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 古今中外诗有律 融汇贯通新诗成
死水吧
=====================================================
一
话说1994年10月22日,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北京雅园宾馆召开第一届年会(史称雅园诗会)的前一天,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丁鲁教授代表学会和秘书长黄淮,拜访了著名学者、诗人卞之琳先生,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提倡现代格律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一贯主张。卞先生认为在格律诗上有些不同看法和意见并不可怕。只要认真读书,认真讨论,中国现代格律诗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
丁鲁, l934年l1月生,湖南益阳人,历任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白话新诗诗律研究和外国格律诗翻译。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现代格律诗坛》编委。丁鲁是北大俄文系学生,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曹靖华先生,在这里的学习为后来的外国诗歌翻译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其主要成果有:《新诗格律问题》,《白话格律楚辞》,翻译作品有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涅克拉索夫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等。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有《普希金给中国当代诗歌的启示》(1999)、《评艾青的格律观》(2000)、《诗歌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诗歌的发展》(2002)、《新诗:困境、根源和出路》(2006)等。
三
多年来,丁鲁教授关注、研究中国新诗的格律问题。他的思考研究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其新诗格律研究的主要著作《中国新诗格律问题》涉及到新诗格律诗体建设、新诗格律研究的理论术语、新诗格律对于古典诗词的传承、新诗格律与外国诗歌格律的翻译、歌词与新诗格律的关系等等领域,可以说,丁鲁教授对新诗格律的研究是在为现代格律诗大厦奠基。
(一)新诗格律诗体建设
1、中国新诗产生的根源与新诗中自由诗、格律诗“两腿一长一短”的原因
文体的突变,才是中国新诗产生的根源;诗歌形式传统的中断,才是新诗为什么“两腿一长一短”的答案。只有立足于本民族诗歌传统,又吸收世界各民族诗歌的养料,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诗。
新诗自由诗、格律诗“两腿一长一短”的真正原因,在于文体的突变——法定的书面语言在短时期内由文言改为白话。文体变了,诗还有人写。怎么写?传统的文言格律用不上了,白话格律又难以马上形成,就只能自由地写了。
2、什么是建设中国白话新诗的道路。
新诗是现代诗歌,因此应该继承传统;新诗是文学创作诗歌,因此应该学习民歌;新诗是中国诗歌,因此应该借鉴外国。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五四以来的诗歌实践中进行总结。
因此,继承传统,学习民歌,借鉴外国,总结新诗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中国的白话新诗今后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就能找到建设中国白话新诗的正确的道路。
3、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关系
我对自由诗、格律诗的关系,多年采取“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态度。自由诗和格律诗,总是各有优缺点的。自由诗有“散文美”(不是指作为缺点的“散文化”),格律诗有“音乐美”(不是等同于音乐的旋律);至于缺点,则前者易流于散漫,后者易流于做作。诗人扬长避短,用它们都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所以,一种诗歌形式站不站得住脚,靠的是诗歌实践和研究成果能否深人人心,其他办法都解决不了问题。而从指导思想看,只有鼓励诗歌实践的百花齐放和诗歌理论的百家争鸣.才能处理好它们的关系。
4、将格律探索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拿来和其他文学流派并列,并不合适。对诗歌形式的研究和实践,完全应该作为重要课题来专门讨论。
5、关于现代格律诗的名称
诗人何其芳提出的“现代格律诗”,是一个叫人糊涂的口号,有些人甚至以为这是何其芳先生个人倡导的一个流派。这个术语没有说到是使用文言还是使用白话,因此表达的概念就不明确。现代人写的一些文言诗,像毛泽东的诗词,不是也符合“现代”、“格律”这两条吗!从理论上看,这里涉及的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可是作为一种诗体在群众中加以提倡,术语本身就成了某种口号。如果术语有毛病,必然会模糊了理论和实践的面目。多年来,“现代格律诗”这个术语给白话格律诗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的麻烦,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至今还在吃这个亏呢!当然,这个术语用了很久,已经有许多人熟悉了;把它保留下来,通过定义去讲清楚,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考虑。我自己也曾经长期这样想过,但事实改变了我的想法。在当前许多人对白话格律诗很不熟悉的情况下,实在没有精力为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做如此大量的解释工作。反之,放弃现代格律诗这个不明确的口号,重新提出白话格律诗这个人人懂得的口号,却是很容易的。所谓“白话格律诗”,就是白话诗中的格律体。——这样说,大概谁都不会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