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9|回复: 1

林下读书笔记(七)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15: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

     李商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特色的重要诗人。对于他的研究与评论当然是非常充分的。然而由一位当代作家来对他进行很有价值的评论却是罕见的,因而主编者青眼有加,全文照录(另外的方式为节选和论文简介),可谓享受高规格待遇了。读毕全文,我非常佩服选家的眼力,王蒙可谓当之无愧。此文岂止“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而已?这个标题真是自谦过分了,我以为这是不折不扣的宏观的《李商隐论》!
     编者这样处理不是想当然之举。此文不但笔触灵动,文采飞扬,而且深得艺术三昧,颇多真知灼见。编者指出,这正是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可惜“在本世纪文学研究中却继承者甚鲜”。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那种堆砌术语,引文、注释铺天盖地的论文实在令人头疼,难以卒读。读到这样的佳品,说是醍醐灌顶,毫不夸张。不过编者借此“对改变那种呆头呆脑的文风起一点作用”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吧。
     王蒙指出李商隐的政治诗“气象恢宏、嗟叹深沉、见识卓然”,乃是其互相影响的命运与性格使然。据此,他解读《重有感》,看出诗人“有政治激情而未必有政治手腕。政治与诗情诗才固难两全也。”解读《筹笔驿》,指出诗人对于诸葛亮这位悲剧英雄“歌颂怀念备至”,显示“有才”与“无命”的矛盾,“此恨绵绵,万古同悲”。这未尝不寄寓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啊!解读原作,如此精当,难能可贵。想必诗人于九泉之下,得此知音,亦当感到欣慰吧。
     王蒙此文中有一段“温李比较论”令我心折。温李同代、齐名,诗史上常常温李并举。如《唐才子传·温庭筠》就说:“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王蒙认为“侧词艳曲云云,太皮相了,完全不能概括李商隐的风格。”“李的气象要丰富得多,风格要变化得多,感喟要深邃得多,寄兴要迢阔得多”,总之其作品“更有份量”,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份量的一个重要的因子乃是政治”,亦即那种“思兴衰、探治乱、问成败、念社稷、忧苍生”的胸怀。有此因子与否,自是大不一样!即便李商隐压根儿没有一次参与政治的机会,但他对政治的那种“无益无效”的关注却贯彻终生。正因为如此,才铸就了他超乎“侧词艳曲”的艺术品质。
     说起政治,难免有些感想。因为“工具”论一度主宰了文艺家的创作,带来不良影响,使得一些人走到另一个极端,误以为离政治愈远愈好。殊不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不能摆脱政治影响的;而文艺与生活、与情感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绝对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即便有存在的可能,也是不能占居主流的。诗当然也不能例外。同样,那种“象牙塔”里产生的诗作也很难占居主流。只是,诗一般不能直接表达政治内容,而必须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而已。这就是“标语口号”式作品不受欢迎的原因吧。当然,还有,诗表现什么样的政治内容,当然也很关键。这就无须详述了。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的“皇都陆海应无数,谁剪凌云一寸心”,本来是抒写仕途受挫的情绪,而不在意仕途的读者,如后来的我等,不也会因新生事物的被摧而“痛心疾首”吗?于是王蒙指出:“政治--人生的通蹇沉浮所引发的感慨,也像爱情婚姻所引发的感触一样,它们所获得的知音和共鸣往往也能超过各自本义的范围。”这就让我们联想到金克木先生谈到的在不同读者那里所发生的“信息”内涵的延伸、扩大的现象了。诗的多义性也就由此而生。
     这些作品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思想水平了,但是王蒙认为,李商隐之最最独特的创造与贡献,却在于他那些“意境迷离、含意曲奥、构思微妙、寄寓深遥的”七律“无题”诗,以及风格与此接近者。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来是空言去绝踪”的高度概括,使之“既是写爱情的,又超出了爱情”,而可以涵盖一切易于失去的或已经失去的美好的、珍贵的感情、事物或经历。李商隐的这些作品,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使用形象、典故,营造某种特殊的意境,抒发内心深沉的体验,“仿佛什么都没说,又把什么都表达了”。王蒙接着阐述道:“对于天才诗人来说,含蓄乃至隐晦的代价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它“不是一种廉价的(例如怪字僻词、颠倒语序之类的文字游戏式的)遮眼法,像如今某些新潮诗人那样。”这样的新潮诗人我们见得可多了,他们借这样的“障眼法”(或许本来就不是什么“法”)行走江湖,却大受追捧,而他们本人也自以为得计呢。“巧啭岂能无本意?”(李商隐《流莺》)?王蒙认为,“这些是并非一味遮遮掩掩绕圈子”,李商隐此类作品甚至比其他作品更好懂,更流传。可是,我们一些“新潮诗人”或许只是在堆砌辞藻而已,甚至连“本意”是什么,连自己也说不清,或者说出来一钱不值。
     想必王蒙是认真研读了李商隐的全部作品,并且烂熟于心,还对李商隐的身世十分了解,才能以心会心,做出这样切中肯綮的解读,令我心悦诚服,以至怦然心动;不但在当代觅得我这样的知音,我相信,李商隐如果九泉有知,也一定会认他为异代知己的。
     作为当今中国少数顶尖级作家之一,王蒙并非专司评论,据我所知,他对诗歌评论更只是偶尔染指而已。但是这篇“《李商隐论》”足以睥睨许多古典诗歌研究者,也足以令许多新诗研究者汗颜。不过,王蒙此作倒也不算空前,就在这本《精粹》中,闻一多的《宫体诗的自赎》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他如蒋和森著名的《红楼》二论(《林黛玉论》和《贾宝玉论》),都是这样的珍品。那么,以后能不能再读到像这样以诗性的语言评诗议诗的佳什呢?这该不是我们的奢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9 19: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增加一份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