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2|回复: 5

[讨论]新诗有必要讲究平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 16: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讨论]新诗有必要讲究平仄吗?

◆ 孙逐明


按:这是我几年前的一则旧帖。


[讨论]新诗有必要讲究平仄吗?
新诗有必要讲究平仄吗?

    在废弃古典诗词格律的今天,新诗还有必要讲究平仄吗?这可能是现代诗人和读者最大的疑惑。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声律这样大的运动必定有一个进化的自然轨迹做基础,决不能象妇人缠小脚,是少数人的幻想和癖嗜所推广成的风气。它当然也有一个存在的理由,研究诗学者应该寻出它的因果线索。科学的第一要务在接受事实,其次在说明因果。演绎原理。”

    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接受事实。

    我们必须尊重和接受历史的事实,更需要尊重和接受当今的现实。
   
    事实是:自古至今,自始至终,平仄对立一直是古今汉语语言里的客观存在;平仄规律不仅一直存在于所有汉语文体的文章里面,而且一直在古今口语里起作用。

    这是因为平仄规律能够使得语言流畅顺口,而流畅顺口是人们说话的本能需求。只要流畅顺口了,自然会符合平仄规律了,这是不以个别人的倡导和反对所能左右的规律。

    平仄规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平仄递换;我们把音步步尾平仄相间的句子或词组称之为“入律”。入律的句子或词组就特别流畅顺口,这也是常识,汉语成语的语音结构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从书面语言看,且不说运用平仄规律创立的唐近体诗诗宋词元曲,就是优秀的古代散文里面,入律的文句也比比皆是,这也应当是一个常识。

    从口头语言看,现代口语里面的入律的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绝大部分成语是入律的,多音词入律的比率也不小,这也是一个常识。可以说平仄规律已然渗透进了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里面了。这种语言现实为我们写作律式新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以语言优美动听为形式要务的新诗,有什么理由不注重平仄规律呢?

    古代诗歌里,且不说入律的唐近体诗、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以后不刻意讲究平仄的古体诗,也有大部分诗句入律的倾向,这种宽松入律的古体诗被王力先生称之为“入律的古风”。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李白的大部分歌行体,李贺的大部分古体诗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代新诗里面,特别是格律体新诗里面,大部分诗句入律的比例并不小。按照我在《汉语新诗概论》里归纳的入律法度分析,邹绛所编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共选诗233首,70%以上诗句律化的就有62首之多,已占四分之一强,比率并不小。它们是:郭沫若的《Venus》《波与云》《参拜列宁墓》《天上的街市》《死的诱惑》、饶孟侃的《家乡》、戴望殊的《肖红墓碑口占》、田汉的《东都春雨曲》、何其芳的《听歌》、臧克家的《<凯旋>序句》、罗念生的《时间》、王璠的《俚歌》、林庚的《马路之歌》、邹绛的《给阿尔贝蒂》、严阵的《源头》《莲溪》、胡昭的《河》、李瑛的《我们的哨所》、闻捷的《谈心》、万龙生的《神奇的金梭》、沙白的《给珠贝》、流沙河的《哭》《重访杜甫草堂》、高缨的《房门》、张雪杉的《枣树谣》、顾城的《一代人》、牛泊的《小船》、肖振荣的《集日的黄昏》朱子奇的《谈何其芳的诗》、李华飞的《红披毡》、浪波的《漱玉泉》《宝鸡之歌》、胡乔木的《凤凰》《秋叶》《金子》《茧》《怀旧》《仙鹤》《心跳》、朱雷的《林场新居》、张继楼的《草药医生》、白峡的《望着……》、李发模的《给妻》、阿拉坦托娅的《石人的张望》、中流的《靠岸缆绳栓住了人心》、巴·布林贝赫的《声源》、冯至的《有加利树》、肖三的《自题照片赠老柯〔仲平〕》、张天授的《刚刚摘下的苹果》、刘大白的《是谁把?》、朱湘的《葬我》《答梦》《昭君出塞》、沙鸥的《新月》、蔡其矫的《竹林里》、蹇先艾的《雨晨游龙潭》、冰心的《一句话》、青勃的《归侨》、胡适的《梦与诗》、冯雪峰的《有水下山来》、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王尔碑的《湖上》。散见于各篇的律式段落更是比比皆是。可见很多诗人已经在不自觉地在写作律式新诗了。

    我初步考察了我们论坛中格律诗目前的投稿,律式新诗并不少见。它们是齐云的《橙月亮》、《紫竹调》、《自度安眠曲》、《蓝色的梦》、《时光之剪》、《窗子向北》、《传说》、《陌上花》、《昨夜之梦》、《雨水之城》;唐古拉山风语者的《李克医生》、《诗情画意》、《公鸡》、《乌鸦》《蝴蝶》《如梦令》《元霄》《新婚》《春寒》《徘徊》《船歌》;诗酒自娱的《十四行新作——流莺》《李鸿章新府思绪》;晓曲的《将军墓前》《室内的花园》《说水》;秋水连滟的《网友会面》《二丫的故事》《雪》《县长动员令》《幻灭》《向往》《焚花记》《请别在意》《日记》《罪恶》《致梁上君子》《朋友》《走啊走》《闲咏》《乡间的小路》《买票》;梦飘飘的《和你一起飞》;九华山人的《请柬》、《秋来》;卜白的《春风》、《春雨》《遥远的山庄》《我的童年》《听二泉映月》;冷月的《凄》。我将陆续把这一部分律式新诗的声律标注给大家看。

    随着来稿的增加,律式新诗将会陆续增加。

    我们的第二个疑问可能是,律式新诗是不是容易写?

    其实,律式新诗并不难写。顺口是大家写文章和写诗的自发行动,事实上,大家在追求顺口的同时,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平仄规律了。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秋水连滟的诗作,他的诗篇幅一般比较长,而这些长篇竟然也能大部分诗句入律,可见律式新诗写作并不困难。

    对于不熟悉音步的作者来说,着意调整平仄当然无从下手,只能凭口感写作。对于熟悉了音步的作者来说,诗成之后修改时,根据步尾平仄递换的原则,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只要略为更改几个字词,就能成为流畅的律式新诗,何乐不而为呢?

    我将在分析大家的律诗新诗的同时,提出修改字词调理平仄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发表于 2010-12-17 08:48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诗酒兄的回帖:

孙兄关注的这个问题具有超前性。
目前,对于格律体新诗的要求,暂时还只能局限在节奏和音韵遵照一定的规律上。对于平仄,不宜硬性要求。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
有那么多的“律句”并不是诗人们自觉为之;然而这又正好说明它甚至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诗歌语言的规律的。讲究平仄,肯定有利于诗歌音乐性的更好的发挥。
事实上,有少数诗人还是起码注意了韵脚的平仄的,例如胡乔木在这方面就有高度的自觉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6: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发表于 2010-12-17 08:51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10-12-18 09:32 编辑

我的回帖:

    回顾一下历史是有教益的。

    古典平仄格律体首先得力于沈约创立的“四声八病说”,其次得力于他和一些诗友写作的永明体。是沈约的理论和不成熟的永明体开创了古典格律诗歌的新局面。

    沈约创立四声八病说并非空谷来凤,他也是看到当代诗歌实际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并不是诗人们自觉为之”的律句,这才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的。近体格律也并非一开始就十分成熟的,沈约和他的诗友写作的不成熟的永明体起了先导作用。

    如果当年沈约也顾忌“超前”而不敢鲜明地创立他的声病说,其后他的一些诗友如果也害怕“超前”而不去创作并不成熟的“永明体”,恐怕也就没有我国诗史上的近体诗、宋词和元曲了。

    正如诗兄所说,“有那么多的“律句”并不是诗人们自觉为之;然而这又正好说明它甚至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诗歌语言的规律的。讲究平仄,肯定有利于诗歌音乐性的更好的发挥。”

    现在我们正处于新诗永明体创作时期。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勇敢地担当起来还是梭巡不前呢?

    我也完全赞同“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不过这螃蟹总得有人吃这第一口。齐云君就已经有意识地吃了第一口。我期待更多有心的朋友接着吃第二口,第三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6: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发表于 2010-12-17 08:51 |

其余的讨论见:

http://www.eastpoet.org/viewthre ... B%CB%EF%D6%F0%C3%F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6: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海沾发表于 2010-12-17 14:39 |

http://www.eastpoet.org/viewthre ... &extra=page%3D1

原帖和跟帖所产生的喜剧效果,与我一个月前发的一篇引进平仄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只是环境,原因是很多方面的。

老师加油!支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6: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发表于 2010-12-17 17:43 |

我稍微整理了一些律式新诗,这些律式新诗都是作者不自觉的产物。可见,诗人只要把诗歌写得流畅一些,不经意中就会写出基本合乎平仄格律的律式新诗来的。

今后的目标不过是把这种不自觉的的写作变成自觉的写作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