预言着在北京重会;
临别时翘望天上,
一轮明月正吐着清辉。
——写于卡拉奇

喷 泉

拉合尔的什么最多?
拉合尔的喷泉最多——
喷向湛蓝的天空,
落下银白的花朵。

拉合尔的什么最好?
拉合尔的喷泉最好——
映着七彩的阳光,
化作弧形的虹桥。

拉合尔的什么最美?
拉合尔的喷泉最美——
酿成蜜似的甜酒,
喝一口就会沉醉。

拉合尔的什么最清?
拉合尔的喷泉最清——
捧出莹莹的镜子,
留住游人的姿影。
——写于拉合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3: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 乡

一样的莲塘一样的树,
一样的稻田一样的花,
一样的满江帆影,
一样的漫天晚霞。

水乡风物好亲切,
旅途如同回到家;
今朝在东巴忆苏州,
来日到江南念达卡。
——写于达卡




小舟

船头尖尖微翘
长桨沉沉摇起,
一船儿来,
一船儿去,
从不知休息。

挑来担担黄麻,
背走筐筐白米,
一年汗水,
一家生箭,
出入风波里。
             ——写于吉大港


山民

皮帽,毡衫,
长枪斜挂在肩,
山民跨上骏马,
涉水,翻山。

夹瞪,挥鞭,
纵马奔如闪电,
山民举枪一击,
火花,硝烟。

林地,山巅,
严防野兽侵犯,
山民护卫家乡,
黑夜,白天。
——写于白沙瓦

晨雨

达卡的雨是天宫仙女,
洗净了隔夜的尘埃,
给花树染一身新绿。

达卡的雨是金线银缕,
绾住小女孩的发鬓,
悄悄系上一串珍珠。

达卡的雨是丝帘绢幕,
满街车马满街人影,
冉冉隐入白雾深处。

达卡的雨是大师笔墨,
蘸一江绿油油流水,
描一卷清新的画幅。
——写于达卡



茉莉

高高茉莉山,
众山之王高入天,
游人三唱献赞歌,
翘首望云端。

一唱茉莉山,
白云横在两峰间,
苍松翠柏掩红搂,
紫岩挂清泉。

二唱茉莉山,
大路盘旋上山巅,
山势陡峭如海螺,
石峰隐又现。

三唱茉莉山,
少男少女笑语喧,
山前轻歌山后舞,
美景留心田。

高高茉莉山,
听罢三唱头频点,
敞开胸怀迎游人,
云散见青天。
——写于拉瓦尔品第
    纵观闻捷的新诗创作,他始终不倦地作着新诗格律形式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以九言为主的格律新诗,终以《花环》攀上了他新诗格律探索的最高峰。闻捷在《诗苑漫谈》一文中曾这样总结新诗形式探索的规律:“诗人们无论运用民歌体、自由体或新格律体,都可以根据某种形式的不同特点,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吸收民歌和古典诗歌的精华,进而发挥自己运用的这种形式的独创性;经过长期地、艰苦地探索,诗人们都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诗歌形式。”(载1962年6月26日《文汇报》)

    曰:闻捷是一生致力于新格律追求,并于晚期集于大成的诗人。常言说:大成至圣。闻捷具有新诗律圣之实,却无新诗律圣之名。《天山牧歌》仅仅是半格律诗,《花环》却是纯格律诗,但世人只知《天山牧歌》,却不知《花环》。其原因何在?《天山牧歌》就是这一段生活的结晶。由于这些诗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充分的酝酿创作时间,所以能把握生活中最美的色彩和富有深意的情景,洞察和揭示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构思精巧,形象生动。而《花环》集中的诗创作仓促,生活基础更薄弱,虽然格律形式趋于成热,但一首好诗必须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这正说明一个至理:发展新格律,仅仅完美的形式是不够的。
    闻捷的新格律特质在于:一、以四行一节为主,兼顾其他;二、以九言为主,兼顾其他;三、以偶句押韵为主,兼有其他;四、以整齐式为主,兼有参差式。五、以对称为主,灵活多变。注重在整齐中求变化,以参差求统一。如《花环》集中的诗上下行二字音组和三字音组一般是交叉使用的。“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这正是闻捷所刻意追求的。
    自古诗人多薄命。薄命之因在于诗人忧虑多于常人,诗人单纯甚于常人,诗人耿直异于常人。在新格律史上,闻捷命运之悲惨前所未有。自己死于非命,前妻死于非命,后妻死于非命,人意乎?天意乎?
    在此为诗人一哭!为诗人亲人一哭!也为新格律一哭!

    正是      格律生来厄运多
              诗人闻捷命尤薄

参考资料:
         《闻捷新九言诗》      许霆
          《花环》             闻捷   袁鹰

附录:
       《闻捷歌词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