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4|回复: 4

红楼诗学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9 2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诗学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迪
●李长空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鲁讯先生曾不无挪揄地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其中的诗歌创作表现和诗学个性化论述,闪现着富有启迪意义的火花,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一、红楼诗学解析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远在尧、舜、禹、夏、商、周的时代,朝廷就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在民间征集群众口头流行的歌谣,借此体察风土人情,了解民间疾苦。《诗经》就是当时乐官们收集并经过加工整理的歌谣集。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在耀眼的群星中,不仅有风格迥异的男诗人,也有散发着自己独特光芒的女诗人,如薛涛、鱼玄机、李冶、薛媛、徐玉兰等。此后,历代不乏诗篇灿烂的女诗人,如宋代的朱淑真、李清照,元代的郑允端、孙蕙兰,明代的陈德懿、潘氏、朱静庵、陆卿子、黄峨,清代的柴静仪、林以宁、席佩兰、孙云凤、王慧、秋瑾等。据胡文楷先生《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所言:“清代妇人之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极一时之鼎盛。
《红楼梦》里有不少关于诗词创作和诗歌讨论的着墨,都是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说出的。就全书的构思而言,一方面可以展示“几个异样女子”的才情,在情节的连贯上穿针引线、推向高潮;另一方面,是作者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借人物作诗论诗,意在说明人物的性情和见识。
(一)黛玉论诗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在《红楼梦》中是位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冰雪聪明了。
林黛玉是大观园群芳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人物之一,也是作者最着意作为诗人去刻画的形象之一。林黛玉所创作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她有感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借以抒发身世之感,非常个性化和情感化。
林黛玉论诗,见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因香菱欲学诗而起。话说呆霸王外出避羞,香菱搬来与薛宝钗同住。香菱要宝钗教他作诗,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⑴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⑵,故香菱欲学诗的请求自然是不能应允的,何况两人还尊卑有别。香菱痴心于诗,遂舍近求远再拜黛玉为师,黛玉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并向香菱传授了一些最基本的诗词创作要领,可谓是字字珠玑:“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一段解说是黛玉作诗的最基本法则,堪称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在逻辑层次上有渐次递进的关系,我当初读过这段文字后也受益颇多。首先,入手从近体律诗开始,重点放在声韵格律上,详细解释起承转合与对仗之类的技巧,这是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先解决“写得像”的问题;其次,近体诗虽然重视声韵格律,但又不能一味讲求形式,必须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宁可“不以辞害意”;第三,立意也有高下雅俗之分,所以功夫要从“高雅”、“乎上”做起;第四,对于初学者来说,功夫从“高雅”、“乎上”做起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师法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
林黛玉论诗,另见于《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李商隐的诗素以“隐晦”见称,令人难入其境,与林黛玉推崇的“不以辞害意”相左。而林黛玉之所以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在于它以极平常的语言创造出了静谧安闲而略带冷寂的意境。可见黛玉是非常推崇诗歌的意境的。
从上文可知,黛玉倡导盛唐、魏晋诗风,排斥李商隐一路的隐晦和陆游一路的浅近直白,其诗论可谓简练精辟又见解深刻。黛玉自己的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立意为先,词句修饰都在其次,如《葬花吟》,全文多处换韵,在格律上并不在意,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宝钗论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三大中心人物之一,与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了《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薛宝钗有着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
薛宝钗的诗才可以说与林黛玉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间。在《红楼梦》中,多处写到群芳开展诗社活动,其中以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场面最为浓墨重彩而又生动传神。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的诗多是一种含蓄浑厚的格调,这与她的思想性格是一致的。而她对诗歌的评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反映了她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学观点。
薛宝钗论诗,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摘录如下:
……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这里宝钗又向湘云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湘云只答应着,因笑道:我如今心里想着,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如何? 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湘云道:“我也是如此想着,恐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湘云依说将题录出,又看了一回,又问“该限何韵?”宝钗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
从第一段对话可知宝钗“寄兴写情”的作诗观点。诚然,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并非任何创作都要拘泥于此。诗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从这个角度看,宝钗的观点无疑是可取的。她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正是她这个创作主张的最好实践:此诗不拘泥于白海棠之形,而是重在传达出白海棠之神,因而它也成了宝钗性格的一个形象写照,人们由此诗便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她那特有的端庄稳重、敦厚温柔的品格,乃至她的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故脂砚斋评曰:“真诗人语!”
从第二段对话可知,宝钗虽然主张诗歌要立意清新、命意新奇,认为好诗就应该“又新鲜,又大方”,但是却担心过犹不及,既反对诗题刁钻古怪和限韵束缚人的做法,又反对落入俗套。由此还可知,宝黛二人在诗学主张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黛玉强调“第一立意要紧”,宝钗强调“头一件立意清新”;黛玉强调“不以词害意”,宝钗强调“何苦为韵所缚”。这表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宝黛都重视诗歌内容,认为诗体形式是为诗歌内容服务的,这样不偏不倚的见解无疑是高明的。
此外,薛宝钗论诗还见于《红楼梦》第六十四“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摘录如下: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古今诗坛不乏人云亦云之作,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袭故而弥新、给人以启发的别开生面之作可谓鲜有。宝钗认为作诗不能因袭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样的见识使人有拨开阴霾见青天之感。而宝钗对黛玉诗作的高度赞美,又彻底打破了历来“文人相轻”的陋习,显示了宝钗的大度来,这与其性格又是多么的吻合。
(三)李纨论诗
李纨出身金陵名宦,从小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丈夫贾珠早夭,她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一再谦称自己“不会作诗”、“不能作诗”,偶然的作诗表现也确实不见精彩。但这不影响她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她是一位善于评诗者,并任海棠诗社社长兼裁判。如第三十七回结海棠社时宝玉所说:“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
李纨主张诗歌要含蓄浑厚。含蓄浑厚是在孔子“温柔敦厚”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格调标准,即要求诗人在创作态度上要“中正和平”,在创作方法上要“含蓄不露”,这也是李纨的性情使然。如海棠诗社活动中,宝玉认为探春的好,李纨推重宝钗的诗“有身份”,而当黛玉写了出来,众人就“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是这样总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按指林黛玉之作);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于是一锤定音,推宝钗诗第一,黛玉诗次之。
李纨强调诗歌要有独创性。如第三十八回菊花诗社中,李纨评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梦》:“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巧得却好,不露堆砌生硬。”这个“三新”、“巧”,正是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强调“独创性”的完整的艺术标准。
(四)香菱论诗
香菱,薛蟠之妾。她不仅痴心学诗、作诗,其诗论亦颇有心得和深度。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
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上面这段话粗看无理,却说出了诗歌创作要“真切自然”、“无理而妙”的道理。现实中,有些诗人、词家写的作品,无论从事物的常理还是从人之常情来说,都是相悖的。可经过含英咀华后,便会发现作者这样写,往往比“有理”的写法更真切生动、妙趣横生、得意传神,更能扣动读者的心弦。


二、红楼诗学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迪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对诗词曲赋也有着高深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他让自己杰作《红楼梦》中的主人翁林黛玉、薛宝钗、李纨、香菱等人出来谈诗论词,把自己的诗学主张,借博学多才的群芳之口形象地表达出来,却没有一点说教气,显得非常巧妙和自然,也完全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美学思想和独具匠心,令人敬仰和赞叹。
红楼诗学”中闪现着众多富有启迪意义的火花,这些火花对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启迪一:学诗当取法“高雅”、“乎上”,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对于初学诗者,断不可学浅俗、晦涩的诗歌,因为要么来得太容易,要么云遮雾罩含意不清。初学者从这里入门,就可能写滑了手,改不过来,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艺水平。当代诗坛大白话(如梨花体、羊羔体、口水诗)、大黄话(如垃圾派、下半身)、大黑话(如晦涩诗)、大灰话(废话诗)流行,有见识的初学诗者应该远而避之。初学诗者可以先从中国古典优秀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吸取营养,继而批判吸收中国现当代优秀新诗和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并逐步形成自己古今贯通、中西结合的独特诗风。
启迪二:诗歌创作要注重立意和意境的创造。诗歌创作者,视野要尽可能宽广些,立意要尽可能高远些,所谓“胸怀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立意有多高,格调有多高”是也。如果辞藻韵律和意趣意境发生矛盾,要做到宁可“不以辞害意”,也不能削足适履。
启迪三:诗歌创作须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诗歌创作应该从汉语的特点出发,重视声韵格律,首先要解决“写得像”的问题;但又不能够一味地讲求形式,必须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而且,当诗歌的创作形式被确定下来以后,有创造性的诗家就要勇敢打破旧有均衡,在不和谐中进一步追求新的和谐。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中,自由新诗因为“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至今无法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以至于不能“成方圆”;而格律体新诗又因为曾经单纯、片面地强调诗体形式,而漠视主题内容的提炼和意境的创造,主流诗界或嘲其形式主义,或讥其民歌打油,或鄙其诗意直白,虽然诞生已有近百年了,也依然在诗殿外徘徊。我曾经因为写作《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文章和主持《格律体新诗》杂志“诗先驱”栏目需要,刻意地去某格律体新诗名家诗集中挑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佳作,遗憾的是,最后只能勉强挑出两首比较接近自己需求标准的“佳作”推荐给读者。希望初学诗者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发,也希望有更多的格律体新诗写作者能够从我的遭遇中悟到些什么。
启迪四: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最忌人云亦云。好的诗歌作品,应具备“人人心中有,(其他)诗家笔下无”的新奇、鲜活、生动、独创的艺术形象。
启迪五:诗歌创作不能照搬生活,可寄兴写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并非所有创作都要拘泥于生活之形,而应重在传达出生活之神,要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启迪六:诗歌创作要做到真切自然、无理而妙。诗歌创作要能够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经验,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意趣和理趣。

注释:
⑴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⑵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⑶节选自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本文原刊《淮风诗刊》总第8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黄淮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11 2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2: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黄淮 的帖子

谢老师支持。这篇作品酝酿于2004年左右,当时在中华诗词网有场当代诗词创作要不要“严格韵律”的热烈讨论。我其时在中国诗歌网、东方伯乐网等处担任管理员(主要负责诗歌评论和古典诗词版面管理),因涉及相关议题,自然积极发言,提出诗词创作亦要“不以辞害意”,并举例了红楼梦中黛玉对诗歌的见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得到部分诗友的支持。后来因为写作《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文章和主持《格律体新诗》杂志“诗先驱”栏目需要,在当代诗家中只能勉强挑出一些比较接近自己主张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需求标准的作品推荐给读者,于是更加认为有必要把此话题写成一篇专文供作者参考。这篇文章正式写作于三年前,后刊发于《淮风诗刊》2011年2期(总第84期)等诗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歌界从来不缺乏理论家,甚至某些领域理论已经泛滥成灾;但是却极度缺乏诗歌批评家,因为良药苦口,很多人喜欢听赞歌,而容不得有异见。没有批评,一派和谐音,就会闭目塞听,陷入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境况而不知自拔,最终损人害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淮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0-13 14: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