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伟人小圈兴特区 诗人巨笔擎律旗》的有关说明 ——兼答各位诗友的质疑 死水吧 ================================================================== 一 首先感谢各位诗友的关注、批评,并带来许多历史史实,它又促使我对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思考,这对我来讲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以诗开篇,是表明我们的历史观。我们身处历史之中,但要跳出历史之外看待历史。我们可以创造历史,但我们无法修改历史。我们可以评说历史,但历史随后也会评说我们。所以,研究历史,要保持学术思维的独立性,以史实为依据,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
此文只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并非如万龙生老师在《“现代格律诗”术语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中所言,作为周仲器的得力助手专为现代格律诗学会孜孜不倦。只是在关注学习研究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的过程中,现代格律诗学会这段历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如果以后我的眼光关注到东方诗风的话,我当然也会为东方诗风而孜孜不倦的。
此文是一篇历史回顾,主要依据为现代格律诗学会会刊《现代格律诗坛》1——11卷,以及学会部分诗人的诗集(主要是前言后序),还有我所了解的一些史实。实际上是对于《现代格律诗坛》所发表的文章的一个归类整理。
此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章的归类整理,二是点评。文章的归类整理对历史负责,点评只对自己负责。归类整理部分基本上都文有所据,点评部分则是根据所掌握的史料自己的一点理解,属于一家之言。
此文写成于2012年7月30日,发在新浪博客《死水吧的blog》。发出后,黄淮、周仲器、李长空三位诗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黄淮老师提供了未记录在内的他参与的一些学术活动,周仲器老师提供了2012年雅园公司拟出版的书目。李长空兄指出对于万龙生老师及两网两刊表述不够准确。我随后在博文中予以修改。后于2012年8月3日在《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和《东方诗风论坛》贴出。8月6日我在QQ上遇到万龙生老师,王端诚老师,晓曲兄,邀请他们对此文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是想听听大家对于现代格律诗学会多年来的成就、缺陷与不足的认识,修正我的观点与看法,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下他的得失,也能够对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它能够在新时期轻装上阵。
诗友们的意见有两类:属于史实性质的错误、行文的疏忽和不足以及我认同的意见和建议,我将在文章中予以修正;属于诗友们的意见和建议,而我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部分,我将持保留意见,并将我的看法与依据予以说明。
三
1、在八十年代背景介绍中,对于邹绛对现代格律诗的倡导作用疏于笔墨,是一大疏忽,容搜集相关资料后,予以弥补。
2.结尾点评部分“诗人黄淮和一班诗友抢抓时代机遇,南下深圳发起并成立了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无异于在一片荒漠之中竖起了一杆大旗”中的“一片荒漠”措辞不当,与八十到九十年代初新格律探索的蓬勃形势不符,应予以纠正,似用“群情激奋之时”更为适宜,待定。
3、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部分“二00七年十月二十至二十一日,学会在常熟理工学院,和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了“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一句表述不够严密。
据从黄淮处得到的资料,主办单位是3个:常熟理工学院(书记许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现代格律诗学会(副会长黄淮)。场地、会务主要由东道主常熟理工学院承担,其经费主要由东道主常熟理工学院承担,但现代格律诗学会带去8000元,用于支付会务费用。上午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主持会议,下午由黄淮主持。但许霆、鲁德俊、骆寒超、蒋登科、程文、周仲器、万龙生、黄淮、潘颂德9位均为学会理事,非学会人士主要有沈用大、王端成,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似用“二00七年十月二十至二十一日,常熟理工学院,和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现代格律诗学会共同主办了“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更为适宜。
4、 “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自己主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雅园诗会有共识,常熟会议有分歧。”在文中有两次表述,第一次在文章第五部分《现代格律诗学会的学术活动》出现,第二次在点评部分出现。但第二次多出了“自己”两字,属于行文不够严密,应予删除为宜。
5、 关于学会理事在新时期迈出的新步子,做出的新贡献,是否能够作为学会的成就,此文还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但对于学会理事在新时期的创新与突破,本文是应该予以专门篇幅记述的。由于现阶段资料不足,文中仅提及了学会理事万龙生等新时期在东方诗风的发展,五个学会理事新时期在上海新声研究小组的发展,以及由学会理事江锡铨任会长、许霆任副会长,其他学会理事丁芒、屠岸、骆寒超、王一桃、周仲器为顾问,新时期在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的发展,且因资料不足,极其简略,容以后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