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6|回复: 24

诗词曲的句组结构与新形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1 08: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7-2-25 10:46 编辑

诗词曲的句组结构与新形式

            第一章 自由的杂言体
       诗歌有格律自由之分,又有齐言杂言之别。汉语诗歌诸形式中:古体诗是自由的齐言体,近体诗是格律的齐言体,词曲是格律的杂言体,唯独没有自由的杂言体。
       纵观传统诗词曲:近体诗及词曲都是格律体,在形式上有固定的规矩模式。无论是齐言的律、绝还是杂言为主的词、曲, 每一种格律形式都“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即便有通融变化之处,必须在特定位置有特定的规则。这种形式上的固定性虽然保证了韵律和谐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当作者选用了某种形式时就必须按部就班,不可越雷池一步,这样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手脚,约束了作者的思想。古体诗虽然不限篇幅、不拘平仄,比较自由,但变化不大,仍以整齐的五言七言为主。
       白话自由诗一反旧体诗歌传统,其形式上的绝对自由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极端。严格地说,白话自由诗的表达方式并不是诗歌表达方式,而是分行的散文(甚至是西化的散文),起码还算不上中国风味的诗歌表达方式。我说的诗歌表达方式并非是文言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也是与其它体裁有所不同的,它比其它文学形式更具有和谐性、装饰性,“诗家自有诗家语”, 古今一理。白话自由诗的非汉语诗歌表达方式使其在韵律美及节奏感上要比旧体诗歌逊色许多。王力先生说:“纯粹的模仿也不是个办法,咱们应该吸收西洋律诗的优点,结合汉语的特点,建立咱们自己的新格律”(《汉语诗律学》)。
      因此,在社会生活、语言音韵等方面都产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创造(探索)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汉语诗歌韵律节奏特点,又能自由组合、灵活变化的新形式( 即自由的杂言体) 是当代诗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新形式,目前有很多称谓:如新自由体、新格律体、当代词、自度词、自由词、自度曲、自由曲等等,概各有长短优劣。至于何种称谓更合适,需要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历史的检验。
     那么,新形式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呢?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我认为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实践;二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又包括思想内容、语言技巧、格律形式等方面。
      关于创作上的探索以及思想内容、语言技巧方面的研究,丁芒、王国钦等前辈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格律形式方面也有很多人在探索,但大多局限在四声、节律及音韵方面,忽视了句组结构即“大节奏”方面的研究,这是前人从未涉及的新领域。
本人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探索、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诗词曲的句子组合规律即句组结构。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曾将诗词曲的节律形式加以归纳整理,总结出平仄合律形式若干种,我们据此可以“依声成律”、“依律成句”;我研究的正是这些律句的组合规律,我们据此可以“合句成组”、“合组成篇”。如果二者组合起来,就会使形式固定“按谱翻印的雕版创作”(词曲),变成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变化的“活字”,就会不断地更新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新形式。
     “因声成律”定平仄节律;“因律成句”定句法;“合句成组”定节奏;“合组成篇”定章法(此外还有“依音审韵”定音韵)---- 这就是新形式的基本原理。
      新形式韵律优美、节奏铿锵能拥有读者,形式上简便灵活又方便作者。它继承发展了旧体诗词曲的韵律特点及节奏规律,只有相对的规律没有固定的框框,可以根据内容自由组合、灵活运用,回旋的余地非常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旧体格律是古人包办婚姻,紧锁深闺不容选择,而新形式则是放开手脚“自由恋爱”,所以说前景是广阔的,未来是美好的。
当然,新形式以和谐为宗旨(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也应如此),并不像某些现代自由诗那样无节制地“解放”,并不是反传统、反和谐,也不是闭门造车。它是有法度可言、有规律可寻的,其法度和规律源于传统形式,并不是对旧体诗歌的否定、对旧形式的摒弃,而是对旧体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对诗歌形式的扩充和完善。它的根本是旧体诗歌,它的源泉是旧体诗歌,它的研究和创作应以旧体诗、词、曲为典范。根愈深者叶愈茂,它的研究和创作不应该回避和排斥旧形式,它只有从诗、词、曲中不断地吸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
      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也许会引起种种争议甚至非议,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新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待于不断地更正、补充和完善,我真诚地希望师长们、诗友们多提宝贵意见,指正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但是,那些认为旧体诗歌已尽善尽美以及白话自由诗至高无上的思想,那种墨守成规不愿改革创新的观点,那种对新生事物不是加以扶持而是斩草除根的做法,我是不敢苟同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除了对句组结构进行了研究探索之外,我对声、律、韵以及句法等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这几方面前人的研究已够详细,凡与前人相同之处,本文能简则简。其中也难免有“人云亦云”或“自作主张”之处,更需大方之家指正。我所讲的句组结构其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我在“语言结构”及“形式结构”二节中主要谈呼应关系的划分原则,同时也比较详尽地融入了句组结构在语言、修辞、韵式、长短变化诸方面的各种表现形式,读者应仔细领悟,不再重复。
      诗歌与音乐是孪生姐妹,宋翔凤《乐府馀论》中说:“宋、元之间,词与曲(文字与音乐)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曲的产生有两种形式:一是先有音乐后有文字,如《避暑录话》中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二是先有文字后有音乐,如姜夔在《长亭怨慢》序中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随着新形式的发展,必然有大量的作品成为音乐的文字部分。我们欢迎作曲家为之谱曲,也可以作曲家先谱曲,再由作者填词。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我个人的理解是:“社会主义”主要指思想内容;“中国特色”主要指艺术形式。用新形式容纳新思想、反映新生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我们相信:新形式是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这一伟大纲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9:01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这里是以新诗为基础的格律体,而我的研究以古典诗词曲为基础,我在这里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接受朋友建议退出。这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0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1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1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1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2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3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3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4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4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4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5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5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6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6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6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8: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7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0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2-3 08:47 编辑

回复 李建新 的帖子

谢谢管理员,我在这里不熟悉,麻烦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朋友带来诗词研究文章,本站作为诗体建设专业网站,特别欢迎诗体建设相关文论。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8: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dmin 的帖子

谢谢您,欢迎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1-22 1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孙逐明 的帖子

孙先生您好,久仰大名。可能是我和您的基本原理有着基本的不同,我的诗、词、曲的节奏格律,语言结构与节奏关系规律,那个不是?您说的罗列可能指例证多,是古典诗词曲太繁复了,我还没能举全呢,如果我只举几个,别人会问;“词曲那么复杂,作者都研究了吗?都包括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1-22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4: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建新 于 2012-11-25 14:20 编辑

回复 孙逐明 的帖子

您好,这几天忙于《中国诗词选刊》的工作,没能及时回帖,我认为中西方是有差别的,比如中国诗词讲平平仄仄平,这和汉语语言是统一的。我不知道要服从什么,只知道符合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