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0|回复: 0

林下读书笔记(一)陆侃如:《中国古代的无韵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4 1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记
  2013年7月15日,第三次来到贵州习水羊九森林公园避暑。去前年因为感受颇新,写了一些短诗,想必今年不会有多少诗作产生,便打算安心读书。读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只带了一本王钟陵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萃·诗词曲论卷》。此前并未认真阅读此书,算是补课吧。
  阅读过程中,应该有所收获,于是决定写一点心得体会,乃得这组文章。也算不至于辜负此间的清风明月。
  

  (一)陆侃如:《中国古代的无韵诗》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是有无韵诗的。其源头是《诗经·周颂》中的几篇。
  二、虽然无韵诗在中国早期诗歌中不占重要位置,但是到东周时期,无韵诗仍然成为一种流行的诗体,《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有所引用。其中《史记》所引优孟的歌歌颂楚国廉吏孙叔敖,十分感人,堪称杰作。
  三、直至汉代,无韵诗仍未断绝,而曹操为“以全副精神来创作者”,既是第一人,而且也许是最后一人。他存留的23首诗中,就有不少无韵诗。
  四、此后,无韵诗便从中国诗坛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白话新诗,无韵诗才重回诗坛,到目前似乎已经占居了主流地位。
  几点思考:
  一、陆文没有提到,即便在无韵诗存在时期,它在整个诗歌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处于非正宗地位。
  二、无韵诗的产生,是因为诗歌的音韵规律尚未被发现,被掌握。
  三、随着中国诗歌格律(音韵是其要素)的建立、完善,押韵成为诗歌的必要条件,无韵诗遂被排斥于诗歌之外,以至形成了“无韵不成诗”的观念。有韵与无韵成为诗与散文的一条重要文体分界线。
  四、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的无韵诗并不能等同于自由诗,其存在不能作为中国自由诗古已有之的证明。因为这些作品,其节奏鲜明,并不同于散文。如曹操归于“乐府诗”的那些无韵诗都是四言句式。这些作品可以说相当于英国那种不押韵却讲究音步规则的“素诗”。
  五、新诗在其100年的发展过程中,无韵与有韵的作品始终是并存的。无韵是因为以白话为诗,没有现成的规矩可资遵循,也因为受外国无韵自由诗的影响,受外国格律诗中译去韵的误导;而有韵诗的存在归功于中国长期格律传统的强力影响,归功于一些有识之士对于格律的提倡,归功于诗歌受众欣赏基因对于诗歌音韵的心理期待。
  六、综上所述,产生于诗歌婴幼时期的无韵诗,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却并不意味着它今天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一些人提出“去音乐化”的错误主张,妖魔化韵律的异端邪说,都是从根本上违背诗歌传统和诗歌艺术规律的,因而也是于诗歌的发展极其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
  七、音韵对于读者具有审美愉悦之效,而对于诗人则具有引导、生发诗情之功。今天我们承认无韵自由诗,绝不意味着对于诗歌音韵的放弃;相反,我们,格律体新诗的信奉者,要创作出成功的作品,雄辩地证明音韵的优越性,去争取甚至征服读众,以扩大有韵诗的领地,以期到了一定的时候,恢复有韵诗在诗国的优势。同时,还有必要加强对现代汉语音韵的研究,对诗歌作品中用韵方面的评价,以进一步提高新诗的音韵水准。
  八、目前,诗歌界有一种“唯韵论”观点,即认为音韵是唯一的格律因素,否认或忽略节奏的规律性是诗歌格律的重要条件,甚至拒绝承认无韵诗的“诗籍”。这样的观点虽然显得偏颇、极端,但是我认为仅仅押韵而不讲节奏规范的作品,是介乎自由体新诗与格律体新诗之间的中间地带,可以视为格律体新诗的“盟友”,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从仅仅押韵到同时注重节奏格律,并无深沟巨壑,前行一步,就可以抵达格律体新诗的属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